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131|回覆: 14

澳門歷史建築群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10-29 09:45: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簡介:

  澳門是近代中西文化的交匯點。自十六世紀初始,由於明、清兩代實施“海禁”澳門便成為中國最主要的海路貿易通道之一;與此同時,許多歐洲的傳教士,也紛紛來到澳門,並在澳門建立了他們在遠東的宗教基地;不少藝術家也以澳門為居住地,帶來了西方各種藝術形式和建築方式。在十六世紀以來,澳門成為了中、歐文化交流的紐帶,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

  在四百多年來的中西文化積澱中,這裏陸續興建了中國最早的一批天主教堂、西式燈塔、劇院、堡壘和砲台,以及富有中西融和特色的民居建築,連同澳門傳統的中式建築、廟宇、宅院等,一起構築成極具中西特色的“澳門歷史建築群”。

  由於澳門歷史上,未經歷重大的戰亂,因此“澳門歷史建築群”建築,均保留完好。特別在1976年澳門政府開始立法,保護這些中西文化史中極具價值的歷史建築群共128 處,並對於部份瀕危的建築加以修繕和保護,使之成為亞洲地區最具代表性、最集中和保存完好的中西歷史建築群。

意義:近代中西文化交匯點的歷史建築群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樓主| 發表於 2009-10-29 09:46:48 | 顯示全部樓層
主要代表景點:

媽閣廟

 


 

  媽閣廟是澳門現存廟宇中有實物 可考的最古老廟宇,也是澳門文物中 原建築物保存至今時間最長的建築 物。據說澳門的葡文名“MACAU”即 為“媽閣”之葡文譯音。

  媽閣廟由一系列神殿組成,包 括: 神山第一殿、正覺禪林、弘仁 殿、觀音閣等建築物,建於不同時 期。其中弘仁殿相傳建於明弘治元年 (1488 年),但整座媽閣廟至清道光八 年(1828 年)才初具規模。該廟雖是以 天后信仰為主,但廟內卻兼有觀音、 土地、阿彌陀佛等,充分體現了澳門 地區獨特的民間神廟與佛寺禪林相容 的特點。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媽閣廟內的“洋船石刻”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媽閣廟內的正覺禪林建築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0-29 09:47:37 | 顯示全部樓層
港務局大樓

港務局大樓, 原叫摩囉兵營 (Quartel dos Mouros),俗稱水師廠,是 一座具印度風格的建築物,由意大利 人卡蘇杜(Cassuto)設計, 1874 年建 成,當年8月投入使用,作為1873 年 到澳門當警察的印度人的營地。據記 載,兵營寬敞的營房通風條件良好, 駐有200 名兵士,還有軍官房間,從 大廳可以看到建築物四周的空地,風 景極為優美。到1905年,該處被改做 港務局和水警的辦公地點。現為港務 局的辦公大樓。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港務局大樓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0-29 09:48:15 | 顯示全部樓層
鄭家大屋

  鄭家大屋代表著清末院落式風格 的富商大宅,約建於1881年,是中國 近代著名思想家鄭觀應的祖屋,由其 父親鄭文瑞籌建。後因鄭家後人四 散,該大屋長期空置,沒有進行整體 改建及維修工程,致使建築物能保存 下來。文化局於2001 年7月接管該大 屋,並開始按原貌進行維修工程。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鄭家大屋主廳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9-10-29 09:48:58 | 顯示全部樓層
Nice scenery and description, thanks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0-29 09:48:59 | 顯示全部樓層
聖若瑟修院大樓及聖堂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聖若瑟修院由耶穌會士於1728年 創建,與聖保祿學院一樣是培訓進入 中國傳教教士的耶穌會修院,自創辦 以來,培訓了數百名天主教神職人 員,為在澳門以至中國內地繼續開展傳教事務作出貢獻。由於它在教學上的成就,1800年曾被授予“皇家修道院”(Seminário Real)的稱號。

  與聖若瑟修院毗連的聖若瑟修院 聖堂於1746 年興建, 1758 年落成, 1953年再行修葺,由於其規模僅次於 耶穌會士興建的聖保祿教堂(現大三巴 牌坊遺址前身) ,因此中國人稱它為 “三巴仔”。聖堂內有聖若瑟教堂奠基 石及奠基紀念銅牌,記載了修建聖堂 的日期及人員。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0-29 09:49:40 | 顯示全部樓層
崗頂劇院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崗頂劇院葡文原稱伯多祿五世劇 院(Teatro Dom Pedro V),華人又稱馬蛟戲院或崗頂波樓。該劇院於1860年由 澳門葡人集資興建,以紀念葡萄牙國王伯多祿五世。落成後,成為澳門葡 人的大會堂,凡遇慶典集會,皆在此 舉行;另外,因為有會員在此玩橋 牌、打桌球,因此又稱崗頂波樓。該 場可供演劇及音樂會演奏用,也曾用 作放映電影,取名馬蛟戲院、澳門戲 院。其後作了多次維修,並曾因白蟻 蛀蝕關閉了將近20年,至1993年進行 內部維修後重開。2001年內部又再重 修,至今整幢劇院的主體建築基本保 存完整。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0-29 09:50:38 | 顯示全部樓層
政總署大樓(前市政廳大樓)

  民政總署大樓(前市政廳大樓)的 前身是中式的議事亭,始建於明朝萬 曆年間(1573-1620年),為中國官員 來澳會見葡人頭目,處理在澳葡人具 體事務、傳達朝廷政令之地。1783年(清乾隆四十八年),澳葡當局與中國有 關方面購買了議事亭地段,以及背後 的華人住宅,並於1784年建成了葡萄 牙風格的市政廳。市政廳曾幾經修 建,1938年開始的改建工程,將二樓 梯級中段闢建一座小花園,1940年完 工,至今外貌基本維持不變。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民政總署大樓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民政總署大樓內部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0-29 09:51:54 | 顯示全部樓層
仁慈堂大樓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澳門仁慈堂由澳門首任天主教主 教賈尼路(D. Belchior Carneiro)於1569 年創建,專辦葡人慈善救援,為葡人 之慈善組織,由於與當時葡國皇后莉 娜在葡國創辦的“聖母慈善會”性質相 同,故名“仁慈堂”。該堂設立後,相 繼開辦醫院、育嬰堂、麻瘋院、老人 院、孤兒院等,因它屬下之機構員工 常往該堂支付薪金;又因往昔堂內設 有祭壇,儼然小教堂,明清兩代華人 曾把教堂稱廟,故仁慈堂往時也被稱 “支糧廟”。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0-29 09:52:26 | 顯示全部樓層
舊城牆遺址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澳葡當局曾多次在澳門建築城 牆,最早可追溯至1569年之前。1604 年,由於中國政府禁止私築城牆,所 以先後被當時明朝政府拆毀。至1617 年,澳葡政府賄賂中國官吏,使他們不加干涉,再次築起城牆。雖然1625 年在明政府官員的強力干涉下,曾拆 毀北部城牆,但葡人仍不顧明政府反 對,繼續築牆。從1632年的澳門城市 圖可以看到,整個澳門城除西部內港 外,北部、東部及南部均建有城牆, 並於諸要塞處建置炮台,使澳門城成 為一座在軍事上防範甚為嚴密的城 堡。現存的舊城牆遺址正是當時所建 之部分。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0-29 09:52:56 | 顯示全部樓層
哪吒廟(大三巴)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哪吒廟位於大三巴牌坊後右側, 創建於1888年,改建於1901年,廟內 供奉哪吒。1995年、2000年文化局先 後維修該廟,包括清洗、修補廟頂和 粉飾牆壁及裝飾物,並更換部分朽壞 的木構件。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0-29 09:53:39 | 顯示全部樓層
大三巴牌坊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大三巴牌坊是原聖保祿教堂的前 壁遺址。 聖保祿教堂屬聖保祿修院。該修 院的前身創辦於1565年,至1594年升 格為學院(當時的大學),成為遠東地區 最早的一所西式大學,這就是著名的 聖保祿學院。 與聖保祿學院毗連的聖保祿教 堂,創建於1580年,於1595年和1601 年先後兩次失火而致使教堂焚毀。 1602年開始第三次重建,整個建築工程直至1637-1640年間才完全竣工,目前所見的教堂前壁就是最後落成的部分,現在牌坊左側還存有當時的奠基石。1835年,一場大火燒毀了聖保祿學院及其附屬的教堂,僅剩下以花崗岩造成的教堂正面前壁、大部份地基以及教堂前的石階。自此之後,這裡便成為世界聞名的聖保祿教堂遺址。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0-29 09:54:29 | 顯示全部樓層
大炮台

  大炮台座落於市區中央,與大三巴牌坊相鄰,原是聖保祿教堂的祀天祭台, 1616年才改建為炮台,至1626年建成,名為聖保祿炮台,澳門居民多稱為“大炮台”。

  大炮台是當時澳門防禦系統的核心,構成了一個覆蓋東西海岸的寬大炮火防衛網。炮台內備有水池及軍需庫,軍需庫儲備充足,足以應付長達兩年的包圍,內部設有澳督及官兵的營房。從1623年至1740年間,這裡更是城防司令和澳督的住所。

  大炮台一直被列為軍事禁區,直至1965年原營房位置改建成氣象台,1 9 6 6 年氣象台遷入後始開放為遊覽區。1996年9 月起,政府將原氣象台遷出,原址改建為澳門博物館,1998年落成啟用。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大炮台正門入口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大炮台西南面圍牆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0-29 09:55:44 | 顯示全部樓層
東望洋炮台(含聖母雪地殿教堂及燈塔)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東望洋炮台修築於1622年,1637年擴大增修,翌年1638年完工,有哨房、火藥庫、樓塔等。此後,該炮台一直被列為軍事禁區,只有每年的8月5日“聖母誕”及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才開放予公眾進入。1976年葡國軍隊撤出澳門,該炮台才被闢為旅遊點,至今仍完整地保持原貌。

  東望洋燈塔建成於1864年,次年9 月24 日正式啟用。它是中國,也是遠東地區最古老的燈塔。1874年9 月燈塔因風暴受損,經重修後於1910年6 月29 日重新啟用至今。東望洋燈塔是澳門標誌之一,也是澳門地理方位的座標,位於東經113”5’,北緯22”10’。

  燈塔旁有一座聖母雪地殿小教堂,約建於1622 年,祀奉雪地聖母(Nossa Senhora da Guia),內有以中國繪畫技法繪製的聖經故事和人物壁畫,充分體現了中西文化和藝術在澳門的交融與匯合。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聖母雪地殿教堂及東望洋燈塔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東望洋炮台上的大炮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hookey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09-12-4 23:11:28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11-19 01:3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