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991|回覆: 5

改造我們的宇宙觀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2-7-28 15:15: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聊起宇宙人們總是覺得既遙遠又神秘,特別是現代流行的大爆炸宇宙模型,更是讓人們覺得不可思議,太多的人認為這個模型人為推斷的或應用數學模型推理的成分太多。至今不能成為一個有說服力的宇宙模型。  

那麼宇宙到底是什麼樣子,有沒有更簡單、更有說服力的模型,回答是肯定的。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先看看天文學家在對宇宙的觀察中發現了什麼。  

1、哈勃發現:恒星並非均勻的發佈于整個宇宙空間,而是大量地聚集在稱為星系的集團之中,確認星系是與銀河系相當的恒星系統,開創了星系天文學。  
2、20世紀初,斯裏弗對旋渦星雲光譜作過多年研究,發現譜線紅移現象。在斯裏弗觀測的基礎上,哈勃與助手赫馬森合作,對遙遠星系的距離與紅移進行了大量測量工作,發現遠方星系的譜線均有紅移,而且距離越遠的星系,紅移越大,於是得出重要的結論:星系看起來都在遠離我們而去,且距離越遠,遠離的速度越高。宇宙處於膨脹的狀態。  
3、大約65年前,弗裏茲•扎維奇發現,大型星系團中的星系具有極高的運動速度,除非星系團的品質是根據其中恒星數量計算所得到的值的100倍以上,否則星系團根本無法束縛住這些星系。最早發現星系中存在未知成分,成分大約是已知物質成分的100倍。近來美國宇航局依據探測數據提出:宇宙中普通物質只佔4%,23%的物質為暗物質,73%是暗能量。  
4、1964年,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發現貫穿整個空間的微弱的微波噪音,近來美國宇航局進一步觀測和計算,得到微波背景輻射,溫度為2.7K。  

有了這些發現,就有了認識宇宙一定的基礎,我們可以通過“比一比,認一認”來了解宇宙。  

大氣層 宇宙(模型)  
成分:  
水和二氧化碳等約1%,氧氣21%,氮氣78%。 成分:  
普通物質4%,暗物質23%,暗能量73%(各種成分與大氣層神奇的相近)  
壓力:  
大氣層受到太陽的加熱膨脹,形成局部區域壓力差異,氣壓大的區域水氣化為氣態,氣壓小的區域水析出液化為液態,聚集形成雲、霧。  
星際間普通物質被暗物質吸收轉化為能量,空間膨脹,形成局部區域壓力差異:壓力大的區域普通物質化為能量消失,壓力小的區域普通物質析出,聚集形成各種形態星系。(恒星大量的存在於星系之中)  
風:  
由於各區域氣壓的差異,大氣層中形成風,風速風向的不同在交界邊沿形成漩渦,在漩渦中心壓力小,水析出形成液態水並隨漩渦轉動。由於有重力作用形狀像漏斗,中心有眼。 由於各區域壓力的差異,星際間形成“暗流涌動”,在交界邊沿形成漩渦,在漩渦中心壓力小,普通物質析出形成星系並隨漩渦轉動。由於沒有重力作用形狀像圓盤,中心凸出。(由於暗物質在星際間也有分佈,星系的轉動更像外力作用,不像內部引力的結果)  
強、弱作用:  
水的分子之間作用較強,容易發生相互作用,或以液態或以氣態出現;而氧氣、氮氣分子間作用較弱,在常態下不容易轉化成液態。  
普通物質之間作用較強,容易發生相互作用,在宇宙間或隱或現;而暗物質、暗能量作用較弱,在常態下不容易發生聚集成“星系”(幾十年來暗物質、暗能量不容易發現)  
溫度變化:  
水在大氣中液態、氣態轉化過程,會引起大氣的溫度變化。  
普通物質在星際間與暗物質、暗能量的質、能轉化過程,出現2.7k微波背景輻射  
對光線的反應:  
大氣層中由於各區域氣壓的差異,造成各區域的密度的差異,光線的行進受到影響產生彎曲(折射),偶爾出現“海市蜃樓 ”  
星際間由於各區域壓力的差異,造成各區域的密度的差異,光線的行進受到影響產生彎曲(折射),出現“引力透鏡”。 (牛頓以後人們常有“引力情結”)  

通過比較發現:宇宙與大氣層,無論是成分,還是結構、形態都極其相近,大氣層模型沒有高深數學模型推測,更簡單更有說服力。  

我們難以理解高深的:量子論、相對論、場論等等數學理論;就用“比一比,認一認”來消化,這還是從祖師爺那裏學的:溫故而知新。通過新以故的對比,來認識新事物。這樣做可以嗎?  


6_64330_41f73f8b7475af2.jpg

6_64330_604eb915725b7cf.jpg

溫度變化:  
水在大氣中液態、氣態轉化過程,會引起大氣的溫度變化。
普通物質在星際間與暗物質、暗能量的質、能轉化過程,出現2.7k微波背景輻射 (微波背景輻射圖可能反映宇宙各區域膨脹差異)

【近來美國宇航局依據探測數據提出:宇宙中普通物質只佔4%,23%的物質為暗物質,73%是暗能量。】
      既然我們的感官認識的物質世界,只佔宇宙的4%,我們又何必執著依賴感官的體驗。在更大更廣的宇宙,我們能不能用我們的“心靈”去觸摸宇宙,用“心”去體驗。我認為這也許是一個方向,需要我們改變的觀念。這個轉變的過程是一個複雜的充滿神秘的,(甚至比宇宙的探索更加神秘)主要是在方向的選擇上的分歧。即堅持從認識的進步出發,還是從神的角度去解讀。

對於『科學家又提出“暗吞噬”過程”』。
我認為“暗吞噬”並不發生在宇宙早期,而是不間斷的存在,暗物質吞噬普通物質是在星際間發生,普通物質被“暗吞噬”而消失,暗物質的能量得到加強,引起星際之間發生膨脹。
(證據:1普通物質在星際間的較少,而是集中在星系中;2星際之間發生膨脹,解決可能能量來源)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發表於 2012-7-29 00:27:41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包包啤利 #1 的帖子

第一次看到一篇用最簡單的方法
解釋了整個宇宙的好文章

多謝公享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7-29 21:36:11 | 顯示全部樓層
用如此簡單說法來譬喻宇宙的深奧,真是大開眼界.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8-1 14:55:34 | 顯示全部樓層
的確溫故知新~要找出宇宙中的東西已經難,核實其存在更難,宇宙就像無止境的學問庫!~
多謝分享~大開眼界~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8-3 16:10:21 | 顯示全部樓層
越睇越覺得人類好渺小,我地始終連去自家嘅衛星都有困難,要探索咁大個宇宙就真係遙遙無期。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9-24 12:44:20 | 顯示全部樓層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cosmos theories and a soul searching exercise to read and think it through!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11-14 12:0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