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掩星的觀測也有以下的限制:
(1)天體及時間、地點的限制。
月球在天上運行有一定的軌跡(白道面),因此只有位於此軌跡上 的星體才可被觀測,即使加上月球本身有約半度的張角,以及白道面的歲差等等,也只有六分之一的天空會被月球掩過。對某一次事件來說,星光的陰影只投射在某部份的地面上,加上地球自轉,只有在特定地點、特定時候才看得到掩星。
(2)迅速。
優點同樣的也是缺點。成功地捕捉快速事件的另一個意思就是完善的事前準備,且在掩星剎那具備良好的天候、運作正常的儀器、觀測者思考清晰的頭腦等等...。平均來說一顆星的連續掩星事件(約一個陰曆月一次)會持續數月到一、兩年,之後便得等18年多(所謂的Saro週期)才會再重複一次同樣的事件。因此準備或觀測上的一絲差錯,也許這輩子就再沒有重複一次的機會了。
(3)只得到一個方向的投影量
如前所述一次掩星事件提供的乃是在掩星點沿月緣法線方向的投影量。若是量星球直徑,因為可以作對稱的合理假設,因此影響不大。但若是想求出雙星在天球上的相對位置則必須知道兩個不同方向的投影量,這可由觀測不同時間的事件或是同一事件在地面上不同地點觀測得到。由此也凸顯出月掩星觀測不同天文台間合作的重要。
(4) 不規則的月緣
繞射圖形隨掩星速度而異,較快速的事件其掩星曲線較為緊密。月面邊緣大致說來為一規則的圓弧,但在掩星點位置偶爾會因為局部的不規則地形(如山丘、縱谷)使得實際掩星速度和預測值不同;換句話說,即使是點光源我們都無法十分準確地預估其曲線。因為我們量得的是時間曲線,必須乘上掩星速度才能得到角距離,月緣不規則所造成不精確的掩星速度乃是用月掩星測量角距離(譬如雙星的距離、巨星的大小)基本誤差的來源。圖四所繪為一顆金牛T星(DF Tau)在同一晚、同一個山頭、不同天文台的月掩星結果。兩天文台相距約500公尺,但所見迥然各異,表示至星球的視線在月緣上的斜率各自不同。
圖四: 1986年10月在在夏威夷山頂兩天文台觀測DF Tau星的結果。上圖為United Kindom Infrared Telescope的資料,雙星亮度比為1.5,相距0.024秒弧。下圖則是Infrared Telescope Facilitv取得的結果,量得的雙星距離為0.010秒弧。兩組資料的取樣時間都是千分之二秒。兩天文台相距不超過五百公尺但看到的月掩星現象迥然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