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626|回覆: 0

中國人何解被稱做『支那人』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2-7-16 18:10: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金毛獅王 於 2012-7-16 18:12 編輯

文字及詞語作為表達思想的載體,常常被打上時代的烙印、留有歷史變遷的痕跡,『支那』一詞的稱呼也是一樣。據考証,『支那』原『Cina』﹝din﹞的音譯,是古代印度對古代中國的稱呼,最早出現在梵文佛經中。梵文『Cina』進入不同的語言中,其讀音變化不大,譯音是『China』、『支那』、『脂那』、『至那』或『震旦』。根據對 Cina 的來源的不同看法,其原始含意也不相同。比較有代表性的說法有四種:

1.認為 Cina 在梵文中表示中國『絲』。古代印度人、波斯人、古希臘人,都用中國絲(梵文 Cina) 指稱中國;

2.認為 Cina 是秦國的『秦』 的梵文譯音,Cina 的梵文含義是『秦國』,是古代印度人對秦漢時期的中國的稱呼;

3.認為 Cina 在梵文中有『偏僻遙遠』的意思;

4.認為 Cina 指羌族。梵文 Cina 在印度出現後,向西方傳播,經由中亞到歐洲,進入英語,逐步演變為今天英語中的『China』。羅馬傳教士衛匡國在1655年最早提出 China 是秦國的『秦』的譯音。在 China 一詞出現前,歐洲對中國的稱呼基本上都來自 Cina﹝din﹞的讀音,只是根據不同的語言稍有差異。梵文 Cina 向東方傳播,進入中國和日本,譯音為『支那』、『脂那』、『震旦』等。梵文 Cina 進入古代中國後,古代一般把梵文 Cina 音譯為『震旦』,但Cina(震旦)是外國人(最初是印度人)對古代中國的稱呼,中國人一般不這樣使用。

作為一衣帶水的近鄰,日本與中國自古有密切交往,日本人使用漢字有近兩千年的歷史。受以唐文化為代表的中國文化影響極深,日本在中世之前隨著中國王朝的更迭,對中國的稱呼主要有『唐國』、『大宋』、『大明』、『清國』等。

Cina 進入日本後,大多數音譯為『支那』。日本辭書《廣辭苑》解,『支那』,『外國人對中國的稱呼(源於'秦'的轉訛),初出現於印度佛典』。在日本,『從江戶時代(公元1603-1867年)中期以後曾使用過。』到19世紀中期之前,日本人用『支那』指稱中國與『唐國』、『清國』 等無意義上的差別,沒有特別的政治含意。中日甲午戰爭前,日本在1888年印刷的日軍必讀的《宇內混同秘策》一書中用『支那』指稱中國,並以輕蔑的態度對待中國人,但『支那』一詞尚未直接與對中國的歧視聯系在一起。

日本社會開始用『支那』蔑稱中國始於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政府失敗,1895年清政府被
迫與日本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近代中國的恥辱推向極點。長久以來一直把中國尊為『上國』的日本人先是震驚,繼而因勝利而陶醉,上街遊行,狂呼『日本勝利!支那敗北!』從此,『支那』一詞在日本開始帶上了戰勝者對於失敗者的輕蔑的情感和心理,『支那』逐漸由中性詞演變為貶義詞。甚至19世紀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荷蘭字典中,對『支那』的解釋是:『支那,即愚蠢的中國人,精神有問題的中國人等。』西方其他字典對『支那』的解釋也大同小異。

日本等外國用『支那』蔑稱中國,在海外的華僑中引起強烈反感。有些留學生和華僑投書日本報紙,要求日本人不要再用『支那』一詞,改用『中國』,並引起了一場關於中國國號稱謂的爭論。1908年,印尼華僑曾向統治印尼的荷蘭殖民當局提出抗議,反對『支那』的侮辱性稱呼。在中日簽訂二十一條、巴黎和會和五四運動後,中國國內爆發了更為強烈的抗議『支那』蔑稱的運動。辛亥革命以後,中國政府曾向日本政府交涉,要求不要把中國稱為『支那』,但遭到日本的拒絕。到1930年,當時的中華民國中央政治會議通過了一項決議,並由當時的中國國民政府外交部照會日本政府。決議說,中國政府中央政治會議鑒於日本政府及其人民以 『支那』一詞稱呼中國,而日本政府致中國政府的正式公文,亦稱中國為 '大支那共和國',認為『支那』一詞意義極不明顯,與現在之中國毫無關系,故敦促外交部須從速要求日本政府,今後稱呼『中國』,英文須寫 National Republic of China,中文須寫大中華民國。倘若日方公文使用『支那』之類的文字,中國外交部可斷然拒絕接受。從1930年底起,日本政府的公文都改『支那共和國"為『中華民國』,但社會上一般書面語和口語,仍把中國蔑稱為『支那』,侵華日軍被稱為『支那派遣軍』,中國人被叫成『支那人』。直到二戰結束後,中國以戰勝國身份派代表團到東京,1946年6月,以『命令』的方式通知日本的外務省,從此以後不許再用『支那"這個名稱。同年6月6日,日本外務次官向各報社、出版社,日本文部次官7月3日向各大專院校校長,先後發出避免使用『支那』名稱的正式文件,文件寫道:『查支那之稱呼素為中華民國所極度厭惡者。鑒於戰後該國代表曾多次正式及非正式要求停用該詞,故今後不必細問根由,一律不得使用該國所憎惡之名稱。』

二戰後,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支那』逐漸變成死詞,不再使用。但日本社會上,至今仍有極少數右翼分子仍故意稱中國為『支那』;極個別人把面條叫成『支那面』。日本出版的一些地圖上把中國東海叫成『東支那海』(只不過把『支那』二字改用平假名拼寫),廣大僑胞對此極為反感。有位在東京開飯館的僑胞為要求取消『支那』稱呼,數十年如一日不懈抗爭,他在餐館的火柴盒和筷套上悲憤寫下敬白:『……如果有人把中國叫 '支那',將使我們回憶起日本侵略中國,侮辱中國人的那段歷史……"有人憤怒地質問說:把中國叫成『支那』,如同過去西方人把日本叫成『JAP』,為什麼不尊重中國人民的感情?

日本還有人以孫中山過去曾用過『支那』稱呼為自己辯解。孫中山在1899年、1903年等少數場合的確使用過『支那』一詞,原因之一是當時正處於『支那』向貶義詞演變的初期。但從1905年後,『支那』的貶義逐漸濃厚,從此,孫中山就不再用『支那』一詞,而是用『中國』。另一個原因是,孫中山作為革命者,他認為『支那』等同於清王朝,而『中國』則是他進行革命所要建立的中華民國,在中華民國建立前稱『支那』指清王朝,辛亥革命後改稱『中國』。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指京師、京都;後來指漢族、華夏族居住地,當時中原漢族以外稱為『四夷』,『東方一隅為中國,余皆夷狄』。漢族、華夏族居中,稱『中國』,即中央之國,是地理概念。大約到19世紀中葉,『中國』一詞才作為國家概念出現,辛亥革命才正式把中國作為國號固定下來,1911年10月11日,革命軍在咨議局議定13條重要方針,其中第二條即為:『稱中國為中華民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莊嚴宣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從此,中華人民和國成為新中國的正式稱謂。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11-15 11:1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