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 老用心的難易
(一)老用心的難——百尺竿頭不能進步
什麼是老用心的難呢?
老用心用到真疑現前的時候,有覺有照,仍屬生死;無覺無照,又落空亡。到這境地實在難,很多到此灑不脫,立在百尺竿頭,沒法進步的。有等因為到了這境 地,定中發點慧,領略古人幾則公案,便放下疑情,自以為大徹大悟,吟詩作偈,瞬目揚眉,稱善知識,殊不知已為魔眷。又有等錯會了達摩老人的“外息諸緣,內 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和六祖的“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的意義,便以坐在枯木岩為極則。這種人以化城為寶所,認異地 作家鄉,婆子燒庵,就是罵此等死漢。
(二)老用心的易——綿密做去
什麼是老用心的易呢?
到這時只要不自滿,不中輟,綿綿密密做去,綿密中更綿密,微細中更微細,時節一到,桶底自然打脫。如或不然,找善知識抽釘拔楔去。
寒山大士頌云:“高高山頂上,四顧極無邊,靜坐無人識,孤月照寒泉,泉中且無月,月是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中不是禪。”
首二句,就是說獨露真常,不屬一切,盡大地光皎皎地,無絲毫障礙。次四句,是說真如妙體,凡夫固不能識,三世諸佛也找不到我的處所,故曰無人識。孤月照寒泉三句,是他老人家方便譬如這個境界。最後兩句,怕人認指作月,故特別提醒我們,凡此言說,都不是禪呀。
丙、結論
就是我方才說了一大堆,也是扯葛藤、打閑岔,凡有言說,都無實義。古德接人,非棒則喝,那有這樣羅索,不過今非昔比,不得不強作標月之指。
諸位同參呀!究竟指是誰?月是誰?參!
三、參禪警語
心即是佛,佛即是覺,此一覺性,生佛平等,無有差別,空寂而了無一物,不受一法,無可修證。靈明而具足萬德,妙用恒沙,不假修證。只因眾生迷淪生死,經歷長劫,貪嗔癡愛,妄想執著,染汙已深,不得已而說修說證。所謂修者,古人謂為不祥之物,不得已而用焉。
此次打七,已經三個半七,還有三個半七。下三個半七,身心較為純熟,用功當比前容易。諸位不可錯過因緣,務要在下三個半七內,弄個水落石出,發明心地,才不孤負這個難得的機緣。
這二十多天來,諸位一天到晚,起早睡遲,努力用功,結果出不了四種境界:
一者、路頭還有搞不清的,話頭看不上,糊糊塗塗,隨眾打盹,不是妄想紛飛,就是昏沈搖擺。
二者、話頭看得上,有了點把握,但是死死握著一片敲門瓦子,念著“念佛是誰”這個話頭,成了念話頭。以為如此可以起疑情,得開悟,殊不知這是在話尾上用 心,乃是生滅法,終不能到一念無生之地。暫用尚可,若執以為究竟實法,何有悟道之期?晚近禪宗之所以不出人了,多緣誤於在話尾上用心。
三者、有的會看話頭,能照顧現前一念無生,或知念佛是心,即從此一念起處,驀直看到無念心相,逐漸過了寂靜,粗妄既息,得到輕安,就有了種種境界出現: 有的不知身子坐在何處了,有的覺得身子輕飄飄的上騰了,有的見到可愛的人物而生歡喜心的,有的見到可怕的境界而生恐怖心的,有的起淫欲心的,種種不一。要 知這都是魔,著即成病。
四者、有的業障較輕的,理路明白,用功恰當,已走上了正軌的,清清爽爽,妄想若歇,身心自在,沒有什麼境界。到此地步,正好振起精神,用功向前。惟須注意枯木岩前岔路多,有的是在此昏沈而停住了,有的是得了點慧解,作詩作文,自以為足,起貢高我慢。
以上四種境界都是病,我今與你們以對治之藥。
第一如話頭未看上,妄想昏沈多的人,你還是看“念佛是誰”這個誰字,待看到妄想昏沈少,誰字不能忘了時,就看這一念起處,待一念不起時,即是無生。能看到一念無生,是名真看話頭。
第二關於執著“念佛是誰” ,在話尾上用心,以生滅法為是的人,也可照上述的意思,即向念起處看到一念無生去。
第三關於觀無念已得寂靜輕安,而遇到任何境界的人,你只照顧本參話頭,一念不生,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一概不理他,自然無事,不落群邪。
第四關於妄念已歇,清清爽爽,身心自在的人,應如古人所說:“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由一向至極處邁進,直至「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再撒手縱橫去。
以上所說,都是對末法時期的鈍根人說的方法。其實宗門上上一乘,本師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會上拈花之旨,教外別傳,歷代祖師,惟傳一心,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落階級,不假修證,一言半句即了,無一法可得,無一法可修,當下就是。不起妄緣,即如如佛,那裏有許多閒話呢。
---------------------------------------------
四、除夕普茶示衆
諸位上座,今天又是臘月三十日了,大衆都認爲是過年。常住沒有好供養,請諸位多吃杯茶。照曆書規定,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十二個月,二十四個節氣。
人事上的措施,多是應著天時而來的。如農人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工人的起工停工;商人的開張結賬;學校的開學放假。我們出家人的結制解制、請職退職,無一不是根據天時節令而來的。一般人認爲過年是個大關節,要把一年的事作個總結,同時要休息幾天。
你我有緣,僥倖今日同在雲門,平安過年。這是佛祖菩薩的加庇,龍天的護持,亦由大家累劫栽培之所感。但我們自己平安過年,不可忘記那些痛苦不堪的人。我們不可貪圖歡樂,要格外的省慎,深自懺悔,精進修持,自利利他,廣培福慧。
年老的人,死在眉睫,固要猛進;年輕的人,亦不可悠忽度日。須知黃泉路上無老少,孤墳多是少年人。總要及早努力,了脫生死,方爲上計。
我們本來天天吃茶,何以今天名“吃普茶”呢?這是先輩的婆心,藉吃普茶提醒大家。
昔趙州老人,道風高峻,十方學者參禮的甚衆。
一日有二僧新到。
州指一僧問曰:“上座曾到此間否?”
云:“不曾到。”
州云:“吃茶去。”
又問另一僧云:“曾到此間否?”
云:“曾到。”
州云:“吃茶去。”
院主問曰:“不曾到教伊吃茶去且置,曾到爲什麽也教伊吃茶去?”
州云:“院主。”
院主應:“喏。”
州云:“吃茶去。”
如是三人都得了利益。
後來傳遍天下,都說“趙州茶。”
又如此地雲門祖師,有學者來見,就舉起胡餅;學者就領會了。所以天下相傳,“雲門餅” 、“趙州茶” 。
現在諸位,正在吃茶吃餅,會了麽?如若未會,當體取吃茶的是誰?吃餅的是誰?大抵古人念念合道,步步無生,一經點醒,當下即悟。今人梵行未清,常常在動,念念生滅,覆障太厚,如何點法,他亦不化。所以諸位總要放下一切,不使凡情妄念,染汙自己的妙明真心。
古人說:“但盡凡情,別無聖解。”
你現在吃花生,若不知花生的香味,就同木石。
若知花生的香味,就是凡夫。
如何去此有無二途處,就是衲僧本分事。
縱然超脫了這些見解,猶在鬼窟裏作活計。
大家仔細,放下身心,莫隨節令轉,直下參去。
----------------------------------------------------------------------------
五、修與不修
講修行,講不修行,都是一句空話。你我透徹了自己這一段心光,當下了無其事,還說什麼修與不修?試看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表顯,出家訪道,苦行六年證道, 夜睹明星,歎曰:“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祇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清淨智、自然智、無師智,自然現前。”以後說法四十九 年,而曰:“未說著一字。”自後歷代祖師,一脈相承,皆認定“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橫說豎說,或棒或喝,都是斷除學者的妄想分 別,要他直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假一點方便葛藤,說修說證。佛祖的意旨,我們也就皎然明白了。
你我現前這一念心,本來清淨,本自具足,周遍圓滿,妙用恒沙,與三世諸佛無異,但不思量善惡,與麼去,就可立地成佛,坐致天下太平,如此有甚麼行可 修,講修行豈不是句空話嗎?但你我現前這一念心,向外馳求,妄想執著,不能脫離。自無始以來,輪轉生死,無明煩惱,愈染愈厚,初不知自心是佛。即知了,亦 不肯承當,作不得主,沒有壯士斷腕的勇氣,長在妄想執著中過日子。上焉者,終日作模作樣,求禪求道,不能離于有心。下焉者,貪嗔癡愛,牢不可破,背道而 馳。這兩種人,生死輪轉,沒有已時,講不修行,豈不又是空話。
所以大丈夫,直截了當,深知古往今來,事事物物,都是夢幻泡影,無有自性,人法頓空,萬緣俱息,一念萬年,直至無生。旁人看他穿衣吃飯,行住坐臥,一 如常人,殊不知他安坐自己清淨太平家裏,享受無盡藏寶,無心無為,自由自在,動靜如如,冷暖祇他自己知道,不惟三界六道的人天神鬼窺他不破,就是諸佛菩薩 也奈他不何,這樣還說個甚麼修行與不修行呢。
其次的人,就要發起志向,痛念生死,發慚愧心,起精進行,訪道力參,常求善知識,指示途徑,勘辨邪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曝之。”漸臻於精純皎潔,這就不能說不修行了。
上來說的不免遷上就下,仍屬一些葛藤,明眼人看來,要認為“拖泥帶水” 。然祖庭秋晚,去聖日遙,為應群機,不得已而如此羅索。究實論之,講修行,講不修行,確是空話,直下無事,本無一物,那容開口。菩薩呀!會嗎!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