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愈早識行路的嬰兒是否更聰明?未學爬能否先學走?有調查顯示近九成半父母對幼兒學行期的認知不足,兒科醫生則表示幼兒踏出「第一步」乃標誌身心發展進入新階段,但警告父母不應揠苗助長或過分保護,否則會影響幼兒的發育,而坊間的幼兒「學行車」,甚至會影響幼兒肌肉發展,弄巧反拙影響學行進度。
香港健康網絡受紙尿片生產商Pampers委託進行的「香港父母對幼兒學行期的認知」調查,成功訪問561名育有10至24個月幼兒的父母,結果顯示94.8%父母對幼兒學行期的安排及期間身心發展認識不足,如逾九成家長坦言對幼兒學行期的安排及身心發展認知不足或一般,近六成家長並未有每天抽時間跟子女做運動,影響幼兒成長及親子關係,而不少父母以為幼兒愈早懂步行便愈聰明。
腳尖行走與正常有異
兒科專科醫生趙長成指出,幼兒18個月或之前學會行走乃屬正常,能早行只代表身體和神經系統發育良好,不等於智力高,家長不應存有「人個仔已經識行,點解我個仔唔識?」的比較心態。他又說,幼兒能否學行,乃視乎身體成熟程度,「幼兒頸部發展必須成熟,能夠彎身、自行坐穩同企立,先代表具備學行條件,家長唔應該過早畀子女學行,以免受傷同感到挫敗」。
不少家長會購買學行車供子女學行,但趙長成警告,學行車會訓練幼兒以腳尖行走,與正常用腳掌行走恰恰相反,長期使用學行車更會影響肌肉發展,日後要回復正常步姿會有困難。他又指,學行車擴闊幼兒活動空間,或在家長不注意時胡亂吞物、拉扯電線或玩插座,地面不平或經過門檻又會「反車」,危機重重。
操之過急造成反效果
幼兒學懂行走後,由於多了探索新環境機會,對手眼協調、肌肉發展、心肺功能、心智發展等均有幫助。運動專科物理治療師陳毅文指出,家長應每天定時與子女運動,依性格安排適當遊戲,如搬抬玩具,拋拾娃娃,用「咕」輔助攀爬等,不僅能幫助幼兒發育,亦能增進親子關係。
不過,他提醒家長,揠苗助長強迫幼兒長時間行走,會造成反效果,「如果仔女疲倦想覺,家長唔應該繼續迫佢行,否則幼兒會喊,腳部肌肉會痠痛、變硬、紅腫甚至發炎,如果衣物通風能力差,甚至會體溫過熱,有皮膚病、汗斑和尿疹等」。
陳毅文又說,部分家長則過度保護子女,在子女跌倒時反應過大,均會令子女造成依賴,影響學行進度,「家長最緊要順其自然,唔好迫佢行,亦都唔好過分保護」。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