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5560|回覆: 60

[琴棋書畫] 中國戲曲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2-10-30 11:37: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今日同大家介紹一下十種不同風格既中國地方戲曲~
簡介一下每種戲曲既歷史/特色/音樂唱腔/樂器/劇目外....
了解不同地方戲曲既特色, 身段/做手及表情的變化~~


1.jpg

歷史源流︰
廣東省地方戲曲之一,有「廣東梆黃」,「廣東梆子」、「廣東大戲」等稱號,流行於廣東、廣西、香港等地。起源有三種說法 (一說粵劇始於明萬曆年間,當時粵劇戲班已於佛山組織了「瓊花會館」;一說始於清雍正年間,由湖北藝人來粵傳藝,因此與漢、湘劇同源;最後一種說法則認為始於咸豐年間,融合崑曲、秦腔、徽調等聲腔而成),較多人認為它始於清初,後集弋、崑、秦、徽等腔的優點,逐步發展而成。咸豐四年,由於粵劇藝人李文茂響應太平天國起義,清政府因而禁止粵劇組織演出。後來雖然再公開組班演出,但發展緩慢。

辛亥革命時,一些具愛國思想的藝人受文明戲影響,宣揚反清反帝反封建,編演《文天祥殉國》等劇目,突破粵劇的創作和藝術形式。後來,「省港班」 (1920年前後,由於一些粵劇班社經常集中於廣州、香港、澳門等地演出,因而得名)又吸收了歌劇、話劇、電影等優點,改良和革新粵劇。

戲劇特色︰
不少藝人創造新腔,對建立戲劇中角色的性格有所幫助。例如紅線女  (出生於粵劇世家,原名鄺健廉,一九二七年廣州出生,十一歲開始在香港學習粵劇藝術,早年藝名「小燕紅」,後加入馬師曾的勝利劇團,方採用「紅線女」之名。.代表作包括《搜書院》、《關漢卿》、《昭君出塞》等) 獨創「女腔」,音色清脆、行腔自然,特別在演唱「中板」時,往往運用她多變的歌唱音色和技巧,突破音程,真假嗓巧妙結合,演活角色的性格和感情。

舉例言之,紅線女於《搜書院》中飾演翠蓮時,透過其輕巧活潑,柔中帶剛的歌聲,表現出翠蓮身份卑微但具反抗精神的性格。在《關漢卿》中,又成功地運用其唱腔帶出朱簾秀重情、正義果敢的性格。

音樂唱腔︰
以梆子、二黃的板腔體為主,曲牌體為輔。除梆子,二黃外,還有粵謳、南音、西皮、木魚等腔調。曲牌可分為牌子和小曲,牌子大多吸收自崑曲和弋陽腔,而小曲包括戲曲的過場音樂、廣東音樂等。

伴奏樂器︰
分管絃樂與打擊樂。管絃樂以高胡、二弦、揚琴等為主奏樂器,打擊樂則有卜魚、高邊鼓、沙鼓、大鈸等。

劇目︰
傳統劇目早期有「江湖十八本」 (早期粵劇界選取古劇最通行者而編成。每套劇目之首,均以數字作為次序。《一捧雪》、《二度梅》、《三官堂》、《四進士》、《五台山》,《六子歸》、《七賢眷》或《七擒孟獲》、《八陣圖》、《九更天》或《九里山》、《十絕陣》、《十一輛鐵華車》、《十二金牌》或《十二寡婦征西》、《十三歲封王》或《十三妹大鬧能仁寺》、《十四國臨潼鬥寶》、《十五貫奇冤》、《十六面銅旗陣》、《十七年馬上王》)、以及《十八路諸侯》),為早期演員的「開山戲」。清同治七年,有「新江湖十八本」,如《西河會》、《雪重冤》、《雙結緣》等。光緒中葉,則出現著重唱功的「粵劇文靜戲」,如《仕林祭塔》、《黛玉葬花》、《秀克武牧羊》等,又稱為「大排場十八班」。建國後,整理編寫的劇目有《寶蓮燈》、《平貴別窯》、《柳毅傳書》等。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11:37:52 | 顯示全部樓層
2.jpg
歷史源流︰
中國影響最大的劇種,始於北京,流行於全國,曾有國劇、皮黃、二黃、京調、京戲、黃腔、平劇等稱號,前身為徽班。

清乾隆五十五年,徽戲進京,「三慶」、「四喜」、「和春」、「春台」四大徽班先後進京獻藝,大受歡迎。道光年間,漢調進京。由於徽班經常與漢調藝人同台演出,徽調「二黃」、漢調「西皮」並奏,習以為常,因而誕生了以皮、黃為主的劇種,稱為「皮黃戲」。

光緒、宣統年間,北京的皮黃班接二連三前往上海演出,被稱為「京調」。民國後,上海梨園為京班所掌握,皮黃戲正式命名為「京戲」。

戲劇特色︰
表演手段講究唱、念、做、打,並不斷尋求創新發展。例如四大名旦之一的梅蘭芳(名瀾,字畹華。1894年出世,八歲學戲,十一歲登台。他著重加工,對旦角的唱、白、舞蹈、音樂等各方面均有所創造,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稱為梅派。代表作包括《宇宙鋒》、《貴妃醉酒》、《霸王別姬》和《穆桂英掛帥》等)於非舞蹈戲中,融入了大量舞蹈動作,又創出多種不同的舞蹈,如劍舞、綢舞、鐮舞、盤舞、袖舞等。

在《霸王別姬》中,梅蘭芳飾演虞姬,他以舞蹈作為基礎,再融入武術中的劍法,創出舞姿優雅的劍舞,將虞姬為項羽舞劍解愁一節演繹得十分精彩。他加入這節劍舞,並非為了賣弄功夫身段,而是為了將虞姬內心的情感和劇情緊扣一起。

音樂唱腔︰
唱腔以板腔體的二黃、西皮為主。另有西皮反調、二黃反調,以及吹腔(旋律與四平調相近,無論表現蒼涼、明快、纏綿情景皆宜)、四平調(由吹腔演變而成,又命「二黃平板」,能表現多種情緒)、高拔子(又稱為拔子,徽班其中一種主要腔調,宜於表現悲憤的情緒)、南梆子(由梆子演變而成,曲調綺麗,只運用於小生和旦角)等。

伴奏樂器︰
分管弦和打擊樂器,以貫穿全劇的鑼鼓最為重要,無論唱念做打均離不開它。京劇打擊樂有不少套子,稱為「鑼鼓經」或「鑼經」。

除鑼鼓外,另有鐃鈸、齊鈸、撞鐘、雲鑼、、梆子等打擊樂器。至於管弦樂器則以胡琴、笛子為主,另有二胡、月琴、弦子、笙、嗩吶、海笛等。

劇目︰
約五千八百多個,大部分為傳統劇目,取材自徽、漢、崑、梆子等劇目。京劇形成後,藝人編演的劇目多取材於《三國演義》、《西遊記》等長篇小說、戲曲以及民間說唱等。

建國後,經常上演的劇目約五百多個。其中整理改編了如《白蛇傳》、《楊門女將》等劇目,又編寫了如《逼上梁山》、《徐九經升官記》、《白毛女》等劇目。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11:37:53 | 顯示全部樓層
3.jpg
歷史源流︰
崑劇是中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又稱「崑曲」、「崑腔」。崑劇源於元末明初流傳於江蘇崑山一帶的「崑山腔」。明嘉靖年間,以魏良輔為首的藝術家改革崑山腔,吸取海鹽、弋陽等聲腔的優點,發展成新腔「水磨調」,但仍只是清唱。

後來,音樂家兼作家梁辰魚選用此新腔,編寫劇本《浣紗記》,大受歡迎。自此,劇作家輩出,促使崑劇的興盛,並迅速流傳各地。不過自清中葉後,由於崑劇內容和形式守舊不變,被京劇取代其地位,趨向式微。

1965年,浙江崑蘇劇團改編演出《十五貫》,轟動全國,有「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的美譽,令崑劇得以復蘇。

戲劇特色︰
崑劇的其中一個特色,是借用某些動物的特徵來塑造人物的形象,例如在《十五貫》中,殺害並偷去尤葫蘆十五貫的婁阿鼠,顧名思義,無論其造型和動作,均帶有老鼠的特徵。

外形方面,婁阿鼠的樣貌帶鬚,嘴角向下。縮頸聳肩,兩臂屈曲,雙手吊在胸前,走路時帶雀步,並只用前腳掌點地。神情方面,當他表演驚疑時,眼珠滴溜溜地轉,眼神閃爍不定,跟一隻真的老鼠沒有兩樣。

音樂唱腔︰
音樂屬曲牌體,以南曲為基礎,兼用北曲套數,使用曲牌有一千種以上。除源自古代歌舞音樂,唐宋的音樂外,還有民歌和少數民族歌曲等。為了使音樂能完美地配合劇情內容的需要,會以「借宮」(不同宮調的曲牌用於同一齣戲中)、「犯調」(以某一曲調為主體,納入其他曲牌的樂句,形成新的曲牌)、「集曲」(集幾支曲牌不同的的部分,結合成為一支新的曲牌)等手法進行創作。

伴奏樂器︰
以笛為主奏樂器。除笛外,管樂器還有簫、嗩吶、笙等,而弦樂器有琵琶、三弦、月琴等,至於打擊樂器則有鼓板、大鑼、小鑼、堂鼓等。

劇目︰
保留了四百多齣折子戲,著名劇目包括《琵琶記》、《牡丹亭》、《長生殿》、《十五貫》等。

明萬曆以前,劇目主要繼承宋元南戲,如《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殺狗記》、《琵琶記》等南戲五大名著。自梁辰魚的《浣紗記》後至清初百年間,為崑劇黃金時期,保留的劇目佔傳統劇目的絕大部分,當中以湯顯祖的「玉茗堂四夢」(《牡丹亭》、《紫釵記》、《邯鄲記》及《南柯記》)最為著名。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11:37:54 | 顯示全部樓層
4.jpg
歷史源流︰
安徽省地方戲曲,流行於安徽、江西、江蘇、湖北、福建等省。原名黃梅調或採茶調,源於湖北黃梅縣一帶。

公元1786年,黃梅縣一帶發生水災,不少災民以賣唱為生。後來,部分災民習以為常,於農閒時也到廣濟、九江等鄰地賣唱,令當地居民學會了黃梅採茶調,再結合民間舞蹈,演變成包含歌舞和故事的小戲。

早期的黃梅戲,以「兩小戲」(小生、小旦)、「三小戲」(小生、小旦、小丑)和獨角戲為主。後來吸收了曲藝「漁鼓」、「羅漢樁」的唱本,並受到戲曲青陽腔和徽調的影響,產生本戲。

辛亥革命後,黃梅戲變得職業化。表演者先是分散清唱,後進入固定場所,職業班社開始出現。

戲劇特色︰
長於抒情,載歌載舞,唱腔動聽悅耳,表演自然清新,當中以嚴鳳英為著名代表人物。

嚴鳳英唱腔圓滑,音色優美,吐字清楚,且在傳統曲調中發展不少新腔,演唱藝術自成一派。在《天仙配》中,她飾演天界下凡的七仙女,與董永發生了一場仙凡因緣,頓時掀起黃梅戲熱潮。

黃梅戲的曲調唱腔不但優美,且不乏家喻戶曉的著名唱段。例如在《天仙配》中,董永完成百日工期後,與七仙女回家,途中二人對唱的一曲「夫妻雙雙把家還」,旋律優美,膾炙人口。

音樂唱腔︰
根據傳統習慣、曲調的結構、旋律等各方面,唱腔可分為「花腔」(是小戲和部分大戲的唱腔,優美明快,大部分戲都是幾首曲調保持在同一宮調)、「彩腔」(又稱為「打彩調」,曲調流暢,其基本結構是由四個樂句組成單段體,因此又稱為「四平」)及「主調」(又命「正腔」,是正本大戲中的常用唱腔,包括有「平詞」、「火攻」、「二行」、「三行」等,當中以平詞是本戲中的主腔)。建國後的唱腔,則打破花腔小戲專曲專用的習慣,有需要時更會重新作曲,擴大板腔的表現形式。

伴奏樂器︰
早期以打擊樂器伴奏,戲班社中「三打七唱」的「三打」,正正是指演奏打擊樂的三人。抗日戰爭爆發前後,開始使用京胡托腔,其後又嘗試以高胡和二胡伴奏。到了建國初期,高胡逐漸成為主要的演奏樂器。

劇目︰
早期的劇目,有「大戲(又稱本戲。人物不多,情節單純,以反映家庭生活、道德社會倫理為主,如《雙結義》、《毛洪記》、《血掌記》。另外,亦有神話戲如《天仙配》、《桃花洞》)三十六本,小戲(內容除反映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生活,如《打豬草》、《賣老布》外,亦反映舊社會中婦女的痛苦,如《花魁女自嘆》、《恨少腳》。此外,諷刺喜劇亦佔小戲中重要的部分,如諷刺騙子的《借妻》、諷刺賭徒的《打紙牌》)七十二齣」。可是,當黃梅戲從農村草台進入城市後,劇目數量再無法滿足觀眾要求,於是新增內容,根據唱本和章回小說編寫「幕表戲」,又向京劇等其他劇種移植劇目。

建國後,黃梅戲改編及創作不少反映現代生活的劇目,並整理傳統劇目,當中以《打豬草》、《夫妻觀燈》、《天仙配》等劇影響較大。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11:37:55 | 顯示全部樓層
5.jpg
歷史源流︰
廣東省地方戲曲之一,流行於廣東東部、福建南部等,屬宋、元南戲的一支,又稱為「潮州戲」、「潮音戲」、「潮州白字戲」,因活動中心於潮州並以潮州方言演唱而得名,在明代稱為「潮腔」、「潮調」。

明代時,「弋陽」、「崑山」等腔流入潮州。清代時,西秦戲、外江戲於潮州廣為流傳。潮劇學習它們的藝術,又兼收當地的民間音樂、說唱、歌舞等藝術,成為潮劇。

戲劇特色︰
與別不同的音樂唱腔,正是潮劇的特色所在。潮劇有一唱眾和、幫腔的特點。部分劇目通過幫腔,從而評議人物的行徑。

舉例說,在《劉明珠》一劇中,劉明珠得知父親被王叔朱厚燔殺害後,隻身上京欲為父報仇,當中一段幫腔便描述劉明珠的行徑︰「弱女奔馳篤孝思,不知疲困不知飢,洶湧波濤艱險渡,荒郊庵院暫依棲,流離顛汰風雨裏,道旁昏倒病難支。」這段幫腔既表達出她隻身上京的艱辛淒涼,又暗中讚揚她是一名孝女。

不過,亦有些幫腔沒特別意義,如《桃花過渡》中,桃花與渡伯對唱,每段結尾也有「黎呀黎」的幫腔,有音無義。

音樂唱腔︰
唱腔以聯曲體為主,即唱腔由若干不同的曲牌聯綴而成,其中各個曲牌可單獨反覆使用。除曲牌(又稱牌子曲,其唱腔依照節奏的變化和結構的不同,分為頭板、二板和三板曲牌,常見的曲牌有《石榴花》、《下山虎》、《紅衲襖》等)外,唱腔還包括對偶曲(又稱子母句曲,由上下句組成旋律腔句,上下呼應,唱詞多為七字句,一般依照潮州方言語音的規律,依字擇腔)和小調(來自民間的小調、小曲,以小鑼小鼓伴奏,如《燈籠歌》,《螃蟹歌》,《采茶歌》等)

伴奏樂器︰
分為文、武場。除一般樂器如二胡、嗩吶、木魚外,還會使用一些獨有或有特色的樂器,如二弦、椰胡、曲鑼、深波和號頭。

劇目︰
傳統戲目達一千三百多個,內容以表現家庭、倫理、愛情等生活為主。劇目主要來自宋、元南戲傳奇和雜劇,如《琵琶記》、《白兔記》。這些劇目文詞典雅,保存比較古老的唱腔曲牌音樂。

當地民間傳說故事亦是劇目取材之一,如《荔鏡記》、《蘇六娘》,這類劇目的語言通俗生動,唱詞雅俗共賞,唱腔音樂中汲取民間的小調樂曲。

此外,還有文明新戲,如《林則徐》、《袁世凱》,內容上多具民主思想,批評封建制度或社會時弊,表演上亦突破行當某些局限。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11:37:56 | 顯示全部樓層
6.jpg
歷史源流︰
曾稱「小歌班」、「的篤板」(主要以篤鼓和檀板伴奏,故又被稱為「小歌班」或「的篤班」)和「紹興文戲」,是浙江省地方戲曲,流行於浙江、上海、江蘇等地,前身為浙江嵊縣一帶的說唱藝術「落地唱書」(唱書原本是農民自娛的一種藝術形式,後來演變成半農半藝的藝人賣唱時所唱的短編曲段)。1916年後,「小歌班」先後進入杭州、上海等地。為與「紹興大班」區別,稱為「紹興文戲」。

1930年起,女班大批湧現。由於女子的扮相較男子俊美,至1930年代末期,逐漸取代男班,稱為「女子文戲」,後再改稱為「越劇」。1942年,名伶袁雪芬提倡越劇改革,改進舞台佈景、燈光、服裝等各方面,被稱為「新越劇」。

戲劇特色︰
女扮男裝、反串男角是越劇其中一個特點。1930年以來,不少越劇中的演員全是女性,不論小生、老生、花臉還是丑角,均由女演員擔當,為越劇增添了一份陰柔美。

舉例說,在《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中,梁山伯與賈寶玉分別由女小生范瑞娟和徐玉蘭扮演。范瑞娟的扮相俊朗中帶樸實,唱腔亦富男性美,將梁山伯的書生形象演繹得十分傳神。至於擅長塑造深情書生才子形象的徐玉蘭,唱功奔放華麗,成功演繹出賈寶玉那種具脂粉味的神韻。

音樂唱腔︰
唱腔為板腔體,主腔可分為「四工腔」(女子越劇興起初期,仍是以男班時期的「絲弦正調」為主腔。為解決女演員音域的問題,於「正調」的基礎上創作「四工腔」)、「尺調腔」(1943年11月,當袁雪芬主演《香妃》時,與琴師合作,於「四工腔」的基礎上創出「尺調腔」。曲調柔美哀怨,長於抒發悲憤哀怨的情緒)和「弦下腔」(1945年1月,笵瑞娟主演《梁祝哀史》時,與琴師合作,於「尺調腔」和「六字調」的基礎下創出「弦下腔」。適合於抒發悲痛絕望的情緒),當中以「尺調腔」最能代表越劇的風格。除此以外,部分劇目或會運用「二凡」、「流水」、「三五七」等曲調。

伴奏樂器︰
以鼓板、越胡為主奏樂器,配以中胡、大胡、琵琶、揚琴、大三弦、笛等樂器。此外,亦會使用部分西洋樂器,如大提琴、單簧管等。

劇目︰
早期劇目多取自「落地唱書」的書目,並從其他劇種中移植。1942年後,從事越劇改革的劇團編演了約二百個新劇目,開始使用完整的劇本,而內容以反映愛情、婚姻的悲劇為主,如《西廂》、《情天恨》、《杜十娘》。另亦有反封建、揭露社會黑暗和宣揚愛國思想的劇目。

建國後,除整理改編如《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等傳統劇目,還編創歷史劇和移植傳統劇。此外,還新編反映朝鮮、日本、越南生活的劇目,如《春香傳》、《火椰村》等。著名劇目包括《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祥林嫂》等。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11:37:57 | 顯示全部樓層
7.jpg
歷史源流︰
又稱為「福州戲」,福建省地方戲曲之一,流行於福州、寧德、三明等地。最初的形式為「儒林戲」(相傳於明萬曆年間,由辭官歸鄉的福州人曹學佺的家班所創。他們將從省外帶來的聲腔音樂,融入福州歌舞、雜技中,創出新腔,名為「逗腔」。為表示其儒雅,故稱為「儒林」),至辛亥革命前後,與「江湖戲」、「平講戲」(明嘉靖年間,弋陽腔流入福建。由於長期於福建山間演出,粗獷質樸,因此稱為「江湖班」。後來吸收當地的民歌音樂,稱為「平講戲」)、「嘮嘮戲」(清中葉時期,徽班傳入福州。由於語言不通,當地人稱徽班為「嘮嘮戲」。辛亥革命後,嘮嘮戲衰落,部分徽班藝人到儒林班、平講班教戲,或加入它們的班社,逐漸融合成為以唱「儒林戲」為主的閩劇)結合,並吸收徽劇、京劇,崑曲等藝術,形成閩班。

戲劇特色︰
其中一個特色,是道白中吸收了大量民間兒歌、俚語、諺語、歇後語等,因而富濃厚的地方色彩。

舉例說,在《天鵝宴》中,唐太宗假扮相士,告訴郿道九難得糊塗應糊塗,暗勸他不妨以百隻野鵝取替天鵝,好讓自己下台。誰知郿道九聽後,冷笑他果然是走江湖的人,「以下犯上」,直斥他「狗皮膏藥休再賣,趕快收起騙子經。」

句中的狗皮膏藥,本是醫治跌打損傷的膏藥,貼於患處的皮膚上。不過,由於古時走江湖的人,經常以假的狗皮膏藥來騙取金錢,因而用作比喻騙人的東西。

音樂唱腔︰
主要由通俗的「洋歌」、粗獷的「江湖」、婉約的「逗腔」,和活潑的「小調」組成。除後者外,前三者均由弋陽腔、徽調及崑曲演變而來,保留幫腔的特點。演唱時,使用本嗓,高亢激揚,但亦有細膩柔婉的唱腔。

伴奏樂器︰
可分為弓弦、吹奏、撥弦和打擊樂四類,當中包括二胡、椰胡、月琴、三弦、笛子、梆子笛、板鼓、木魚等樂器。

劇目︰
傳統劇目約有一千五百多個,當中保留了早期平講戲從江湖戲繼承過來的「三十六本頭」,即「七雙八贈廿一雜」。

劇目除改編自歷史演義、古代傳說,如《紅裙記》、《翁正春》等外,時裝戲亦是傳統劇目的一部分,如反對袁世凱稱帝的《蔡松坡》、宣傳抗戰的《蘆溝橋》、《浪子魂》等。此外,還有一批改編自京劇、昆曲、徽劇的劇目。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11:37:58 | 顯示全部樓層
8.jpg
歷史源流︰
流行於福建南部,相傳源自清初閩南的「宋江戲」(清初,每逢喜慶或迎神賽會,閩南的農民會打扮成梁山英雄隨隊遊行,有時更作武打表演。後來,由小孩扮演宋江故事的業餘戲班開始出現,稱為「宋江仔」。由於大受歡迎,因此逐漸被成人扮演的專業戲班代替,稱為「宋江戲」)。清代後期,南安嶺兜村出現了「合興班」,突破只演宋江和武打故事的局限,演出半文武戲,迅即流行於閩南各地。「合興戲」又稱「九角戲」(梨園戲角色可分為七行,俗稱七子班,而高甲戲則多了兩名角色,因而得名。閩南方言中,「高甲」是「九角」的諧音)、「戈甲戲」(高甲戲曾是只演武戲的武班,演員拿戈揮矛,穿甲戴盔,因而得名。閩南方言中,「高」與「戈」同音),後改稱為「高甲戲」。

戲劇特色︰
以丑角的表演最為著名。高甲戲中的丑角分工精細,單是其分類已有數十種之多,當中既分文、武丑(文丑可分為長衫丑和短衫丑,武丑則有「師爺丑」、「捆身丑」等。長衫丑可細分為大服丑、公子丑、員外丑等,多演繹有權勢地位的角色。表演時,架子較大,大動作較多。由於吸收了傀儡戲和布袋戲的表演方法,所以舉手投足間均有傀儡戲和布袋戲的影子。短衫丑可分為衙役丑、家丁丑、光棍丑等,多演繹身份低微的角色,表演時,常利用細小的動作刻劃內心感情,動作上有猴戲表演的特點),又有男、女丑(可分為媒婆丑、夫人丑、婢子丑、老丑等。表演時,講究眼部、嘴和手指的運用)

丑角表演詼諧活潑,令人忍俊不禁。舉例說,在《連升三級》中,不學無術的賈福古打算向才女甄似雪求婚。借雙肩上下有致的擺動、扇子的運用,手舞足蹈的動作,成功塑造出「花花公子」的形象,惹人發笑。至於賈福古蠢笨的動作,既富幽默感,又將其無賴、愚笨、草包的個性,活靈活現地表達出來。

另外,丑角的念白亦甚具特色。念白分「戲白」、「人白」(戲白多用於長衫丑。人白多用於短衫丑及女丑,是運用俚語、歇後語、民謠等組成韻白),表演時,念白尖且高,開場白時會先用「來哎呀」、「哼哈」等聲,其後則常用「呀咦」、「嘻」等聲。

音樂唱腔︰
宋江戲時的唱腔比較簡單,至合興戲時,以南曲為主,兼收木偶調和民間小調等曲調。

伴奏樂器︰
可分為文、武樂。文樂以嗩吶為主,配以琵琶、品簫、洞簫、三弦、二弦、楊琴、二胡、中胡等。武樂則有百鼓、通鼓、大小鑼、大小鈸、鐸板,以及富濃厚地方色彩的響盞和小叫。

劇目︰
傳統劇目約六百多個。宋江戲期間,劇目主要從小說《水滸傳》中取材,至合興戲時期,劇目大部分取材自京劇、布袋戲和木偶劇,亦有部份劇目改編自演義小說和民間傳說。著名劇目包括《連升三級》、《鳳冠夢》、《真假王岫》等。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11:37:59 | 顯示全部樓層
9.jpg
歷史源流︰
又稱「河南梆子」、「河南謳」、「靠山吼」,是河南省地方戲曲,流行於河南、陝西、甘肅、山西等地。豫劇的起源說法不一,一般認?是明末清初期間,秦腔和蒲州梆子傳入河南,與當地的地方小戲、民歌小調結合演變而成。由於河南省簡稱豫,因而命名為豫劇。

戲劇特色︰
角色行當為「四生四旦四花臉(四生是大紅臉(紅淨)、二紅臉(武生)、小生、老生;四旦是正旦(青衣)、歡旦(花旦)、老旦、彩旦;四花臉是大淨(黑頭)、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八個場面倆箱倌」。早期以生行戲為主,旦角只佔次要位置。不過隨著女藝人登台機會日多,旦角開始取得主導地位。

舉例說,「香囊記」中,主線是圍繞王天才和王定雲的一段愛情,不過人物卻是以天真爽朗、樂於助人的周鳳蓮為主導。劇中她熱心穿梭於王天才和王定雲之間,一手促成這段好姻緣。整齣戲她有不少「表演機會」,例如「抬花轎」一節,講述她出嫁時,坐上花轎到夫家的情形。透過唱腔和舞蹈,充份表現出其大方豪邁,可愛活潑的性格。

音樂唱腔︰
梆子聲腔系統,唱腔分為慢板、二八板、流水板和飛板。流派主要分為「豫東調」(以商邱為中心的唱法,又稱「東路調」)和「豫西調」(以洛陽為中心的唱法,又稱「西府調」、「靠山簧」)。「豫東調」多用假嗓,聲音高亢、活潑,花腔較多,擅於表現喜劇風格的劇目。至於「豫西調」則多用真嗓,悲壯低回,哭腔較多,擅長表現悲劇風格的劇目。

伴奏樂器︰
樂隊曾有「一鼓二鑼三弦手,梆子手鈸共八口」的說法。文場樂器有三弦皮嗡、月琴等,後又增加板胡、琵琶、嗩吶等。武場則有鼓板、大鑼、鐃鈸等樂器。建國後,加入西洋樂器如大、小提琴、木管。

劇目︰
傳統劇目近一千個,大部分由藝人創作、改編,口授相傳,亦有部分劇目移植自羅戲和崑曲。題材方面,主要取自歷史故事及民間傳說,當中楊家將戲已有三十多齣,如《闖幽州》、《兩狼山》、《破天門》。建國後,既創作現代戲如《劉胡蘭》、《小二黑結婚》,又整理改編傳統劇目如《花木蘭》、《白蛇傳》。著名劇目包括《對花槍》、《三上轎》、《地塘板》等。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11:38:00 | 顯示全部樓層
10.jpg
歷史源流︰
又稱「蹦蹦戲」或「落子戲」,河北地方戲曲之一,流行於北方,起源於河北東部的「蓮花落」(窮人行乞時所創的口頭說唱藝術,主要說唱歷史、民間故事或自創求乞的段子。初期由一人演唱,後發展至二人演唱的「對口蓮花落」(彩扮)。由於受到東北「二人轉」中的「拉場戲」影響,後來將唱、白分開,又將故事分場次,並將劇本台詞由第三人稱改為第一人稱,形成「拆出蓮花落」)。由於大受歡迎,藝人將「蓮花落」經再三改良,並吸收京劇、梆子、皮影、大鼓等音樂和表演形式,先後形成「平腔梆子戲」、「唐山落子」和「奉天落子」。

1923年,警世戲社於天津演出,由於其上演的劇目多有評古論今的新意,名宿呂海寰建議將平腔的「平」加「言」字旁,稱為「評劇」。

戲劇特色︰
長於唱功,唱詞顯淺易明,吐字清楚。例如在《花為媒》的選段「報花名」中,趙麗蓉飾演的阮媽歌聲高亢嘹亮,幾十句唱詞一氣呵成,字正腔圓;至於由新鳳霞扮演的張五可,則不用高腔,歌聲玲瓏婉轉,甜潤清醇。此歌富民間風味,不但深入民心,更成為評劇名段。

音樂唱腔︰
唱腔在蓮花落、蹦蹦戲的音樂基礎上,逐步吸收並借鑒梆子、京劇的唱法形成。 板腔體結構,由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有板無眼,和無板無眼四種形式組成,常用的板式包括慢板(評劇唱腔的基本曲調。以往為旦腔專用,後來逐漸發展成生、旦共用的板式。另有反調慢板)、二六板(最常用的一種板式,又可分為小生二六和原版二六兩種。小生二六是生行的主要唱腔,而原版二六則是旦行的主要唱腔,而其他行當有時兼用)、垛板(多為旦腔應用,可分為快慢兩種,慢的長於敘事,快的長於抒情)、流水板(生、旦共用,唱詞與旋律緊密結合,不過旋律性不強)等。

伴奏樂器︰
文場主要有板胡、琵琶、笛等;武場則有鑼、板鼓、梆子等。其後,又增加了銅管、大提琴、倍司等樂器。

劇目︰
建國前約有一百八十六個劇目。除編創劇目外,部分劇目取材自《聊齋》、《警世通言》和《拍案驚奇》等,如《賣油郎獨佔花魁》、《楊三姐告狀》、《蘇小小》;部分則改編自蹦蹦戲、河北梆子、皮影等劇目,如《保龍山》、《大劈棺》和《秦香蓮》等。建國後,編寫了不少現代劇,如《劉巧兒》、《祥林嫂》、《奪印》等。著名劇目包括《花為媒》、《貶官記》、《楊三姐告狀》等。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10-30 11:42:06 | 顯示全部樓層
落番半邊百葉窗
與妹共訓在床上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10-30 11:44:17 | 顯示全部樓層
东版乃真系有品味!咗西路哥时接触过吓~~~~~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10-30 11:45:08 | 顯示全部樓層
咁多種淨係識欣賞粵劇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10-30 11:49:59 |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10-30 11:59:18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tung1871 #1 的帖子

呢家嘢,你唔講,真係唔奶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10-30 12:03:50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文化其實真係非常之博大精深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10-30 12:18:35 | 顯示全部樓層
o靚仔果時唔鍾意,  而家老左,  電視有(督督撐), 又會死去聽下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10-30 12:40:39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tung1871 #1 的帖子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淵源。這才是愛國教育。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10-30 13:07:46 | 顯示全部樓層
好多戲曲連名都未聽過,太深奧了。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10-30 13:09:29 | 顯示全部樓層
有幾種未睇過{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11-25 10:3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