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浮世繪背後,隱藏的是無數飲食男女之事 飲食男女,從《金瓶梅》到《紅樓夢》,從明到清,一脈相承 蘭陵笑笑生在《金瓶梅》把視線集中于市井群體,繪就一幅生動的明末“清明上河圖”。 尤其是西門慶日常生活場景的描述,對研究明代的飲食文化有著特殊的價值…… 一根柴燒制紅燒豬頭。將豬頭洗凈血污,火筷子燒紅,把豬頭的口腔、耳朵、鼻孔都燎個遍後再洗凈。豬頭下開水鍋汆一遍除去血污。再找出兩個錫做的盬子(即很深的、專門用來燒燉食物的大鍋)。 將豬頭放在盬子裏,加入清水、花椒、大料、羊角蔥、黃酒,將水燒開,撇去浮沫,放入農家大醬,將另外的一個錫盬子緊緊地扣在燉豬頭的錫盬子上,用錫箔紙封嚴。 封好以後,只用一根長長的柴火放在小灶內,不用兩個小時,油亮亮、香噴噴、又酥又爛的紅燒豬頭就可出鍋了。 在這期間,將大蒜搗成蒜泥,單獨盛在小盤中。用大玻璃透明盤盛好切片的豬頭肉,熱騰騰豬頭那濃郁的醬香伴著豬頭肉特有的濃香立刻瀰漫了整個房子! 羊角蔥汆炒核桃肉。北方的冬天是漫長而寒冷的,人們將大量的蔬菜儲存起來。深秋時,人們就將大蔥捆好,一排排碼放在屋檐下,草簾蓋上,整個冬天就可以食用了。 但到了春天,總會有一些零散的老蔥未吃完,生出的嫩芽彎如羊角,就是羊角蔥。 將豬肉切成薄片,用花刀打出花紋來,和澱粉、蛋清、鹽拌勻後腌漬一會。雞湯燒開,把腌好的肉片用雞湯汆熟即為核桃肉,撈出,羊角蔥油鍋爆熟,再放入核桃肉就可食用。 奶罐子酥烙拌鴿子雛。這道開胃涼菜,是李瓶兒帶到西門府的。她出生於河北大名府大戶人家,常有草原遊牧民族來大名府做生意,把此菜帶入。 先將鴿子用傳統方式鹵熟、晾涼,將鴿肉撕下用酥酪加上鹽拌好,因為酥酪有些酸味,使得此菜很開胃。 荷花餅(山東烙饃)。磚頭支起鏊子,備好蒲草墊子、麥秸、案板。一人將和好的麵糰在案板上揉筋道後,讓它醒一會。另一人坐在了鏊子前,麥秸點成微火,慢慢將鏊子烤熱。 面醒好後,將麵糰揉成粗細適當的長條,切成小面劑子,左手拿起一個面劑子,放在手邊,右手攥紡錘狀捍麵杖,捍麵杖向劑子上一推一搟,面劑子轉三下,小餅樣子就出來了。 兩手抓住捍麵杖的兩頭,用手一推,小餅自動在案板上轉動起來了。變魔術般,一張雪白的薄餅坯子就出來了。就勢用捍麵杖將薄餅挑起,順手撂在旁邊的鏊子上。 鏊子旁邊的那位連忙將餅攤好,攤勻,轉眼間薄餅起了小泡,冒起了蒸汽,立刻用小竹片將烙饃翻個個,稍微烤一下,一張烙饃就做好了,將它擱在旁邊的高粱排子上。 搟杖如飛,雪白的面皮猶如上了發條,又勻又快地轉動著。鏊子前的那位快速翻餅,上下翻舞,很快,高粱排上堆成厚厚的一疊烙饃。 蘭陵笑笑生寫作《金瓶梅》的前後,正是中國飲食文化發展的鼎盛期。隨著社會經濟和傳統文化的發展,中國飲食業在明末極為繁榮。 大城市的酒店、茶樓和點心鋪鱗次櫛比,北銷南運的商販人來客往,蜂攢蟻聚,形成了風味殊異、各具特色、流派迥異的飲食文化。 上面提到的美饌佳肴和面點雜食,是《金瓶梅》美食的冰山一角,書中還提到了許多幹鮮果品、美酒、香茶,這些獨特的飲食,讓我們可以窺見明末富裕人家生活的一斑。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