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表於 2012-8-24 09:10:5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浦精 於 2012-8-24 09:16 編輯
沙坡頭鎮北堡
——大漠無垠黃河九曲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唐代大詩人王維這兩句著名的詩句,我們上中學時即能背誦,但並不知曉王維這首《使至塞上》的著名詩篇是寫于何時何地。站在沙坡頭放眼眺望,黃河、大漠、青山、綠洲盡收眼底,撫摸著王維的雕像和刻著他詩句的石碑,這一瞬,我們方才真正領略這首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的雋永與情韻。
沙坡頭位於寧夏中衛市城西16公里處,從銀川驅車抵達這裡,需要3個多小時。沙坡頭南靠重巒疊嶂、巍峨雄奇的祁連山余脈香山,北連沙峰林立、綿延萬里的騰格裏大沙漠,中間被奔騰而下、一瀉千里的黃河橫穿而過,在沙與河之間,是一片鬱鬱蔥蔥的綠洲。沙與河這對本不相融的矛盾體,在沙坡頭卻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浩瀚無垠的騰格裏大沙漠、蘊靈孕秀的黃河、橫亙南岸的香山與世界文化遺產戰國秦長城、秦始皇長城……譜寫出一曲大自然的夢幻交響曲。《明史•地理志》載,中衛“西有沙山,一名萬斛堆。大河在南”。《讀史方輿紀要》載,中衛“西五十里,因積沙而成,或雲即萬斛堆。”可見,沙坡頭這座大沙山,歷來名聲顯赫。在歷史上,它有一個十分響亮的美名,叫鳴沙山。《讀史方輿紀要》摘引元代史志記載說:“自蘭州而東,過北卜渡,至鳴沙河,過應理州,正東行至寧夏路。鳴沙河,即寧夏中衛鳴沙山南黃河也。”這裡所說的“鳴沙山”,即今之沙坡頭。據考證,中衛地區至少在3萬年以前就有先民繁衍生息。
“天下黃河富寧夏”,寧夏塞上江南的美譽即是由此而來。2000多年前的漢武帝元鼎元年,為屯兵戍邊,就曾在沙坡頭築堤引水挖渠,創造了黃河有堤壩引水的輝煌歷史。成吉思汗七次親征西夏,其中兩次就征戰在中衛。他屯兵營盤水,勒馬沙坡頭,擺兵黃河九渡,病殂固原六盤山。因此,中衛山川成為成吉思汗的歸宿,也留下了“一代天驕”的最後足跡。
唐代王維的《使至塞上》,寫于西元736年。那時,王維奉旨宣慰在河西打了勝仗的將士,途經寧夏中衛沙坡頭,面對大漠、黃河壯美的景色,禁不住激情澎湃,於是揮毫潑墨,寫下“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這首著名的詩篇。
沙坡頭馳名中外,還緣于其輝煌卓越的治沙成果。為了確保西北交通大命脈包蘭鐵路暢通無阻,從1956年開始,勤勞智慧的中衛人民與治沙工作者、科技工作者一道艱苦探索,創造出了以“麥草方格”為主的“五帶一體”綜合治沙工程體系,用最經濟、簡便、原始的方法,成功地制服了沙魔,在流動沙丘上營造出一片片綠洲。1984年,國務院將沙坡頭列為“中國第一個沙漠自然生態保護區”;1992年,國家為沙坡頭治沙成果頒發了“科技進步特別獎”。沙坡頭的麥草方格治沙成果還曾被譽為“人類治沙史的奇跡”,被聯合國評為“全球環境保護500佳單位”。
有人戲言:“不到沙坡頭,就等於沒到寧夏!”“遊遍中國萬里路,長憶寧夏沙坡頭”。其實,這話並不為過。
沙坡頭地處騰格裏沙漠邊緣,這裡的沙子與三亞天涯海角的沙子一般細膩、柔軟,但又沒有海灘沙子中夾雜的細碎貝殼,甚至沒有一絲塵土,清純乾淨得無法想像,在陽光下泛著金燦燦的黃色。最令我們感慨的是,一望無垠的大漠毫無荒蕪之感——因為這裡流淌著奔流不息的九曲黃河。“黃河之水天上來”,在沙坡頭竟婀婀娜娜地流瀉出一個“幾”字形,使黃燦燦的沙漠中呈現出一片神奇的綠洲。
黃河被譽為“母親河”,在沙坡頭,我們更想一下子撲進她的懷抱。讓我們大為驚喜的是,這裡的羊皮筏子漂流,使我們如願以償。
過去在電視上看“黃漂”,大多充滿了驚險刺激,咆哮的黃河好像隨時都會把漂流的筏子掀翻。在沙坡頭漂流,卻完全是另一番景象:黃河平緩如鏡,充滿了無盡的溫柔。沙坡頭的羊皮筏子也很特別,它們都是用山羊割去頭蹄,然後將囫圇脫下的羊皮扎口、吹滿氣而扎成的。每個羊皮筏子都需要用14隻整羊的皮紮起來,它們被排成3排,兩邊各5隻,中間4隻。一個羊皮筏子上面一般可坐6個人,我們坐在羊皮筏子上順流而下,一邊飽覽金沙、黃河和綠洲的斑斕,一邊欣賞回族導遊姑娘盡情唱的“花兒”,宛若是在夢幻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