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797|回覆: 2

佛法所說的“無我”是什麼意思

[複製鏈接]
簽到
103

122

主題

329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積分
100

「友誼大使」勳章百萬富翁勳章

發表於 2012-7-18 15:33: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無我”佛教的根本教義之一。指外道所執的“實我”及凡夫所妄計之“我”是空無的;為三法印之一。

在佛法中“離有情義”、“依他起義”和“無動作義”,都是說明無我的道理的。“有情”的巴厘語是“薩埵”(Satta),人和一切有情感的生物都叫做有情。婆羅門教和其他各派主張一切有情都有一個常住的(固定不變地存在的)、起主宰作用的自我(Atta,意義與“靈魂”相當)。緣起論則認為所謂“有情”,無非是種種物質和精神的要素的聚合體。從身體的組織來說,有情是由於地、水、火、風、空、識六大(六種元素)所構成的,依借前五大而有身體的機關及其作用-地為骨肉,水為血液,火為暖氣,風為呼吸,空為種種的空隙;依借後一大(識)而表現種種的精神活動。再從心理的要素來說,有情的組織分為色、受、想、行、識五蘊。蘊(Khandha)就是堆,把種種不同的現象分類,每類做為一堆,這就是蘊。簡單地解釋,“色”就是各種物質,眼、耳、鼻、舌、身五根(根就是人生的感覺器官)和色、聲、香、味、觸五境(境就是感覺物件)等都屬於色。受、想、行、識四蘊包括重要的精神要素:受是感覺(感覺苦、樂或不苦不樂等);想是印象(攝取事物的相貌,知道是青、黃、赤、白,是長、短、方、圓,是苦是樂等);行是思維(思維是推動身心活動的力量,所以叫做行);識是了別(對於所認識的物件,予以判斷和推理)。佛教根據以上兩方面的分析,說明有情不是固定的單一獨立體,而是種種要素的聚合體,而任何要素又是剎那剎那依緣而生滅著的,所以找不到一個固定的獨立的“有情”在支配著身心,也就是找不到“我”的存在。這便是無我的簡單解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800

主題

8945

回帖

110

積分

初級會員

積分
110

百萬富翁勳章萬千寵愛勳章論譠元老勳章高級元老勳章超級元老勳章傑出成就勳章「友誼大使」勳章

發表於 2012-7-18 20:45:01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天窗 #1 的帖子

好意見.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33

主題

149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積分
100
發表於 2012-8-7 11:09:37 | 顯示全部樓層
參透"無我",其實在佛法中是一個重要個關卡,破我執之後就是須陀桓,也就是說,此身非我,無有一我可得,這個身體只是這世的軀殼,只有靈性才是真我,很多人為這個身體的欲望而疲於奔命,猶如追逐浮雲,你保養來保養去,最後還是說聲再見就跑了,白白忙了一輩子。參透無我就是"見道位",很重要,了解此身非我,就不會一天到晚追逐名利地位金錢美女,而會注重自己靈性與道德的提升。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5-1-20 19:0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