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164|回覆: 12

中國文字的演變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2-7-24 16:43: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 陶文、甲骨文、金文 (上)

p20080507153438.jpg

陶文、甲骨文及金文是中國目前考古所見較早的文字,是現代漢字的先驅。據考古資料表明,早在仰韶文化時期即已出現一些刻畫在陶器上的圖形符號,有不少學者認為已具有文字的性質了。商代的甲骨文及商周時期的金文在漢字的發展上已是相當進步、成熟的文字了。

1.1 漢字的起源
  
p20071020210348.jpg

文字作為文明起源的一種重要標誌,則中國的漢字可說是源遠流長,是當今世界最為古老的文字之一。漢字是屬於「自源文字」,即是在中國境內所獨立發展的文字,從漢字的起源傳說及目前考古發現中國最早的文字-陶文、甲骨文來看,均充分表明了漢字起源及發展所具有的獨特性。


- 起源傳說

p20080430010024.jpg
用以表達信息的八卦,這八者分別是乾、兌、離、震、巽坎、艮、坤。

中國漢字起源的傳說大致有三種:一是伏羲氏造八卦。八卦只是一種表達信息的符號,無法記錄語言,不能將之視為文字。二是神農氏結繩記事。世界各地的民族在文字出現以前,透過結繩記事的方式來傳達信息頗為普遍,不過這仍不能視為文字,因它無法記錄語言,僅具有傳達某種簡單信息的作用罷了。三是倉頡造字。這種傳說在中國源遠流長,為許多古書所記載,宋代還尊奉倉頡為文字之神。但戰國時代的荀子卻認為倉頡只是作出較大的貢獻,所以名聲得以流傳,這種看法頗為允當,以今日來看,漢字系統當非一人一時所能完成。


- 陶器符號

p20080430015102.jpg
距今約45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中所出現的刻劃在陶器上的符號。

要認識中國文字的起源,必須借助地下材料的印證才能夠有科學及客觀的認識。在新石器時代遺址的考古發掘中即發現了部份陶器上有一些刻畫的圖形符號,時間最早的距今六千多年,最近的也有四千多年。這些陶器符號的形狀雖然多樣,但筆劃卻很簡單,風格也都大同小異。這些陶符的作用為何並不清楚,但大致認為主要是為了標誌所有者,或標誌製作者等等,至於是否屬於「文字」,學者主張不同,有認為這已具有文字的性質,是中國文字的起源,但也有人認為這些陶符只是一些刻劃符號,無法與語言結合使用。陶符是否是漢字的起源,還需要更多的考古發現與討論。


- 甲骨文字

p20080202235542.jpg
甲骨文是現存古代的成熟文字之一,有天文、地理、氣象、宗教等內容。

甲骨文是目前中國所見最早的漢字系統,主要多是商代後期的文字。由於其主要契刻在龜腹甲或動物的肩胛骨上,故稱之為甲骨文;而其內容又多是一些卜問及應驗結果的文字,又稱卜辭。甲骨文已是成熟的文字,六書兼備,目前已發現的龜甲約有十五萬片,甲骨文約有四千五百個單字,但能確認的只佔約三分之一。許多文字無法辨釋的主要原因:一是文字仍未定型,同一字有不同的寫法,如有的可正可倒,有的可正可反,有的又可繁可簡;一是有許多的「合文」,即將兩、三個字擠寫在一個字上。而這也正是甲骨文的特點。此外,由於契刻的緣故,甲骨文有瘦勁方折的書寫特色。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樓主| 發表於 2012-7-24 16:43:05 | 顯示全部樓層
1. 陶文、甲骨文、金文 (下)

1.2 金文
 
p20071020210713.jpg
 
金文是刻在青銅器上面的文字,因古代將「銅」稱「金」,所以稱為「金文」,而青銅器具被稱為「吉金」,故也稱「吉金文字」。古人還將鐘、鼎等作為青銅器的總稱,故又稱「鐘鼎文」。目前所知最早的金文出現於商代中期,商周時期金文的形體尚未定型,至今已發現的不同單字約有三千個。


- 西周時期的金文

p20080501154305.gif
毛公鼎是西周的重要代表文物之一,其上有將近五百字左右的銘文。

西周時期青銅器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在金文字數較之商代也增加了不少,有一兩個字的私名標記,也有多達近500字的記事銘文,如《毛公鼎》。西周金文是當時文字史料的主要來源,內容豐富,記載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西周金文的字體經過長時間的演變,逐漸脫離圖畫性而變為線條化、平直化,也較甲骨文更為成熟,如字體更為定型化,異體字也較少,新的標音字大量出現等。西周金文的書寫風格初承商代之風,筆畫粗重,多波磔。中期以後,則筆畫粗細若一,排列整齊,字大小隨意,風格已趨於多元。

       
- 商代時期的金文

p20080323223605.jpg
商代晚期的「四祀邲其卣」,圈足外底有銘文8行,是商代銘文較長者。

商代中期開始出現了金文,金文主要是契刻在陶範上,由於陶土質地較為鬆軟,因此相較於甲骨文,金文的圖畫性更強。中期金文的字數很少,多為族氏名、被祭祀的父祖名,以及作器者之名等。到了後期,開始出現較長的記事銘文,如有30字或是44字。這些金文內容反映了商人對上帝、祖先的祭祀,以及賞賜、征伐及宴享等。商代金文的字體多作首尾尖、中間粗的波磔體,雄渾有力,較之甲骨文更顯得具有大氣磅礡的氣勢。

       
- 東周時期的金文

p20080430013810.jpg
東周時期金文中所出現的鳥書文字。

春秋時代初期,各國的金文大都沿襲西周晚期金文的寫法,但後來各地區卻發展出自己的特色,這些地區的金文特色主要表現在書寫風格上,而字形結構大致上仍相似,彼此的差別並不大。春秋中晚期的金文出現了美術化的傾向,如有些東方及南方國家,其字形特別狹長,筆劃常故作宛曲態,降低了文字的象形形態。在春秋晚期到戰國早期還出現加鳥形、蟲形或其它文飾的美術字體。不過,這些美術化了的文字並不會影響當時日常使用的文字。舊式的長篇銘文到了戰國中期以後仍未消失,還可見到四、五百字的青銅銘文。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7-24 16:43:06 | 顯示全部樓層
2. 秦篆的統一 (一)

p20071013133942.jpg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為了齊一政令採取了「書同文」的政策,即將全國的文字加以統一,由丞相李斯總其事。他一方面廢除六國文字,一方面將秦國原有的文字加以改良,如此就出現了一種新的官方文字「小篆」。儘管筆畫有所簡省,但仍屬於漢字的古文字系統。

2.1 六國文字
  
p20080513144223.jpg

此處所指的六國文字除了指戰國時代韓、趙、魏、楚、燕、齊等六國外,還包括了其它東方小國的文字,有學者即將這些國家的文字分為四系,即齊系文字、燕國文字、晉系文字及楚系文字等。我們可以從實物文字及傳鈔古文中去認識這些文字,它們在形體上具有通俗性及地域性等基本特點。


- 實物文字
  
實物文字是指書刻在簡帛、銅器、玉器、陶器、貨幣、印璽等物品上的文字,戰國時代實物文字種類很多,以下將擇要介紹。簡帛文字:目前只出土了楚國的竹簡及帛書。簡牘文字落筆重而收筆輕,已具隸書雛型。帛書字體則接近小篆。璽印文字:各國的官、私璽印留下不少。陽文纖細,陰文肥粗,但限於面積,字體省變不少,常異於他類文字。陶文:由於多在陶器燒製前用璽印打上,故陶文即是璽印文字,而印名多是陶工名。貨幣文字:六國銅幣形制多樣,有布幣、刀幣、圓錢及貝幣等,文字多是產地名、數字、干支字等。受限於面積及形制,字體結構省變很大,許多均難以釋讀。

       
- 傳鈔古文
  
所謂傳鈔古文主要是指東漢許慎所著《說文解字》及曹魏正始年間所刊立「三體石經」中所保存的六國文字資料。《說文》所收古文主要源自西漢時在孔子故宅(牆)壁被發現用「古文」所抄寫的儒家經典,這些古文據考證屬於戰國時代東方國家的文字。三體石經是當時官方把《尚書》及《春秋》兩部經典用古文、小篆及隸書等三種字體對照刻寫在石碑上,也稱「三字石經」或「正始石經」。石經保留了一些不見於《說文》古文而較為原始的古文字形體,以及一些在《說文》中不見或形體不同但與六國文字相合的文字。這些古文其實就是先秦時期文字,因其狀似科斗(蝌蚪)也稱「科斗文」(蝌蚪文)。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7-24 16:43:07 | 顯示全部樓層
2. 秦篆的統一 (二)

2.2 秦系文字
  
p20071020211103.jpg

有別於六國文字,秦系文字獨具特色,它是指春秋戰國時代的秦國文字。由於地緣接近宗周,故深受西周文字的影響,加上地處西陲,文化落後,使得文字的變化發展也較慢,因此加大了與六國文字間的差異。目前所見的秦系文字主要是實物上的文字遺存。


- 實物資料

p20080203025441.jpg
圖為收藏於上海博物館的「商鞅量」

秦系文字所留下的實物資料可以分成以下幾個部分來介紹。
一、石刻文字: 以石鼓文最為著名,時間約在春秋晚期到戰國晚期,其字體與《說文》中的籀文頗為相似。
二、金文: 秦國的金文多見於兵器、權量及虎符等器物上,以孝公時的商鞅量銘文最為有名。
三、璽印文: 多是秦篆或是早期古隸及接近古隸的篆文俗體。
四、陶文: 在陶器及磚、瓦上打有陶工及官府印章,也有刻劃文字,一般為秦篆。
五、簡帛文字: 戰國末秦朝初的睡虎地秦簡,字體為秦隸;漢代馬王堆帛書字體為秦篆及接近秦篆的早期隸書,其中一部分即為秦代抄本。


- 字體特色
  
秦系文字可以分為正體字與俗體字。正體字以石刻文字及金文為代表,筆劃規整宛曲,結構勻稱嚴謹,字體接近西周晚期的文字。春秋戰國時代,秦國文字形體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字形規整勻稱程度上不斷提高,因此秦國文字與東方六國文字中所具有的美術化傾向大大不同。秦系的正體字奠定了小篆的基本格局。秦系文字的俗體字主要見於銅器(以兵器為主)銘文、璽印文、陶文及簡帛文。俗體字往往將秦篆中的圓轉線條變為方折筆劃,使得俗體字帶有隸書的味道,如睡虎地秦簡上的俗體字即已類似早期漢隸,這些俗體字即是隸書的源頭。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7-24 16:43:08 | 顯示全部樓層
2. 秦篆的統一 (三)

2.3 小篆
  
p20071020211223.jpg
小篆雖然是在秦朝統治下的專制產物,但它並非是一種新文字,基本上小篆是以戰國時代的秦系文字為基礎,並兼採六國文字加以改良而成的,它是將戰國以來紛亂的文字書寫進行了一次規範和整合的工程,對於漢字的「定型化」起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 形成與統一
  
小篆是秦統一天下後,由政府向全國社會所頒行的標準字體,這是對於戰國文字進行規範以及整合後的產物,因此小篆並不是由李斯等人所發明的新文字,也非只是對於秦篆文字的省改而已。小篆的最早源頭可以上溯到西周時期的籀文,這是西周後期的標準字體,六國文字及秦國文字均脫胎於此,而以秦國文字與其關係尤為密切。由此可以看出,小篆的直接源頭不僅是秦篆而已,還應包含了六國文字,只是秦篆是孕育小篆的母體,而小篆的演變過程,其實早在戰國時代即已開始,而秦朝將小篆頒行天下則是標誌著這種演變過程的完成。


- 字體特色

p20080520143623.jpg
圖為秦代的「泰山刻石」,由於小篆筆劃較細,也有「玉箸篆」之稱。

小篆之名為「篆」,有很大的程度是因為它在古文字中屬於粗細等均的純線條化字體,這使得小篆幾乎淡化了象形表意的情況,這種特色為漢字的遞變創造了有利條件。再者,小篆構形系統化也是其一大特色,也就是採用一批定形定量的基本構件加以組合造字,不必再刻意「造字」,「含」與「吟」是構件(即「口」與「今」)的組合序列不同,而「軒」與「杠」則是構件(分別是「車」、「干」及「木」、「工」)的不同。同時在構形時亦注意到簡化及優化相輔相成的原則。最後則是書寫風格,其線條圓潤流暢,結構均衡對稱,雖是形體婉約優美,但氣勢卻顯得豪放不足。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7-24 16:43:09 | 顯示全部樓層
3. 漢隸的定型 (上)

p20080430004211.png

隸書是流行於秦朝民間及基層官差的一種新的字體,它的筆畫較之小篆簡省不少,在造型及結構上起了相當大的變化。到了西漢以後,隸書字體有了更進一步的變化,在民間也更加普遍的使用,這即是所謂的「漢隸」。到了東漢中期以後,隸書已成為官方所承認的正式字體。

3.1 隸書的出現
  
p20071020211408.jpg

小篆雖然促進了漢字的定型化,但書寫起來並不方便,於是民間出現了一種較為便捷的書寫形體,打破了原來小篆較為工整的書寫方式,將圓渾彎曲的線條寫成方折式的線條。有謂罪犯程邈於獄中整理而成,或謂由於流行於小官、差吏、匠人及奴隸等,故謂之「隸書」。

- 秦隸

p20080520144059.jpg
圖中是早期的隸書,又稱為「古隸」,此為隸書剛萌芽時期的書體。

漢字從小篆演變為隸書的過程謂之「隸變」,這個重要的轉變過程結束了漢字的古文字階段,進入了更為定型的時期。隸書是在戰國時期由秦系文字中的俗體字所逐漸發展而成,在戰國晚期隸書就已出現,並非由秦始皇讓某人去創造出來的。早期階段的隸書稱為「古隸」,又稱為「秦隸」,近年出土的許多秦代簡牘所書寫的文字即是秦隸。秦隸脫胎自篆文,因此其字形結構仍夾有線條,但現代漢字的基本筆劃也在逐漸地形成之中,點、橫、豎、撇、捺都可以在秦隸中找到。


- 漢隸

p20080520144359.jpg
圖為西漢的「居延漢簡」,呈現了從古隸發展到今隸的面貌。

秦代滅亡以後,隸書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在字體上出現了新的面貌,如輪廓從較方正變成較為扁平,而筆劃也出現了更多的波磔,有「蠶頭燕尾」之說,這即是所謂的「漢隸」,也稱為「今隸」,還有「八分」的名稱。漢隸是在秦隸的基礎上所演變而來,是兩漢所通行的字體。考古發現的西漢簡牘中,有許多已是使用漢隸來書寫了。到了東漢中期,隸書已成為官方所承認的正式文字,當時許多的豐碑巨碣都是以漢隸書寫。漢隸和秦隸最主要的區別在於前者筆劃中的撇、捺和長橫有波磔,而後者筆形是平直方折;此外漢隸已少有篆書的痕跡,而秦隸仍有殘存。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7-24 16:43:10 | 顯示全部樓層
3. 漢隸的定型 (下)

3.2 漢隸的發展

p20071020211528.jpg

由於毛筆的改良以及紙張的發明等書寫工具的進步,使得隸書發展到了兩漢時期有不同的面貌,如字體較為扁平,筆畫的波磔較多等等,均顯現出了漢隸的特色。從秦隸到漢隸的演變所反映的是對於古文字小篆進一步的簡化與規範化,對於後世楷書的流傳有著承先啟後的影響。


- 書寫的變化

p20080203042942.JPG
東漢「乙瑛碑」

隸書的字形構造發展到了漢武帝以後才漸為成熟,在其以前接近篆文的字形還很多,之後就已大為減少。到東漢晚期這段期間,隸書已跟楷書越來越相近。而其字形大都是從繁到簡的方向演變。另外再就書體來看,東漢晚期碑刻上的隸書,字體都是扁方而規整,用筆也有一套成規,而「挑法」、「波勢」及「波磔」等,也成了隸書書法所著重的特點,這種書體的特色大致從武帝晚期即已開始出現。由字形構造及書體來看,武帝中晚期以後,隸書開始有了較為成熟的發展,所謂的「漢隸」自此才進入不同於「古隸」的成熟時期。


- 對秦篆的改造
  
隸書將需要描畫的字符變成為由一些平直的筆劃所組成的較為簡單的字符,使得書寫的速度大為提高,這是透過對於秦篆的改造所帶來的便利性。隸書對於秦篆的改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打破篆體,改曲為直。將一些「象形」的線條改為平直的筆畫,使漢字進一步「符號化」。二、將小篆的偏旁進一步的分化及歸併。如「火」偏旁在隸書的「分化」下,因不同位置而有不同形體,即「火」、「灬」等。又如在小篆中包含「西」形體的字各有不同的「西」寫法,隸書則將其「歸併」為一種寫法「西」。三:在形體上較小篆有所減省。如雷字即少了底部的「田田」。

p20080520145200.jpg
圖為小篆與隸書字體差異的舉隅。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7-24 16:43:11 | 顯示全部樓層
4. 漢字的簡化 (上)

p20080506181024.jpg

自漢字出現以來,筆畫的簡省及形體的定型一直是漢字發展的基本原則,其最大的目的無非是便於書寫,普及民間。從古文字的篆書到到現代所通行的楷書,以及正俗字、繁簡字的出現等,均反映了漢字發展的基本原則,而這樣的基本原則也正是漢字發展的趨勢。

4.1 漢字的書寫
  
p20080323194633.jpg

自隸書出現以後,可說是在漢字書寫的簡化上有了關鍵性的變革,對於書寫的速度及便利性提昇了不少,此後的楷書、草書、行書的出現,以及繁簡字的使用等均是反映了這樣的需要。此外,漢字不同於拼音文字的獨特內涵,對於中國的政治、社會及文化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 草書、楷書與行書

p20080203141715.jpg
圖為漢代書法家所寫的章草。

草書是一種書寫快速、草率的字體,是民間自隸書所發展起來的。西漢初期以隸書寫成的簡帛中已出現連筆書寫的情形,到了西漢晚期則出現了後世草書風格的字體。東漢時期出現了較為規整的形體,可以作為官方文書上奏給皇帝,此謂之「章草」,仍帶有波挑與捺筆的隸書味道。之後又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出「今草」,除了隸書筆劃的某些特徵消失外,筆劃之間還可以鉤連,上下字之間也可以連寫。後來又出現了「狂草」,因其書寫具有相當的「隨意性」,且字體簡省也很嚴重,一般人難以識讀,只能作為一種書法藝術
  
楷書也是源自隸書,它改變隸書的寫法,不只在筆劃上改變,如橫筆改為收鋒不再上挑;點筆由長形變為圓狀;撇筆方向改為斜向下、以尖鋒出;鉤筆由慢彎改為硬鉤。並在字形上從扁形改為方形,這即是漢字被稱為「方塊字」的由來。楷書在早期的發展中,與草書很難分辨,東漢後期出現了學者所謂的「新隸體」,這可以視為是早期的楷書。東漢末年的鍾繇是最早的楷書書法家,其作品還帶有隸書的筆意。到了魏晉南北朝以後,楷書成為主要的書寫文字,但仍未完全脫離隸書的味道,到了隋唐時期才有了更為成熟的發展,楷書也從此定型。
  
行書是一種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字體,可以較楷書寫得隨意一些且快速,但又不會像草書般潦草得不容易看懂,若寫得端正一些,則稱為「行楷」,若寫得隨意一些,則謂之「行草」。行書由於其書寫風格介於楷、草之間,因此其出現的時間與草書及楷書同時,魏晉時期,行書已經流行於民間,東晉時期的大書法家王羲之即留下了許多的行書書法作品。


- 正俗字與繁簡字

p20080520150230.jpg
圖為現代所出現的正俗字舉隅。
  
所謂正體字即是由政府所認可,在書寫上必須是正式且受到規範的文字。商代中期的青銅器銘文以及殷墟早期的甲骨文是目前所見最早的正體字。後來甲骨文為求書寫便利而有變體的出現,由於書寫者並非均來自統治階層,這些變體字遂被視為俗體字。不過俗體字也有可能成為正體字,如在西周建立後,其禮器銘文中就出現不少先周時期的甲骨文字。秦代的小篆在形成過程中也吸收過一些俗體字;秦隸俗體後來變成了漢代正體;楷書也是從漢隸俗體演變成後世通用的正體字。這種正俗字間消長轉化的過程,正是漢字發展的重要特色之一。
  
所謂繁簡字是指同一個字,寫起來筆畫有多有少,多的稱繁體字,少的則稱簡體字或簡化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現不少的繁簡字,如「星」有五個小口,也有兩個小口。又如在漢字各種書體之間的繁簡現象也很普遍,如有不少草書形體為楷書所吸收,如专-專、马-馬等。雖然簡體字有助於書寫的快速,但若過度簡化而違反了漢字的造字原則,將可能會影響到字體結構的均衡美感以及一般人對於文字的識讀。

p20080203154435.JPG
圖為作者所繪的繁簡字舉隅。


- 漢字的文化意義
  
漢字具有表意以及形、音、義合一的特色可說是獨樹一幟,也是中國社會各種面向的投影。在政治上,自秦始皇採行「書同文」政策以來,由漢字所代表的文化一統,有助於維持中國政治版圖的完整。在社會上,漢字增進漢族與其他少數民族交流融合,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發展。另外,漢字也反映了中國人思想的特色,如漢字中的「天」,以「人」的形象來體現天的意象;又如「倫」,是人倫之意,從「淪」字而來,意指水的小波紋,引申表示人際間的動態與和諧,這些充分體現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但漢字所具有象形、會意、形聲等特點,卻也影響了中國人不大習慣於抽象性思維。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7-24 16:43:12 | 顯示全部樓層
4. 漢字的簡化 (下)

4.2 漢字的趨勢
  
p20080430002621.jpg

漢字有其獨特發展的歷史過程,漢字數量多、形體繁且書寫不一致,但卻能綿延到今天,成了舉世使用最悠久的文字,其主要的因素在於漢字的發展有因時、因地制宜的特性,在「簡化」及「規範化」的發展趨勢下,使得繁難紛歧的文字自然遭到淘汰,這也是漢字得以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


- 形體的簡化
  
漢字由繁變簡的過程大致有以下幾種情形:一、從圖形變為符號。多是由圖畫式的象形字轉變為簡單的符號,如「車」字即是省卻了早期象形字中的其它物件。二、刪除多餘和重複的偏旁。淘汰會意字中過多的堆砌符號,如「韋」字即去掉原字中的左右二止。三、用形體簡單的偏旁取代形體複雜的偏旁。這種情形主要出現於由形符和聲符所組合成的形聲字。如「城」字,即以「土」取代原本較為繁雜的偏旁。四、截取原字一部份取代本字。如「馬」字即是取馬頸上的鬃毛以代原字。五、用筆劃簡單的字體取代複雜的字體。如以「鮮」代「鱻」。

p20080203161041.jpg
圖為甲骨文的文字構造,其構造逐漸簡化為今日所使用的文字。

       
- 形體的規範化
  
漢字自從產生以來,就不斷處於發展之中,也因此出現了許多新的文字及書體,由於其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常給使用者帶來許多的不便,影響了政治、社會的發展。因此歷代中央政府都會進行漢字的規範與整理工作,其內容主要是規定每個漢字的正確形體,並將同一字的異體字加以清理。秦始皇推行小篆即是漢字發展史上第一次大規模進行文字的規範工作。之後在西漢初年、東漢初年及唐宋以來都有運用法令來規範漢字的情形,在東漢熹平年間,三國正始年間以及唐代開成年間都曾經透過刻立的「石經」來作為漢字書寫的標準。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7-24 19:50:47 | 顯示全部樓層
多謝,上左一堂,文字歷史堂,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7-24 21:49:34 | 顯示全部樓層
秦始皇張文字加以統一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7-25 13:56:12 | 顯示全部樓層
我是来学习历史的!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7-27 07:38:32 | 顯示全部樓層
書法還是要用繁體字來寫才美阿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11-15 08:2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