|
樓主 |
發表於 2012-12-6 16:52:23
|
顯示全部樓層
什麼是不二法門?
顯示超越相對、差別的一切絕對、平等真理的教法,稱為“不二法門”。《維摩詰經》對“不二法門”的意見有:生、滅不二;我、我所不二;受、不受不二; 垢、淨不二;動、念不二;一相、無相不二;菩薩、聲聞不二;善、惡不二;罪、福不二;漏、無漏不二;為、無為不二;世、出世間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我、 無我不二;明、無明不二;色、空不二;根、塵不二;正、邪不二。
而不二法門的人間化,即指:
人在山林,心懷社會。
立足地球,放眼宇宙。
身居市井,志在佛國。
天堂雖好,人間更美。
法界無邊,家庭第一。
今日一會,無限未來。
今之俗語多援引“不二法門”一語,轉指學習某種學問技術唯一無二的方法。
什麼是一心?
《大乘起信論》為了說明心的性質,遂將含攝諸法的眾生心分為“心真如門”與“心生滅門”,以顯其體用,稱為“一心二門”。“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 未覺悟的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都是說明眾生與佛本具同一心性,只因無明妄想而呈現生住異滅、迷悟染淨之相。
心真如門:心的本體,沒有生住異滅、迷悟染淨等對待差別之相,為絕對平等之理體,此理體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真實如常。
心生滅門:心的動相,隨緣生滅,所以呈現生住異滅、迷悟染淨等對待差別之相。
心的本體為生起萬法的第一因,然凡夫偏於妄情,所以不見平等之理體,若除妄情,則真如之體自現。故知真如、生滅二門,實則不一不異:約義來說,真如門 是絕對平等的本體,不生不滅的實在;生滅門則是相對差別的諸法,生滅變化的現象,二者截然不同,故說不一。約體而言,非真如本體之外有生滅現象,因此真如 即生滅,生滅即真如,故說不異。以水波的關係為喻來說,水是靜的,波是動的,此為不一;離水則無波體,此為不異,故知不一不異是一體的二面。
從以上的詮釋得到一個結論:宇宙萬有的本體為一心,眾生與佛同具此心,然此心有覺與不覺之分,故析為二門,覺者稱為心真如門,不覺者稱為心生滅門。由 心之本體而言,具有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等性質,為絕對的無差別相,稱為心真如門;由心之動相而言,具有生、滅、增、減等性質,為相對的差別相,稱為心 生滅門,此二者為一體兩面之關係,即稱為一心二門。若以禪宗公案“慧可安心”來說,未安之心就是心生滅門,已安之心就是心真如門,因此凡夫只要識心寂滅, 泯除妄想的動念,即可見性悟道。
什麼是六成就?
佛教講因緣,凡事必須因緣具足、眾緣和合,方能成事。此緣起法為佛陀所證悟,是放諸四海皆准的真理,就是佛陀說法,也必須具足信成就、聞成就、時成就、主成就、處成就、眾成就等條件,才能開演法筵,此稱之為六成就。
如是:為“信成就”。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信受如是之法是佛所說而不疑,並依之而奉行,故稱信成就。
我聞:為“聞成就”。是阿難親聞佛陀說法,故稱聞成就。
一時:為“時成就”。指說法的時間,法王啟運嘉會之時,眾生有緣而能感者,佛即現身垂應,感應道交,不失其時,故稱時成就。
佛:為“主成就”。指說法之主,佛是世間、出世間說法化導之主,故稱主成就。
在某處:為“處成就”。指說法之處,佛曾於忉利天為母說法,除此,皆於人間的印度摩揭陀國、舍衛國等處說法,故稱處成就。
與眾若干人俱:為“眾成就”。指聞法之眾,菩薩、聲聞、緣覺、天、人等諸大眾雲集聽法,故稱處成就。
以上六緣具足而教法興,故稱之為六成就,如果缺其一,即不能有正法流傳,故知成就道場說法,非一人所能為,須待信、聞、時、主、處、眾等因緣具足,方 能開演法壇。因此今之說法者,應當秉著恭謹虔誠之心,宣說法要,令大眾菩提增上,蒙受法益;而聞法者也應心懷稀有難得,難遭難遇想,並且發願護持正法、成 就道場,如此方能使佛光法水源遠流長。
什麼是“般若”?
能讓人覺悟者,一切都是般若,如:無言說教、拂塵掃垢;不能讓人覺悟者,一切都不是般若,如法華會上五千人退席。
沒有般若的人,就是盲人摸象,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般若”不同于“智慧”,因智慧有善有惡,若智慧“生病”則成“癡”,如同科學有益也有害,含義較膚淺,有邪正之分;而般若是純善的、不可言說的、意義深遠的,聞者大都能生殷重之心。般若種類,有三:
文字般若:在於方便引導,重于解悟,如舟筏。
觀照般若:在於體驗真理,重於實行,如駕駛。
實相般若:在於所悟所證,重於性體,如抵目的地。
般若指的是我們的智慧、真理、實相、本來面目、真心、佛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