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養生學是壹個龐大體系,內涵豐富。如果要講道教養生學的結構,從某壹特定的角度,可以分出不同的層面。從道教的傳統來說,可以分爲道與術;從現代習慣來說,可以分爲理論與方法。道教養生學的方法,可以隨時間變化、環境不同,而不斷更新、不斷經受檢驗。但其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論向度,大體來說是較爲穩定的。
壹、貴生的價值認同
貴生思想是道家、道教的重要精神財富。道教文獻中有關貴生的論述比比皆是,“仙道貴生,無量度人”是道教的最基本宗旨。正如孫思貌在《衛生歌》中所寫,“箕裘五福壽爲最”,保存自己的生命是第壹位的。從價值觀上來說,當年箕子向武王呈《洪範》,關于幸福的內涵,壽放在第壹位。這壹古老的價值觀,被道教繼承和發展。
世界不同國家國情不壹、發展程度不壹,但珍惜生命的價值理念是壹樣的。和平年代,人們對于生命的質量有更多追求,于是對貴生這樣壹個古老的命題産生了濃厚興趣。貴生的價值認同,將現代的養生理念與道教緊密地聯結在壹起。道教講的貴生,並不局限于個體生命保全和質量提高的狹小範圍,而將關懷的目光投向壹切生命體,以及由之構成的生態體系。《太平禦覽》卷六六八《養生》中說:“壹切含氣莫不貴生。生爲天地之大德,德莫過于長生。”葛洪也在《抱樸子內篇•勤求》中說:“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過乎長生之方也。”這些古訓非常典型地表達了道教將對生命的關懷推廣到人類以外的壹切生命體。同時,道教祖師們還十分明確地提倡萬物生遂,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保護生態的多樣性、保護生態平衡。
關于貴生的觀念,在很長的時間裏人們並不理解也不重視。工業革命以後,人類社會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人們逐漸相信,人類向自然界索取的能力是無限的,人可以扮演上帝,支配壹切。如此,人類中心主義加上對科學的盲目迷信,成爲破壞環境、破壞生態的主要精神上的推手,加上市場這只手的引導,現在的自然早已人化,而人則很大程度上被物化。于是,物種每天都在減少、大量生物由于人類活動而消亡,而人類也面臨著健康安全的大難題。經過環境與生態的嚴重報複,人們這才想起,保護環境與生態是人類保持健康的題中應有之義,當地球上的生命體壹個個消失時,人類也無法獨存,遑論健康與否。
保護生態既是關懷壹切生命的博大胸懷的體現,同時也對人類自己的健康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貴生的思想,經過漫長而曲折的曆程,才在現代人身上獲得回響。現代的健康理念,也因此與古老的道教養生體系有了緊密的契合。
二、整體的養生觀
與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以及具體實踐相結合,道教的養生學本質上是壹個注意整體、有機論和系統論的體系。內丹家俞琰稱,“法天象地而身中別有壹壺天”,可以看成是這種有機論的經典表述。這是從內丹學來講,實際上在壹般的養生著作中,也都滲透著這壹思想。葛洪的修仙思想,以金丹爲最後最好的辦法,但在服食之前,還是先要養好身體,而要養好身體,需修習各種養生方法,不能偏廢哪壹種,所謂“衆術合修”。這壹思想當然是總結了前人的實踐,同時也爲後來的養生家所繼承。翻壹下陶弘景《養性延命錄》、孫思貌《備急千金要方》,都能看出這壹點。
道教的養生還講究與時空條件的壹致、與品德修養的壹致,後人對這些內容也都有所發展。比如論養生與時空條件壹致的,有《攝生消息論》、《攝生月令》之類;講品德與養生關系的,有《雲笈七簽》中引《老君說百病》、《說百藥》等。其他的養生書中,也對各個側面分別有所闡述。清代劉壹明曾寫下《通關文》,有針對性地將影響養生修道的障礙列爲50個關口,並闡述如何正確對待,其基本思想就是學仙學道先要做個“無病好人”。所謂“病”,是壹語雙關,主要指那些不良的心理和品德,同時也有壹部分指不能很好承擔社會責任。所以,綜合觀之,道教的健康與養生理念,是與整個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品德修養、適應自然等聯系在壹起的,是壹個整合了中國人諸多養生經驗和做人標准的體系。
道教整體的養生思想,在當代世界也獲得了回響。當代的健康理念,不再局限于生理上不生病,而同時注意心理健康。接著,人們又提出道德健康的概念,認爲高尚的道德本身就是健康的題中應有之義。再接著,又有人提出社會健康的概念,即人要能適應社會,在扮演不同社會角色時能很快融入。筆者還想補充的是,根據道教的養生理念,當代人還應將生態健康和環境健康加進去。即人們必須爭取生活在較好的生態環境中,同時也應當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添磚加瓦。如前面所說,生態環境與人的健康有著直接關系,而明確人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責任,是人之所以爲人的自覺。
現代養生理念,本身是在不斷發展的,今後還會提出什麽,當看社會發展及人們對于影響健康的要素有什麽新的認識。但從現今的情形看,現代健康概念和養生觀,都接近于道教的觀點。可以說,現代社會發展到整體的健康理念、整體的養生觀,是長期碰壁後不自覺得出的體會,與道教在長期養生實踐中結合傳統整體性思維形成的理論趨于壹致。
三、養生術與倫理約束共進
當代養生學、醫藥學,都發生了並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對于生命奧秘的探索,已達到了基因水平,人類對于治療乃至消除自身疾病,至少在技術層面,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然而,與此同時,世界上的貧窮、疾病、衛生狀況惡劣等問題,仍然直接影響著人類的健康和壽命。此類與技術進步反向運動的現象,至少說明,科學技術的進步不壹定真的造福于民,更無法解決世界上的壹切問題,包括人類健康的壹切問題。
從整個人類社會來看,是多種手段相互支撐、相互制約、相互並存的豐富多彩的活的生態場。制度的、倫理的、技術的、觀念的、情感的,多種多樣的手段,都扮演著維護、促進人類社會發展和每壹個個體發展的不同角色。所以,僅從技術層面,許多問題無法得到解決,其中也包括人類的健康問題。
這就提出壹個跟現代道教養生理念和實踐有關的嚴肅問題:在推廣某種養生術時,必須考慮到倫理的約束。同樣養生術,在不同的倫理立場上,會有不同的結果。《陰符經》中有這樣壹句話:“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這壹思想出現在壹千數百年前,顯得十分難能可貴。因爲它幾乎看到了當代技術進步與倫理進步之間的嚴重失衡。
明乎這壹點,我們可以提出當代養生術與倫理約束共進的幾點建議:第壹,在運用養生術和醫藥學成就時,必須十分謹慎,考慮到由之帶來的道德影響,將人民的生命放在第壹位。第二,在使用相關方法時,也要十分小心,不要將之用錯地方、放差位置。第三,有些傳統的養生方法,普通民衆不知其奧,難免有神秘感,道教界人士在使用時必須十分謹慎,以免招致誤解,切忌誇大其詞、高調宣傳。
道教設養生之方,是爲度己助人,決不是以之取名利、圖富貴。爲人與自律,是在推廣或使用養生術時,始終要注意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