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334|回覆: 6

佛教在中國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2-7-27 12:46: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 佛教的創立與發展

佛教發源於西元前六世紀末的印度,自佛教創立以來,至今已延續了兩千五百多年。它曾廣泛地流傳於東亞及東南亞等地,為遭遇苦難的人民帶來心靈的慰藉與希望。佛教為什麼能吸引廣大的信眾?佛教之所以能歷久不衰、流傳廣布的原因何在?且讓我們細說頭……


1.1 印度文明與婆羅門教

gallery_06.jpg
古印度的統治者阿利安人創立種姓制度,將人分為婆羅門(祭司)、刹帝利(貴族)、吠舍(平民)、首陀羅(賤民)四個階級,婆羅門教義即奠基於種姓制度之上,根據教義,不同階級的人必須各守本分,才能擺脫輪迴。種姓制度結合婆羅門信仰,穩固了統治者的地位與權力,也深深影響古印度人民的生活與思想。
         

1.2 釋迦牟尼的故事

pic_13906954_2.jpg
釋迦牟尼原為印度釋迦王國的王子,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然而,釋迦牟尼對於人世間存在生老病死的苦痛抱持著疑惑,因此決定出家以探究其中的答案。最後,釋迦牟尼終於悟出解決人生苦難的方法:去除慾望,就能跳脫苦難。這個想法成為佛教的基本教義。
         
       
1.3 佛教教義簡說

religion_6-3-1-2discourse.jpg
佛教主張眾生平等、因果報應,因此對萬物要慈悲為懷,多行善與戒殺生。
         

1.4 阿育王與佛教的興盛

pic_70160174_3.jpg
佛教能傳播世界各地,要歸功於阿育王。阿育王是古印度摩羯陀國孔雀王朝第三代國王,即位後,以宣揚佛法代替暴力侵略和統治,並做了許多推展佛法的措施,例如︰整理佛經、在各地建佛寺、派僧侶到各國傳布佛法……等。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樓主| 發表於 2012-7-27 12:46:17 | 顯示全部樓層
2. 佛教傳入中國

religion_6-3-1-2jinganbaibien.jpg
約在西漢末年(西元一世紀)的時候,佛教由印度經過西域傳入中國。在經歷過依附於黃老之學、翻譯經典、與玄學合流、宗派林立等過程之後,佛教與中國文化彼此有融合、有衝突,最後終於發展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

2.1 白馬寺與四十二章經

pic_65840508_1.jpg
東漢明帝時,蔡愔西行求佛法歸來,以白馬馱佛經,特於洛陽城東營建白馬寺,紀念此事,故白馬寺的建立,是對佛法的見證。最早譯成漢文的佛教經典《四十二章經》,即是在白馬寺中譯出。
         

2.2 佛經的翻譯

由於佛教義理有不少在中國找不到相同的概念,早期中國佛經翻譯者面對的一個基本難題,是如何用本土語言表達新的思想。因此難免需要在既有的中國傳統文言中,另創新字新詞。
         
       
2.3 佛教與中國文化的衝突

pic_17018018_6.jpg
當佛教在社會文化思想方面的影響越來越大之後,作為外來文化的佛教思想與傳統儒、道思想之間的衝突也隨之而來。這些衝突包含「出家是否與孝道牴觸」、「僧人是否應敬拜統治者」等問題,而這些衝突在一些佛教信仰者的努力詮釋下一一化解、調和。
         
       
2.4 重要人物(漢〜魏晉南北朝)

魏晉時代,戰亂連年,人民生活痛苦,急需心靈寄託,佛教因果輪迴的說法,因此深入人心,廣受歡迎,佛教勢力漸漸壯盛,重要教派也於此時成形。此時佛教的傳布發展得力於許多高僧、統治者的努力,在此舉出梁武帝、達摩與法顯加以詳細介紹。

       
- 皇帝菩薩梁武帝
梁武帝是南朝梁的開國皇帝,早年勤政愛民,晚年則虔誠信佛,甚至數次入寺出家,並精心研究佛教理論。信佛之後,他不近女色、不吃葷,並要求全國老百姓仿效。虔誠信佛使梁武帝無法專心朝政,國勢也因此日漸衰弱。


- 達摩
達摩祖師原是南印度國的三王子,經般若多羅法師的指點,看破名與利,決心拜師潛佛。達摩在南北朝時來到中國傳布佛法,曾入少林寺千聖山一坐九年,即使拿針戳入身,都不為所動,因此聖名遠播。他倡導「面壁坐禪」以定心性,後世追尊為禪宗祖師。


- 法顯
法顯,(399~416)東晉高僧,平陽郡武陽(今山西省襄丘縣)人。俗姓龔,三歲為沙彌,二十歲受比丘戒。因感於當時律典的缺乏,乃於晉安帝隆安三年,以六十歲高齡,結伴十人同行,徒步經西域和中亞十國抵達天竺(印度)求法。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7-27 12:46:18 | 顯示全部樓層
3. 佛教的中國化

pic_DIR1230.jpg
佛教中國化是指學者從佛教經典文獻中篩選出適應國情的教義理論、禮儀制度和修行方式,使之與中國文化相融合,並深入中國人民的生活之中,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表現出有别於印度佛教的特殊面貌。

3.1 宗派分立

pic_DIR2540.jpg
中國佛教經過南北朝近三百年的發展,已逐漸從理解和詮釋印度佛教的傳統中走出來,建立起中國佛教自己的思想體系。至隋唐時代,共有成實、淨土、三論、律、天台、法相、華嚴、密、俱舍等宗派盛行,互爭雄長,展開佛教發展史上最輝煌燦爛的一頁。
         
       
3.2 儒釋道的融合

religion_6-2-4.jpg
到了唐代,佛教的理論已發展得非常完備,但還是無法完全取代儒家與道教在中國社會的地位。儒、釋(佛)、道之間常常發生激烈的爭論,甚至影響國政,因此開始有人提倡融合三者。漸漸地,三者的理論、做法互相滲透、取長補短,形成三者共存共榮的局面。

       
3.3 重要人物(隋唐〜現代)

budda01.jpg
隋唐以後,佛教的發展進入成熟的階段,逐漸產生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和理論,人們的思想、文學、日常生活等各個文化領域,也幾乎隨處都可看到佛教文化的深刻影響。其中,慧能與延壽大師是將佛教融入中國文化的代表人物。
       
- 慧能
禪宗六祖慧能(638~713),參拜弘忍大師學法,「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其流傳後世的名言。禪宗不重教理,將佛教加以簡易化和中國化。弘忍之後禪宗分成南、北兩派,慧能為南派宗師,主張「頓悟」的修行方式。

- 永明延壽大師
延壽大師(西元904-975年),唐末五代十國時僧人。其佛學思想主張結合禪宗「不立文字、明心見性」與淨土宗「往生西方」的修行方法,並且力主會通諸宗教義。他的主張對中國佛教發展帶來極大的影響,成為中國佛教的一大特色。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7-27 12:46:19 | 顯示全部樓層
4. 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唐代以後,佛教在經過與中國文化的衝突、調和之後,逐漸與中國文化合為一體,從日常衣食、語言、思想、文學、藝術、建築、天文、醫學等各個文化領域,都隨處都可見佛教文化的深刻影響。

pic_DIR1100.jpg

4.1 果報與輪迴
佛教倫理觀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把善惡與報應相聯繫,此生所做的一切行為,都是未來進入輪迴的依據,用將來必至的報應,提醒人們即時行善止惡,從而達到罰惡勸善的目的。
         

4.2 藝術
佛教藝術的產生與佛教的功德思想有密切的關係,不少佛教徒昰出於功德的目的而從事建寺、開窟、造像、繪畫等活動的。佛教藝術起源於印度,當佛教傳入中國,佛教藝術也隨之傳入,並與中國自己的藝術形式相結合,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 敦煌壁畫

下載 (1).jpg
佛教壁畫中最有名的,就是敦煌的千佛洞。敦煌在甘肅省,昰古代絲路上的重要城市。這個地區的人,由於信仰佛教,就模仿印度的習慣,在鳴沙山開鑿了許多洞窟,在洞裡面畫起佛像來供奉。敦煌的洞窟,從北魏至明朝,經歷許多朝代的經營,保存了約一千年的繪畫資料,極其珍貴。敦煌壁畫的風格經歷幾個時期的轉變:早期為印度風格的佛教故事畫,之後漸漸融入中國式的人像造形、服裝、建築形式,甚至融入中國原有的本土宗教和信仰,混合成一個新的神話世界,繪畫風格也由描繪神佛,轉而開始描繪現實生活。唐代以後,畫家以皇室宮殿作為藍圖來想像佛教世界的「淨土」(幸福的地方),因此,原來的印度宗教畫,就變成唐代的宮廷寫實畫,這些壁畫就成為研究唐代宮廷生活的資料。

       
- 石窟

下載.jpg
石窟藝術產生在古代印度。最初,它只是利用山間自然的洞窟作為佛教徒坐禪修持、集會及生活之用,後來,人們自己開山鑿洞,並開始在洞中設置佛像、佛塔、畫上壁畫。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石窟藝術也一起傳入。莫高窟(甘肅省敦煌市)、雲岡石窟(山西省大同市)、龍門石窟(河南省洛陽市)為中國三大石窟,這些石窟藝術對於研究佛教史、繪畫、雕刻、建築、樂舞、服飾、東西文化交流等提供極為豐富的的資料。
       

4.3 文學

religion_6-1-3-2daozan.jpg
佛教對中國文學的影響包含對文人思想、文學創作、文學理論三方面的影響,為中國詩歌、散文、小說、戲曲等文學形式加入新元素。例如:佛經的翻譯推動詩歌聲律的發展,增加新詞彙;禪宗影響詩歌的意境表現;佛教果報輪迴的思想成為小說取材來源。
       
       
4.4 生活
佛教的表現是多彩多姿的,既包括深層的哲學思維,也包括種種民俗化的形態,而節日習俗正昰佛教民俗化形態的表現。此外,日常用語引用佛經詞彙也是佛教生活化的最佳例證。


- 節日習俗
臘八節與盂蘭盆節原是佛教節日,後來成為中國民俗節日之一。農曆十二月初八,相傳昰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因此,佛教徒稱這一天為「佛成道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日即被視為年節,但當時沒有固定在十二月初八,到了南北朝,隨著佛教影響擴大,才開始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每逢臘八節必喝臘八粥,不但有益身體,分送親友臘八粥也有分送祝福之意。農曆七月十五日是「盂蘭盆節」,民間稱為「中元普渡」,這一天要舉行超渡儀式。「盂蘭盆節」原是源自「目蓮救母」的故事,宋代以後,「盂蘭盆節」的重點已經不在供佛上,而是轉移到佈施、超度亡魂上。

       
- 日常用語
古代的譯經者為了更有效地傳播佛法,總是運用社會大眾的口語來進行佛經的翻譯。佛經雖然是外來文化,但是長久以來已經融入中國文化當中,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例如「三生有幸」、「兩世為人」的輪迴思想;「大千世界」、「恆河沙數」宇宙觀;「頑石點頭」、「立地成佛」的勸善思想;「種瓜得瓜」、「自作自受」的因果思想,這些都是深入民間,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7-27 20:49:44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tung1871 #1 的帖子

利害.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7-28 09:02:43 | 顯示全部樓層
thumbnailCAK3WPRB.jp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7-28 09:37:02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tung1871 #1 的帖子

怎樣寫這些.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11-26 10:3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