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楔子
1847年,容閎入美國麻省之孟松學校(Monson Academy)就讀,迄今已有一百五十年的歷史。同治十一年(1872)清政府制定留學政策,詹天佑等三十名第一批官派幼童出國,從那時算起,近代中國留學史亦超過一百廿年了。這一百多年間,中國文化歷經前所未有的變局,留學生置身其中,亦對此變化產生相當程度地影響。
1.1 走向世界──近代中國留學生的興起與發展
中國留學生的興起與當時中國人學習西方人文與自然科學對改革中國,以至令其發展成富強國家的理念有莫大關係。無論是致力推動留學生發展的容閎、洋務運動中的李鴻章及左宗棠等人、或是在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及翌年《馬關條約》簽署中覺醒而到國外求學的知識分子,以至五四運動中負笈海外求學的學子,無一不是為中國邁向富強及現代化的路上而努力。
- 從容閎留學美國談起
容閎(1828-1912),中國近代史上首位留學美國的學生,被稱為「中國留學生之父」。
1835年,七歲的容閎跟隨父親前往澳門,並於是年入讀當時仍附設於倫敦婦女會女校之馬禮遜紀念學校(Morrison School),1842年,容閎遷往香港繼續學業。1847年,美國教育家布朗(Rev. Samuel Robbins Brown)牧師返回美國,離開時將容閎帶往美國求學。容閎最後落腳於今天的耶魯大學,為第一位於耶魯大學就讀之中國人。1852年,容閎入籍美國。1854年獲文學士畢業,其後返回中國。1870年,容閎倡議派幼童前往海外就讀之計劃,獲好友丁日昌之贊成,並得到曾國藩、李鴻章等的支持,成立「駐洋肄業局」。
1872年,120名幼童分批前往美國留學。但隨後幾年,駐美公使陳蘭彬不斷地要求撤回學生,與容閎爭論不休,李鴻章從中調停。1881年,留學之事出現變數。李鴻章本欲該批學生進入軍校就讀,但美國政府當時只允許日本人就讀軍校,而拒該批學生於外,陳蘭彬故主張全面召回留學生。李鴻章無奈下意欲打算讓留學生於美國就讀其他學校,速成回國,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誤會其意而下全撤之令,因此「駐洋肄業局」被迫停辦,留美學生於出國十年後被迫返國。雖然這次留學活動未能圓滿成功,但這批留學生返國後對於中國之現代化均有貢獻。當中最著名的為外交官唐紹儀、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等。120名幼童留美之際,容閎亦被任命為留美學生監督及清政府駐美副公使,1881年隨留學生回國。
容閎自幼接受西式教學,因此英文極佳,在1909年於美國推出其英文自傳,《我在中國和美國的生活》(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內中所載留學創制之事甚詳。1872年,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渡洋赴美,中國留學史大幕開啟,自此懷抱著不同抱負與理想的留學生,便紛紛踏上各自心中的理想國度,追尋知識的奧義與真理。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