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216|回覆: 0

[其他] 畢老林: 中國領導層換班 天然氣有寶可尋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2-7-16 23:54: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7月15日,周日。最近國際商品市場上表現最矚目的資產,異動原因皆離不開天氣,玉米價格升至去年9月以來的最高水平,大豆更創出四年新高;小麥價格年初起已走俏,近日更上層樓。五穀漲價,皆因美國出現1988年以來最嚴重的旱災,農業部大幅下調玉米、大豆2012年收成預測。受天氣乾旱打擊的不止美國,俄羅斯亦難獨善其身,小麥在雨水不足下歉收,產量遠遜預期。

氣價大幅彈升

美國多個州旱情告急之餘,還在酷熱天氣下遭受雙重打擊,密蘇里、達拉華等州本月錄得較正常高攝氏8度以上的高溫!熱浪逼人,室內冷氣「有咁凍開到咁凍」乃人之常情,空調使用量上升,帶動燃料天然氣需求激增,今春一度跌穿每百萬英熱單位(mmbtu)2美元水平創歷史新低的氣價,過去數周強力反彈,近日逼近3算,從低位計勁升五六成!

值得一提的是,油價今年5、6月持續下滑,而天然氣則在過去一個月急彈,反映這兩種重要能源相對表現的「油氣比率」(oil / gas ratio),從今春50以上的歷來最高水平,大幅回順至35左右。這個比率雖屬滯後指標,稱不上有什麼前瞻性,但油氣比率從一個在許多論者眼中的「極端」水平,降至以歷史角度着眼較「合理」的數值,加上市場中最「醒目」的投資者,比如「新債王」岡拉克(Jeffrey Gundlach)於氣價跌至極低水平時人棄我取密密收集,愈來愈多人開始談論,在熱浪(heat wave)、艾利略波浪(Elliott Wave)等涉及大自然以至技術走勢的原因外,氣價反彈有沒有影響更深遠、更值得投資者注意的因素在背後「發功」?

眾所周知,頁岩氣(shale gas)開採技術突飛猛進,促使北美洲氣價在供過於求下一蹶不振,以今春低位每百萬英熱單位不足2美元為準,跟五六年前相比,氣價至少下跌八成。然而,一則開採活動無利可圖導致氣井數目減少,供應過剩得以改善;二則氣價低迷吸引愈來愈多電廠以氣代煤發電,美國能源部在6月最後一周發表數據顯示,利用天然氣作燃料生產的電力,今年4月首次跟煤發電量平起平坐,兩者佔美國電力總產量比率均為32%。

煤轉氣成形

從【附圖】可見,煤和核能發電比率趨勢皆向下,天然氣則拾級而上,意味天然氣之得建基於核煤之失;也就是說,在氣價長年累月抬不起頭下,大規模「煤轉氣」(coal-to-gas switch)發電模式,終於成為北美電力行業一股強而有力的趨勢。供求不再嚴重失衡,是美國熱浪逼人以外推動天然氣價格反彈的一個重要原因。

本港投資者較少直接買賣天然氣期貨,而紐約上市、代號UNG的天然氣ETF,追蹤氣價的準確性並不可靠,投資者欲透過UNG押注天然氣持續造好,得為看對市卻無法盡享氣價升幅作好心理準備。

有意參與天然氣市場,不一定要從氣價升跌本身入手,以世界不同地區氣價的重大差距為立足點,利用亞洲諸國爭奪環球油氣資源觸發的企業併購活動,也許更能在天然氣投資概念中「曲線」受惠。

中國跟日本、菲律賓以至越南等亞洲鄰邦,在東海、南海、釣魚島、南沙群島多個有領海主權糾紛的水域對峙升溫,近日時有所聞。另一邊廂,非洲國家蘇丹一分為二,為在兩個蘇丹皆有重大油氣投資的北京添煩添亂。彭博通訊社在7月13日一篇報道中提到,近年在國家鼓勵下積極「走出去」的中資企業,今年上半年跨境併購創出五年新低,金額僅152億美元。彭博引述業內人士說,GCD領導層換班在即,於這個敏感時刻,國營企業包括三大油氣巨無霸的老總都有少做少錯的心態,在新班子塵埃落定前不敢輕舉妄動,以免影響個人仕途。國企管理層俱屬政治任命,掌舵人角色形同官員,在重大人事變動落實前謹慎行事,完全可以理解。

資源爭奪激烈

管理層小心駛得萬年船,內地非金融企業手頭現金迄去年底多達6760億美元,較三年前增逾一倍。業界相信,在GCD新班子接掌治權後,因政局不明朗而積壓下來的海外併購意欲,大有可能給一下子釋放出來,當中與能源相關的交易,勢必此起彼伏不斷湧現。

可是,GCD新班子的任命/上場,乃今年底明年初之事;這等於說,中國跨境併購恢復活躍,最快亦要2013年才會發生。能源資產爭奪分秒必爭,中國在世界各地的對手可沒有國企老總的顧慮。馬來西亞國營石油公司(Petronas)上月底便宣布,以現金加債務總代價55億加元,把加拿大能源公司Progress Energy Resources(多倫多證交所代號PRQ)收歸旗下,為Petronas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收購。Petronas不惜斥巨資買下Progress Energy,主要是看中其天然氣發展潛力(已證實及尚待證實儲量達1.9萬億立方呎);更重要的是,Petronas已選址加拿大西岸英屬哥倫比亞省的Prince Rupert興建大型液化天然氣(LNG)出口站,以便將Progress生產的天然氣作液態處理後,經海路運往對LNG需求強勁的亞洲市場銷售。

顯而易見,建造大型出口站以至輸油管等必不可少的配套設施,涉及巨額資本投資,且不可能一蹴即就,但Petronas仍樂於付出每股20.45加元、較交易宣布前一天市價高77%的溢價收購Progress,當中必有志在必得的理由。

一個最合理的解釋是,北美洲氣價近期雖大幅彈升,惟每百萬英熱單位仍僅3美元左右;反觀亞洲地區LNG價格,目前處於每百萬英熱單位17至18美元水平,五六倍於北美氣價。即使計入運輸和把天然氣作液態處理出口亞洲等種種成本,上述價格差距相信仍足以令收購方享有龐大利潤。

亞洲LNG跟北美氣價的巨大差距會否長期維持,端視兩者未來價格走勢,沒有必然的答案。可是,亞洲巨企包括坐擁大量資金的內地油企對北美天然氣資產垂涎欲滴,令它們有價有市,當中應不乏上佳尋寶對象。港股沉悶,投資者可有想過擇肥而噬越洋出擊?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5-1-20 16:5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