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6月13日
蔡志忠
再有中型物業代理行結業,使筆者十分欷歔。每隔一段時間,總會有具知名度的代理同行倒閉,這似乎已是金科玉律,代理行業表面風光,其實內藏隱憂,從多年來不斷出現結業潮,便可見一斑。
如果把地產代理業形容為投資者的英雄塚,那是一點也沒有誇張,外行人經營代理業這門生意而成功的例子幾乎是零。強如早年長江實業收購「香港置業」的前身「置業國際」,或是近期有廠商投資的「京士活地產」,到了今天有澳門資金背景的「首域置業」等,均以結業或易手告終,雖說他們都實力雄厚,但是也難逃倒閉的宿命。
外行投資者進軍地產代理業皆失敗收場,可內行人經營也不容易,物業市場幾乎給兩大集團所壟斷,尤其是新樓市場,在地產商的重賞眷顧之下,大行重兵進駐,大家互相配合,一起共享豐碩果實。反觀中小型代理苦守的二手市場,近年來成交量不斷萎縮,即使是地區龍頭代理,也要加倍用心經營,稍一不慎便有被淘汰危機。
坊間總以為地產代理是暴利行業,從業員大多數是不擇手段、唯利是圖之輩,對這行的人戴上有色眼鏡去看待,其實這是非常冤枉的。就像一直以來社會各界均認為,樓價高企是炒家所為,因此多年來政府為息民憤,千方百計推出眾多打擊樓市措施,甚至使出終極一招,即額外印花稅(SSD),如今炒家是被消滅了,但是樓價卻因供應銳減而越升越高。顯然,當局是施政出現錯誤。
政策打壓 從業員苦撐
「SSD」遏抑不了樓價,卻誤中了副車,使專營二手市場的中小型代理行首當其衝,每月成交量大幅減少,自從2010年11月實施「SSD」政策至今,據統計數字顯示,平均每個月一、二手市場成交量加起來只有9千多宗,以大約3萬多從業員計算,每名經紀促成0.34宗交易,實際個人所掙取的佣金只是8千元左右,加上底薪約6千元,即合共每月收入為港幣1.4萬元而已。
事實擺在眼前,代理業不是暴利的行業,無論是中小型代理行或是從業員們,他們都是在苦苦支撐。外界常產生誤解,是因為代理行每年的業績公佈,總會有幾個年薪數百萬的跑數明星,其實行業裡有3.5萬名代理,出幾個佼佼者有何出奇?這只是代理行為吸納精英加盟,用來招募員工的慣常手法而已。
從來沒有行業像地產代理那樣可以逆來順受,對於種種高壓政策向來是默默忍耐,同行們只能以自相殘殺、汰弱留強的方式去適應越來越難生存的市場空間。的確,當局對這行業是歧視的,記憶所及政府從未向地產代理行業伸出過援手,反而打壓措施卻層出不窮,除了成立地產代理監管局制定種種規管措施外,當局還不時推出壓制樓市政策,措施林林總總,令人目不暇給。
幾乎可以肯定,政府的招數之多,堪稱世界之冠,就連行業的老行尊,也記不清所有內容。不過最致命的絕招,還是會令人畢生難忘,如「額外印花稅」、和正在研究當中的「限制境外人士買樓」及「市區建牙籤公屋」等等,這些措施,不但使地產界人士惶惶不可終日,也使長期以來香港引以為傲的自由經濟市場受到衝擊。
"從來沒有行業像地產代理那樣可以逆來順受" 哩句真係點滴在心頭!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