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毒樹之王-見血封喉
見血封喉是世界上木本植物中最毒的一種樹,學名叫Antiaris Toxicaria,又名箭毒木,為桑科見血封喉屬植物,屬共有4種都含有劇毒的乳汁,生長在熱帶地區,印度、斯里蘭卡、緬甸、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均有分佈。中國只有見血封喉一種,見於雲南的西雙版納、廣西南部、廣東西部和海南省等地,在中國被列為二級珍貴保護植物。
見血封喉為常綠大喬木,高可達40米,樹幹粗壯且呈灰色有泡沫狀疙瘩,常具板狀樹根,樹葉細而密集,葉脈明顯,葉面較為粗糙,葉柄上還帶有細細的絨毛。春夏之際開花,秋季結出紅色果實,果實味道極苦,含毒素不能食用。
見血封喉的樹幹、枝、葉、果等都含有劇毒汁液,一旦液汁經傷口流入血液,可使肌肉鬆弛、血液凝固、心臟跳動減緩,最後導致心臟麻痺而死亡;就是取食被其射殺的野獸肉也會中毒。如果不小心汁液濺進眼裡,可使眼睛頓時失明,甚至在燃燒時,煙氣入眼裡,也會引起失明。過去,見血封喉的汁液常被用於戰爭或狩獵,人們把這種毒汁攙上其它配料,用文火熬成濃稠的毒液塗在箭頭上,一旦被射中,其毒素經傷口進入體內可使中毒者在20-120分鐘內窒息死亡,因為毒性極強,故得名“見血封喉”。
相傳在雲南的西雙版納,最早發現見血封喉汁液含有劇毒的是一位傣族獵人。獵人在一次狩獵時被一隻狗熊緊逼而被迫爬上一棵大樹,而狗熊也跟著爬上樹來。獵人情急下折斷樹枝刺向狗熊嘴裡。奇蹟發生了,狗熊立即倒斃。從那以後,傣族獵人在狩獵前,常把汁液塗在箭頭上,製成毒箭來對抗猛獸的侵害,凡被獵入射中的野獸,只能走上三五步就會倒斃。 每逢人們提到此樹時,往往是”談樹色變”,把它稱為“死亡之樹”。
19世紀中加裡曼丹島(舊稱婆羅洲,世界第三大島,馬來群島中最大島嶼。約2/3地區屬印度尼西亞,北部屬馬來西亞和文萊)伊蘭山脈的土著對抗英國殖民者,將一種大樹的樹皮劃開,破口處很快滲出一種黏黏的白色漿汁,爾後集中於容器內,將植物的硬莖削成箭頭,然後把箭頭浸泡在漿汁中,一支支毒箭便制成,那被割取汁液的大樹,被當地人稱為“胡須樹”。後來植物學家弄清“胡須樹”的身份,就是就是世界上最毒的樹─見血封喉。
海南的黎族獵人也常用見血封喉的漿汁塗在箭頭上,以獵取鳥獸。據說中箭的鳥獸只要擦傷皮流點血,便會在3分鐘內死去,故也稱見血封喉為箭毒木。當地民諺:“七上八下九不活”,意思為被毒箭射中的野獸,在逃竄時若是走上坡路,最多只能跑上七步;走下坡路最多只能跑八步,跑第九步時就要斃命。
在2006年12月,中央電視台和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海南熱帶植物園組織研究南藥的專家們合作,對”見血封喉”做了完整的毒性實驗。首先分兩個步驟提取樹汁,在樹的主幹較低部位用刀割破,待樹汁流出後再用試管吸取,約吸了10多毫升;其次摘了約20片葉子,拗斷後再用針管吸取,取出約0.5毫升的樹汁,不論是摘取樹汁還是進行注射動物實驗,整個工作流程都非常的小心,工作人員都要穿上防護衣、戴手套,當實驗完後凡與樹汁接觸的東西都要特殊處理。
雖然見血封喉甚毒,但近年從未聽說過有人被樹所傷的報導,因為見血封喉的汁液只有在侵入人體內部或傷口上時才會造成巨大傷害,也就是說如果皮膚沒有傷口,即使接觸到汁液也不會有事。所以只要充分了解它,就不會被恐怖的傳說嚇到,學習與見血封喉樹和平相處,就能創造和諧與安寧,不濫取其汁液,樹又豈能傷及人呢?
其實見血封喉也有許多用途,樹皮含柔韌細長的纖維,強力大,容易脫膠,雲南省西雙版納的少數民族常巧妙地利用它製作褥墊,既舒適又耐用,睡上幾十年也還具有很好的彈性;製作的衣服或筒裙,既輕柔又保暖,深受當地居民喜愛。
在海南瓊北的一些村莊,見血封喉還被認為是驅災避邪的風水樹,並加以保護,當地民諺:"前常、後布、中枇杷”(常為榕樹、布為加布樹,見血封喉的別稱),意思指若要有好風水,就須在村子分別種植三種樹。
近年來,醫藥專家研究把它的汁液去毒,提取其有效成份治療高血壓、心臟病,據分析,見血封喉植物的主要成分具有強心、加速心律、增加血液輸出量的功能,在醫藥學上有研究價值和開發價值。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