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二白 太湖白魚
亦稱“鰷”,“頭尾俱向上”而得名,體狹長側扁,細骨細鱗,銀光閃爍,是食肉性經濟魚類之一。目前尚未養殖,主要依靠天然捕撈。白魚肉質細嫩,鱗下脂肪多,酷似鰣魚,是太湖名貴魚類。
《吳郡志》載:“白魚出太湖者勝,民得采之,隋時入貢洛陽”,當時白魚已作為貢品上貢皇庭。
白魚大多在太湖敞水域中生長,以小魚蝦為食,是太湖自繁睡魚類,一年四季均可捕獲,在六.七月生殖產卵期捕撈產量最高。《吳郡志》有“吳人以芒種日謂之入黴,梅後十五日謂之入時。白魚至是盛出。謂之時裡白”。白魚體型扁長,通體細鱗,“四時皆有,唯五月中梅雨多則大上,色瑩白如銀”。目前,政府對白魚資源進行保護,繁殖期禁止捕捉,使之常盛不衰。
1300多年前,太湖白魚就被老百姓誇為無錫第一魚。太湖白魚又稱太湖銀刀,相傳這名字的由來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相傳明朝末年,清兵打入太湖,太湖漁民張三帶領一幫人與南下的清兵在太湖一帶激戰。一次,張三在湖上與清兵作戰時,手臂中箭,手中大刀掉入湖中。他忍住劇痛,彎腰從湖中拾起一把銀刀,向清兵殺去,清兵被他的神勇給鎮住了,紛紛落荒而逃。張三再一瞧手中,原來是一條銀光閃爍的白魚,這樣銀刀這個名字就叫開了。”
白魚幾乎離開太湖出水即死,所以要吃新鮮的最好就是在船上,即捕即吃,新鮮美味。所以在外地極少可以讓你嚐鮮而大塊朵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