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2320|回覆: 9

義大利歷史

[複製鏈接]
簽到
0
發表於 2009-11-13 00:48:50 | |閱讀模式
義大利是歐洲歷史古國,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人類在這篇土地上生活。伊特魯里亞、大希臘是歐洲文明古國。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曾經統治世界的一部分達數個世紀,為後世留下了深遠的影響的貢獻。義大利也是文藝復興運動的搖籃。經過了長期的分裂後,義大利終於在19世紀成為了一個統一的國家。

「義大利」一詞第一次出現在希臘作家Erodoto的作品中,原意本指亞平寧半島南部古布魯蒂姆地區(拉丁文:Bruttium,今卡拉布里亞),後引申為指居住此地之人(希臘文:Italiótai)。

據詞源學考證,「italiós」為希臘語化的埃特魯利亞語,同源詞亦見於同時期其他記載,對此義大利詞源學家、哲學家瓦羅(Varrone),與天文學家、哲學家伽利略均有所考證。但仍有專家對結果質疑,認為其詞另有所源。最近語源學家——喬萬尼·塞梅拉諾,以其論證以印歐語系源於某種閃米特語而聞名——以語言學角度考證並提出該詞源自阿卡德語atalu,意為「日落之地」。

大希臘是指公元前八世紀到公元前六6世紀,古希臘人在義大利半島南部建立一系列殖民城邦的總稱。這其中最著名的當屬他林敦。

大希臘的諸城邦經常與周圍義大利半島各部族發生戰爭,另外,他們彼此之間也常有戰爭。公元前4和前3世紀,大希臘諸城邦遭到敘拉古僭主狄奧尼西奧斯統治。公元前282年他林敦與羅馬發生戰爭,伊庇魯斯國王皮洛士應他林敦人要求支援。但是他林敦仍然在公元前272年落入羅馬人之手,至此大希臘的所有城邦陸續為羅馬人佔領。

大希臘在文學、藝術、建築等方面對羅馬文化發展有著重大影響。大希臘擁有發達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同時也是著名哲學家芝諾、巴門尼德、畢達哥拉斯等人主要的活動場所。

476年,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奧多亞塞推翻,直到493年,奧多亞塞又被東哥德國王狄奧多里克推翻。不久,倫巴第人進入義大利,在義大利北部建立一個王國,在義大利南部建立了三個公國。羅馬教廷受到威脅。751年,倫巴第人佔領拉文納並廢黜東羅馬帝國的總督,徹底結束了拜占庭在義大利半島上的勢力。面對倫巴第人的威脅,教宗請求法蘭克國王援助。756年,法蘭克國王丕平三世攻入義大利,為受倫巴底人威脅的教宗奪回了大權。之後創立了教宗國。但在法蘭克帝國衰落後,義大利再次面臨外族的侵犯。阿拉伯人、薩拉森人、日耳曼人等都曾侵入過義大利境內。11世紀結束了義大利中世紀最黑暗的時期。貿易逐漸發展起來,特別是在沿海出現四個城邦國家,阿馬爾菲、比薩、熱那亞、威尼斯。1155年,拜占庭皇帝曼努埃爾一世派軍隊在普利亞登陸,企圖入侵義大利南部,但是遭到抵抗。1158年,拜占庭軍隊撤出義大利。

義大利文藝復興(Italian Renaissance)開創了早期的文藝復興時代,即從14世紀末期到大約1600年之間,一個具有文化上重大改變與成就的時代。雖然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4世紀早期,義大利文化裡的許多面向大致都是中世紀的,而且文藝復興一直要到這個世紀結束時才整個呈現出來。Renaissance 這個詞 (義大利文:rinascimento) 的字面意思是「重生」 (英文:rebirth),而這個時代最為人熟之的是,在被文藝復興人文學者稱為黑暗時代之後,重新對古典的古代 的文化產生興趣。這些改變雖然很有意義,卻集中在菁英階層,絶大多數的人民生活跟中世紀比較起來,幾乎沒有什麼改變。

義大利文藝復興從義大利北部開始,集中在佛羅倫斯。它接著往南傳佈,對羅馬的影響尤其大,而羅馬大致上是被文藝復興教宗們重建的。義大利文藝復興在15世紀晚期達到全盛時期,當時外國入侵使整個地區陷入混亂。但是,文藝復興的想法跟理想散佈到歐洲其他地方,開啟了北方文藝復興與英國文藝復興。

義大利文藝復興最為人熟知的是文化方面的成就,包括佩脫拉克、卡斯蒂廖內和馬基維利的文學作品,藝術家米開朗基羅和達文西,還有偉大的建築物如佛羅倫斯的聖母百花大教堂和羅馬的聖伯多祿大殿。

在義大利戰爭結束後,義大利落入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控制中。在隨後的近三百年間,義大利始終處在被列強爭奪的狀態。直到1796年,拿破崙入侵義大利,並且建立了義大利王國,這是義大利近代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國家(雖然實際上被法國控制)。但在拿破崙戰敗,1815年維也納會議召開後,義大利再次陷入分裂。

自從維也納會議將義大利再次置入分裂狀態後,義大利人就不斷為國家的統一努力。1860年5月5日,加里波第和1000名紅衫軍從熱那亞出發前往西西里島,並推翻了波旁的統治。隨後加里波第又勝利的進入了帕勒莫。1861年,義大利王國成立。直到1870年,羅馬城被併入義大利,義大利至此宣告完全統一。

義大利獨立建國後,其的經濟狀況較其他西歐國家落後,政局也較為動蕩。南北義大利之間巨大的經濟差距,迫使不斷有南方的義大利人搬遷到北部或前往新大陸。義大利本來與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之間簽訂有三國同盟。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加入了協約國一方。但義大利在戰後並未完全得到英法應允的土地。由於談判桌上的失敗加上戰爭為義大利經濟和社會帶來的巨大沖擊,導致國內形勢持續不安。法西斯黨則利用這一時期崛起掌權。在二戰中,義大利站在了軸心國的一方。二戰戰敗後,君主制度被廢除,取而代之的是義大利共和國的建立。


Italy in the year 1000.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樓主| 發表於 2009-11-13 00:52:53 |

羅馬王政時代

羅馬王政時代是指古羅馬在前753年到前509年這一時期,又稱為羅馬王國,伊特魯里亞時期。 此時的古羅馬還沒有成為強大的帝國,只不過是個微不足道的小鎮,尚未建立共和國,是一個傳統的君主制國家。

王(拉丁語:rex)政時代氏族部落組織尚完整存在,統治階層包括王、元老院、公民大會(Popular Assembly)。後來又出現了貴族與平民之分。王是由選舉產生的。元老院相當於王的顧問團,開始是100人,成員都是貴族,由王指定。

王政時代先後有7個王,羅馬歷史家(特別是蒂托·李維)七個王的陳述屬於半神話,沒有實際的歷史根據。

和許多其他同時代的意大利城邦國家不同, 羅馬的君主制不完全是世襲的。 當一個王去世時,城市就進入了一個空位時期。城市由一名臨時執政者統治,臨時執政者將有權提名下一位王的人選。臨時執政者由元老院提名,任期不確定。一旦臨時執政者找到了一個王的候選人,他要將這個人選提交給庫里亞大會(Comitia Curiata),一個人民的大會。如果這個人選被庫里亞大會通過, 元老院將批准這個投票。從理論上講,人民選舉出了他們領導,但元老院掌控着整個過程。

傳說中,羅馬城是最先由第一王羅穆盧斯於前753年建立的,羅馬人相信自己是戰神瑪爾斯,特洛伊戰士Aeneid的後代。羅穆盧斯和其兄弟瑞摩斯在神話里被認為是由狼養大的,而兩人長大後羅穆盧斯為了命名羅馬城的權力而將瑞摩斯殺死,隨後建立了以羅穆盧斯命名的羅馬城。羅馬城的建立標志著王政時代的開始。

在托里斯·奧斯蒂呂斯王的時代,羅馬和毗連的城鎮阿爾巴(Alba)經常打仗,使得老百姓飽受困苦。托里斯·奧斯蒂呂斯和阿爾巴的國王Mettius Fuffetius下決心要停止鬥爭,但是為了決定哪個城市的國王得到最高地位,Mettius Fuffetius提出了這樣一個辦法:讓幾個士兵搏鬥,哪個城市的士兵獲得勝利,那個城市的國王將成為最高君主。

恰好,羅馬和阿爾巴兩個地方各有一對三胞胎,而且羅馬的三胞胎(他們被名為Horatii)和阿爾巴的三胞胎(Curiatii)同時出生。因此,托里斯和Mettius選了這兩對三胞胎作為各自城市的代表。

比賽開始不久,兩個Horatii已經死了,倖存的那個Horatius幸虧沒有受傷,而Curiatii兄弟一個也沒有死但各個受不同程度的傷。倖存的Horatius裝作逃亡,Curiatii兄弟中了他的計追趕他,但因為他們受不同的傷,有的跑得快,有的跑得慢,他們無法同時趕上Horatius。因此Horatius不必一對三和他們鬥,他分開和每一個打仗,把他們逐一殺掉。

這樣,羅馬獲得了勝利,托里斯·奧斯蒂呂斯也成為阿爾巴的君主。

前578年到公元前534年是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統治時期,此間,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推行改革,改革內容包括:

將能服兵役的公民按財產劃分為 5個等級,每個等級提供數目不等的軍事百人隊, 共計193個百人隊。
創立百人隊大會,取代了庫里亞大會的宣戰、選舉、審判權力。193個百人隊,每隊有一票表決權。
把氏族部落按地區劃分為 4個。
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的改革完成了古羅馬由氏族制向國家的過渡。

傲慢王盧修斯·塔克文·蘇佩布是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的女婿,但卻率士兵沖入王宮殺死了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自己當了王,也是最後一位王。盧修斯·塔克文·蘇佩布當政後,暴虐無道,公元前510年被羅馬平民驅逐出羅馬,為首的人是盧修斯·朱尼厄斯·布魯特斯,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的兒子。

羅馬人民決定不再需要王,而是選出兩名最初稱行政長官(Praetores),後改名執政官,任期一年。第一任執政官是盧修斯·朱尼厄斯·布魯特斯和盧修斯·塔克文·柯拉汀。 公元前509年建立起由羅馬貴族掌權的羅馬共和國。
 樓主| 發表於 2009-11-13 00:55:13 |

羅馬共和國

羅馬共和國是古羅馬在前509年到前27年之間的政體,其正式名稱是元老院與羅馬人民。也有觀點主張尤利烏斯·愷撒擔任終身獨裁官的前44年作為共和國的結束時間。

前510年羅馬人驅逐了前國王盧修斯·塔克文·蘇佩布結束了羅馬王政時代,建立了羅馬共和國,國家由元老院,執政官,和部族會議(Comitia Tributa)三權分立。掌握國家實權的元老院由貴族組成。執政官由百人隊會議從貴族中選舉產生,行使最高行政權力 。部族大會由平民和貴族構成。

驅逐國王之後的最初十六年,羅馬陷入了長期的所謂騷亂之中。前494年,當時羅馬同鄰近部落發生戰爭,而羅馬平民拒絕作戰,帶武器離開羅馬,史稱「平民運動」, 在這種情況下,貴族被迫承認了平民選舉保民官和召開平民大會的權力,平民所選的保民官,負責保護平民的權力不受貴族侵犯。公元前471年,平民大會獲得特裡布斯會議(Comitia Tributa)稱號,但其決議僅對平民有效。

前454年羅馬成立一個由貴族和平民構成的十人立法委員會。 前451年,十人立法委員會頒布了一部法典,並刻在10個銅表上, 被稱為十二銅表法。 銅表法廢除了平民與貴族不能通婚的限制,這也標志著羅馬法的誕生。公元前367年李奇尼亞·塞克斯提亞法(lex Licinia Sextia)規定每年必須有一位執政官由平民擔任。前326年,取消了債務奴隸制。

羅馬剛建國時,還是一個小國家。自公元前5世紀初開始,先後戰勝拉丁同盟中的一些城市和伊特拉斯坎人等近鄰,又征服了意大利半島南部的土著和希臘人的城邦,成為地中海西部的大國。

前264年-前146年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為爭奪地中海沿岸霸權發生了三次戰爭,被稱為布匿戰爭。前215年-前148年發動4次馬其頓戰爭。

前264年-前241年--第一次布匿戰爭,主要是在在地中海上的海戰。開始在西西里島交戰,接着羅馬進攻迦太基本土,迦太基被打敗。
前218年-前201年--第二次布匿戰爭,三個中最著名的戰爭。迦太基主帥漢尼拔率6萬大軍穿過阿爾卑斯山,入侵羅馬。羅馬則出兵迦太基本土,漢尼拔回軍馳援,迦太基戰敗,喪失全部海外領地,交出艦船,並向羅馬賠款。
前215年-前204年--第一次馬其頓戰爭羅馬戰敗
前200年-前197年--第二次馬其頓戰爭羅馬勝利
前171年-前168年--第三次馬其頓戰爭羅馬勝利
前149年-前148年--第四次馬其頓戰爭羅馬勝利
前149年-前146年--第三次布匿戰爭,羅馬主動進攻,長期圍困迦太基城,最後迦太基戰敗,在前146年征服了迦太基並使之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阿非利加行省。
經過四次馬其頓戰爭,羅馬征服了馬其頓並控制了整個希臘。又通過羅馬-敘利亞戰爭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亞的部分地區,建成一個橫跨非洲、歐洲、亞洲,稱霸地中海的大國。

這一時期經濟發展迅速,但是也激化了社會矛盾。前2世紀30年代~前1世紀30年代,史稱內戰時代,先後爆發了西西里奴隸起義和斯巴達克起義。形成了破產農民與大地主的鬥爭,無權者與當權者的鬥爭,騎士派與元老派的鬥爭。並且在前133年-前123年發生了格拉古兄弟改革。前107年,在民主派支持下,馬略當選為執政官並開始實行軍事改革。他推行募兵制,使大批無地或少地公民湧入軍隊。

前90年,為了爭取羅馬公民權,意大利人起義,史稱同盟者戰爭。

前82年貴族派支持的蘇拉率軍佔領羅馬。次年,迫使公民大會選舉他為終身獨裁官,開創了羅馬歷史上軍事獨裁的先例。前60年,克拉蘇、凱撒、龐培秘密結盟,共同控制羅馬政局,史稱前三頭同盟。前53年,克拉蘇戰死於安息。前48年,尤利烏斯·愷撒在內戰中擊敗龐培,被宣布為終身獨裁官,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他厲行改革,但因獨裁統治而招致政敵仇視,在前44年3月15日遭貴族派陰謀分子刺殺。

凱撒死後,羅馬內戰又起。前43年,安東尼、雷必達、屋大維公開結盟,獲得統治國家5年的合法權力 ,史稱後三頭同盟。隨後屋大維將另外兩人打敗,於前27年元老院授與屋大維「奧古斯都」的尊號,建立元首制。屋大維大權在握成為事實上的皇帝,羅馬共和國結束了,古羅馬進入了羅馬帝國時代。
 樓主| 發表於 2009-11-13 00:58:42 |

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前27年—395年),正式名稱元老院與羅馬人民,中國古書稱為大秦、扶菻和驪軒,是古代羅馬文明的一個階段,理論上是共和制,實際上是一個專制的政體。

羅馬帝國可以用來表示所有在羅馬統治之下的土地。羅馬的擴張使羅馬超出了一個城邦的概念,成為一個帝國。羅馬疆域的全盛時期是圖拉真在位末年(117年),羅馬帝國此時總共控制了大約59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國家之一。

屋大維建立帝國後,創立元首制,稱奧古斯都。羅馬帝國一般被分為前期帝國(前27年—192年)和後期帝國(193年—476年)兩個階段。前期帝國經朱里亞·克勞狄王朝、弗拉維王朝,至安敦尼王朝(五賢帝時代)達到全盛。國家穩定、社會繁榮,被稱之為羅馬的黃金時期。後期帝國從三世紀危機起,經伊利里亞諸帝、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君士坦丁大帝的帝國,至狄奧多西一世死後將帝國正式分為兩部分(395年)。西部在內憂外患中衰落,在476年奧多亞克廢黜最後一個西羅馬帝國皇帝羅慕路·奧古斯都路斯,西羅馬帝國滅亡。而東部帝國直到1453年為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所滅,史學家多稱其為東羅馬帝國或拜占庭帝國。

羅馬共和國在馬略和蘇拉的爭權奪利中被削弱,緊跟着是凱撒對龐培的內戰。在這些動亂中,許多元老院議員陣亡、被處死、被謀殺或是自殺。元老院裡充斥着前三頭的支持者,後來則是後三頭的支持者。

後三頭同盟瓦解後,屋大維、安東尼分掌羅馬的東西部,雙方矛盾日趨激烈。前31年9月,安東尼和埃及女王克利奧帕特拉七世的聯軍,在希臘的亞克興角(Actium)與屋大維交戰。在戰況最激烈的時候,埃及女王認為安東尼獲勝無望,將自己的軍隊撤回埃及,安東尼也一起到了埃及。屋大維隨後入侵埃及,埃及女王和安東尼自殺,埃及也被羅馬佔領。

前27年,屋大維一面表示卸除一切大權,恢復共和制;一面又裝作迫於元老院和公民的請求,接受與共和制度完全違背的絕對權力,成為元首(或可譯作「第一公民」)、最高統帥(Imperator,或可譯作「凱旋大將軍」、「大元帥」)、最高的代行執政官、終身執政官、保民官、大祭司長、第一元老等,並獲得了「奧古斯都」和「祖國之父」的稱號(以後的皇帝也有這些頭銜)。屋大維的這場精彩演出宣布了羅馬帝國的建立。

屋大維在位期間,不斷對外征戰。經過對西班牙北部部落的連年苦戰,在西元前19年完全征服了西班牙。從西元前16年起帝國出兵阿爾卑斯山東部和多瑙河上游,建立了雷蒂安(Raetia)和諾里克兩個行省。接着又出兵多瑙河中下游,建立潘諾尼亞和米西亞(Moesia)兩行省。羅馬在前12年到5年間經過連年征戰,征服了萊茵河到易北河之間的土地。但新征服的土地不斷發生暴動。9年,羅馬將領瓦魯斯(Publius Quinctilius Varus)在鎮壓日耳曼人起義的條陀堡森林戰役(Battle of the Teutoburg Forest)中遭伏擊而全軍覆沒,以至於羅馬不得以放棄萊茵河到易北河間的土地。之後屋大維沒有進行大的征伐,隨後的百餘年是一段很長的穩定局面,稱之為羅馬和平時期。

屋大維在14年死後,傳位養子提比略(Tiberius)。提比略加強皇權,取消了公民大會的立法權和選舉權,將近衛軍集中到羅馬以保衛皇帝,並制裁一切反對皇帝或是非議皇帝的言行,要求元老院只能和他發表相同意見。由於提比略獨斷專行,和元老院關係緊張,他於26年隱退到卡普里島,並在那裡統治羅馬近十年。37年,提比略被近衛軍殺死在卡普里島。

提比略死後,近衛軍立卡里古拉為帝。這是羅馬史上第一次軍隊擁立皇帝。卡里古拉患有精神病,不理國政,沉迷於娛樂活動。並喜怒無常,經常處死人或沒收財產。他甚至任命自己的坐騎為執政官。40年,他在羅馬演講鼓吹個人獨裁,並神化皇帝。41年,卡里古拉被近衛軍殺死。


尼祿卡里古拉死後,近衛軍擁立他的叔叔年邁的克勞狄即位。克勞狄改革政權機關,建立了一套官僚體系。中央有三個部門,即秘書處(掌內政軍事外交)、財務處(掌財務)及司法處(掌法律),並提高騎士地位和將羅馬公民權授予行省居民,由此,行省貴族也可以充任高級官員或是元老。克勞狄在位期間還修建了台伯河口的奧斯提亞港以及大規模的輸水管道。對外擴張方面,克勞狄又新征服了不列顛南部和毛里塔尼亞。54年,克勞狄被皇后小阿格里皮娜毒死。

克勞狄死後,養子尼祿即位。尼祿是羅馬史上著名的暴君,不理國政,殘暴嗜殺,熱衷於娛樂、演戲、玩女人,以「偉大的藝人」自居。64年,羅馬發生大火,全城幾乎全部焚毀,尼祿反而在宮中吟詩歌唱,在大火過後又修建新宮,號為「金宮」。時流言尼祿放火以便建造新宮,尼祿為消除流言,以基督徒為替罪羊,大肆捕殺基督徒。由於尼祿暴政,各地反抗不斷,不列顛、高盧、西班牙等地爆發了大規模的起義,在巴勒斯坦更是爆發了猶太戰爭。此時,尼祿又到希臘進行長時間的藝術戲劇巡迴演出,稱「希臘人是唯一能欣賞音樂的民族」。68年,西班牙地區的將軍加爾巴造反自立為帝,元老院立即承認加爾巴為帝,宣布尼祿為祖國之敵並判處死刑。尼祿在逃亡途中自殺。

加爾巴稱帝後,由於年老體衰,無力控制局面,導致各地將領擁兵自重。69年1月,下日耳曼總督維泰利烏斯稱帝,同時加爾巴被部下奧索所殺,奧索自立為帝。3月,維泰利烏斯出兵與奧索爭奪帝位,奧索戰敗自殺。7月,平定猶太人叛亂的將領韋帕薌稱帝。10月,韋帕薌擊敗維泰利烏斯,結束了內戰。

韋帕薌上台後帝國面臨危機,他首先鎮壓各地起義,其中70年,他的兒子提圖斯率兵進攻耶路撒冷,城破後屠城搶掠,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人不計其數。為了彌補財政上的巨大赤字,他猛增稅率,提高行省的稅額,使他得到了足夠的錢來整頓軍事和內政。另外,韋帕薌統治時期大大加強了行省的地位。73年,他將各行省貴族加入元老院,並授予許多行省貴族羅馬公民權,使行省貴族廣泛參政。

79年韋帕薌死後,兒子提圖斯即位。提圖斯為政溫和,在他任內,維蘇威火山爆發埋沒龐培城。提圖斯於81年去世,弟弟圖密善即位,傳言提圖斯為圖密善所毒死。圖密善專制獨裁,以「主上和神」自居,蔑視元老院。對外擴張方面,圖密善在南日耳曼取得了成功,但在對達西亞的戰爭中兩次失利,不得不送禮講和。89年,圖密善借口支持叛亂,處死了一大批元老顯貴,招致眾人不滿。96年,圖密善死於宮廷政變。

圖密善死後,元老院推舉參與政變的前執政官涅爾瓦為帝。涅爾瓦尊敬善待元老,元老院的權威得到一定恢復。但涅爾瓦相當不受軍隊和軍事統帥的歡迎。為了爭取軍隊支持,涅爾瓦在即位的第二年,挑選戰功卓著的日耳曼總督圖拉真作為養子,成功平息了軍隊的不滿。

98年,涅爾瓦去世後,圖拉真即位,他是第一個出身行省貴族的皇帝。圖拉真繼續執行涅爾瓦善待元老的政策,興建公共設施,並積極對外擴張,圖拉真時期是羅馬帝國疆域最大的時期。從101年起圖拉真就率兵入侵達西亞,至106年完全征服達西亞,設達西亞行省。圖拉真舉行了盛大的凱旋式,宣布過123天的節,並建造圖拉真圓柱紀念。在105年,圖拉真佔領阿拉伯北部,設阿拉伯行省。114年,圖拉真併入亞美尼亞,設亞美尼亞行省。圖拉真繼續東進,擊敗了帕提亞軍隊,於116年佔領帕提亞首都泰西封。當年年底,圖拉真兵抵波斯灣,他是羅馬統帥中唯一一個到達過此地者。117年,圖拉真病重撤軍,設亞述和美索不達米亞兩個行省。臨終前宣布哈德良為養子。


哈德良圖拉真死後,哈德良即位。哈德良轉攻為守,放棄了圖拉真在東方征服的土地,在北部邊疆修建連綿的邊牆一加強防守。哈德良將元首制過渡到絕對君主制,以自己的意志為最高法律。並大力加強騎士地位,使其成為一個專門的官僚階層。他還設立元首顧問會,直接對他負責,執行他的指令,命令法學家編成《永久敕令》,作為帝國的法律基礎,加強行省羅馬化,縮小行省城市和羅馬的距離。但在131年,哈德良禁止猶太人舉行割禮、過安息日和閱讀猶太律法引發了猶太人大起義,羅馬軍隊耗時3年,屠殺58萬猶太人,才把起義鎮壓下去,從此猶太人被迫流浪世界各地。138年,哈德良去世,病重時宣布安敦尼為養子。

安敦尼即位後,對外收斂邊境,大體無事,對內勤政愛民,與元老院關係良好。羅馬享受了20多年的太平盛世。161年,安敦尼去世。

安敦尼死後,帝位由兩個養子維魯斯(Verus)和馬克奧里略繼承,這是羅馬史上第一次兩帝共治。馬克奧里略人稱「哲學家皇帝」,著有《沉思錄》,是斯多葛派哲學的主要闡述者。維魯斯則是一個平庸的人。兩人登基時,帝國邊境形勢嚴峻,帕提亞在162年入侵亞美尼亞,維魯斯經過四年苦戰才擊退帕提亞人。接着又爆發了瘟疫,大量羅馬人死亡。167年,日耳曼人又入侵,兩位皇帝不得不率軍征討,由於財政拮据,皇帝賣掉皇冠上的珠寶以籌集軍餉。169年,維魯斯去世,帝國又恢復了一個皇帝的局面。馬克奧里略為減輕日耳曼人對帝國的壓力,允許他們定居帝國邊境,為以後的蠻族入侵埋下了隱患。175年,東方還爆發了將領卡修斯(Cassius)發動的叛亂。平定叛亂後,馬克奧里略又開始了對日耳曼人的戰爭,試圖吞併波西米亞,但在即將成功時,180年馬克奧里略病死軍中。

馬克奧里略死後,兒子康茂德繼位。康茂德放縱荒淫,政事都交給寵臣和近衛軍長官處理。182年,他的姐姐和一些元老試圖暗殺他,事發後,他處死了參與暗殺的所有人以及許多無辜者。康茂德殘暴多疑,喜愛馬戲、摔跤等體育活動,自稱大力神轉世。並穿上角鬥士服裝,參加角鬥。康茂德的統治引起人民不滿,許多人都密謀刺殺他,而康茂德變得更加怪僻暴虐。193年元旦,當康茂德宣布要以角鬥士裝扮擔任當年執政官時,他的情婦給他喝了杯毒酒,隨後就被近衛軍長官派來的摔跤手掐死。

康茂德死後,近衛軍將城市長官珀蒂納克斯扶上皇位,珀蒂納克斯不過是傀儡,當他想整肅軍紀時,馬上就被近衛軍殺死。珀蒂納克斯死後,近衛軍居然宣布將皇位拍賣,誰出錢多誰就可做皇帝。經過多人之間的競爭和討價還價,朱利安努斯以近衛軍滿意的價格買到了皇位。但朱利安努斯沒有一個追隨者,不過是個傀儡而已,行省軍隊更是對他不屑一顧。敘利亞總督奈哲爾率先自立為帝。接着潘諾尼亞總督北非人塞維魯造反,攻進羅馬,元老院轉而宣布塞維魯為皇帝,處死了朱利安努斯。塞維魯也將原來的近衛軍以叛國罪的罪名全部處死,並以自己的士兵組成了更為龐大的新近衛軍。

塞維魯稱帝後,馬上和已經稱帝的奈哲爾開戰,194年奈哲爾在伊蘇斯戰敗。197年,塞維魯又在里昂擊敗造反的不列顛總督阿爾拜努斯,從193年起的內戰結束了。塞維魯是軍人,習慣獨斷專行,不把元老院放在眼裡,將元老一個個撤下重要職位,以沒有文化的騎士代替他們。塞維魯的統治是以軍隊為後盾,他大肆擴軍,將羅馬軍隊擴充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其中大多是外族人,並給盡一切手段籠絡軍隊,給軍隊發高餉,獎賞軍隊毫不吝嗇。塞維魯在軍事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功,除了結束內戰外,還在199年打敗了帕提亞人,併入美索不達米亞。塞維魯將皇權提高到至高無上的地步,他的法學家稱塞維魯不受一切法律的約束,是任何人的主宰,帝國是他的財產。208年,塞維魯出兵不列顛,沒有取得多大進展,211年病重死於約克。臨終時對兩個兒子的遺言是:「願你們兄弟和睦相處,讓士兵們都發財,不要管其他人。」

塞維魯死後,兩個兒子卡拉卡拉和蓋塔同時即位,不到一年,卡拉卡拉就殺了蓋塔。卡拉卡拉又是一位暴君,殺了弟弟及其同黨,他的妻子和岳父也被殺了,還有許多有名望的人。卡拉卡拉繼續塞維魯優待軍隊的政策,為了增加收入擴大稅源,卡拉卡拉在212年頒布卡拉卡拉敕令,授予帝國境內所有自由民以羅馬公民身份。217年,卡拉卡拉在出征帕提亞時被近衛軍殺死。接着,近衛軍長官馬克利努斯自立為帝,並以迪亞杜門尼安為共治皇帝。馬克利努斯是羅馬史上第一位只是騎士不是元老的皇帝。馬克利努斯繼位後在極其不利的條款下結束了與帕提亞的戰爭,又縮減軍費,導致軍隊不滿。218年,塞維魯的妻妹朱麗婭·米薩煽動了一場叛亂,馬克利努斯和迪亞杜門尼安被殺。

米薩立她年僅13歲的外孫埃爾伽巴路斯為帝,羅馬開始女人當政的時代。埃爾伽巴路斯崇拜東方諸神,和元老院的關係不好。222年,由於埃爾巴伽路斯無節制的淫亂,米薩殺死了他,並立自己另一個14歲的外孫亞歷山大·塞維魯為帝。亞歷山大·塞維魯時,皇帝與元老院的關係有所改善。帝國邊境又爆發了危機,231年,亞歷山大·塞維魯去東方與波斯人作戰,情況稍有好轉,又要趕去西方抵抗日耳曼人。235年軍隊叛亂,亞歷山大·塞維魯被殺。

亞歷山大·塞維魯死後,軍隊擁立馬克西密努斯·特拉克斯為帝。馬克西密努斯·特拉克斯出身低微,遭人鄙視,以殘暴手段對待元老院和人民,結果在238年被元老院秘密指示近衛軍殺死。接着,同年元老院推出四個皇帝,全部被殺。隨後即位的戈爾迪安三世不過13歲,是近衛軍的傀儡。244年,軍隊選舉阿拉伯的菲利普登上皇位,他舉辦了羅馬建國1000年的慶祝活動。249年,阿拉伯的菲利普被造反的將領迪西烏斯殺死。迪西烏斯又在251年與哥特人的戰爭中戰死。繼位的高盧斯統治時又爆發了一場持久的瘟疫。高盧斯在253年又死於士兵之手。繼位的瓦勒良和加里恩努斯不得不率領兩支大軍,一支在東部對付波斯人,另一支在西部對付日耳曼人,這開了帝國分為東西兩部分的先河。259年,萊茵河地區的將領波斯杜穆斯自立為帝,建立高盧帝國,包括高盧、不列顛、西班牙大部。260年,瓦勒良在和波斯人作戰時被俘。在267年,東部的巴爾米拉獨立,將部分東方行省分裂出去。此時羅馬帝國混亂到了極點,中央政權幾乎癱瘓,皇帝不但要面對外部敵人,還要鎮壓造反的軍隊和人民起義。另外軍隊不斷擁立新帝,企盼更多的賞賜,賞賜不慷慨,皇帝就會被殺。268年,加里恩努斯改革軍事,將軍人全部解除其他職務,成為職業軍,又新設了一支後備軍,駐紮在米蘭,並以米蘭為帝國的軍事首府。改革後的軍隊其後成功擊潰了東哥特人的進攻。269年在高盧地區爆發奴隸和隸農起義的巴高達運動,起義者自立皇帝,自鑄錢幣,持續到286年。
 樓主| 發表於 2009-11-13 00:59:42 |
加里恩努斯改革軍事後不到一年就被部下殺死,克勞狄二世即位。他先是打敗了阿拉曼尼人,後來又擊敗了一支強大的哥特人軍隊,有「哥特徵服者」的稱號。克勞狄二世在270年死於瘟疫後,奧勒良即位,是他將羅馬帝國重新統一,稱號「世界光復者」。他在潘諾尼亞再次重創哥特人,結束了哥特人的入侵。接着又率軍東征,從巴爾米拉手裡收復了小亞細亞和敘利亞,隨後攻進了巴爾米拉城,俘虜了巴爾米拉的女王奇諾比亞,在273年將巴爾米拉城夷為平地。同年,奧勒良擊敗了高盧帝國的君主泰特里庫斯一世,將高盧、不列顛和西班牙重新併入帝國。在凱旋式上奧勒良展示了奇諾比亞和泰特里庫斯。為了加強防守,奧勒良為羅馬新建了一道長20公里,高6米的城牆,並放棄了達西亞,以便利用多瑙河天險防守。275年,奧勒良在出征波斯時被殺,元老院選舉塔希圖斯為帝,這是最後一次元老院推舉皇帝。塔希圖斯在位一年就被殺害,軍隊推出普羅布斯為帝,普羅布斯粉碎了日耳曼人分三路對高盧的入侵,並將汪達爾人驅逐出巴爾幹半島。282年,普羅布斯被殺後,即位的卡魯斯在北方再次打敗日耳曼人,並進攻波斯,一度佔領了泰西封。283年卡魯斯暴死後,弟弟卡里努斯繼位。284年,近衛軍長官戴克里先造反,在貝爾格萊德附近擊敗了卡里努斯,成為了帝國的統治者。

戴克里先稱帝後,將元首制改為君主制。君主頭戴皇冠、身穿名貴絲袍、渾身上下金銀珠寶,臣民需對君主行跪拜禮。另外,君主被當作神來崇拜,比如戴克里先就自稱朱庇特化身。另外戴克里先實行四帝共治,東西部各有兩帝,一為正職,稱奧古斯都,一為副職,稱凱撒,最高權力屬戴克里先。並且規定,副職為正職的養子和女婿,正職在位20年,須讓位給副職。就這樣,東方奧古斯都戴克里先駐尼科米底,統治色雷斯、東方、亞細亞、埃及和本都,凱撒伽列里烏斯駐塞薩洛尼基,統治馬其頓、默西亞。西方奧古斯都馬克西米安駐米蘭,統治意大利、雷蒂安、伊利里亞和阿非利加,凱撒君士坦提烏斯一世駐特里爾,統治不列顛、高盧和西班牙。戴克里先還縮小行省的規模,劃分了100多個行省,並設立了行政區,十幾個行省為一行政區,地方總督不任軍職。

戴克里先改革軍事,將軍隊分為邊防軍和巡防軍,邊防軍用於抵抗外部入侵,巡防軍用於鎮壓人民起義和造反的軍隊。他還縮小軍團規模,增加軍團數量,以便調度,由於戴克里先四分帝國,每個皇帝都有大量士兵,這大大加重了帝國的經濟負擔。所以,戴克里先又實行新稅制,人頭稅方面,規定成年男子為一頭,女子為半頭,土地稅方面按糧田或果園的類型以及面積徵稅,城市居民方面按各種行業徵稅,另外官吏、退役老兵、奴隸免稅。為了保證稅源,戴克里先頒布法律,不許農民自由遷徙以及手工業者、商人等不得改行,甚至規定必須子承父業。戴克里先還改變幣制和調整物價,但都不成功。

戴克里先在位20年後,於305年退位,同時馬克西米安也退位。在西方,即位的君士坦提烏斯一世僅在位一年多,就在不列顛去世,兒子君士坦丁一世即位。君士坦丁一世即位時只佔不列顛和高盧,其餘地區在馬克西米安的兒子馬克森提烏斯的控制之下。312年,他擊敗了馬克森提烏斯,統一了西方。在東方,伽列里烏斯在311年去世後,即位的李錫尼烏斯擊敗了佔有埃及和部分亞洲領土的馬克西密努斯·代亞,統一了東方。313年,君士坦丁一世和李錫尼烏斯頒布了米蘭敕令,宣布基督教合法。314年,兩人爆發了衝突,未分勝負。323年,兩人再戰,李錫尼烏斯戰敗,君士坦丁成為了帝國的唯一統治者。

君士坦丁大帝開始統治時便在帝國各地疲於奔命,他採取了類似於戴克里先的辦法,任命三個兒子君士坦丁二世、君士坦提烏斯二世、君士坦斯為凱撒,各統治帝國的一部分。君士坦丁統治巴爾幹和黑海地區,君士坦丁二世統治西班牙、高盧和不列顛,君士坦提烏斯二世統治東方和埃及,君士坦斯統治意大利和阿非利加。君士坦丁改革行政區劃,將全國分為四個大行政區,下為行政區,再下為行省。在經濟方面,他繼續戴克里先的政策,規定職業世襲和並將農民固定在土地上,並頒布法律重申奴隸主有權殺死奴隸。軍事方面,君士坦丁廢除近衛軍,以帕拉丁騎兵衛隊取代,並大量招募蠻族進入軍隊。君士坦丁以恐怖手段強行招兵,拒不當兵的可能會被處死。君士坦丁另外又大興土木,在博斯普魯斯海峽旁修建新都君士坦丁堡,號稱新羅馬。君士坦丁堡的建造花費無數,經6年直到330年才初步建成。在宗教方面,君士坦丁在325年召開尼西亞會議,確定了許多基督教基本教義,並將阿里烏斯派斥為異端。337年,君士坦丁病重,在死前他接受了洗禮。

君士坦丁大帝君士坦丁一死,羅馬帝國馬上就爆發了爭奪帝位的混戰,君士坦丁二世、君士坦斯、馬格嫩提烏斯先後被殺,353年君士坦提烏斯二世成為了唯一的統治者。361年,君士坦提烏斯二世的堂弟背教者朱利安造反,君士坦提烏斯二世在征討朱利安時死去,朱利安取得政權。朱利安受新柏拉圖主義影響,上台後就實行反基督教政策,大力扶助多神教,以及猶太教和基督教異端,大肆攻擊基督教,教堂被焚毀和搶劫,基督徒被趕出軍隊和學校,朱利安本人還寫書攻擊基督教。在其他方面,朱利安在經濟上取得了成功,制止了通貨膨脹。在軍事上擊敗了日耳曼人,並入侵波斯,佔領泰西封。363年,朱利安在波斯陣亡。即位的約維安取消了朱利安的反基督教政策。

364年,約維安中毒身亡,多瑙河軍官瓦倫提尼安一世被軍隊立為皇帝,接着他把東部的帝國分給弟弟瓦倫士。瓦倫提尼安一世駐米蘭,瓦倫士駐君士坦丁堡。376年,瓦倫提尼安一世去世,瓦倫提尼安二世繼位。378年,瓦倫士在亞德里亞那堡於哥特人的作戰中陣亡,隨後東部由格拉蒂安和狄奧多西共治。格拉蒂安在383年死去,狄奧多西與哥特人講和,允許他們在境內定居,參加軍隊和擔任官吏。他又讓西部的瓦倫提尼安二世讓給他一片土地,在388年他擊敗了西部的篡位者馬格努斯·馬克西穆斯和弗拉維烏斯·維克托父子。392年,瓦倫提尼安二世在維也納被殺。

狄奧多西一世在392年瓦倫提尼安二世被殺後,宣布基督教為國教,反對一切異教和異端。狄奧多西一世在394年擊敗了西部的篡位者歐根尼烏斯後,成為了帝國的唯一統治者,這是羅馬帝國的最後一次統一。395年狄奧多西去世,他把帝國一分為二,東部分給長子阿卡狄烏斯,西部分給幼子霍諾里烏斯。

東西羅馬帝國分裂後,哥特人首領阿拉里克不斷入侵羅馬帝國。而東西羅馬帝國不是團結起來一致抗敵,而是坐視阿拉里克強大,希望他去攻擊對方。405年冬,阿拉里克突破了羅馬帝國的萊茵河防線,羅馬並無有效的抵抗,實際上等於放棄了高盧大部分地區。407年,駐守不列顛的將領君士坦丁三世造反,西羅馬帝國皇帝霍諾里烏斯企圖使阿拉里克去攻擊君士坦丁三世,阿拉里克要求4000磅黃金為代價。隨後,由於霍諾里烏斯先答應而後食言,阿拉里克入侵意大利,霍諾里烏斯從米蘭逃亡到拉韋納。阿拉里克南下,圍困了富饒的羅馬。羅馬城內爆發了飢荒和瘟疫,元老院和阿拉里克媾和,交出了5000磅黃金、30000磅白銀一起其他許多貴重物品和財寶。409年,阿拉里克第二次包圍羅馬,扶立了一個傀儡皇帝,而龜縮在拉韋納的霍諾里烏斯在東羅馬帝國的支援下才保住皇位。410年,阿拉里克第三次包圍羅馬,城內的奴隸為阿拉里克打開了城門,阿拉里克的蠻族軍隊在城內任意搶掠三天,大獲而歸。

此後十年內,霍諾里烏斯的共治皇帝君士坦提烏斯三世成為帝國的軍事首腦,帝國穩定了一段時間。418年,西哥特王國在西羅馬帝國阿基坦高盧行省建立,首都圖盧茲,這是在羅馬帝國境內第一個建立起來蠻族王國。423年,霍諾里烏斯死後,瓦倫蒂尼安三世即位。439年,汪達爾-阿蘭王國在西羅馬帝國北非地區建立,首都迦太基,並建立了自己的海軍,不停從海上襲擊羅馬帝國。451年,匈奴人首領阿提拉統兵入侵,被帝國名將埃提烏斯聯合西哥特王國擊退。埃提烏斯又多次擊退蠻族的進攻。而454年爆發了馬克西穆斯之亂,佩特羅尼烏斯·馬克西穆斯陰謀先後殺死埃提烏斯和瓦倫蒂尼安三世,隨即自己稱帝。455年,汪達爾人首領蓋塞里克趁亂入侵,攻進羅馬,佩特羅尼烏斯·馬克西穆斯被殺,全城被洗劫一空。

蠻族入侵羅馬在此之後,西羅馬帝國已經無法維持,僅是苟延殘喘。西部後來又出現過八個皇帝,但都是傀儡。實權掌握在蠻族出生的軍事首領中。李希梅爾當政16年間,廢阿維圖斯、墨喬里安、利比烏斯·塞維魯,殺死東帝扶立的皇帝安特米烏斯,立奧利布里烏斯。岡多拜德執政時,立格利塞里烏斯。在475年歐瑞斯特執政時,乾脆將自己的兒子羅慕路·奧古斯都路斯立為皇帝。476年,奧多亞克反叛歐瑞斯特,廢黜羅慕路·奧古斯都路斯,宣稱效忠東羅馬帝國皇帝芝諾,將西羅馬帝國的國徽轉讓給東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滅亡。

476年,奧多亞克廢黜西羅馬帝國皇帝,宣稱自己作為東羅馬帝國皇帝的代理人,統治意大利地區。西羅馬帝國宣告滅亡。但是東羅馬皇帝芝諾不承認奧多亞克。489年,東哥德將領狄奧多里克在芝諾支持下,越過阿爾卑斯山,入侵意大利。493年,狄奧多里克佔領拉文納,殺奧多亞克,成為東羅馬帝國在意大利地區的總督(viceroy)。然而,實際上東羅馬帝國對狄奧多里克並沒有約束的能力。狄奧多里克透過一系列的聯姻與其它一些日耳曼人建立的王國組成聯盟。他自己娶了法蘭克王國國王克洛維(Clovis)的妹妹,又把自己的妹妹嫁給汪達爾王國的國王,把一個女兒嫁給勃艮第公國的國王,另一個女兒嫁給了西哥德王國的國王,他也成了西哥德王國的攝政王。553年東哥特人的割據統治被東羅馬帝國查士丁尼一世派兵推翻。568年,倫巴底人從北方翻閱阿爾皮斯山,入侵意大利,建立倫巴第大公國。572年定都帕維亞。東羅馬帝國只保留拉文納一帶狹長的地帶。751年,拉文納被倫巴第人佔領。774年,倫巴第大公國被法蘭克王國國王查理曼大帝推翻。

800年,教皇利奧三世在羅馬給查理曼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承認查理曼的帝國為羅馬帝國的承繼者。查理曼死後,他的帝國就分裂了。

公元962年,德意志國王、薩克森王朝的奧托一世在羅馬被教宗約翰十二世加冕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962年-973年在位)。在歷史舞台上,神聖羅馬帝國和羅馬帝國沒有合法的直接關係,相反地,它是作為羅馬帝國的侵略者之一。但是西元962年,羅馬教廷承認了神聖羅馬帝國是西羅馬帝國的合法繼承者,後來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庭帝國也承認了它的這一地位。直到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被拿破崙一世推翻,宣告解體。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名正言順的成為了羅馬帝國的正統。1453年,拜占庭帝國為奧斯曼帝國所滅。

1453年,奧斯曼帝國滅拜占庭帝國,後以羅馬帝國繼承人自居。其帝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羅馬帝國文化和西方文明。

拜占庭帝國滅亡後,一向與拜占庭帝國關係良好的俄羅斯帝國自視為羅馬帝國的繼承者,首都莫斯科號稱「第三羅馬」,沙皇一詞也是從「凱撒」一詞演化過來。在1917年的二月革命中被推翻。
 樓主| 發表於 2009-11-13 01:04:15 |

西羅馬帝國

西羅馬帝國是指羅馬帝國於286年被戴克里先分為兩部份後,位處西部的帝國;而東部的帝國後來被稱為東羅馬帝國或拜占庭帝國。正式名稱與東羅馬帝國相同,均用羅馬共和時代的元老院與羅馬人民(Senatus Populusque Romanus)。

史家將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定於476年9月4日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被奧多亞塞威迫退位之時,或定於西元480年皇帝尼波斯死後。

由於羅馬帝國的重大影響,所以於西元480年西羅馬帝國衰落後,一般也被劃分為古代歐洲的終結,並進入了中古時代。

西元284年,羅馬帝國內亂不斷,外敵也紛紛入侵,而且軍人專橫,干預皇帝廢立。所以新皇帝戴克里先上任後,自知一人無力對付奴隸起義及外族入侵,於是把羅馬帝國西半部(即意大利、西班牙、高盧、不列顛、中歐、北非)交由其好友馬克西米安管治,自己則管治羅馬帝國東半部(即巴爾幹半島、東歐、小亞細亞、巴勒斯坦、埃及)。兩人也分別設立副職,並由四人合治國家,史稱四帝共治制。

其後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一世遷都君士坦丁堡並進行短暫合併,在西元3世紀至西元5世紀之間間歇存在。

西元395年,最後一名羅馬帝國統一皇帝狄奧多西一世立下遺言,把帝國照戴克里先的分法分給自己的兩個兒子,東部分給長子阿卡狄烏斯,西部分給幼子霍諾里烏斯,分別治理。西羅馬帝國定都梅蒂奧拉努(Mediolanum,今米蘭)。東羅馬帝國(後稱拜占庭帝國)則定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堡)。

自此之後羅馬帝國永久分裂。

西羅馬帝國一建立起來便被哥德人首領阿拉里克不斷入侵,東羅馬帝國卻對此坐視不理。

西元407年阿拉里克帶兵進攻義大利半島,並兵臨羅馬城,皇帝霍諾里烏斯躲了起來,於是阿拉里克的蠻族軍隊包圍羅馬,令羅馬城爆發了瘟疫,元老院不得不交出5000磅黃金、30000磅白銀和很多的金銀珠寶來求和。

西元409年阿拉里克再次包圍羅馬城,趕走西羅馬帝國皇帝霍諾里烏斯,幸好東羅馬帝國皇帝阿卡狄烏斯念手足之情支援他,霍諾里烏斯才僥倖保住皇位。

西元410年,阿拉里克又一次包圍羅馬城,蠻族軍隊在城內搶掠三天,大獲而歸。而羅馬城則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西元410年至西元439年,霍諾里烏斯扶立君士坦提烏斯三世成為西羅馬帝國的軍事首腦,令帝國整整平穩了30多年。

但至西元439年汪達爾人建立阿蘭王國,阿蘭王國的海軍強大,不停從海路襲擊西羅馬帝國。並於西元455年攻進羅馬城,西羅馬帝國皇帝被殺。

西元445年,匈奴王阿提拉入侵西羅馬帝國。

在各個蠻族不斷入侵羅馬城之後,帝國已經苟延殘喘,名存實亡。帝國後來又出現了8個傀儡皇帝,由蠻族軍事首領掌握實權。在西元475年歐瑞斯特當政時,把自己的兒子羅慕路·奧古斯都路斯立帝。西元476年,奧多亞克廢黜西羅馬帝國皇帝,西羅馬帝國滅亡。

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完結了西歐、北非等地的奴隸社會。
由於羅馬帝國的重大影響,所以於西元480年西羅馬帝國衰落後,一般也被劃分為古代歐洲的終結,並進入了中古時代。
後來由外族瓜分的西羅馬帝國,成為今天一些歐洲國家的前身。
歐洲之後不再有統一政權。
歐洲黑暗時代展開。


395年的西羅馬帝國
 樓主| 發表於 2009-11-13 01:15:56 |

中世紀

476年,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奧多亞塞推翻,直到493年,奧多亞塞又被東哥德國王狄奧多里克推翻。不久,倫巴第人進入義大利,在義大利北部建立一個王國,在義大利南部建立了三個公國。羅馬教廷受到威脅。751年,倫巴第人佔領拉文納並廢黜東羅馬帝國的總督,徹底結束了拜占庭在義大利半島上的勢力。面對倫巴第人的威脅,教宗請求法蘭克國王援助。756年,法蘭克國王丕平三世攻入義大利,為受倫巴底人威脅的教宗奪回了大權。之後創立了教宗國。但在法蘭克帝國衰落後,義大利再次面臨外族的侵犯。阿拉伯人、薩拉森人、日耳曼人等都曾侵入過義大利境內。11世紀結束了義大利中世紀最黑暗的時期。貿易逐漸發展起來,特別是在沿海出現四個城邦國家,阿馬爾菲、比薩、熱那亞、威尼斯。1155年,拜占庭皇帝曼努埃爾一世派軍隊在普利亞登陸,企圖入侵義大利南部,但是遭到抵抗。1158年,拜占庭軍隊撤出義大利。
 樓主| 發表於 2009-11-13 01:27:13 |

義大利文藝復興

義大利文藝復興(Italian Renaissance)開創了早期的文藝復興時代,即從14世紀末期到大約1600年之間,一個具有文化上重大改變與成就的時代。雖然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4世紀早期,義大利文化裡的許多面向大致都是中世紀的,而且文藝復興一直要到這個世紀結束時才整個呈現出來。Renaissance 這個詞 (義大利文:rinascimento) 的字面意思是「重生」 (英文:rebirth),而這個時代最為人熟知的是,在被文藝復興人文學者稱為黑暗時代之後,重新對古典的古代 的文化產生興趣。這些改變雖然很有意義,卻集中在菁英階層,絶大多數的人民生活跟中世紀比較起來,幾乎沒有什麼改變。

義大利文藝復興從義大利北部開始,集中在佛羅倫斯。它接著往南傳佈,對羅馬的影響尤其大,而羅馬大致上是被文藝復興教宗們重建的。義大利文藝復興在15世紀晚期達到全盛時期,當時外國入侵使整個地區陷入混亂。但是,文藝復興的想法跟理想散佈到歐洲其他地方,開啟了北方文藝復興與英國文藝復興。

義大利文藝復興最為人熟知的是文化方面的成就,包括佩脫拉克、卡斯蒂廖內和馬基維利的文學作品,藝術家米開朗基羅和達文西,還有偉大的建築物如佛羅倫斯的聖母百花大教堂和羅馬的聖伯多祿大殿。

在中世紀進入後期之前,曾經是羅馬帝國中心地帶的義大利中部與南部,已經變得比北部遠為貧窮。羅馬城此時大部分為廢墟,而教宗國則是一個缺乏紀律的鬆散統治區域。教宗權移動到到法國的亞維農,部分原因也是這個。有段期間那不勒斯、西西里、薩丁尼亞被外國統治。

義大利北部則繁榮多了,有些城邦還是當時歐洲最富裕的國家。十字軍東征造成通到黎凡特 (Levant) 的長久商業連繫,而且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對拜占庭帝國作為義大利商業對手的傷害性很大。主要貿易路線從東邊經過拜占庭帝國或阿拉伯而至熱那亞、比薩和威尼斯。在黎凡特購買到的奢侈品,例如香料、染料、絲織品,被進口到義大利,然後轉賣到歐洲各地。而且,這些內陸城邦受益於波河河谷的肥沃農地。從法國,德國,低地國家,陸路與海運貿易路線把羊毛,小麥,和貴重金屬之類的物品帶入這個地區。從埃及延伸到波羅的海龐大貿易使這些城邦有足夠的盈餘投資在礦業和建築上。因此,雖然義大利北部在資源上比歐洲其他地方還要少,卻能夠達到很高的發展水平。佛羅倫斯因為織品商業而變成北義大利最富裕的城市之一。羊毛從北歐和西班牙進口,來自東方的染料則用來作高級衣料。

義大利商隊的貿易路線覆蓋地中海地區並向外延伸,這也是他們文化和知識交流的主要渠道。義大利的一部分文明也來自於君士坦丁堡,剛剛接受基督教的西班牙和保存上古時期 (the classical era) 知識的阿拉伯地區。十字軍東征引領歐洲人開始接觸到由阿拉伯人保存的古典事物。但是在這段期間很重要的是西班牙15世紀的收復失地運動,以及薩拉曼卡學派的阿拉伯語學者將阿拉伯著作進行翻譯的成果。阿拉伯的科學、哲學和數學的思想也從埃及和地中海東部地區傳入了義大利北部。北部地方也與羅馬帝國殘留的文明接壤,如果有足夠耐心去仔細搜尋的話,還會發現遠古時期的手稿,建築學的原理和一些藝術形式。

在13世紀,歐洲普遍經濟繁榮。部份義大利境內的商業與漢撒同盟聯合成為一個共同的歐洲經濟體。北部的城邦在這個時期迅速擴展,勢力漸增,實際上已經脫離神聖羅馬帝國的管轄。在這段期間內,現代商業基礎萌芽,出現共同股票公司(joint stock market)以及國際銀行體制(international banking system),這種體制是有組織地與外地交易,另外也出現了保險及國債。佛羅倫斯成為歐洲銀行業的中心,而且佛羅倫斯使用的佛羅令(Florin)變成了國際貿易實際上的通用貨幣。如此產生了一批透過經濟手段來得到地位的新貴族階級,顛覆長久以來歐洲中世紀的封建制度。義大利北部除了米蘭附近地區以外,一直不像歐洲其他地區那麼封建化。這地區絕大多數地主和貴族的勢力都比大主教地區(urban patriarchs)來的低,而商業貿易的興起使得此情形與日俱增,促進早期文藝復興的發展。封建主義的衰微和城市興起互相影響對方;舉例來說,奢侈品的需求帶動了貿易的成長,有許多商人就由於貿易的增長而變得愈加富有。然後由於變的富有,對奢侈品的需求也就愈加強烈。這樣的轉變使得商人富可敵國,甚至有能力支配義大利北部的政府,進一步擴展貿易。最重要的影響是降低貿易的風險。封建體制下,家財萬貫的商人常與專制的地主發生衝突,像是土地充公。最名的是發生在十五世紀的法國商人雅克·柯爾身上的例子。某些北部地區仍保有中世紀法律,這些法律阻礙貿易發展,例如禁止高利貸,或是只能與天主教徒作生意等等。在其他北義大利的城邦,這些法律都被撤銷並重新制訂。

在十四世紀人們看見了一連串因為歐洲經濟衰退所帶來的災難,中世紀溫暖時期結束而過渡到小冰河期(Little Ice Age )的開始時期。這個氣候上的改變導致農產品產量明顯的下降,並帶來不斷出現的飢荒,而初期人口迅速的成長使得這個問題更為惡化。英法百年戰爭尤其終止了歐洲西北方的貿易往來,在1345年英王愛德華三世拒絕支付他的欠款,導致佛羅倫斯兩家最大的銀行─Bardi 和 Peruzzi─破產。在東部,隨著奧斯曼帝國在這個地區的擴張,戰爭也影響了貿易路線。但是打擊最大的還是造成北義大利人口密集城市大量減少的黑死病。例如,佛羅倫斯的人口就從 90,000 降到了 50,000人。接踵而來的還有1378年佛羅倫斯的梳毛工起義事件發生。

文藝復興的先驅像是但丁和彼特拉克,就活在這個動盪的年代。文藝復興也在14世紀上半葉拉開序幕。荒謬的是這些災難加快了文藝復興的到來。奧斯曼帝國的擴張威脅了拜占庭帝國的利益,迫使一批東部地區的富人和受過教育的希臘難民流入義大利,也為義大利帶來古典的希臘文明,導致許多已經被遺忘許久的古典作品重新被發現。黑死病奪去歐洲1/3人口的生命,但倖存的人因此變得更加富有,食物更加充足,而且更特別地是有更多盈餘可花費在藝術和建築之類的奢侈品上。在15世紀早期黑死病出現的頻率漸漸減少,歐洲的人口數量再度開始增長。而因為黑死病導致人口數量降低,因此新的產品和服務的需求都可以供應無虞,使社會下層階級的人們處於有利的地位。更進一步來說,這個需求也製造越來越多的銀行家、商人和技術工匠。對於黑死病的恐懼與教會的無能都降低了教會對於人們的影響力,而這也是另一個促進文藝復興的重要因素。此外 Bardi 和Peruzzi 銀行的倒閉,開啟了梅第奇家族在佛羅倫斯的興起之路。商業革命的著名歷史學家羅伯特·薩巴提諾·洛佩茲(Robert Sabatino Lopez),認為經濟的崩潰是形成文藝復興的主要原因。 根據這個論點,許多繁榮的年代處於優越的投資風氣下,商人都會迅速的將所賺取的財富再度進行投資以求獲得更多金錢。然而在貧困的十四世紀,財富較少被投入到頗具前景的投資機會中,反而是注入到文化與藝術的層面。

另一個關於義大利文藝復興頗受歡迎的詮釋是由歷史學家漢斯·巴倫率先提出的 "巴倫理論"。在此理論中闡述到,文藝復興初期的推進是由於佛羅倫斯與米蘭之間一系列長期的戰爭。在十四世紀晚期,米蘭在貴族階級的維斯特尼家族(Visconti)統治下成為一個集權君主政體。吉恩·格里斯·維斯特尼(Gian Galeazzo Visconti)這位因殘忍卻具有卓越能力而知名的貴族在1378年到1402年之間統治了這座城市,他在義大利北部建立起自己的帝國,並引起一系列與米蘭之間的長期戰爭。一開使他征服了鄰近的地區,但最後佛羅倫斯聯盟最後仍是被打敗,因此放棄往前推進的計畫。這個戰役最後在1402年佛羅倫斯的圍城行動中達到高潮,吉恩·格里斯·維斯特尼意識到這是場註定失敗的戰爭,在他隨即過世後他的帝國也隨之瓦解。

巴倫的理論認為在這一段長期的戰爭中,透過對佛羅倫斯的描繪,把這場戰爭定位在自由共和國與君主暴政之間的戰鬥,更藉此重振人民的精神,就像希臘對上羅馬共和國的理想,或羅馬帝國與中世紀王國的戰鬥。巴倫認為將這個思想體系形塑的更加精密的重要人物就是李奧納度·布倫尼。巴倫指出此時的佛羅倫斯也是早期文藝復興主要思想的成熟關鍵期,一些人物像是雕刻家吉貝柏提(Ghiberti)、多那太羅、馬索利諾(Masolino)與伯魯乃列斯基(Brunelleschi)都在此時出現,他們也都受到共和思想的教育。根據巴倫的論點,這些當時的思潮主張,稍後塑造了許多共和理想的擁護者,而這個理想也對於文藝復興造成了極大的衝擊影響。

義大利北部於14世紀分裂為幾個好戰的城邦,其中最強大的幾個是米蘭、佛羅倫斯、比薩、錫耶納、熱那亞和威尼斯。義大利北部在教宗和神聖羅馬帝國為了爭奪誰才擁有至高主權而發起的長期紛爭中進一步被分裂。每個城邦會和其中一方結盟,然而城邦內部又會分裂成兩個派系。每個城邦之間戰事頻仍,不過來自於義大利之外的入侵則較少。在這個軍隊主要是由傭兵所組成的時代,儘管這些城邦人口不多,它們卻能夠維持龐大的軍力。最終較有力量的城邦就併吞了鄰近較小的地區。佛羅倫斯在1406年兼併了附近地區,威尼斯拿下帕多瓦省 和維羅納,於此同時米蘭則併吞了鄰近許多區域包含了帕維亞與帕爾馬。

在文藝復興開始的時期,可見到的幾乎都是各城邦間因地位競爭而引起持續不斷的陸上與海上戰爭。在陸地戰爭的部分,是以被稱為Condottieri的陸軍傭兵團為主,這些士兵們在歐洲各地形成拉鋸戰。但特別在德國與瑞士,許多僱傭兵不願意過份的冒生命危險,且戰爭變成大型的圍城計畫與多個經過策劃謀略的激戰。雙方的僱傭兵也都很有興趣將衝突形成拉鋸戰,因為這樣他們的僱傭期限就會繼續下去。僱傭兵也成為一股威脅僱主的力量,如果沒有付錢給他們,這些僱傭兵就會換個僱主。假使一個城邦很明顯的得完全依靠僱傭兵,也會形成讓僱傭兵掌握兵權的誘惑-這樣的狀況在許多時機中都發生過。

在海上的部分,義大利的城邦派出了許多艦隊參與戰鬥。主要參與戰爭的包含了比薩、熱那亞與威尼斯。但是長期的衝突下來熱那亞人取得了比薩。威尼斯向敵人證實了自己的軍力更有威力,不過在一開始雖是旗鼓相當,但是最後威尼斯的艦隊仍在1380年襲擊並摧毀了熱那亞人。自此開始威尼斯就獲得獨尊的地位。

在陸地上,十幾年來佛羅倫斯與米蘭的戰爭讓它們逐漸合併成為具有優勢的參戰者,這兩股勢力終於決定不理會兩者的差異性,且在1454年同意了維持和平的簽訂的洛迪和約(Peace of Lodi),為此地區帶來本世紀首次平靜的關係,也維持了接下來十四年的和平盛世。而因為威尼斯在海上獲得了無須爭議的霸權,也史無前例的使得十五世紀的多數期間是能維持在和平的狀態。

在十五世紀初期,探險家和貿易商人像是尼可羅·達·康替(Niccolò Da Conti,1395年–1469年)就旅行到東南亞這麼遠的地方並順利回航,帶回了世界各地新奇的知識,也預示了歐洲人航海探險的未來。

從十四世紀晚期開始,佛羅倫斯最重要的家族就是奧比奇家族(Albizzi),而他們主要的敵手就是梅第奇家族,這個家族一開始是由喬凡尼·德·梅第奇所主掌,接著是他的兒子科西莫·德·梅第奇。梅第奇家族掌控了歐洲最大的銀行與佛羅倫斯和其他地方各類龐大的企業體系。在1433年奧比奇家族曾流放科西莫·德·梅第奇。然而隔年梅第奇的執政團在選舉中獲得贊成票使得科西莫得以歸來,梅第奇家族成為本地的第一家族,且在接下來的三個世紀都掌握了這樣的地位和權力。佛羅倫斯仍是共和體制,但是政府組織卻都是穩固的在梅第奇與他們同夥的掌控下,科西莫·德·梅第奇雖然並不具有官方的身份,但卻毫無疑問的是這個地區的領導人。

科西莫·德·梅第奇受到全體公民高度的歡迎,主要是因為他為這個城鎮帶來了穩定與繁榮。他最重要的貢獻就是在佛羅倫斯與米蘭進行了十多年的戰爭後,與法蘭西斯柯·斯福札(Francesco Sforza)進行了洛迪和約的協商工作,除了結束戰爭之外也帶來了義大利北部的和平。科西莫也是一位重要的藝術活動贊助者,雖然有些現代的歷史學家認為他對藝術的贊助是被過份誇讚了。

科西莫體弱多病的兒子皮耶羅·德·梅第奇(Piero de' Medici)繼承了家業,但是在接手的五年之後就過世了。在1469年統治權交到了科西莫21歲的孫子洛倫佐一世·德·梅第奇手上,他就是後來變得相當知名的「偉大的洛倫佐。洛倫佐是家族裡第一位早年就接受傳統人文教育的成員,他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成為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藝術贊助者。在洛倫佐的管理之下,梅第奇家族的統治在七十個新興的議會團體中正式穩定的以然正式穩定,當然這些團體也是由洛倫佐帶領。此時共和體制仍繼續維持,但實際上卻已經失去了所有的權力。在商業表現的部分,洛倫佐並沒有像他的祖先那麼樣的成功,梅第奇家族的商業帝國逐漸緩慢的在腐蝕當中。洛倫佐繼續與米蘭維持同盟合作,但與教廷的關係卻開始變質。接著在1478年,羅馬教宗代理人與帕齊家族(Pazzi)聯盟,為的是嘗試刺殺洛倫佐。雖然這個陰謀失敗了,但是洛倫佐的弟弟朱利亞諾卻也因此身亡。刺殺行動的失敗導致教廷掀起一場戰爭,而宣戰所持的正當理由是要推翻洛倫佐所掌握的集權政治。

文藝復興的理想,一開始是從佛羅倫斯開始傳到鄰近的托斯卡納一帶,像是錫耶納與盧卡。而托斯卡文化迅速成為北義大利所有城邦的典範,而這裡的多樣性也讓托斯卡納成為義大利最具優勢的地區。在1447年法蘭西斯柯·斯福札掌握了米蘭當地的權力,也將這個中世紀的城市迅速轉型成為一個藝術與知識的主要中心。而另一個因為掌握地中海而同樣富裕的城市就是威尼斯,也成為文藝復興文化的重鎮,尤其是在建築方面。

在1378年,教宗回到了羅馬,但這個曾經繁榮的城市在文藝復興早期依舊貧窮且破敗不堪。在1447年教宗尼閣五世即位後,發起了一個龐大的羅馬重建計畫,並且成果顯著。不過此時教宗對北義大利的富有家族失去了控制權(像是「梅第奇家族」與「布爾喬亞家族」(Borgias )),且文藝復興的藝術與哲學精神超越了梵蒂岡。教宗思道四世繼續著尼閣五世的志業,最著名的成就即是下令建造西絲汀教堂。在幾任開戰的教宗加速中央集權之後,他們也逐漸在教宗國當中增加了對於世俗的統治權。

文藝復興的本質在十五世紀晚期也開始改變,文藝復興的理想完全被統治階級和貴族所採用。在文藝復興初期的藝術家們比較像是具有威望或是被認可的工匠,在文藝復興的後期他們則是具有龐大影響力的高階人士,而且索費可以訂得相當高。繁榮的貿易往來帶動了藝術的發展,在文藝復興初期許多主要的藝術家都是來自於中低階層,而慢慢的則有越來越多人變成貴族階級。

在這場文化運動中,義大利文藝復興隻影響了小眾的人口。義大利北部是整個歐洲最為都市化的地區,但是有四分之三的人仍是以務農為主的鄉下人。這群人仍並未改變自中世紀以來維持的生活形式, 階級的封建制度在義大利北部從未被凸顯,因為這些農夫多半是在私人農場工作或是成為佃農。一些學者觀察到,文藝復興晚期那些城市的菁英份子成為貴族之後,封建制度的趨勢又再度興起。

在城市的狀況又有所不同,城市是由那些自中古世紀以來就承襲貴族階級的商業菁英所支配。這群人士文藝復興文化的主要贊助人與觀眾,在他們之下的階級人物是一群龐大的藝術家與協會成員。他們過著舒適的生活且對於共和體制的政府有著顯著的權力。和歐洲他處的藝術家總是處於不變的低下階層比較起來,則有很大的反差。因為具有文化素養且受過教育,因此這群人也參與了文藝復興的文化。而有一大部分的城市人口,則是僅擁有不太熟練技術且未被僱用的窮人,因此和農夫們一樣,文藝復興對這些人的影響是極微渺小的。在歷史學家之間則一直有一個爭論,也就是文藝復興之時這些團體之間的流動到底有多容易,因為有些個別案例證明的原先出生卑微的人是可以成為菁英份子的。但是歷史學家「Burke」也指出對這個時代雖然有兩個主要的研究學說,但兩者的資料中都沒有顯著證據能證明社會階層的流動有增加的趨勢。多數歷史學家感覺在文藝復興初期的社會流動率是特別高的,但是到了十五世紀的時候這狀況的發生率卻是驟減的。社會不平等的狀況非常普遍,上流階級的人總是不斷的贏過僕人與勞工階級。一些歷史學家則感覺到,財富資源分配不均的狀況對文藝復興的影響相當大,因為藝術贊助都得依靠非常富有的有錢人。

文藝復興並不是一個在社會或經濟上有著偉大變革的年代,僅在文化與思想體繫上有所發展。只有小眾的人口與之有所接觸,這情況也使得許多現代的歷史學家,尤其是追隨唯物主義思想的人,降低了文藝復興在人類歷史上的重要性。
 樓主| 發表於 2009-11-13 01:46:06 |

義大利統一

義大利統一(義大利文:Risorgimento;英文:Italian unification)是19世紀至20世紀初期間,將義大利半島內各個國家統一為義大利的政治及社會過程。

義大利統一開始和結束的確實日期已不可考,但大多數學者都同意統一是隨著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及拿破崙政權的結束而開始,亦隨著1871年的普法戰爭而結束,儘管最後一批收復的失地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聖日耳曼條約生效才加入義大利王國。

由拿破崙統治的義大利共和國及其後義大利王國的成立令國內人民產生民族主義的思想。當拿破崙的君主政權開始衰落,他之前確立的其他君主嘗試透過滿足民族主義者來鞏固他們的政權,為革命製造良好的時機。這些君主中包括向奧地利爭取在義大利王國繼任的義大利殖民統治者Eugène de Beau,以及要求義大利愛國者協助在其統治下統一義大利的若阿尚·繆拉(參閱 Proclama di Rimini)。

隨著拿破崙統治下的法國戰敗,維也納會議正式召開以重新畫定歐洲大陸。在義大利,會議恢復拿破崙時代前的各國獨立政府,當中一些是直接統治的,一些則受歐洲列強的強大影響。不過,多個義大利國家內都有團體再次推動一個統一的義大利國家的意念,令早已在民眾間點燃了的民族主義的火焰燃燒起來。當時,爭取義大利統一被認定是與奧地利帝國及哈布斯堡王朝對抗,因為它們直接控制著現時的義大利東北部以義大利文為母語的部分,同時亦是對抗統一的最強大的單一力量。奧地利帝國頑抗義大利半島(以及帝國內其他地方)的民族主義思維——當時,奧地利首相梅特涅指「義大利」這個詞語是單純的「地理名詞」(Geographical Expression)。藝術和文學思維亦轉向民族主義,其中最著名的也許是亞歷山大·曼佐尼的《約婚夫婦》I Promessi Sposi (The Betrothed)。有些人將這本小說當作對奧地利的統治的批評。無論如何,這本小說在1822年出版,並在其後數年作出大幅修改;1840年版使用標準化的托斯卡納方言,這是作者深思熟慮後為了提供一種所有義大利人都可使用的標準語言而作出的努力。

支持統一的人亦面對教廷的反對,尤其在與給他們某程度上的自治權的教宗國建立邦聯制失敗後。當時的教宗庇護九世恐怕放棄當地的勢力會令義大利天主教徒受迫害(Hales, 1958)。

即使是希望見到半島統一成一個國家的人,很多不同的團體亦不能就統一國家的應實行的制度達成共識。其中一個建議(約1847年—1848年)認為應在教宗的統治下建立邦聯制。很多主要的革命團體希望建立一個共和國。但最後卻由一個國王維托里奧·埃曼努埃萊二世及其首相加富爾掌握了統一義大利為君主政體的權力。

其中一個最具影響力的革命組織是燒炭黨(Carbonari),這秘密組織於十九世紀初在義大利南部成立。組織的意念來自法國大革命,成員主要來自中產階級和知識分子。維也納會議將義大利半島分給歐洲列強後,燒炭黨分子分散到教宗國、薩丁尼亞王國、托斯卡納大公國、摩德納公國以及倫巴第-威尼斯王國。這些國家對該組織非常恐懼,因而通過一個條例,對參與燒炭黨會議的人判以死刑。但組織仍繼續存在,並由1820年起發起多次暴動。燒炭黨因拿破崙三世統一義大利失敗而將他判處死刑,更差點成功以此為由刺殺他。統一運動的領袖大多是這組織的成員。

統一運動中兩個重要人物是義大利統一的倡導者糾澤佩·馬志尼和糾澤佩·加里波底。在較保守的君主立憲支持者中,加富爾和其後成為第一個義大利國王的維托里奧·埃曼努埃萊二世同為重要人物。


糾澤佩·馬志尼

熱那亞人馬志尼於1830年成為燒炭黨的成員。他在革命運動中的活動令他在加入後不久便被囚禁。在獄中,他斷定義大利「可以並因此應該」統一,又系統化他建立「單一、自由、獨立、共和」的國家並以羅馬為首都的革命活動。1831年出獄後,他到了馬賽,在當地成立了一個新政治組織,名為義大利青年黨 (La Giovine Italia)。新組織的格言是"God and the People",以統一義大利為目標。

尼斯(後來薩丁尼亞王國的一部分)人加里波底在1834年參與皮埃蒙特的起義,因而被判死刑,但最後逃亡到南美洲。他在當地逗留了十四年,參與多場戰爭,於1848年返回義大利。

1814年燒炭黨(馬志尼,後組『青年義大利黨』)開始在那不勒斯組織革命活動;至1820年組織已強大得足以憑自己的軍隊侵略那不勒斯,迫使國王答應實行燒炭黨草議的新憲法。但翌年革命被奧地利人以「神聖同盟」在奧地利、普魯士和俄羅斯之間的中介人身分鎮壓。

1820年,西班牙人成功推翻憲法,促進了義大利相似的活動。從西班牙人的經驗得到啟發,兩西西里王國的軍隊中由古格雷莫·佩佩指揮的一個團——一個燒炭黨——造反,征服兩西西里王國的半島部分。國王斐迪南德一世同意頒布新憲法。但革命人士無法贏得公眾的支持,更成為神聖同盟的奧牙利軍隊。斐迪南德一世廢除憲法,並開始有系統地迫害革命者。西西里很多革命支持者,包括米謝勒·阿瑪尼,在其後數十年被迫流亡海外。

皮埃蒙特的革命運動領袖是Santorre di Santarosa,他希望能趕走奧地利人,並將義大利統一到薩伏依王朝下。皮埃蒙特的革命在Alessandria開始,軍隊在當地採用了奇薩爾皮尼共和國的綠、白、紅三色旗。在國王離開國家時代為處理事務的攝政王通過新憲法以安撫革命者,但國王回國後卻推翻了憲法,並向神聖同盟尋求援助。Di Santarosa的軍隊戰敗。

1830年左右,支持一個統一的義大利的革命意識高漲;一連串叛亂為在義大利半島建立一個國家奠定基礎。

The Duke of Modena, Francis IV野心很大,希望藉著擴大勢力範圍而成為義大利北部的國王。1826年,Francis明言他不會阻止破壞義大利統一的反對勢力。受到聲明的鼓勵,當地的革命人士開始組織起來。

1831年,法國七月革命期間,革命人士迫使國王退位,並在法國新國王路易·菲利浦的鼓勵下開始七月王朝。路易·菲利浦答應包括Ciro Menotti在內的革命人士,如果奧地利嘗試干擾軍隊,他會作出干預。不過,因為害怕會失去王位,路易·菲利浦在Menotti計劃的起義中沒有作出干預。但事實並非如此——在1831年,Papal police得悉Menotti計劃的叛亂,將他和其他謀反者拘捕。

同時,亦有其他叛亂在波隆那、Forlì、拉文納、Imola、費拉拉、Pesaro和Urbino的Papal Legations發生。這些以三色旗取代教宗旗的成功的革命迅速佈滿整個Papal Legations,他們新成立的當地政府宣稱建立了一個統一個義大利國家。

在Modena及Papal Legations的革命掀起了Duchy of Parma的類似活動,大公國亦採用了三色旗;Marie Louise公爵離開了城市。

發生叛亂的省計劃統一為Province Italiane unite(統一的義大利省),當時的教宗國瑞十六世向奧地利求助以對抗造反者。梅特涅警告路易·菲利浦奧地利沒有意圖讓義大利的問題自由發展,而且不會忍受法國的干預。路易·菲利浦拒絕提供任何軍事援助,更逮捕了在法國居住的義大利愛國人士。

1831年春天,奧地利軍隊開始進軍義大利半島,慢慢鎮壓每個發生了革命的省中的抵抗,結束了很多成熟的革命運動,並捕獲了其領袖,包括Menotti。

1848年1月,革命騷亂開始在西西里島發生。不久,革命擴展至整個歐洲。1848年2月,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浦被迫逃亡,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宣告成立。騷亂無可避免擴展至義大利,事實上革命者亦強迫大部分義大利統治者實行君主立憲,而在米蘭和威尼斯的起義亦暫時驅逐了奧地利人。

不久,薩丁尼亞王國國王卡洛·阿爾貝托認定統一義大利的時刻已經來臨。宣稱「義大利會自己建立自己」,他向奧地利宣戰。在Battle of Custoza中,他於7月24日迅速被奧地利元帥約瑟夫·拉德斯基打敗。雙方很快便達成停戰協定,拉德斯基重新控制整個倫巴底-威尼斯大區,但威尼斯得以倖免,一個共和國在達尼埃爾·曼寧領導下於威尼斯宣告成立。

當拉德斯基鞏固他在倫巴底-威尼斯大區的勢力,以及阿爾貝托的傷勢漸愈時,事情在義大利其他部份變得更嚴重。三月時勉強答應憲法的君主開始與他們的憲政大臣發生衝突,經常導致正面衝突。最初,共和國取得優勢,迫使君主逃離他們的首都。這包括當時的教宗庇護九世。庇護九世最初被視為改革者,但與革命人士的衝突令他對君主立憲政府的理念感到酸溜溜。至1849年初他逃離羅馬。激進的義大利民族主義者,包括馬志尼及加里波底,宣告成立羅馬共和國。

列強有機會對羅馬共和國的成立作出回應前,在阿爾貝托的軍隊接受逃亡海外的波蘭元帥Albert Chrzanowski訓練的同時,阿爾貝托決定再次與奧地利決戰。1849年3月23日,但是很快他在Novara中被拉德斯基再次擊敗。這次戰敗是最後一次。阿爾貝托退位,由他的兒子維托里奧·伊曼紐爾二世接任,皮埃蒙特人統一義大利或征服倫巴底的野心亦已經——至少暫時——結束。戰爭於8月9日簽署條約後正式結束。

戰後剩下羅馬及威尼斯共和國。四月,Nicolas Oudinot下的一支法國軍隊被派遣到羅馬。表面上,法國人希望協助教宗及其國民和解,但不久法國人被迫傾向某一方,並決定恢復教宗的地位。經過兩個月的圍城,羅馬於1849年6月29日投降,教宗復位。加里波底和馬志尼再次流亡海外——1850年,加里波底流亡美國紐約市。同時,奧地利人包圍威尼斯,威尼斯被迫於8月24日投降。奧地利人亦發起恢復義大利中部的秩序,恢復被逼走的太子的地位,並建立他們對教宗國的控制。革命因而完全瓦解。

1848年革命,也被稱作第一次義大利獨立戰爭。

糾澤佩·加里波底

儘管卡洛·阿爾貝托已經被奧地利人徹底擊敗,但是皮埃蒙特人並沒有完全放棄希望。加富爾在1852年成為首相,同樣也有著擴張的雄心。但是他已經察覺到僅憑撒丁王國自己的力量是無法完成的,因此,他希望藉助英法的力量趕走奧地利人。

為此,撒丁王國在1855年加入了克里米亞戰爭並支持英國和法國。但是這一做法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義大利人的利益在戰後的巴黎和會上被忽視了。儘管如此,這場戰爭還是取得了一個有益的結果,奧地利被孤立了,因為它試圖在戰爭中對戰爭雙方搞平衡,以至於戰爭雙方對其都沒有好感。

在1858年1月14日,一個義大利民族主義者Felice Orsini試圖行刺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失敗後被捕入獄,他在獄中寫信給拿破崙三世,呼籲他給予義大利民族主義者以幫助。拿破崙三世在年輕的時候曾加入過燒炭黨,他還認為自己是一個進步的思想家,在經歷了這件事情之後,開始堅信自己應該為義大利的命運做些什麼。1858年夏,加富爾與拿破崙會面,雙方同意對奧地利聯合作戰。按照協議撒丁王國在戰後接收奧地利在義大利的領地(倫巴第和威尼斯)以及帕爾馬和摩德納,與此同時,法國將獲得撒丁王國在阿爾卑斯山麓的領地薩伏依和尼斯。義大利中部和南部將保持原樣,儘管據傳皇帝的侄子將取代哈布斯堡家族而成為托斯卡納的主人。為了使法國的干涉不被視為侵略行徑,加富爾將煽動倫巴第的革命活動,從而引誘奧地利的入侵。

然而,事情的進展並不如計劃的那樣順利。奧地利人在處理皮埃蒙特人引發的叛亂時表現得出奇地有耐心。皮埃蒙特人在1859年三月的總動員在一定程度上宣告失敗,從而使得引誘奧地利入侵的計劃破產。沒有奧地利的入侵,法國就無法名正言順地「干涉」。失去了法國的支持,加富爾就無法承擔戰爭的風險了。正在這個時候,奧地利發出了解除動員的最後通牒,皮埃蒙特當然加以拒絕,使得奧地利看起來是入侵者,使得法國能夠順利「干涉」。

這場戰爭很快結束。即使奧地利推進至皮埃蒙特,亦無力對抗。在由拿破崙三世帶領的法國軍隊抵達前,奧地利已無法保住阿爾卑斯山的路線。6月4日的馬真塔戰爭中,法國和薩丁尼亞戰勝Gyulai伯爵的奧地利軍隊,奧地利由倫巴底的大部分地區撤軍,拿破崙和維托里奧·伊曼紐爾二世以勝利者的姿態進入米蘭。6月24日,兩軍之間的第二場戰爭於蘇法利諾爆發。奧地利國王弗朗茨·約瑟夫亦有親自指揮其軍隊,雙方皆展示了一些作戰技巧,但法國亦再次戰勝。奧地利撤軍至威尼西亞邊境的要塞。

在1866年的普奧戰爭中,奧匈帝國與普魯士競爭在德意志諸國的領導或優勢地位。義大利王國抓住這個機會佔領於奧匈帝國手中的威尼西亞和與普魯士結成盟友。奧地利試圖去說服義大利王國政府去接受威尼西亞以作為代價以不插手戰事。然而,於4月8日義大利王國與普魯士兩個政權簽訂一個協議去支持義大利王國取得威尼西亞。在6月20日,義大利王國公開宣布與奧匈帝國發生戰爭。在義大利一統的背景當中,普奧戰爭被稱為「第三次獨立戰爭」。 義大利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催促引導軍隊穿過Mincio去入侵威尼西亞,同時加里波底率領他那支名為Hunters of the Alps的志願軍去入侵蒂羅爾。義大利王國陸軍的冒險事業以徹底失敗告終。義大利王國的陸軍在6月24日遭遇奧地利軍隊於庫斯托查之戰中遭受一場決定性的失敗。7月3日,薩多瓦會戰,奧軍被普軍完全擊敗,普軍進逼維也納。同時,加里波底率領志願軍在蒂羅爾奮戰,連戰獲勝,攻克蒂羅爾南部全境,但國王卻命令志願軍撤退,使得蒂羅爾再次落入奧軍手中。7月20日,義大利的Regia Marina將軍於利薩海戰中遭到慘敗,不但未能攻克利薩島,更損失了一兩艘軍艦,被逼轉攻為守。義大利命運並未全部如此淒涼的,7月21日加里波底的志願軍戰勝了奧軍於battle of Bezzecca,攻佔大片特倫蒂諾的土地,並朝特倫托進軍。

期間,普魯士的首相俾斯麥見到他的目標已經在戰爭中結局已經達成了,並與奧地利簽訂了一份停戰協定於7月26日。義大利王國已經被她的盟國所離棄,遂正式於8月12日與奧地利停戰。加里波底於勝利的行軍中被召回,並且發出一份簡短的辭職電報,上只有「Obbedisco」(我服從)一字。

義大利獨立建國後,其的經濟狀況較其他西歐國家落後,政局也較為動蕩。南北義大利之間巨大的經濟差距,迫使不斷有南方的義大利人搬遷到北部或前往新大陸。義大利本來與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之間簽訂有三國同盟。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加入了協約國一方。但義大利在戰後並未完全得到英法應允的土地。由於談判桌上的失敗加上戰爭為義大利經濟和社會帶來的巨大沖擊,導致國內形勢持續不安。法西斯黨則利用這一時期崛起掌權。在二戰中,義大利站在了軸心國的一方。二戰戰敗後,君主制度被廢除,取而代之的是義大利共和國的建立。


[ 本帖最後由 mrpt 於 2009-11-13 01:48 編輯 ]
發表於 2019-12-3 10:33:31 |
義大利建國後至二战的历史?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11-24 16:5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