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970|回覆: 26

中秋佳节......祝大家中秋節快樂!

  [複製鏈接]
簽到
1399
發表於 2012-9-22 14:51: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糖糖 於 2012-9-23 03:00 編輯

中秋佳节
祝大家中秋節快樂

             01.jpg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是中国最主要的节日之一。中秋节,按照中国的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民间中秋节有吃月饼、赏月、赏桂花、猜灯谜等多种习俗。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中秋节起源于中国,是东亚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中秋节不单单是华人的节庆,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日本、越南、朝鲜半岛等地的传统节日。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关于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但并没有说明是八月的哪一天。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唐朝以后,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一般认为,中秋节开始盛行于宋朝,元末朱元璋起兵时以月饼秘密传递「八月十五日殺韃子(即蒙古人)」訊息,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將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明清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大传统节日。《正德江宁县志》载,中秋夜,南京人必赏月,合家赏月称為“庆团圆”,团坐聚饮稱為“圆月”,出游待市称為“走月”。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关于中秋節来源的傳說中,嫦娥奔月的故事最著名。该传说在民間有多個版本流傳,大致内容是:相傳在遠古時代的射日英雄后羿娶了嫦娥,並成為帝王,可是他愈來愈暴戾,多番施行惡政,成了大暴君。有一天,后羿从王母娘娘的手中求得到一包不死藥,只要吃了不死藥,就能長生不老。嫦娥知道後為拯救蒼生免受后羿永遠的統治,就把不死藥全部吞下,然後变成了仙女,往月宮飛去。百姓们得知嫦娥奔月成仙後,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嫦娥祈求平安吉祥,由此便逐渐形成了中秋节拜月的风俗。
05bOOOPIC1a.jpg
20083695943479_2.jpg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还有一说,即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在传统的农耕社 会里,春播、夏收、秋获、冬藏是主要的劳作活动。土地收成的情况,对于以此为生的人们来说至关重要。因此,人们对于土地还有深深的敬畏之情。每到春天播种 之时,都会祭祀土地神,祈求土地神赐予五谷丰登,这种活动被称为“春祈”。到了秋季,正是收获的季节,也要祭祀土地神,拜谢神的庇护,称为“秋报”。八月 十五是秋季收获的季节,各家都要拜土地神,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225104_143313082_2.jpg
  此外,另有一种说法,认为中秋节与古代的祭月风俗有关。在古代人们看来,月亮是仅次于太 阳的神灵,一直是人们重要的崇拜对象。《礼记•祭法》中记载:“夜明,祭月也。”根据史籍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收获 的季节,不仅要拜土地神,还要拜月神。这就是“秋祀”。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场所,颐和园也是清朝慈禧太后率领大臣、宫女祭拜月神的场所。
u103352162_136daf44bfcg215.jpg
201007010947072868.jpg
f_5133390_1.jpg
20120515034725870.jpg
u118468316_1371d82d9bcg213.jpg
  中秋节的命名来源于中国的农历,农历中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为它的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为“八月节”、“八月半”;又因八月 十五的月亮要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亮,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以“月”为内容的,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会”、“追月 节”、“玩月节”、“拜月节”等等。中秋节这一天的月亮格外晶亮、圆润,被人们看成是合家团圆的象征,因此,又被人们叫做“团圆节”。
W020080924393227416561.jpg
dc54564e9258d109cfccb507d158ccbf6c814d53.jpg
86d6277f9e2f0708c72936b5e924b899a901f253.jpg
27d647ee5640e196b2fb95b8.jpg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 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 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OOOPIC_546107555_20090909bc7a164c6a59b032.jpg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我国人民在古代 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 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 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86d6277f9e2f0708c72936b5e924b899a901f253.jpg
225104_143313082_2.jpg
263e802f4680ea621e308940.jpg
  至于中秋节食月饼这一习俗的形成则是在明代。明代文学家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写 道:“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明代史学家沈榜在《宛署杂记》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饼盛况时写道“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饼中以果为 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书中还介绍了当时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宫中供月使用的月饼“从下至上直径尺余,重有两斤。”后来 随着历代的演变,月饼的品种及花样越来越丰富,制作工艺更新,风味更多,八月十五吃月饼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古老而又非常有意义的传统。
ZT_ZQ_XS_002.jpg
800px-Moon_Cakes.jpg
ZT_ZQ_XS_002.jpg
b907a6b265499302_4.jpg
m3.jpg
moon2.jpg
Moon Cake Festival Tea.jpg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 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 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awesome-mooncake-festival b.jpg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 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 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ZT_ZQ_JS_001.jpg
3200545144343.jpg
OOOPIC_546107555_20090909bc7a164c6a59b032.jpg
JIERIZ~1.JPG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 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 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关于嫦娥奔月,还有很多种说法,其他说法可见于下文中后羿射日的故事。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 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 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 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ZT_ZQ_CS_003.jpg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 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 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 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 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传说之四——后羿射日
ZT_ZQ_CS_004.jpg
  传说中后羿和嫦娥都是尧时候的人,神话说,尧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把土地烤焦了,庄稼都枯干了,人们热得喘不过气来,倒在地上昏迷不醒。因为天气酷热的缘故,一些怪禽猛兽,也都从干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里跑出来,在各地残害人民。
  人间的灾难惊动了天上的神,天帝常俊命令善于封射箭的后羿下到人间,协助尧除人民的苦难。后羿带着天帝赐给他的一张红色的弓,一口袋白色的箭,还带着他的美丽的妻子嫦娥一起来到人间。
  后羿立即开始了射日的战斗。他从肩上除下那红色的弓,取出白色的箭,一支一支地向骄横的太阳射去,顷刻间十个太阳被射去了九个,只因为尧认为留下一个太阳对人民有用处,才拦阻了后羿的继续射击。这就是有名的后羿射日的故事。
  但是后羿的丰功伟绩,却受到了其他天神的妒忌,他们到天帝那里去进谗言,使天帝终于疏远了后羿,最后把他永远贬斥到人间。受了委曲的后羿和妻子嫦娥只好隐居在人间,靠后羿打猎为生。
  嫦娥又是怎样奔月的呢?在古书上有种种不同的说法。除了上文中提到为了阻止小人蓬蒙之 外,根据《淮南子》的记载是,后羿觉得对不起受他连累而谪居下凡的妻子,便到西王母那里去求来了长生不死之药,好让他们夫妻二人在世间永远和谐地生活下 去。嫦娥却过不惯清苦的生活,乘后羿不在家的时候,偷吃了全部的长生不死药,奔逃到月亮里去了。另一种说法是屈原《天问》的记载,说后羿后来对嫦娥有不忠 行为,和河伯的妻子发生暖昧关系,因而引起嫦娥极大的不满,便离开后羿跑到天上去了。嫦娥奔月以后,很快就后悔了,她想起了丈夫平日对她的好处和人世间的 温情,对比月亮里的孤独,倍觉凄凉。
  关于后羿之死,战国时思想家孟子所著《孟子》和西汉初年刘安编成的《淮南子》都说他是被恩将仇报的徒弟逢蒙暗害的。暗害的手段记载各不一样,有的说是用桃木大棒打死的,有的说是用暗箭射死的。总之这位盖世的英雄死在阴谋家的手里。
  有的传说里还说,后羿死后英魂不散,变成了打鬼的钟馗神。这一说法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顾颉刚根据《淮南子》等古书的记载考证出来的。这种说法,实际上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这位不幸死去的英雄的无限怀念。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01.jpg
20083695943479_2.jpg
 樓主| 發表於 2012-9-22 15:12:4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糖糖 於 2012-9-22 15:27 編輯

中秋习俗
  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祭月拜月,庆祝丰收
  唐宋时期的中秋是一般的社交娱乐性节日,中秋节的主要活动是赏月、玩月。明清时期节日性质发生变化,人们同样赏月,但似乎更关注月神的神性意 义,以及现实社会人们之间的伦理关系与经济关系。中秋是丰收的时节,人们利用中秋节俗表达人们对丰收的庆祝。祭祀月亮时的时令果品,既是对月亮的献祭,更 是对劳动果实的享用。
  明朝北京人八月十五日祭月,人们在市场上买一种特制的“月光纸”,这是一种神祃,上面绘有月光菩萨像:月光菩萨端坐莲花座上,旁边有玉兔持杵如 人似地站立着,并在臼中捣药。这种月光菩萨像小的三寸,大的丈余长,精致的画像金光灿烂。北京人家家设月光菩萨神位,供圆形的果、饼与西瓜,西瓜要切割为 莲花状。夜间在月出之方,人们向月供祭、叩拜,叩拜之后,将月光纸焚化,撤下来的供品,普遍由家人分食。清代北京祭月有所变化,月光神祃由道观寺院赠送 的,题名为“月府素曜太阴星君”。市肆中这天也多卖“月光马儿”,长的七八尺,短的二三尺,顶上有两面旗子,为红绿色或黄色,对月而供,焚香行礼,祭祀结 束后,与纸扎元宝、纸钱一起焚化。
  祭月、拜月是明清中秋时节全国通行的习俗,清代俗谚有:“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供神前。”清代有特制的祭月月饼,此月饼较日常月饼“圆而且 大”。特制月饼一般在祭月之后就由家人分享,也有的留到除夕再来享用,这种月饼俗称“团圆饼”。明清江南以素斋供月,有老南瓜、菱藕、月饼等,旁边放凉水 一碗,妇孺拜月毕,以指蘸水涂目,祝曰眼目清凉(周作人《中秋的月亮》)。此俗来源于六朝时人在八月中以露水洗眼的风俗。那时人们中秋时节相互馈赠的不是 月饼,而是盛满百草露的眼明囊(《荆楚岁时记》)。
  各地对月亮神的形象有不同的描述与理解。在福建汀州一带,中秋夜有“请月姑”的习俗,儿女在月下设果饼膜拜致词,请月姑以卜灾祥。浙江诸暨的大 户人家在中秋节制作大月饼,杂以瓜果,“叠案供月,谓之‘宴嫦娥’”。苏州家家户户摆上瓶花香蜡,不设月宫符像,望空礼拜,小儿女在“膜拜月下,嬉戏灯 前,谓之斋月宫”。江浙一带中秋祭月有“烧斗香”的习俗。苏州所谓斗香,是用细的线香编制成斗状,中间盛香屑,香店制作后卖给僧俗人等,人们在中秋夜,焚 于月下,称为“烧斗香”。杭州的斗香,用纸糊成斗状,中间炷香,高的有两尺左右,中秋夜晚祭月时使用。吴曼云《江乡节物诗》:“心字烧残寸寸灰,灵香上请 月轮开。斗量毕竟人间少,桂粟薪收万斛来。”扬州小秦淮河,中秋节“供养太阴”,彩绘广寒清虚之府,称为“月宫纸”;又以纸绢作神像冠带,月饼上排列素服 女子,称为“月宫人”;然后以莲藕果品祭祀。
  值得注意的是前代拜月,男女俱拜。宋代京师中秋之夜,倾城人家,无论贫富,从能行走的孩童至十二三岁的少年都要穿上成人的服饰,登楼或于庭中 “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孩期望“早步蟾宫,高攀仙桂”,意思是说请月神保佑早日科举成名。女孩则祈求有一副美丽的容颜,“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宋 人推重的是郎才女貌。
  明清以后,祭月风俗发生重大变化,男子拜月渐少,月亮神逐渐成为专门的女性崇拜对象。北京有所谓“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明清时代北京中 秋节新添了一个节令物件——彩兔。明代“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清代昵称玉兔为“兔儿爷”,人们用沙土作白玉兔,装饰以五 彩颜色。兔儿爷的制作工艺精美,造型千奇百状、滑稽有趣:有上张伞盖,衣冠楚楚,扮作官员者;有身穿甲胄,手持大旗,扮成武士者;有骑虎者,有静坐者。大 的高三尺,小的不及寸。京城人“齐聚天街月下,市而易之”。兔儿爷给市井生活增添了许多的情趣。
  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着中秋节祭月、拜月的风习。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叩拜。广西西部壮族的 “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竖一根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 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包括: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 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等四阶段(参看何星亮《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由此可知,在偏远民族中仍传承着遥远的祭月古俗,在中秋时节人们能够与 月神进行直接的对话与交流,这与少数民族的文化特性有关。

  分享、馈送“团圆饼”
  中秋节令食品是月饼,月饼在民间称为“团圆饼”。中秋时节正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为了加强家族、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互相馈赠礼物,月饼就成为人们相互交流的信物与吉祥的象征。
  月饼的形制在宋代可能就有了,苏东坡曾有诗赞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但从文献记载看,当时的节物重在赏新,如尝石榴、枣、栗、桔、葡 萄等时新水果,饮新酒等,有“秋尝”的意味,还没有将月饼作为重要的节令食品。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大概始于明朝。在明朝初年中秋已有食 饼习俗,但尚未称月饼。据《客座赘语》记载,南京有一位铁冠道人道术高明,能预知未来事。明太祖对此不以为然,于是召见道人问道:“今日我有何事?”对 曰:“太子某时进饼。”这天正是中秋之日,太祖遂命人将道人锁在房中等待验证。等到那个时辰,太子果然来进奉饼食。宫廷中秋太子要向父皇进献月饼。民间城 乡更是以月饼为节礼互相馈送。
  先看明代京城“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这种面饼大小不等,呼为“月饼”。月饼的制作在明代后期的北京已经十分考究,价格也不便宜,“市肆 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清代北京中秋祭月除香灯品供外,就是团圆月饼。清代后期北京出现了品牌月饼,前门致美斋的月饼为“京都第一”。 一般供月的月饼到处都有,大的直径有尺多长,上面绘有月宫、蟾蜍、玉兔等图案。北京月饼有祭祀完后分食的,还有一种吃法是将月饼留到岁暮除夕“合家分用 之,曰团圆饼也”。苏州人家同样以月饼为中秋节物,相互馈遗。清代杭州依然传承明代节俗,“中秋食月饼,夜则设以祭月,亦取人月双圆之意耳”。
  现代月饼生产形成地域风格,有京式月饼、广式月饼、苏式月饼、甬式月饼等,它们在月饼内馅、月饼形制及加工方法上都有自己的特色。京式月饼为酥 皮、冰糖馅;广式月饼以糖浆面皮为主,有酥皮、硬皮两种,分咸甜两味,馅有肉类与莲蓉、豆沙等;苏式月饼也是酥皮,饼馅常用桃仁、瓜子、松子,配以桂花、 玫瑰花等天然香料;宁波的甬式月饼也是酥皮,多用苔菜为馅。传统月饼糖多油重,近年来多流行以果类为馅的低糖月饼。
  小小的月饼在民间生活中作为团圆的象征与联系亲族情感的信物互相馈送,从而实现对亲族关系的再确认。中秋月饼有具体的吃法,一般民间切月饼都要 均匀切成若干份,按人口数平分,每人都享受到月饼的一块,象征家庭成员是团圆的一部分。如家中有人外出,便特地留下一份,象征他也参加了家庭团聚,这块月 饼留待除夕他回来享用。这种以饮食团聚家人的方式是中国人所特有的文化习惯。

  家人团聚
  团圆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
ZT_ZQ_XS_003.jpg
  因为家族生活的关系,中国人有很强的家族伦理观念,重视亲族情谊与血亲联系,从而较早形成了和睦团圆的民俗心理。家庭成员的团聚成为家族生活中 的大事,民俗节日就为民众的定期会聚提供了时机。在传统年节中都不同程度地满足着人们团圆的要求,如除夕的“团年”、重阳的聚饮等。中秋为花好月圆之时,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们由天上的月圆联想到人事的团圆,因此中秋在古代被视为特别的“团圆节”。宋人的团圆意识已与中秋节令发生关联,前述宋代 城市居民阖家共赏圆月,就是体现了这一伦理因素。明清时期,由于理学的浸染,民间社会乡族观念增强,同时也因为人们在世俗生活中更加认识到家族社会的力 量,因此人们在思想情感上,对家庭更为依恋。秋收之际的中秋节,正是加强亲族联系的良机,“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 余》)。值得注意的是中秋节民间尤其重视夫妇的团圆。出嫁的妇女中秋要赶到娘家与父母团聚,当天又必须返回夫家,与夫君团圆。俗语云:“宁留女一秋,不许 过中秋”。

  祈婚嫁子嗣
  中秋正值秋天收获的季节,民间在对神灵酬谢的同时,也祈求着生殖的力量。
  上古“合男女”是秋收后的主要人事活动,古代秋社中的祈子仪式就是这一活动的时间规范。中秋节出现以后,男女相会,祈求子嗣习俗逐渐转移、合并 到中秋节俗之中。妇女对月祈祷与月下出游大都与婚嫁子嗣相关。中秋夜游玩月在宋代已经流行,明代亦盛,特别是在江南苏杭地区,杭州西湖“苏堤之上,联袂踏 歌,无异白日”。苏州夜游盛况,由明人张岱《虎丘中秋夜》描述可知:“虎丘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 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傒僮、走空之辈,无不麕集”。清代以后俗称为“走月亮”,中秋之夜,妇女可盛装出游,踏月访亲,或逗留尼庵,深夜 不归。“走月”是民间妇女的解禁日,在“结伴闲游”的背后隐含着祈求生殖的意义。据同治《江夏县志》记载,中秋夜江夏城中滋阳桥特别热闹,桥上的石龙首成 为出行少妇争相抚摸的对象,为的是能得到媒神的恩惠,祈子的意义十分明显。近代南京盼望子嗣者,先游夫子庙,然后过桥一行,说是可以如愿。近代湘潭一带, 中秋游宝塔的习俗,也与“走月”一样,祈求着人类的生殖与健康,当地传唱这样一首歌谣:“八月十五游宝塔,带起香烛敬菩萨。老人家青头发,后生子有财发, 堂客们生个胖娃娃,满妹子对个好人家。”
ZT_ZQ_XS_004.jpg
  “摸秋”或者称“偷瓜送子”是南方地区普遍流行的中秋祈子习俗。人们在中秋之夜,到田间“偷”瓜,然后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地将描画成婴儿模样的 冬瓜或南瓜送给婚后数年不育的夫妇,以求瓜瓞绵绵。浙江西安县“偷摘瓜芋,以衣襟囊之送新妇家,曰‘献生子’”。有的地方夜中摸索的不是瓜果之类,而是瓦 片、石子。如安徽怀宁,“是夕,城中妇女率至枞阳门内,百子庵前、鹭鸶桥畔摸索砾块占子,石为男,瓦为女焉”。两湖地区亦普遍流行中秋之夜到田间“偷”瓜 的习俗。偷瓜菜的地点,青年男女各有自己的选择,一般都去到意中人的园中去“偷”,偷时嬉笑打闹,引出自己的情侣,共享“偷”的幸福果实。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9-22 15:14:00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糖糖 於 2012-9-22 16:12 編輯

燃宝塔灯
  明清时期,民间还有在中秋之夜燃灯的习俗。
01aaaa.jpg
012.JPG
01abc.jpg
011.JPG
01j.jpg
800px-Mid-Autumn_Festival-beijing.jpg
mid-autumn-lantern-victoria-park-dragons 1.jpg
  中秋灯与元宵灯不大相同。中秋夜点的是宝塔灯,而且主要在南方流行。宝塔灯,即由村童捡拾瓦砾搭成宝塔形状的灯。清代苏州村民在旷野用瓦叠成七 级宝塔,中间供地藏王,四周燃灯,称为“塔灯”。广州儿童燃“番塔灯”,用碎瓦为之;还有柚皮灯,用红柚皮雕刻各种人物花草,中间安放一个琉璃盏,红光四 射。另外一种是素馨茉莉灯,这种灯香气四溢。在安徽、江西、湖南等地都有砌宝塔灯的习俗。江西清江,中秋多镂瓜作灯,其形似月。儿童堆砌瓦砾作浮图(佛 塔),中置薪柴,点燃,“四面玲珑,如火树”。湖南宁乡小儿堆宝塔,中间焚烧,“以红透为吉兆”。安徽庐江“小儿堆瓦砾为浮图,敲锣鼓,谓之闹宝塔”。这 些燃烧塔灯或闹宝塔的民俗行为,都有着借助佛家力量,求取生活平安的意义。

  账目清结日
  中秋之夜,在文人雅士看来是赏月的良宵,在农家为占卜来岁气候天象的时日,在妇女眼里是难得的嬉游之夜,在工商民户那里,却是一个结清钱债的日 子,“凡钱债至五月节、八月节,必清结,谓之节关,而中秋视端午尤重”(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中秋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算账日,也是老板与雇员续 约或终止契约的时日;债务人愁眉苦脸想方设法捱过此节,店家伙计也担心在晚间盛宴之后被告诉明天不要再来,对于这些人来说,中秋节就不那么令人兴奋了,过 节对他们来说就是过关,所以“节关”之说,十分妥帖。中秋节在这里演变为工商社会的时间段落标志,显示了节日对经济社会的调节意义。
节日是日常生活的亮点,节俗文化是时代精神的聚焦,中秋经历了文人赏月雅趣、民间拜月的情趣,以及有心吃月饼、却无心看月的俗趣,节俗形态从古至今发生了重大变化。明月依旧,人心已非。一部中秋节俗形态演变史,也就是一部中国民众心态的变迁史。
  
中秋节 - 传统习俗
赏月


中秋赏月是中秋节的传统项目之一,《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至唐宋时期,赏月之风更加盛行,关于中秋的诗词也层出不穷,包括辛弃疾的《木兰花慢中秋》,苏轼的《水调歌头》。《东京梦华录》更有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01h.jpg
4.jpg
01aba1.jpg
赏月和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了,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在福建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习俗,而且博饼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赏桂花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烧塔
中秋夜烧塔中国南方的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等地农村很流行。塔身有碎砖和瓦片以及树枝干草等搭建而成。圆窑形,下宽上尖,内为空心,中秋晚上点烧,常常会有烧塔比赛,塔烧得越通红越好,烧得越旺越有彩气。
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吃南瓜
“八月半吃南瓜”,吃南瓜是江南各 地过中秋节的食俗。传说很久以前,南山脚住着一户穷苦人家,有一个女儿,名叫黄花。那时连年灾荒,黄花的父母年老多病,加上缺衣少食,病在床上,奄奄一 息。八月十五那天,黄花在南山杂草丛中,发现两只扁圆形野瓜。她采了回来,煮给父母吃。香喷喷、甜滋滋,二老吃了食欲大增,病体也好了。黄花姑娘就把瓜子 种在地里,第二年果然生根发芽,长出许多圆圆的瓜来,因为这是从南山采来的,就叫南瓜。从此,每年八月十五,江南家家户户流传着八月半吃老南瓜烧糯米饭的 风俗。
食田螺
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有记:“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如今在广州,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吃芋头
中秋食芋头,则寓意辟邪消灾,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癸未年的《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剥鬼而食之,大有钟馗驱鬼的气概,可敬。
饮桂花酒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兮椒浆”的诗句。可见我国饮桂花酒的年代,已是相当久远了。
祭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走月
走月亮、走三桥

中秋节之夜还有一大特色赏月活动叫“走月”。吴地有走月亮、走三桥之俗,就是在月光下出游,走过至少三座桥(见顾禄《清嘉录卷八》)。上海也有此俗(见玉鱿生《海陬冶游录》)。皎洁的月光下,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朝月楼,都是游人“走月”时的赏月胜地;而解放后建的莫愁湖公园之抱月楼,则成了市民赏月的新景点。旧时南京人 “走月”还有一种特殊的祈盼之举:凡没生儿子的已婚妇女,要去游夫子庙,随后再跨过一座桥,相传即可有“梦熊之喜”(意生男孩)。中华门外窑湾街的上码头 有座“涧子桥”,中秋之夜,尚未生育的家庭男主人则来此往桥下摔瓦罐,据说能使妻子怀孕。久而久之,这座桥也讹称“见子桥”。

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巅峰。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9-22 15:14:42 | 顯示全部樓層
各地趣味习俗
  一、求爱
  中秋节,因为有了美妙的月光而富于诗意,月下正是少年男女们踏歌觅偶的最好时光,因而又是追求爱情的节日。少年男女们于月下歌舞嬉戏,见到意中人便可成为配偶。到近代,这类古俗也仍有所存留,富于情趣。
  ●抛帕招亲
  福建省有些地区,中秋之夜有抛帕招亲的习俗。是夜,于广场中搭一彩台,布置成月宫景状,并设玉兔、桂树等。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在欢庆歌 舞之后,姑娘们将一些绣着不同花色的手帕向台下抛去。如有观众接得的手帕与“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登台领奖。有些未婚的小伙子在交还手帕时,若受 “嫦娥”喜欢,则可以戒指相赠。此后,双方可以交友往来,情投者便喜结良缘。
  ●乞月照月爬月
  旧时东莞有些妇女相信“月老为媒”,凡家中有成年男女而无意中人者,便于中秋夜晚三更时,在月下焚香燃烛,乞求月老为其撮合。相传中秋之夜,静沐月光,可使妇女怀孕。在一些地区,逢中秋月夜,有些久婚不孕的妇女便走出家门,沐浴月光,希望早生贵子,谓之“照月”。
  ●偷菜求郎
  在台湾,中秋夜有未婚女子“偷菜求郎”之俗。妆饰美丽的女子踏着月光,往别人菜圃中偷摘大葱及蔬菜,偷摘到之后便预示她能遇到如意郎君。因此台湾有“偷着葱,嫁好夫;偷着菜,嫁好婿”之谚语。
  ●偷月亮菜
  湖南侗乡的中秋之夜,流行着一种有趣的“偷月亮菜”风俗。
  相传古时候,中秋晚上,月宫里的仙女要降临下界,她们把甘露洒遍人间。仙女的甘露是无私的,因此,人们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侗家给这种风俗,取名为“偷月亮菜”。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着花伞,选取自己心爱后生的园圃,去采摘瓜菜,而不会被人看成是“偷盗”。她们还要有意地高声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 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来,她们这是借助月宫仙女传递红线呢。如果能摘到一个并蒂的瓜果,这表示她们能有幸福的爱情。因此,成双生长的豆角便成了 她们采摘的对象。嫂子们这夜也同样到别家园圃里去“偷月亮菜”,不过,她们希望能采到一个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鲜青翠的毛豆,因为,这象征着小孩的肥壮,毛头 的健康(毛豆的谐音,指小孩)。小伙子们也有“偷月亮菜”的习俗,因为他们也希望月宫仙女赐给他们幸福。不过,他们只能在野地里煮了吃,不能带回家去。 “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无限欢乐和神奇异彩。
  ●跳月
  每到中秋之夜,明亮亮的月光照遍了苗家山寨,苗族男男女女全家团聚后,都要到山林空地上,载歌载舞,举行“跳月”活动。
  苗族的古老传说,月亮是个忠诚憨厚、勤劳勇敢的青年。有个年轻美丽的水清姑娘,她拒绝了来自九十九州九十九个向她求婚的小伙子,深深爱上了月亮。最后,她还经历了太阳制造的种种磨难,终于和月亮幸福地结合一起。
  苗族父老为对他们幸福爱情的怀念,世世代代都要在中秋之夜,沐浴着月亮的光辉,跳起苗家歌舞,并把这一风俗称为“跳月”。青年男女在“跳月”中,相互寻找心上人,倾吐爱慕之情,表示要象水清和月亮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白头之好。
  二、祈子
  中秋夜,不少地方还盛行着求子之俗。这是古代生育 崇拜的体现。这是因为月属阴、属女性神,同时又有追求爱情的活动,故求子之俗流传于中秋节俗中。而求子之俗各地各不相同。
  ●窃瓜祈子
  在湖南的衡阳"中秋晚,有送瓜"一事。凡席丰履原之家,娶妇数年不育者,则亲友举行送瓜,先数日,于菜园中窃冬瓜一个,须令园主不知,以彩色绘 成面目,衣服裹于其上若人形。举年长命好者抱之,"鸣金放炮,送至其家"年长者置冬瓜于床,以被覆之,门中念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受瓜者设盛筵款待 之,若再事然。妇得瓜后,即剖食之。俗传此事最验云".在衡阳,凡是村里结了婚没有生育儿女的人家,"只要人缘好,村里都会有人给他们"送子"。
  在湖南的其他地区,也有以瓜送子的习俗,与衡阳类似、中秋节晚上,趁主人赏月不在屋时,要好的邻居就秘密地为他送子。送子的人必须是已经有儿女 的人。他们先选中村里最恶的一户人家的瓜圆,从园中偷一只大冬瓜,在瓜上画娃娃的面目,再用一节五寸长的小竹管插入冬瓜腹内,顺着竹管往里灌水,直到灌满 为止。送子人将冬瓜藏在主人的被窝中,等主人回房睡觉时用手拉被,冬瓜娃娃一动,水便顺着竹管流了出来,就像小孩尿床一样。而丢瓜的人家一早起来便骂,据 说,骂得越凶,将来生的娃娃越健壮。如果第二年真的生了儿女,便要儿女拜送子的人"干爹"、"干妈"。
  在贵州也有偷瓜送子的习俗。晚上偷瓜时故意让被偷的人知道,以惹起怒骂,骂得越厉害越好。瓜偷来后,要为它穿上衣服画上眉,装成小孩的形状,敲 锣打鼓,用竹舆抬送,送到无子的人家,接受瓜的人必须请送瓜人吃一顿月饼,然后陪伴着瓜睡一夜,第二天早晨将瓜煮熟吃掉,认为从此便能怀孕了。
  安徽歙县一带,中秋节时,大人们让稚童愉人家的倭瓜或者连娘带子的子母芋,泥水淋漓地放到新婚人家的被子里,弄得床褥极脏。用这种方式表示送子。有诗说:"送子中秋记美谈,瓜丁芋子总宜男。无辜最惜红绫被,带水拖泥那可堪。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9-22 15:17:1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糖糖 於 2012-9-22 15:22 編輯

中秋文物
  中秋节以其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发挥着促进社会和谐的文化功能。“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作为仅次于春节的民俗大节,在世界各地凡有华人的地方,中秋节那天都会欢聚一堂,共度佳节。中秋节,对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家庭和谐,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万里无云境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中秋节自古以来就是阖家赏月的节日。月有太多的别称:太阴、素娥、玉盘、玉轮、玉钩、玉羊、玉蟾、冰轮、冰镜、月府、月宫、月精、玉兔、蟾宫、蝉娟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蟾蜍、玉兔和嫦娥。
  蟾蜍在上古先民心中,是吉祥神圣的灵兽。由于蟾蜍有冬眠的习性,深秋以后,它们就钻入水底的泥里,不食不动,如死亡一般,次年2~3月间复苏, 又到静水中产下大量的卵。上古先民对蟾蜍这种“死而复苏”,又有旺盛繁殖能力的自然现象,予以深深的崇拜。1972年陕西省临潼县姜寨出土的仰韶文化半坡 类型鱼蟾纹彩陶盆,高14厘米、口径35厘米,西安半坡博物馆藏。内壁除双鱼外,还绘一只体态浑圆肥硕、扁头、背带麻点,四肢伏地的大蟾蜍。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9-22 15:18:14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糖糖 於 2012-9-22 15:36 編輯

彩陶盆上绘制蟾蜍纹十分常见,这是上古先民对蟾蜍冬眠习性崇拜的表现。
论及月缺复圆的天文现象,唐代徐坚等人在《初学记卷一》【叙事】条中,引 《释名》云:“月,阙也。言满则复阙也。……胐,月末成明也。魄,月始生魄,然也。朔,月初之名也。朔,苏也。月死复苏,生也。晦,月尽之名也。晦,灰 也,死为灰。月光尽似之也。弦,月半之名也。其形一旁曲,一旁直,若张弓弦也。望,月满之名也。日月遥相望也。” 古人将月的圆缺周期变化,与蟾蜍冬眠习性联系起来。将月影形状想象成蟾蜍的样子,把月的周期变化看作蟾蜍“死而复苏”的过程,蟾宫秋月的观念由此形成。
  古人将蟾蜍的生活习性神化,使之充满神秘感。《太平御览九百四十九》:“千岁蟾蜍头生角,得食之寿千岁。”《抱朴子内篇•仙药卷第十一》:“肉 芝者,谓万岁蟾蜍,头上有角,颔下有丹书八字,体重。以五月五日日中时取之……阴干百日,以其左足画地,即为流水。带其左手于身,辟五兵,若敌人射己者, 弓弩矢皆反还自向也。” 仙家认为,头上长角的“(千)万岁蟾蜍”,食之可得长生,携之有辟兵之效。在敦煌莫高窟249窟顶坡,绘有北朝西魏时期的西王母图。

  乘坐銮车的女神即西王母,右下方身着青衣,头长双角,胁生双翼,圆目大嘴、四肢带蹼,呈奔跑状的神兽,正是“万岁蟾蜍”。它在此处作为月精,以 西王母侍从的形象出现。西王母、蟾蜍和不死药的传说,体现着道家方士为获长生,不遗余力追求不死药的信仰,这种信仰在战国至西汉初年已经流行。四川彭县出 土的以西王母为主题的汉画像砖,西王母正面端坐龙虎座上,四周侍九尾狐、青鸟、蟾蜍等。从汉画像石、画像砖及绘画上,常可见到这类西王母侍从的蟾蜍形象。 关于玉兔捣药,《太平御览•卷四•天部四•月》引晋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玉兔捣药。”《乐府诗集•卷三十四•相和歌辞九》:“采取神药若木 端,白兔长跪捣药虾蟆丸……服此药可得神仙。”  由此可见,汉时传说的月精仍指蟾蜍,直到西汉末期,才出现为西王母捣药的玉兔。

  对于月神的形象,《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记载有常羲浴月的神话。“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常羲”与“嫦 娥”古音接近,神话在长期流传中,情节内容被不断复杂化,月神其名也变作了“嫦娥”。李善《昭明文选卷六○•王僧达<祭颜光录(延年)文>》 中,注引战国时期成书的《归藏》曰:“昔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 南朝梁刘昭《后汉书•天文志上》,补注引东汉张衡《灵宪》曰:“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 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其大昌’。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蠩。”神话学家袁珂先生道:“张衡《灵宪》记叙的嫦娥在奔月以前‘枚占于有黄’一 节,可能仍是《归藏》的旧文,增加的内容不多。” 可见,嫦娥奔月为蟾蜍的神话,战国时已出现。1972年~1974年发掘的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家族墓地(马王堆1号、3号墓)中,出土了两幅内容相似的非 衣帛画。1号墓非衣帛画的月宫部分,绘画在弯弯的镰月上,站立一只体态硕大的青色蟾蜍和一只娇小的白兔,镰月下的女子即嫦娥,而3号墓非衣帛画的月宫部 分,只绘了硕大的青色蟾蜍和比1号墓非衣帛画中更为明显的白兔,却无嫦娥。这份实物资料说明,至少在西汉初期,蟾蜍、嫦娥和玉兔已并行于世,但西汉时嫦娥 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月中的主神仍是蟾蜍和玉兔。

  最早提及“中秋”的文献《周礼•春官》云:“中春,昼击土鼓,吹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此处的“中秋”非指八月十五“中秋 节”,只是个时段概念。直到唐玄宗时期,中秋玩月赋诗成为上层社会的风尚。在江苏金坛窖藏出土一件元代凸花玄宗游月宫故事银盘(残),直径17.1厘米, 高1厘米。银盘凸花工艺,饰仙山楼阁,祥云缭绕,仙人立于行云之上,玄宗与罗公远游月宫中,仙女执扇、托瓶或盘侍立一旁。据《太平广记•卷二十二》“罗公 远”条:“开元中,中秋望夜,时玄宗于宫中玩月。公远奏曰:‘陛下莫要至月中看否?’乃取拄杖向空掷之,化为大桥,其色如银。请玄宗同登,约行数十里,精 光夺目,寒色侵人,遂至大城阙,公远曰:‘此月宫也’,见仙女数百,皆素练霓衣,舞于广庭。原文注云:“出《神仙感遇传》及《仙史拾遗》、《逸史》等 书。” 该书卷二六“叶法善”条:“尝因八月望夜,师与玄宗游月宫,聆月中天乐。问其曲名霓裳羽衣”,出薛用弱《集异记》。[玄宗游月宫的故事,见于多处史 籍,在民间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因此直到元代,仍有以此为题的艺术品。另外,唐代月宫镜的内容,表现了唐人对月宫仙境的理解。现藏上海博物馆的一面唐代八 瓣菱花形月宫镜,径19.7厘米。内切圆形,龟钮。钮左上方为凌空升腾的嫦娥,嫦娥身段修长,舞态蹁跹,著紧身衣衫,背后帔带飘举,左手擎有“大吉”二字 铭文的方牌,右手托一果盘。盘内盛桂子三粒,桂叶二片。钮右上方为一株枝叶繁茂的桂树,桂树下蟾蜍跳跃。嫦娥脚下白兔杵臼捣药。钮下正中为一不规则形水 池,池中水波粼粼。上方有一“水”字。镜背还有两朵流云.菱边四朵流云及四组蜂蝶采花,其中二组蜂蝶头部对着花枝顶端的花苞,另二组蜂蝶正飞向花枝。由于 唐玄宗晚年热衷道教,道教因而兴盛,其思想亦融入到中秋玩月之风中,玄宗游月宫故事的流传及月宫镜的盛行,正是道教思想对唐人节俗观念影响的结果。
  唐代中秋玩月之风,只在上层社会及文人之间流行,而宋时的中秋节,民众的宴赏活动远比文人诗会更为普及。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当 时汴梁(开封)节日盛况: “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榅孛、梨、枣、栗、孛 萄、弄色枨桔,皆新上市。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 至于通晓。”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四•中秋》:“……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充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 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 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盖金吾不禁故也。”文献中生动地描写了宋代中秋节的狂欢场面,另据南宋嘉泰三年颁布的《庆元条 法事类•假宁格》,已规定有中秋休假一日的制度。此时中秋节,已成为全民共庆的法定节日了。
  明代中秋节,宫中赏秋海棠、玉簪花,妃嫔们穿月兔纹衣,佩戴节令首饰。明定陵出土一副万历白玉镶宝石玉兔捣药金耳环,上部是金质圆环,下系耳坠 是一只浑圆的羊脂白玉兔,两前肢抱玉杵(下有臼)捣药,生动传神。玉兔双眼以红宝石镶嵌,顶部一颗大红宝石与金环相系,玉兔下部有3个云头形金托,嵌宝石 3颗,中间是猫眼石,两侧是红宝石。同时出土的还有万历时期镶宝石兔金钗一对,金钗顶部镶嵌红色宝石刻成回望双兔。在上古传说中,西王母是执掌长生的女 神,玉兔为她捣的正是嫦娥偷服的“不死药”。后世的人们,将玉兔为西王母捣不死药、嫦娥偷服之,奔月化为蟾蜍的神话合二为一,最终演变为月宫中有玉兔和嫦 娥的神话,而玉兔捣不死药的题材,也被明人运用到中秋节俗中。这两副白玉镶宝石玉兔捣药金耳环和镶红宝石兔金钗,出土于定陵孝靖皇后棺内,应是孝靖皇后生 前在中秋节佩戴的应时首饰。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一件明代白地黑花月宫图罐,高27.5厘米,为民间生产的磁州窑系产品。一面绘云气围绕、楼阁巍峨的月宫仙 境,嫦娥回首赏花,侍女捧盒侍立;另一面以墨彩写意勾勒神情淡定的双兔。由此可见,入明以后玉兔、嫦娥作为中秋节崇拜的偶像,已经被社会各阶层广泛接受。
  最后谈一下京畿地区中秋拜月时供奉的“兔儿爷”,它产生于明代,盛行于清代。明末纪坤《花王阁剩稿》中记载:“京师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 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偶题一诗,时崇祯庚午岁也。”到了清代,中秋节前夕,京畿一带的城坊街巷多设兔儿爷货摊。乾隆年间《帝京岁时纪胜•彩 兔》载:“京师以黄沙土作白玉兔,饰以五彩妆颜,千奇百状,集聚天街月下,市而易之。”此时的兔儿爷,已成为中秋节的标志。及至清末,兔儿爷的表 现力更为丰富。晚清《燕京岁时记•兔爷儿摊子》云:“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有衣冠而张盖者,有甲胄而带纛旗者,有 骑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余。其余匠艺工人无美不备,盖亦谑而虐矣。”当代工艺美术大师双起翔老先生,是北京泥塑的传人,他抢救了濒临 失传的泥塑兔儿爷工艺,为继承这一节俗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兔儿爷没有变成历史的遗物,正是托了双老的福。这件骑黑虎兔儿爷,出自双起翔老先生之手。兔儿 爷金盔金甲金护心镜,身穿红、黄双色战袍,足蹬黑色战靴,骑坐于黑虎之上,虎身白花为饰,底部置一蓝彩圆形台座。白兔双腮淡粉,双耳直立,以红、黑两色勾 线。兔儿爷与坐骑黑虎的表情刻画一致,均为双眼圆睁,目光炯炯,嘴角均下撇呈山字形,威风凛凛,煞是可爱。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9-22 16:02:22 | 顯示全部樓層
少数民族过中秋节
    中秋节是中国全民性的重大节日,不但汉族过中秋节,侗族、苗族、壮族、傣族、黎族、满族、朝鲜族、高山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也过中秋节,但节俗各异。
    壮族在八月十五这天,除了要赏月和吃月饼外,一项重要习俗活动就是“闹哥孩”,因为组织者和参与者都是女性,闹的对象是男性,所以叫“闹哥孩”,其实就是对歌,内容一般不涉及爱情,多是有关史实、社会一类的,尽兴方散。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畲族把这天视为走亲访友的好日子,而陪客唱歌又是畲族的独特习俗。中秋歌节不但要陪客唱,还要集中到县城去对歌。对歌的时候,男女各站一边,女的还特别喜欢挤在一起,不参加唱歌的妇女,也要和歌者挤在一起,以壮声势。
    朝鲜族则用木杆和松枝高搭“望月架”,先请老人上架探月,然后点燃望月架,敲长鼓、吹洞箫,一起合跳《农家乐舞》。
    黎族称中秋节为“八月会”或“调声节”。届时各集镇举行歌舞聚会,每村由一“调声头”(即领队)率领男女青年参加。人员到齐后,大家互赠月饼、香糕、彩扇和背心,成群结队。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饮米酒,开展盛大的对歌,未婚青年趁机寻找未来的伴侣。
    每到中秋之夜,苗族全家团聚后,要到山林空地上载歌载舞,举行“跳月”活动。男女青年在“跳月”中,相互寻找心上人,吐露爱慕之情。
    台湾高山族同胞每到中秋之夜,都要穿起美丽的民族服饰,齐聚在日月潭边的月光下,男男女女玩起“托球舞”的游戏。
  瑶族在中秋之日举行“舞火狗节”,舞火狗意在驱邪避邪。是日,姑娘们叩拜完祖先,然后舞蹈,青年男子则在一旁燃放鞭炮。待姑娘们玩够后,男女开始对歌。按照当地习俗,姑娘必须参加三次以上的舞火狗活动,才能结婚。
    虽然各民族的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向往,都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9-22 16:03:0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糖糖 於 2012-9-22 16:04 編輯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圆月被视为团圆的象征,也是文人墨客情感之所系。
下面是从历代诗词中节选出的与明月、中秋有关的名句。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
    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徐渭《十五夜抵建宁》
    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张煌言《舟次中秋》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9-22 16:16:49 | 顯示全部樓層
又想食月餅 喇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9-22 16:51:59 | 顯示全部樓層
Very good info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9-22 16:59:15 | 顯示全部樓層
多射詳盡分享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9-22 19:26:30 | 顯示全部樓層
一年容易又中秋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9-22 21:27:56 | 顯示全部樓層
邊度D月餅靚啊?搞到我流嗮口水添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9-22 23:55:43 | 顯示全部樓層
中秋節快樂!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9-23 00:18:19 | 顯示全部樓層
中秋....人月两圓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9-23 00:21:21 | 顯示全部樓層

人月兩團圓,摸極摸唔完。中秋節快樂!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9-23 00:32:42 | 顯示全部樓層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希望家家都團圓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9-23 14:22:05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juneway #13 的帖子

中秋節快樂!
半島酒店D月餅。。。正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9-23 20:51:38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oldishman #18 的帖子

唔該嗮,中秋快樂。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9-24 13:52:42 | 顯示全部樓層
很詳細的資料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9-24 09:2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