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表於 2012-8-6 15:42:3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kobe2004 於 2012-8-6 15:45 編輯
晨鍾暮鼓發深省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洪丕謨
錢君匋師於1953年冬,刻有一方“鍾聲送盡流光”的朱文巨印。印章四周刻滿了密密麻麻的隸書跋語:“餘幼居屠田夕照寺西,昕夕必聞寺鍾。及長,客杭之吳山,山寺鍾聲,或透曉霧而蕩漾枕衾,或隨暮靄而飄墮幾席。期年,徙滬之澄衷中學,講舍之側,有層樓巨鍾,憩跡其中,至移十霜,報時之音,晨昏不息。一九三七年秋,日寇侵滬,倉皇離校,奔流湘鄂等地,不複再聞鍾聲。翌年還滬,寓海寧路,每值南風,江海關巨鍾猶可隱約而聞。溯自幼而少,而壯,鍾聲送盡流光,回首一事無成。今老矣,初明成事之途,唯與工農結合。壁間小鍾滴答,促餘踐之。餘決盡餘年以赴。”
寺廟鍾聲在送盡流光之中,警人昏惰,發人深省,催人奮進。昔年杜甫的《遊龍門奉先寺詩》就說:“欲覺聞晨鍾,令人發深省。”
發人深省、啟人智慧、催人奮進的寺鍾,多在朝暮或半夜敲擊。唐代張繼《楓橋夜泊》“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的詩句,至今膾炙人口。後來,清朝鄭板橋《題畫竹》詩從另一角度這樣寫道:“竹裏秋風應更多,打窗敲戶影婆娑。老夫不肯刪除去,留與三更警睡魔。”鄭板橋半夜聽風竹打窗敲戶,不致昏昏沉睡,和寺院裏的半夜鍾聲,俱有同樣的旨趣。
奮發自勵,自然不必盡由鍾聲。漢代孫敬家貧好學,編柳為簡,抄寫經書,日夕誦讀。每當夜深睡魔襲來,他就以繩系頭,把繩掛在梁上,驅趕瞌,最後終於成為一代大儒。戰國蘇秦年輕時刻苦攻讀,有時昏沉欲睡,總是引錐自刺其股(大腿),結果官至六國拜相,輝古耀今。
然而,鍾聲對於寺僧勤奮梵學,勇猛精進,確又意味深長。《敕修百丈清規·法器章》明確指出:“大鍾,叢林號令資招也。曉擊則破長夜,警睡眠;暮擊則覺昏衢,疏冥昧。”且不管寺鍾還有超度地獄幽冥眾生的教義,可是警起睡魔,策勵功課,畢竟值得世人從中獲得教益。當年徐志摩遊天目山時,於清晨醒來聽到鍾聲,不禁大為驚歎:“多奇異的力量,多奧妙的啟示:包容一切沖突性的現象,擴大霎那間的視閾。這單純的音響,於我是一種智靈的洗淨。”(《天目山中筆記》)願我同胞,從此在智靈的洗淨中,百尺竿頭,日有所進,利國利家。
有趣的是,寺院打鍾108聲,還有破除人間108種煩惱的效應。龔自珍《己亥雜詩》說:“一十三度溪花紅,一百八下西溪鍾。”現在,日本友人除夕那天,往往不遠千裏,趕來姑蘇寒山寺聽夜半鍾聲。近年來,上海龍華寺除夕,也有很多國內外遊客聚集那裏,共同度過一個令人難忘的夜晚。當然這是餘話。
和寺鍾對應,廟裏還有一種法鼓。我們且看《敕修百丈清規·法器章》對法鼓作用的介紹:“上堂時,三通。先輕敲鼓磉三下,然後重手徐徐擊之,使其緊慢相參,輕重相應,音聲和暢,起複連環,隱隱轟轟,如春雷之振蟄。”
“晨鍾暮鼓”,原為寺廟早撞鍾、暮擊鼓以報時的一種日常做法。宋代大儒歐陽修的《廬山高贈同年劉中充歸南康》詩有道:“但見丹霞翠壁遠近映樓閣,晨鍾暮鼓杳靄羅幡幢。”南宋詩人陸遊的《短歌行》也說:“百年鼎鼎世共悲,晨鍾暮鼓無休時。”後來,“晨鍾暮鼓”成語的深意,到底還是偏向了流光易逝,激勵世人及時警策,催人奮起的一面。
拋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拋棄他。由此,我想到了朱自清《匆匆》中那段富有哲理和詩意的話:
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裏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裏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面歎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歎息裏閃過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