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後由 ipkpi 於 2011-4-29 18:27 編輯
原始佛教
一、教義及經典
1. 經典:北傳《雜阿含經》以及南傳《相應部》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歷史又是三大宗教之中最為久遠的。在漫長歷史傳承的演變當中,教義經由人為的不斷傳播延續,當然也會被人為不斷的變更修改,其變更修改的目的不外乎是用以適應新的時代風潮與吸引新觀念的群眾。因此自古以來即不斷的有新的佛教法義來發展產生,而對應於新的教義也會有新的佛教經典的集結。在經過了兩千多年的傳衍流廣後,以至於如今號稱是"佛教經典"的著作就有如汪洋一般的浩瀚繁多。但是這些為了適應時代的變遷與群眾的需求,才來產生的許多「後期佛教法義」及「後期佛教經典」,教義內容必然與當初釋迦牟尼佛親身教導的「原始教義」之間,有明顯的違背之處,甚至有許多不合理且怪異矛盾的「法義」夾雜其中,這也令後世的學人無所適從。面對種種法義上的亂相,生於現代的我們是幸運的,因為可以藉由科技資訊以及學術研究的進步,去宏觀的瞭解整個佛教歷史的流傳過程,進而去找回佛法當初的原貌,重現釋迦牟尼佛的真實教導。
釋迦牟尼佛以及佛陀的弟子們當初所宣說的教義,以及實踐教義的過程與方法統稱之為"法義",還有出家生活的規範事項公約統稱之為"戒律",這些極為寶貴的資料就是佛教經典律典的起源。當初佛陀於娑羅雙樹下入滅之後,是由自律甚嚴,修行也一再的受到佛陀肯定的"摩訶迦葉尊者"為首,集合了五百位阿羅漢聖者來共同結集。"法義"的部分是由佛陀的常侍弟子"阿難尊者"所誦出,"戒律"的部分是由"優波離尊者"所誦出,經在場所有阿羅漢尊者認可後,加以結集而成立的。這次結集的教義先是先由背誦的方式代代傳承下來,至「部派佛教時期」才將經文律文等以文字書寫保留。之後經過漫長歷史的輾轉流傳,現代由歷史學家考證,內容相當於是分別由北印度經由中亞流傳至中國北亞,已翻譯成漢文的「雜阿含經」,以及由南印度經斯里蘭卡流傳至東南亞,並保留使用早期印度方言(巴利文)的「相應部」,兩部經典是分別由不同的部派,經由不同的途徑所流傳下來的。所以如今我們可以透過將這兩部經文的內容加以互相校對堪正,用以作為實際修行的指南,如此即可正確體會當初釋迦牟尼佛所教導的初始教義。
關於經典的內容與型式,目前坊間流行之許多「後期佛教經典」型式上標榜種種形上玄學,其意義範圍廣大無邊無際,內容深奧玄妙,卻也遠離實際的人生體驗。這些「玄奧經典」所代表的內函就如同天邊的雲彩一般,雖然看來美妙優雅令人著迷,但是卻遙不可及也毫無用處可言,只會令癡迷者隨著時間歲月的消逝換得一場空夢,結果還是同樣的浮沉於苦海,流浪於生死,徒然浪費寶貴的修行人生。而《雜阿含經(相應部)》的內容型式則與「後期產生的佛教經典」完全不同,《雜阿含經(相應部)》型式上就有如一部古__抺黑行為__以及弟子們實際的修行生活實況。透過這些生活實況為背景,詳實的將法義在對話裡面給紀錄下來。經文的內容詳細紀錄著,要如何才能趨向安樂,又該如何才能解脫眾苦。《雜阿含經(相應部)》是以一種直接清楚又樸實深刻的方式,展現釋迦牟尼佛當初的教導,也確切明白的為後世的芸芸眾生保留著解脫的道路。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