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表於 2011-4-2 21:24:5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tigerb 於 2011-4-2 21:47 編輯
虎鯨是一種大型齒鯨,身長為8〜10米,體重8噸左右,背呈黑色,腹為灰白色,有一個尖尖的背鰭,背鰭彎曲長達1米,嘴巴細長,牙齒鋒利,性情兇猛,食肉動物,善於進攻獵物,是企鵝,海豹等動物的天敵。有時它們還襲擊其它鯨類,甚至是大白鯊,可稱得上是海上霸王。
體型尺寸
生身長體重:2.2〜2.6米,一百六公斤
虎鯨尺寸:雄性成熟一般14-15歲左右。這個時間段應該為5.5-6.1米之間,雌性在8-12歲性成熟時為4.6-4.9米.20-25歲是完全成熟就是長到最大的時候,比較可靠和常用作參考的成年雄性尺寸一般在19英尺到27英尺(6.7-8.2米)之間(米切爾1975年),經常在8000磅到12000磅(3,628-5,442公斤) 。最大記錄在32英尺。 (9.75米)和21,000磅(九五二四千克)。被記錄於佩藍和瑞利1984年,成年母虎鯨一般在16英尺到24英尺。 (5.2-7.3米),體重在3000磅到8000磅左右(1,361-3,628公斤)。最大記載記錄是28英尺。 (8.53米),重15,000磅(6,803公斤)。同樣在佩藍和瑞利1984年的報告中。根據(國際捕鯨委員會,1981)北大西洋捕獲過的2661多頭虎鯨來看,雄性的平均記錄在6.1米(20英尺)而雌鯨平均數據為5.5米(18英尺)。不過在1998年伯納得和瑞利的記載中,西北太平洋的雄性個體平均為7.20米,而西北大西洋的為6.17米。成年大個體的雄性胸鰭可長達近2米,達到體長的20%,1.2米寬,而雌性為11-13%。背鰭雄性大個體高達1.8米,尾葉2.7米寬,雌性背鰭為0.9米。壽命:壽命:雄-50〜65年;雌-80〜100年;稱號:“海中之虎“。
外型特徵
虎鯨的體型極為粗壯,是海豚科(Class Delphinidae)中體型最大的物種。頭部呈圓錐狀,沒有突出的嘴喙。大而高聳的背鰭位於背部中央,其形狀有高度變異性,雌鯨與未成年虎鯨的背鰭呈鐮刀形,而成年雄鯨則多半如棘刺般直立,高度約1至1.8米。胸鰭大而寬闊,大致呈圓形,這點與大多數海豚科成員的典型鐮刀狀背鰭不同。上,下顎各有10至14日對大而尖銳的牙齒(sharp teeth)作為武器(weapons),每顆牙大概有8厘米。在海灣的淺水地帶,它還喜歡用尾巴上的缺刻去鉤拉海藻,發出“呼呼“的聲音,不久,渾身就披滿了半透明的海草。虎鯨的體色圖樣主要由黑與白這兩種對比分明的色彩組成,位於身體腹面的白色區域自下顎往後延伸至肛門處,在全黑的胸鰭之間變得狹窄,到了肚臍後方產生分歧,尾鰭腹面亦為白色。背部與體側皆為黑色,但在生殖裂附近的側腹處有白色斑塊,眼睛斜後方亦有明顯的橢圓形白斑。在背鰭後方有呈灰至白色的馬鞍狀斑紋(saddle)。
生活習性
群居,每群2〜55只不等,同伴間眷戀性很強。遊速快,平常時速30海裡,捕食時可以更快。性兇猛,捕食魚類和海獅,海象,海豚,海豹等海獸,還時常襲擊藍鯨等大型須鯨,也食企鵝等海鳥。能發出62種不同的聲音,為動物界中發聲最複雜的種類,且不同種群間音調各有差異,類似人類的“方言“,為動物學家所關注。全年繁殖,妊娠期可能長達13〜16個月,每胎一仔。雌鯨4歲性成熟。飼養壽命最長為50年。
地區分佈
虎鯨廣泛分佈於全世界的海域日本北海(southern Japan),冰島(Iceland),對於水溫,深度等因素似乎沒有明顯的限制。它們在高緯度地區有相當高的棲息密度,特別是在獵物充足的海域。它們的移動情形普遍與追踪獵物或增加捕食率有關,時間通常在魚類產卵季與海豹的生產期。到了夏天,大西洋中大多數的虎鯨都棲息於浮冰邊緣或有浮冰的水道,以須鯨,企鵝,海豹等為食。它們會遷徙至何處,會移動多遠,目前仍未有定論。部分虎鯨會終年停留於南極海域,而在北極的虎鯨則很少接近浮冰。據華盛頓州與英屬哥倫比亞的虎鯨研究者指出,當地有定居型(resident)與過境型(transient)兩種型態的虎鯨群,當地終年皆可發現此二種群體。部分個體有非常大的活動範圍,由各地的照片辨識結果發現,有些虎鯨的活動範圍自阿拉斯加(Alsaka)一直到南方的加州(Southern California)。
習性特點
虎鯨時常會有躍身擊浪,浮窺等行為,或是以尾鰭或胸鰭拍擊水面。虎鯨的泳速最快可達時速 55公里,可閉氣 17分鐘左右。當周遭空氣涼爽時,通常可看見它們低矮而呈樹枝狀的噴氣。它們對船隻的反應多樣,冷漠忽視或是充滿好奇心都有可能。偶爾會集體擱淺,群體有時會被困在潮池或海灣中。在北極與南極海域,因為風吹而快速產生的浮冰對虎鯨而言是一大麻煩,有時會因此迫使它們停留於水面開闊的小水域裡相當長的時間。虎鯨喜歡群居的生活,有2-3只的小群,也有40-50只的大群,每天總有2-3個小時靜靜地呆在水的表層,因為肺部充滿了足夠的空氣,所以能夠安然地漂浮在海面上,露出巨大的背鰭。群體成員間的胸鰭經常保持接觸,顯得親熱和團結。如果群體中有成員受傷,或者發生意外失去了知覺,其它成員就會前來幫助,用身體或頭部連頂帶托,使其能夠繼續漂浮在海面上,就是在睡覺時也紮成一堆,這是為了互相照應,並保持一定程度的清醒。它們在一起旅行,用食,以種群為社會組織,在廣大的家庭中休息,互相依靠著生存長大。位於華盛頓州與英屬哥倫比亞的定居型虎鯨,其基本社群單位為小型母系群體,一般由2至9頭血緣關係相近的虎鯨所組成,此母系群體會長期維持穩固,所有成員似乎會共同分擔養育工作。幾個這樣的群體會共同組成一個“小群”(females are the family elders),典型的小群通常包含成年,未成年的雌雄虎鯨與仔鯨,多半由最年長的雌鯨居於領導地位(女性是家庭的長者),而待在小群裡的雄鯨通常是該雌鯨的後代。甚至有的雄性虎鯨長到9米還在小群中生活。定居型小群面對其它小群時有特殊的致意方式:面對對方一段距離排成兩行緊密縱隊,然後兩個小群的成員會互相混雜,似乎是在表明其社交地位。他們的小群很和睦(stable),穩定(capture),只有死亡(death)或者被俘(capture)才能被破壞。他們每個小群一起社交,休息,互相依存強大(socialize and rest in extended family groups, and literally thrive on each other’s company)
生長繁殖
母系社會
他們的社會形態是母系,交配對象的選擇比較複雜,不是有雄性的力量決定一切:例如鯨群的族長有時能活到80歲,在晚年也有交配的例子,她們選擇交配的對象一般是鯨群內部年長的雄性。雌鯨選擇對象的標準科學家並不清楚,現在很少觀察到交配的現場,只知有母親,不知父親在哪。
地位平等
鯨群內沒有父子關係和父女關係,雄性的責任是出去尋找食物,然後引導鯨群集體獵殺,分工明確,沒有地位的高低,而母女,母子關係則非常穩定,是一輩子的關係,一般不會離群。出現孤鯨的原因一般是受傷或迷路。當族群過大時,會“分家“,產生一個新的族群。
種群現狀
虎鯨並沒有滅絕之憂,也不屬於什麼保護動物。位於華盛頓州與英屬哥倫比亞的虎鯨,無論是定居型或過境型皆僅餘數百頭,同時深受污染,重型船隻行駛,以及獵物減少等生存威脅。密集的賞鯨活動可能會干擾虎鯨的生活,而那些為了保護鮭魚養殖場免受鰭腳類入侵的人們可能會將虎鯨驅逐出它們原本偏好的棲地。估計在太平洋東部熱帶海域約有8500頭虎鯨,在阿拉斯加水域至少有850頭,日本外海可能達2000頭以上,而夏季在南極水域約有8000頭虎鯨分佈,分佈範圍內的其它地區可能在數百至千餘頭之間。目前在日本(Japan),印度尼西亞,格陵蘭(English),與西印度群島(West Indies)的捕鯨者仍持續捕捉虎鯨,雖然捕殺量少,但能會有相當大的影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