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933|回覆: 4

【中國古代軍陣的演變】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0-6-16 07:16: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中國古代軍陣的演變】

【從狩獵陣型到上古軍陣】

      最原始的陣法早在遠古時期就已經產生。陣法的起源與狩獵活動有著極深的淵源,因古人的戰鬥對手時常並不是人,而是野獸。即使人類文明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這種陣法與狩獵活動的淵源關係仍然清晰可見。

      在夏、商、西周時期,軍事訓練主要是通過平時的狩獵活動來進行的。因為狩獵的隊形與作戰時的隊形幾乎沒有差別,而且狩獵的娛樂性較強,還可提高士兵相互間的協調配合能力。

      不僅中原漢族如此,邊疆少數民族更是習慣將狩獵的戰鬥隊形直接用於作戰

      據宋人編撰的《三朝北盟會編》記載,北宋使臣拜訪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時,見到他每次打獵,都與手下將領投擲箭矢以決定各部落軍兵狩獵位置,然後借圍獵的機會操練陣法。這種圍獵陣型,在後來女真騎兵與遼軍和宋軍的作戰中,被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從而成為兩翼包抄陣法

      最早的軍陣是“一軍陣”,顧名思義,參戰的士兵只組成一個大的軍陣。由於一軍陣在戰鬥中幾乎沒有戰術上變化的餘地,因此很快就被“二軍陣”、“三軍陣”直至“多軍陣”所取代。在戰爭中,這些不同的軍陣之間分工不同,有的軍陣用於引誘對手,有的負責與對手決戰,也有的用於迂迴包抄對手。

      從兵種上看,最早在戰爭中使用的陣法應是步兵方陣。但組織形式較為成熟、運用自如且名目繁多的早期軍陣,還是在戰車產生後的車戰軍陣。車戰軍陣的盛行時間是,從商代中後期到周代

      車戰源於夏代,至商代晚期才形成一定規模的作戰樣式。它的主要裝備是由2匹馬或4匹馬駕挽的木質戰車,戰車上載3名甲士,按左、中、右排列,左方甲士執弓射箭,右方甲士執戈、矛等長兵器,居中者控馬駕車。通常情況下,戰車都是在保持自己寬大的編隊隊形的前提下,伴隨著緩慢的鼓點徐徐前進。在接近敵人時,左方甲士以弓箭射向敵人,敵對雙方戰車交錯時,右方甲士以長兵器進行格鬥,直到棄車肉搏。

      每輛戰車周圍還配備一定數量的步兵,因為單純的戰車部隊衝擊力有限,沒有步兵的保護,很容易被靈活機動的步兵所消滅。這種戰車和步兵混編的軍陣,能夠充分發揮整體威力,尚未交鋒就會給敵人心理上造成巨大壓力。

      平常我們聽到的“千乘之國”、“萬乘之國”就是以戰車來評判一個諸侯國實力的標準,但戰車車陣雖然浩浩蕩蕩、氣勢宏大,卻並非所向無敵,原因是當時的戰車前進速度相當慢且陣型呆板。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樓主| 發表於 2010-6-16 07:17:13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古代軍陣的演變】

【方陣和雁行陣】

      到了春秋時期,車戰的規模日益擴大,逐漸擺脫了原先雙方列好陣勢才交戰的慣例,而是更注重戰鬥的突然性,由此進一步豐富了車戰戰法內容,並影響到戰車編組隊形的變化,出現了一些較為經典的陣型,其中以方陣和雁行陣最為常見。

      方陣是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陣型,它陣型整齊,四方如繩,構成一個正方形或長方形,形成寬大的作戰正面。孫臏認為方陣應該“薄中厚方”,即方陣中央的兵力稀疏,四週的兵力厚密。中間兵力少,可虛張聲勢;四週兵力多,可防禦敵人進攻。雁行陣又叫鳥陣,是一種橫向展開、左右兩翼向前或向後梯次排列的戰鬥隊形,向前則呈“V”字形,就像猿猴的兩臂向前伸出一樣,是一種用來包抄迂迴的陣型,但後方的防禦比較薄弱;向後則呈倒”V”字形,用於保護兩翼和後方的安全。

      各諸侯國之間的矛盾和實戰,促使陣法在不斷進步。西元前541年,晉國大將魏舒與狄軍遭遇,由於戰場地形狹窄,龐大的戰車無法展開,魏舒大膽改革,“毀車以為行”,將戰車上的甲士和步卒混編在一起。看慣車陣的狄軍對其嘲笑不止,結果卻大敗而歸。

      隨著作戰地域向山地水網地帶延伸,特別是隨著戰國時期弩(遠比弓箭威力強大)被裝備部隊,步兵可在寬大的正面上,有效遏制戰車的衝擊,使得車兵雄風不再,不得不退出戰爭舞臺。

      步兵的興盛,對步兵戰法的豐富和發展提出了要求。由於步兵一直作為車陣的附屬物存在,所以,步兵復興後的軍陣排列,最初的參照物只能是車戰軍陣,如方陣、雁陣等等,之後才逐漸發展出各種陣法。

      戰國時期步兵軍陣繁多,當時的軍事理論家對這些陣法做了總結。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一號漢墓中出土了大量竹簡,其中就包括失傳已久的《孫臏兵法》。《孫臏兵法》中將軍陣分為10種:方陣、圓陣、錐行陣、雁行陣、鉤行陣、玄襄陣、疏陣、數陣、火陣、水陣。需要注意:後兩種是特殊戰法,前8種才是陣法。

      在8種陣法中,除方陣和雁行陣外,圓陣是為了防禦而採用的陣型;疏陣是疏散的隊形,通過加大行列間距,通過多豎旌旗、兵器、草人的方法,以少數兵力顯示強大的實力;與此相反,數陣是密集的隊形,以便集中力量進行防禦和進攻;錐形陣的形狀,就像一個錐子,前尖後寬,可通過精銳的前鋒在狹窄的正面攻擊敵人,突破、割裂敵人的陣型,兩翼擴大戰果,是一種強調進攻突破的陣型;鉤形陣的正面是方陣,兩翼向後彎曲成鉤形,以保護側翼的安全,防止敵人迂迴攻擊後方指揮金鼓之所在;玄襄陣是一種迷惑敵人的假陣,隊列間距很大,多豎旗幟,鼓聲不絕,且模擬兵車行進的聲音,通過嘈雜的卒聲,製造軍隊數量龐大的假像,以欺騙敵人。

      步兵陣法成熟之後,中國軍隊陣法的發展並沒有就此停滯,因為一個新的因素促使它繼續發展變遷 — 騎兵的出現。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6-16 07:17:48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古代軍陣的演變】

【諸葛亮八陣圖】

      騎兵機動性的優點非常明顯。尤其是馬蹬發明之後,騎兵在馬上不用再擔心坐不穩的問題,這使騎兵成為了戰場上的生力軍。最早的騎兵要追溯到戰國時代的“胡服騎射”,當時,趙國已經開始學習北方遊牧民族騎兵的作戰方法了。到了漢朝,在不斷南侵的北方匈奴騎兵面前,中原的步兵方陣的缺點被暴露出來,為此,漢朝也採用了騎兵部隊。

      從古至今,騎兵的戰術無非兩種:正面突襲與迂迴包抄。但也正是因為這兩種特點,使得騎兵軍陣不可能像步兵軍陣那樣,講求士兵間的進退有序。時光進入魏晉的天下,披著鎧甲的戰馬,開始馳騁在大地上,馬背上是全身佩甲的兵士,這便是重騎兵。但重騎兵雖然防禦性有所增強,但卻是以犧牲機動性作為代價,因此到了隋唐時期,輕騎兵又重新成為主流。之後,雖然在遼金時期有過一次重騎兵的復興,但時間短暫得甚至可以忽略不計。到了元代,蒙古人的輕騎兵縱橫歐亞大陸,歐洲人的重騎兵(其盔甲厚度遠非中國重騎兵可比)幾無還手之力。

      在所有的陣法中,最傳奇知名的莫過於諸葛亮的八陣。實際上,在諸葛亮以前早就有八陣,孫子有八陣,孫臏也有八陣,東漢作戰訓練中普遍使用八陣。諸葛亮之所以對八陣加以創新,是因為他在對吳作戰的時候,在地形上處的是水洼稻田地,對方的兵力主要是水軍和步兵,當他的主要作戰對象由東吳改為曹魏後,他面對的敵人主要是騎兵和步兵,地形由江東的水洼稻田地變為山地,而蜀國缺乏馬匹,為了適應對山地作戰、對騎兵作戰,諸葛亮便改革了古八陣,制出陣圖,用以訓練蜀軍。

      所謂陣圖,就是將陣法繪製成圖形,畫在錦上、紙上、地上或者用砂石堆砌,形成直觀的實物。諸葛亮紀錄陣法的文字沒有流傳下來,八陣圖在唐代就已經失傳。但據說留存在魚腹江邊的八八六十四堆壘石遺跡,就是諸葛亮所遺八陣圖

      結合關於諸葛亮八陣圖的只言片語,現代兵家在進行合理的模擬後認為,八陣是一種集團方陣,方陣中央是中陣,由大將、金鼓旗幟以及直屬的兵馬構成。在中陣四週的8個方向上,各具8個小陣,分別以天、地、風、雲、鳥、獸、龍、虎命名。這種命名,相當於我們現在命名的第幾師、第幾團一樣,完全是為了便於指揮,在作戰功能上沒有本質的區別。

      諸葛八陣的適應性很強,無論在山頂、山腳或是山脊,都可因地制宜地進行部署。八陣注重相互的協調與配合,陣中任何一個方陣受到攻擊,都可得到其他小方陣的策應;同時,無論是對敵實施迂迴,還是正面牽制、突破,八陣的戰術都十分有效。構成小方陣的兵源,可以是騎兵、步兵、車隊,由幾十到幾百不等,前排為弓弩手,中間為長兵器手,後排為短兵器手(排列順序偶有不同)。為遲滯敵人進攻,發揮弩兵威力,在防禦時,還設置衝車、鹿角、鐵蒺藜等障礙。

      諸葛八陣屬於防禦性陣型,好處是沒有部署上的弱點,任何方向遭受攻擊,整體大陣不需做出根本性的改變,兩翼相鄰的陣可自動變為兩翼,進行保護、支援。但缺點也很明顯,這樣複雜的陣法需要大量時間進行操練,而且機動性較差,為了保持陣型的完整,前進時不能奔跑,後退時也不能猛跑,需“以前為後,以後為前,前無速度,退無遽走”。所以,八陣是一種防禦性質的保守陣型,無大敗,取得大勝同樣也很困難。諸葛亮六齣祁山,姜維多次攻打魏國,無大敗也無大勝,不能說和蜀軍採用八陣作戰毫無關係。

      在對抗騎兵的步兵陣法中,值得一提的是宋朝將領在實戰中摸索出的“疊陣法”。南宋初年,抗金名將吳璘在漢中一帶抵禦金兵20餘年,他根據金兵堅韌善戰、衝擊力強的特點,將軍隊分為前後兩陣,每陣有3排士兵,第一排手持長槍,蹲坐待敵,第二排是弩手和弓手,採用跪姿迎敵,第三排是神臂弓手,立姿射敵。此外,還有騎兵隊掩護兩翼。

      該陣是一種典型的防禦軍陣。作戰時,後面兩排依次放箭射擊敵人騎兵,當敵人衝至陣前時,第一排長槍手會站立起來進行肉搏。當前陣不支時,後陣會代替前陣繼續作戰。這種陣法克服了宋軍韌性不足的弱點,使對敵正面始終保持堅強的戰鬥力,而且,3排士兵器盡其用,互不妨礙,可最大限度發揮每個士兵的作用。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6-16 07:18:26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古代軍陣的演變】

【“一字長蛇陣”和“魚鱗陣”】

      在古戰場上,軍陣的重要性不止是對抗騎兵衝擊這樣簡單。對於單兵作戰能力弱于對手的一方,軍陣是士氣的主要源泉,甚至是唯一源泉。只有保持住陣型,作戰的信心才不會失去。

      從古至今,戰場上最大的傷亡和戰果,並不是在陣型穩固的有組織對抗中,而是在一方陣型被破壞後的混戰當中。因此,能否率先破壞對方的陣型就成了取勝的關鍵。

      《孫子兵法·九地篇》中寫道:“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這條叫“率然”的“常山之蛇”,給了孫子不小的啟示。蛇,既然能首尾相顧,那麼,由此仿傚的“一字長蛇陣”又如何呢?

      “一字長蛇陣”的布設方法,就是從頭到尾把自己所有的兵力都布成一個一個的小方陣,小方陣前後銜接,綿長逶迤,主要用於防守。這種陣型最大的優勢是相互配合非常靈敏。攻擊它的中央部位,如果力度不大,它的頭部和尾部的兵力都會包圍過來,迅速割裂對手的兵力;攻擊它的尾部,它的頭部和中央又會對對方翼側實施攻擊;攻擊它的頭部,它的尾部和中央又會從對方翼側實施攻擊。

      蛇雖狠毒,但和世上的任何事物一樣,終有破解。“蛇打七寸”,七寸恰指蛇的中心要害,一字長蛇陣的中心部位,也叫蛇膽,就是軍陣的中央,即指揮核心,只要攻克指揮核心,一字長蛇陣就失去了威力

      西元589年,隋朝為實施南北統一,兵臨陳朝的都城建康(今南京),陳軍幾乎動用了所有的兵力,在城外部署了一字長蛇陣。隋將賀若弼得知後,只派500人對軍陣實施攻擊,但初戰失利。之後,他通過縱煙來掩護自己的部隊撤退,又繼續組織更大的兵力對陳軍的中央部位實施攻擊,破掉了陳軍的一字長蛇陣,攻佔陳國首都。

      南宋時期,北方草原上突然崛起一支縱橫馳騁的力量,並在此後的百餘年間,南征北戰,極大地改變了當時的世界政治地理格局,這就是成吉思汗及他的一批繼任者們所率領的蒙古軍。

      蒙古軍作戰十分驃悍,其騎兵更是世界軍事史上少有的“飛行軍”,攻守轉換的能力都極快。蒙古軍常採用的陣法是“魚鱗陣”。魚鱗陣因用兵的分層次形似魚鱗而得名,實質上,它就是分層次用兵的戰鬥隊形。部隊一般分3~5個層次,前面的兵力較少,後面的兵力遞增式越來越大,這3~5層的兵力,會分層次進行攻擊

      魚鱗陣在西方也出現過,但以成吉思汗創立的大魚鱗陣最為典型。成吉思汗的大魚鱗陣的最前方是用兵較少的先鋒陣,之後是兵力更多、力量更強的第二、第三梯隊。先鋒陣首先對敵方隊形進行襲擾,如果敵方戰鬥隊形沒有混亂,第二層、第三層部隊的衝擊會隨即展開,一旦衝擊奏效,敵方軍陣混亂,那麼,主帥會率全部力量衝向敵方,予以全部殲滅。如果在幾次攻擊後,軍陣仍沒有奏效,則會採取後退的方式,引誘對方的戰鬥隊形向前突出。而在突出的過程中,對方的一些弱點就會暴露出來,找準這些弱點,再返頭痛擊,是成吉思汗大魚鱗陣的優勢。

      成吉思汗成就了一段傳奇與神話,然而,“其興也勃,其亡也忽”,大起大落的風雲散後,大魚鱗陣撲滿了落寞之塵。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6-16 07:19:13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古代軍陣的演變】

【御旨陣法與奇門遁甲】

      宋太祖趙匡胤本是後周的一員武將,頗有軍事才能。但繼承他皇位的弟弟趙光義就是另一回事了。趙光義是個缺少軍事才能卻又頗為自負的人,他把趙匡胤所確立的高度中央集權的軍事體制,也貫徹到排兵布陣這樣的具體事務中。本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根據戰場上敵我雙方不斷變化的情況隨時做出調整,乃是作戰指揮的起碼要求,但幽居深宮的趙光義卻在每次出兵前,都將制定好的陣圖授予主將,令其遵照執行,還派出文官隨行監督。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這些陣法中,有很多都是由完全不懂軍事的文官枯坐在書房中硬生生地想像出來的。比如,在宋人編纂的兵書《武經總要》中,就專門介紹了“本朝八陣法”、“本朝常陣制”等各種中看不中用的陣法。

      宋朝皇帝這種御旨陣圖遙控指揮的做法,在當時就已經受到人們的強烈攻擊。在實際作戰中,宋朝將領也往往抵制御旨軍陣。比如,在宋遼滿城之戰中,趙延進就冒著違詔改陣的罪名,將按圖布成、兵力分散的八陣,變為了兩陣,避免了被遼軍鐵騎圍殲的慘劇。

      更有甚者,在唐宋以後,還出現了這樣一種現象,就是將愈演愈烈的奇門遁甲之術附會到陣法之中,使得在普通人眼裏原本就很奇妙的陣法,更是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這也成為後世文學故事中形形色色有關陣法的故事的來源。

      古人大多迷信,常年帶兵打仗的將領們也不例外,他們時常將一些超自然因素看做運兵打仗成敗的原因之一。不僅如此,在中國古代,道家與兵家自春秋戰國時代起,關係就非常密切,道家鼻祖老子在《道德經》中就論述了很多用兵的道理,這也為陣法的神秘化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一些人在論兵的過程中,自覺不自覺地將道家的某些學說貫注到兵法之中。例如,唐代兵學家李筌號達觀子,在他的《太白陰經》中把八陣的天、地、鳳、雲、龍、虎、鳥、蛇各陣,與奇門遁甲的休、生、傷、杜、景、死、驚、開各門,一一對應起來,又把五陣的直、方、銳、曲、圓,與五行的金、木、水、火、土,一一對應起來,以說明各陣間的生克關係。

      這種穿鑿附會的現象,到了明代愈發嚴重,甚至誕生出了所謂太乙八陣圖、太乙方陣圖、六甲陣等諸多稀奇古怪的陣法。這些陣法與時辰、方位、星宿等密切相關,我們比較熟悉的八陣就被分成了4個生門和4個死門。制陣者稱,如果不明奧妙的人從死門入陣,則必然全軍覆沒;如果不按照特定的時間從特定的方向攻陣,甚至帶兵將領的生辰與攻陣日期和所攻之門五行不相符,也一定會大敗而歸。

      這些故弄玄虛的理論,顯然已經與陣法簡單明瞭、易於實戰的初衷相去甚遠,成為了純粹紙面上的圖形遊戲。

      真正懂得陣法的軍事家自然不會相信這些歪理邪說,發明出“六花陣”的李靖在與唐太宗討論陣法時,就對奇門遁甲之術嗤之以鼻。但有趣的是,李靖並不完全排斥奇門遁甲之術,因為這些充滿了神秘色彩的理論雖然沒有什麼實用價值,卻可以用來迷惑和震懾對手,或者鼓舞本方士兵的士氣,起到心理戰的作用

      這樣的例子在古代戰爭史上舉不勝舉。宋代名將狄青在攻打廣西崑崙關之前,軍隊中瘟疫盛行,士兵們又都覺得敵人強大,因而士氣十分低落。狄青於是告訴他們說,他已經求過神明,如果他把手裏的一大把銅錢全部扔到天上去,落下的每一枚銅錢都是正面朝上,就表明神會庇護軍隊獲勝,如果有一枚銅錢背面朝上,那麼他會立即撤軍。之後,狄青將銅錢拋上天去。銅錢落下後,士兵們驚呆了,所有的銅錢都正面朝上。頃刻間,全軍群情激昂,士氣高漲。狄青下令用釘子把所有的銅錢都釘在地下,等打完勝仗回來再取。隨後,他帶領士兵迅速出擊,不久便凱旋而歸。待取出銅錢後,士兵們恍然大悟:所有的銅錢都是特製的,兩面都朝上!

      文字中的軍陣總是很神秘,但文字之外的真正軍陣,卻並不神秘。神秘多來自記錄者或傳述者的有意無意的誇張,於是,軍陣往往演化為傳奇,進而又演化為神話。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11-18 11:1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