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者兩周前一直忙於參加由Casey Research舉行的最近一次投資峰會。是項峰會一向是美國投資界的盛事,應邀在會上致辭的講者均極有份量。筆者素來擁抱科技,既重視科技對全球經濟未來發展的作用,亦深受科技帶來的傑出成就所吸引。在筆者心目中,會上一場演講更尤其引人入勝。
筆者所指的,正是Casey Research旗下通訊《Casey科技選粹》(Casey Extraordinary Technology)主編戴利(Alex Daley)就今年各種科技發展方面的驚人成績所作的一場演講。雖然筆者對科技發展亦時有留意,但深明若過早唱好而與現實脫節,未免會導致投資失利,於是特別情商戴利本人現身說法,將當日講稿和廣大讀者分享。
以下文章作者為Casey Research首席科技投資策略師戴利。
相信不少人猶記得新舊世紀之交,科技領域中最令人心焉嚮往的頭等大事,莫過於人類基因圖譜終於破天荒完成;消息傳來,何其振奮人心!遺傳醫學時代正式誕生,慢性疾病有望從此銷聲匿迹。
但寄望歸寄望,實際上又有何具體成績可言?踏入二十一世紀,雖然科技穩步進展確是事實,而近幾年來的科技發展,亦無疑為人類日常生活帶來一些匪夷所思的重大變化,但在不少人心目中,寄托於遺傳醫學等各方面的期許,至今仍未見徹底落實。
畢竟變化須分階段實現,以致發展分水嶺往往零星分散於各年之中。不過,不說不知,2012年或會是科技發展大豐收的一年。
在檢視今年科技發展的碩果之前,且先回顧一下歷來寄望最為殷切,但至今發展仍遜預期的若干領域。
電子媒體當道
企業界中「無紙化」的目標既甚為普遍,亦存在已久。為免文件紙張滿布辦公室走廊及儲物室,甚至堆積如山,近年訊息的儲存量以至網絡頻寬,都一再突破極限,務求盡可能以電子方式儲存所有訊息。
當MP3播放器在本世紀初面之時,據說一如辦公室「無紙化」的「歷史洪流」,實質媒體亦勢將成為過去。不過,即使在2001年底蘋果已經推出劃時代產品iPod之後,電子音樂在唱片總銷售額中不過僅佔1%而已。
十一年後的今天,市場形勢卻出現了無與倫比的改變,2012年全球售出音樂媒體中電子化所佔的比例,將有史以來首次高達50%。當iPod逐漸過時,而軟件程式(app)、平板電腦及智能手機大行其道之際,音樂媒體電子化更是勢不可當。
另一方面,圖書亦步音樂媒體的後塵,在科技飛躍發展、迅即備受追捧的帶動下,電子圖書以及網上零售一哥亞馬遜(Amazon)旗下電子書閱讀器Kindle均大行其道。
2012年1月新年假期間,美國售出圖書(學術性質教科書除外)中有整整31%屬電子形式【圖1】,亦即包括所有成年人小說、非小說讀物以及兒童圖書。須知當時iPad、Kindle Fire,以及新版Kindle、 Barnes & Noble旗下Nook等電子書閱讀器並未普及,在上一個聖誕假期數以千萬計的銷量仍未計算在內。
雖然音樂電子化比例仍遙遙領前,但若電子書銷量增幅一如業內調查所得結果,在今年內走勢維持不變,則在本月美國新書銷售總額中應有50%為電子書。由此可見,圖書的電子化步伐倍勝於音樂媒體;而今年聖誕新年假期的平板電腦及電子書閱讀器銷量更有望再創高峰。拜互聯網以及新式流動裝置所賜,圖書和音樂媒體訂單以電子方式進行的比例現已高達半數。
2012年也將是美國網上觀影數字首度超越電影院和DVD等實質媒體的一年。據市場研究公司IHS iSuppli指出,五年前網上觀影比例仍未及總數量的十分一,與現時盛況不可同日而語。【圖2】
轉瞬之間,所有歌曲、圖書、錄像隨時可供網上選購的電子時代,將有望迅即夢想成真。音樂、出版、電影三大行業的經濟亦同時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化。
不過,一如智能手機市場,這三大行業面臨的轉變亦有易受忽略的一面,亦即發展中國家的中產化趨勢。
時至今日,智能手機每年的銷量猶勝個人電腦。這類體積輕巧、耗電量大,而又隨時隨地可供上網的流動裝置,對全球大量用戶而言,往往是他們首部而至今仍是唯一一部電腦;而且亦非「縮水」桌面電腦,而正是他們心目中不折不扣的電腦。慣用手機的消費者自然亦要求其「流動電腦」具備電子下載功能,以致同時助長兼具下載功能的智能手機銷量。
智能手機銷量增長的潛力有多大?根據環球管理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最近就此發表的報告,單單中國大陸中等入息城市居民的戶數,在未來十年內就可望增加一億之多。
由此可見,流動媒體在可見未來的發展前景實在未可限量。
新興機械勢力
機械人輔助生產系統其實並非新鮮事物,早於1964年就已在通用汽車公司(General Motors)新澤西廠房,應用於焊接工序。雖然自此之後,機械人並未有如當初想像般廣泛應用於工業生產或家務料理方面,但機械人應用一直穩步增長,至今已發展成每年總值達120億美元的一門工業。
除卻工業以外,機械人亦可作服務用途;例如在服務行業,機械人可負責輔助打掃以至送貨等服務。至於醫學用機械人科技,則隨着醫院的採用率日增,其發展速度亦一日千里;Intuitive Surgical即為近十年來同類股票中的表表者。不過,早期未臻完善之處仍殘留至今,機械人科技因而在相當大程度上仍需靠人手輔助。現今的機械人系統已改用效能較佳而成本較低的感應器,在智能方面亦略為提升,以增強其整體功能。
在美國,家用機械人無疑正日趨普及,但商用自動化運輸工具的發展絕不容忽視。非生產用機械人在重工業和政府方面的用途,正以驚人的步伐全速增長。除卻無人駕駛飛機(UAV)因常用於中東及亞洲地區領空(以至美國一些州份)而較為人熟知以外,在地面使用的機械人亦極具發展潛力。
雖然在產品和系統方面不斷推陳出新,機械人科技至今仍處於萌芽階段。另一方面,機械人科技發展條件已趨成熟,萬事俱備,只待突破時刻而已。雖然現時距離美國動畫處境喜劇《傑遜家事》(The Jetsons)的太空時代尚遠,但劇中機械人女傭露絲(Rosie)、放狗機械人、工廠機械人,以至無人駕駛私家車應有盡有的全面機械化場景,現已不再顯得遙不可及。機械化發展正蓄勢待發,進度令人嘆為觀止。
正能產業革命
傳統生產程序一向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但隨著電腦由上世紀80年代起用途日廣,為生產過程引進立體複製(3D printing)技術,從此奠下基礎。立體複製技術在設計概念上並不複雜,但對產業卻足以產生深遠影響。這種新技術在生產過程中所造成的損耗微乎其微,有別於傳統的減法生產(subtractive manufacturing)方式。
立體複製技術可用以將千種不同物品複製一份,亦可將同一物件複製一千份;無論哪種製法,對生產成本都不會構成任何影響,一如家用打印機既可用作列印文件書信,亦可用以打印相片一般。
立體複印機在個人用途的普及程度,幾乎足與工業用途相提並論;目前個人用立體複印機的銷量/產量,估計已超過5萬部。
立體複印技術方興未艾,現時每年所創收益約達5億美元,對消費者及投資者而言,其發展前景均無可限量。這項生產技術正呈現出曲棍球棒形升勢;長遠來說,更可望有如電腦之於知識界,掀動一場產業界的經濟大革命。
要說進展最未如理想的科技領域,當推醫學科技無疑。從腦退化症以至癌病,種種頑疾都有待於發掘出純遺傳學療法。在各種科普雜誌中大吹大擂的想當然式機械輔助療法,至今到底有多少能夠實現?答案是少之又少。
不過,醫藥界正處於重大突破的關口。當前生物科技日漸臨近發展條件成熟的階段,其中各種有利條件包括近十年來電腦計算功能的飛躍進展,以及繼人類基因圖譜計劃完成後研究風氣大盛下產生的種種工具及技術等。
人類基因圖譜計劃意義之重大,實足以媲美槓桿或車輪的發明,而且用途無可限量,相信定能隨着時間推移改良功效,兼且降低成本。首項基因組序列(genome sequencing)工程前後經13年才大功告成,總成本逾30億美元。
生物科技復興
及至2012年,一套人類基因組序列成本已降至1萬美元,而需時一天即可完成。據大部分生物科技界投資分析員表示,基因序列(genetic sequencing)成本即將降至1000美元或以下,而採用超高速序列用電腦晶片的儀器,將有助於在不久將來將基本解碼工序減至數小時。
今天,可供醫學研究用的完整人類基因組已逾5萬套,預計明年數量更將倍增。事實上,每年進行的基因測試達數以10億計之多。在基因以及相關生物研究方面所作投資的基礎上,還衍生出種種在短短十年前仍未有真憑實據的新興工業,其中較為顯著的例子可見於研究癌症方面。
2012年可算是對途徑抑制物(pathway inhibitor)十數年長期研究,以及推廣首項同類抗癌藥物的豐收時刻。
當今癌症療法,正由結合外科、放射、化療等殺傷力強的傳統方向,逐漸轉為直指癌症生物學根源的嶄新療法;而其中一種為針對助長癌細胞增生的複製「途徑」。只要有效抑制此等增生因素,就能減慢或終止癌症蔓延,從而令醫生有較充裕時間尋找治療腫瘤的方法。這種小分子科技直接針對有助於產生癌症的生物機制,因而具備徹底改變一貫療法的潛力。
Curis, Inc.與Genentech兩家美國藥品生產商合作推出的新藥Everidge已於今年1月獲得通過,能用於治療一向抗藥性強的毀容性皮膚癌「基底細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在生物研究技術的長足進展帶動下,在癌症療法方面為醫生與病者帶來新希望。
自從沃森(James Watson)與克里克(Francis Crick)兩位科學家在1953年破解DNA結構以來,基因療法一直是醫學研究的聖杯。如今每三名逝世的病人,就有兩名的死因由癌症、心臟病、糖尿病等與基因關係密切的疾病所致。
今年在丙型肝炎、狼瘡以至白血病等多種疾病療法方面的研究,不論在實驗抑或認可試驗方面,均進展顯著。生物科技研究進展之快,則可反映在基因序列成本的下降趨勢。至於在生物分子測試等方面冒起的新生市場,尤其有助於療法以及診斷方面的進展。
有關機械人科技的研究遠於早年展開,而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奠定發展基礎。相較之下,生物科技研究起步較遲,賴以起飛的因素包括以下各項:
一、納米技術臻於穩定成熟;
二、電腦技術足以儲存數以百萬計化學序列並加以深入研究;
三、專供分析生物化合物的硅及流體系統研發有成;
四、可供探究及操控複雜生命結構用的工具發明成功。
隨着機械人科技、正能生產,以及產品電子化的發展趨勢,生物醫學的時代亦已來臨。一如所有技術革命,新時代亦須歷經數十年醞釀才能逐步成型。在此過程之中,無論每年總值7500億美元的藥業抑或人類的日常生活,都勢將改頭換面,譜出新章。
■科技股在過去十年遠遠跑贏大市,蘋果股價就由十年前的7美元,大升至近日的700多美元,名副其實聲價百倍。 (路透圖片)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