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同大家介紹一下十種不同風格既中國地方戲曲~
簡介一下每種戲曲既歷史/特色/音樂唱腔/樂器/劇目外....
了解不同地方戲曲既特色, 身段/做手及表情的變化~~
歷史源流︰
廣東省地方戲曲之一,有「廣東梆黃」,「廣東梆子」、「廣東大戲」等稱號,流行於廣東、廣西、香港等地。起源有三種說法 (一說粵劇始於明萬曆年間,當時粵劇戲班已於佛山組織了「瓊花會館」;一說始於清雍正年間,由湖北藝人來粵傳藝,因此與漢、湘劇同源;最後一種說法則認為始於咸豐年間,融合崑曲、秦腔、徽調等聲腔而成),較多人認為它始於清初,後集弋、崑、秦、徽等腔的優點,逐步發展而成。咸豐四年,由於粵劇藝人李文茂響應太平天國起義,清政府因而禁止粵劇組織演出。後來雖然再公開組班演出,但發展緩慢。
辛亥革命時,一些具愛國思想的藝人受文明戲影響,宣揚反清反帝反封建,編演《文天祥殉國》等劇目,突破粵劇的創作和藝術形式。後來,「省港班」 (1920年前後,由於一些粵劇班社經常集中於廣州、香港、澳門等地演出,因而得名)又吸收了歌劇、話劇、電影等優點,改良和革新粵劇。
戲劇特色︰
不少藝人創造新腔,對建立戲劇中角色的性格有所幫助。例如紅線女 (出生於粵劇世家,原名鄺健廉,一九二七年廣州出生,十一歲開始在香港學習粵劇藝術,早年藝名「小燕紅」,後加入馬師曾的勝利劇團,方採用「紅線女」之名。.代表作包括《搜書院》、《關漢卿》、《昭君出塞》等) 獨創「女腔」,音色清脆、行腔自然,特別在演唱「中板」時,往往運用她多變的歌唱音色和技巧,突破音程,真假嗓巧妙結合,演活角色的性格和感情。
舉例言之,紅線女於《搜書院》中飾演翠蓮時,透過其輕巧活潑,柔中帶剛的歌聲,表現出翠蓮身份卑微但具反抗精神的性格。在《關漢卿》中,又成功地運用其唱腔帶出朱簾秀重情、正義果敢的性格。
音樂唱腔︰
以梆子、二黃的板腔體為主,曲牌體為輔。除梆子,二黃外,還有粵謳、南音、西皮、木魚等腔調。曲牌可分為牌子和小曲,牌子大多吸收自崑曲和弋陽腔,而小曲包括戲曲的過場音樂、廣東音樂等。
伴奏樂器︰
分管絃樂與打擊樂。管絃樂以高胡、二弦、揚琴等為主奏樂器,打擊樂則有卜魚、高邊鼓、沙鼓、大鈸等。
劇目︰
傳統劇目早期有「江湖十八本」 (早期粵劇界選取古劇最通行者而編成。每套劇目之首,均以數字作為次序。《一捧雪》、《二度梅》、《三官堂》、《四進士》、《五台山》,《六子歸》、《七賢眷》或《七擒孟獲》、《八陣圖》、《九更天》或《九里山》、《十絕陣》、《十一輛鐵華車》、《十二金牌》或《十二寡婦征西》、《十三歲封王》或《十三妹大鬧能仁寺》、《十四國臨潼鬥寶》、《十五貫奇冤》、《十六面銅旗陣》、《十七年馬上王》)、以及《十八路諸侯》),為早期演員的「開山戲」。清同治七年,有「新江湖十八本」,如《西河會》、《雪重冤》、《雙結緣》等。光緒中葉,則出現著重唱功的「粵劇文靜戲」,如《仕林祭塔》、《黛玉葬花》、《秀克武牧羊》等,又稱為「大排場十八班」。建國後,整理編寫的劇目有《寶蓮燈》、《平貴別窯》、《柳毅傳書》等。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