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字軍東征(拉丁文:Cruciata,1096年-1291年)是一系列在教宗的准許下進行的有名的宗教性軍事行動,由西歐的封建領主和騎士對地中海東岸的國家發動的戰爭。當時原屬於羅馬天主教聖地的耶路撒冷落入伊斯蘭教手中,羅馬天主教為了收復失地,便進行多次東征行動。但有一些東征是針對天主教以外的其他基督教派,並非針對伊斯蘭,如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就是針對東正教的拜占庭帝國。
每次十字軍開始時,都有講道、宣誓及授予每個將士十字架的儀式,任命成員為教會的將士。雖然十字軍的主要攻擊對象是穆斯林,但此狂熱同時發洩在招募十字軍地區的猶太人身上,亦使猶太人受迫害和遭殺害。十字軍令東西方教會在歷史上留下有名的暴行。到近代,天主教已承認十字軍東征造成了基督教徒與穆斯林之間的仇恨和敵對,是使教會聲譽蒙污的錯誤行為。
在十一到十三世紀的十字軍運動歷時將近兩百年,動員總人數達200多萬人,雖然以捍衛宗教、解放聖地為口號,但實際上是以政治、宗教、社會與經濟目的為主,發動對亞洲西側的侵略劫掠戰爭,參加東征的各個集團都有自己的目的,甚至在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略劫了天主教兄弟東正教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諸多缺少土地的封建主和騎士想以富庶的東方作為掠奪土和財富的對象;意大利的威尼斯、熱那亞、比薩等地的商人想控制地中海東部的商業而獲得巨大利益;而羅馬教皇想合併東正教,擴大天主教的勢力範圍;生活困苦與天災與賦稅壓迫的許多農奴與流民受到教會和封建主的號召,引誘他們向東方去尋找出路與樂土。正如《歐洲的誕生》指出,十字軍「提供了一個無可抗拒的機會去贏取名聲、蒐集戰利品、謀取新產業或統治整個國家——或者只是以光榮的冒險去逃避平凡的生活。」
伊斯蘭教徒在636年開始控制耶路撒冷。1010年,埃及的法蒂瑪王朝哈里發哈基姆下令摧毀耶路撒冷所有的基督教堂和猶太會堂,加深了對非伊斯蘭教的迫害。基督教教徒到耶路撒冷朝聖的路被封,朝聖者受回教徒侮辱。
1053年,拜占庭帝國基督教會君士坦丁堡牧首彌格耳(Michael Cerularius),因君士坦丁堡的拉丁禮教堂拒絕使用希臘禮拜儀式,逐將其全數關閉。羅馬教廷提出抗議。彌格耳反而質問西方教會彌撒用無酵餅源自猶太人實為異端。羅馬教皇良九世派了樞機主教亨拜(Humbert)至君士坦丁堡,與彌格耳談判,但是雙方各不相讓,談判破裂。1054年7月14日亨拜進入聖索非亞大教堂,將開除彌格耳教籍的判書放到祭台上,出了教堂。而彌格耳不肯屈服,當眾把羅馬教皇送來的詔書燒毀。之後羅馬教皇和君士坦丁堡牧首相互絕罰,基督教正式分裂為天主教和東正教。
1066年,諾曼第公爵威廉橫渡英吉利海峽,征服英國,加冕為英王。他說法語,臣服法國。
1095年11月,羅馬教皇烏爾巴諾二世發出呼籲,請法國天主教信徒以武力維護信仰成立十字軍。在為反對異教及收復宗教聖地耶路撒冷為號召,十字軍東征的侵略戰爭拉開了序幕。另外,許多民眾因為生活貧困,不滿情緒增加,威脅到教主的統治。號召民眾東征,讓民眾到外尋找出路,是教廷減小民眾壓力的一個辦法,也是促使十字軍大規模東征的原因。
這場戰爭被羅馬教廷賦予了宗教戰爭的性質,號召從異教徒(穆斯林)手中奪回聖城耶路撒冷。因而也被形象的比喻為「十字架反對弓月」。參加戰爭的士兵佩有十字標誌,因此稱為十字軍。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1095年11月27日,教皇烏爾巴諾二世在法國的克萊蒙召開克萊蒙會議,號召所有人拿起武器,從異教徒手中奪回「主的墳墓」,說參加遠征的人可獲赦罪,戰死疆場的人可以升入天堂。自此第一次十字軍東征開始,「神的旨意」亦成為東西方教會召集軍隊的口號。1099年,十字軍佔領伊斯蘭埃及法蒂瑪王朝控制下的耶路撒冷,並建立了十字軍國耶路撒冷王國和三個附屬小國:伊德薩伯國、的黎波里伯國、安條克公國。是次戰事中十字軍屠了安提阿和耶路撒冷二城。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第二次十字軍東征
1144年,穆斯林塞爾柱人攻打伊德薩伯國。耶路撒冷國王向法王路易七世和德國國王康拉德三世求援,開始了第二次十字軍東征(1147年 - 1149年),結果失敗,伊德薩伯國滅亡。
第三次十字軍東征
1187年,埃及此時已經更換為阿尤布王朝,其蘇丹薩拉丁攻佔耶路撒冷,俘虜了耶路撒冷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紅鬍子)、英國獅心王理查一世和法王腓力二世發動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1189年 - 1192年),腓特烈一世在途中墜水而死,其部隊退出戰爭。薩拉丁進行了頑強的抵抗,雙方互有勝負,最終達成停戰協議。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1202年,教皇英諾森三世發起了第四次十字軍東征(1202年 - 1204年)。最初的目標是埃及,後來改變了軍事計劃,攻佔了君士坦丁堡,屠城並洗劫達一星期之久,拜占庭帝國的大部分土地也被攻克,並建立了拉丁帝國(1204年 - 1261年)。
1204年,法國國王腓力二世兼并了諾曼底公國的全部領土,法英交惡。
1215年,英國貴族強迫英國國王約翰簽訂《大憲章》,要求王室尊重司法過程,接受王權受法律的限制。約翰無意遵守,隨即爆發內戰。次年約翰病逝,內戰停火。
十字軍討伐阿爾比派
教皇英諾森三世曾經屢次想要同化基督教派阿爾比派,但最終還是失敗。1209年,英諾森三世發起了「阿爾比十字軍」(Albigensian Crusade),討伐整個法國南部的阿爾比派。此次暴力鎮壓經歷20年(1209-1229)。自此,阿爾比派全被異端裁判所除滅,至14世紀末期,該派逐漸消失。
兒童十字軍東征
1212年,教會在法國和德意志組織兒童十字軍東征。
第五次十字軍東征
教皇英諾森三世生前發起,1218年開始的第五次十字軍東征(1218年 - 1221年),以埃及阿尤布王朝為進攻目標。1219年攻佔埃及達米埃塔(Damietta),1221年由於尼羅河水泛濫被迫撤退。
幾乎於此同時,1219年至1221年,成吉思汗發動第一次蒙古西征,滅穆斯林花剌子模王朝。
第六次十字軍東征
第六次十字軍東征(1228年 - 1229年)仍然以埃及阿尤布王朝為進攻對象。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通過軍事壓力和談判,為耶路撒冷第二王國取得耶路撒冷、伯利恆和通往地中海的走廊。但是到1244年耶路撒冷再度被流亡的花剌子模回教徒佔領。
1236年—1241年,拔都率領蒙古軍團向高加索、東歐、中歐進行第二次蒙古西征,建立金帳汗國。
第七次十字軍東征
法王路易九世發動第七次十字軍東征(1248年 - 1254年),進攻埃及阿尤布王朝,被埃及馬木留克奴隸兵團擊敗,路易九世被俘,1250年以大筆贖金贖回。阿尤布王朝也於1250年被馬木留克王朝取代。
1252年至1260年,旭烈兀率領10萬蒙軍進行第三次蒙古西征,滅巴格達穆斯林阿拔斯王朝,建立伊兒汗國。
第八次十字軍東征
1270年,此次東征由法王路易九世領導,進攻突尼斯穆斯林哈夫斯王朝。路上發生流行病,路易九世染病身亡,軍隊撤退。
第九次十字軍東征(Ninth Crusade)
第九次十字軍東征,有時也被合併成第八次東征的一部分。由英國的愛德華親王於1271及1272年發動。他獲知法王路易九世在西線失敗之後,率軍渡海在以色列阿卡登陸,企圖從東線進攻,但是最終被埃及馬木留克兵團擊敗。
此後,十字軍在東方的領土逐漸落入穆斯林手中。1291年,最後一個據點阿卡(今以色列北部城市)被埃及馬木留克軍隊攻陷,耶路撒冷王國滅亡。
北方十字軍入侵
北方十字軍戰役是由丹麥和瑞典信奉天主教的國王,德意志的寶劍,條頓騎士團和他們的盟友針對北歐波羅的海東南部,信奉異教的立陶宛發起的十字軍戰役。瑞典和德意志為反對俄羅斯的東正教徒而發起的戰役,有時候也被認為是北方十字軍戰役的一部分。這些戰爭中的一部分在中世紀時就被稱為十字軍戰役,但是其他部分,包括大部分的瑞典的部分,到19世紀才第一次被浪漫民族主義歷史學者稱為十字軍戰役。波羅的海東部因為軍事征服而改變:首先是利沃尼亞人、拉特加利亞人和愛沙尼亞人,然後是瑟米利亞人、庫爾蘭人、普魯士人和芬蘭人,都被丹麥人、德意志人和瑞典人合夥擊敗、洗禮、佔領,甚至有時候滅絕。
最後一次十字軍
1390年,奧斯曼土耳其軍隊進攻拜占庭帝國。拜占廷皇帝曼努埃爾二世向羅馬教皇發出呼籲,請求支援。受此請求,教皇博尼法斯九世呼籲,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西吉斯蒙德和法國勃艮第公爵組織了最後一次十字軍遠征,由勃艮第公爵的兒子孔德·德·納弗爾斯(Comte de Nevers)統率。1396年9月28日,最後一支十字軍隊伍在尼科堡戰役(Battle of Nicopolis)中被土耳其軍隊打敗。
第一次十字軍由西歐封建貴族騎士們在西亞建立了短暫王國,雖然耶路撒冷王國僅維持了88年,十字軍東征對地中海沿岸國家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十字軍所到之處,搶掠、偷盜,遍地焦土,之後十字軍還在威尼斯人幫助下侵入當時土耳其無法攻破的君士坦丁堡,成為兩百年後奧斯曼土耳其大軍攻下此城的肇因,數次大規模軍事動員也使西歐各國人民損失慘重,幾十萬十字軍死亡,並使日後東方回教世界與西方基督教世界互相對立。教廷和封建主卻取得了大量的財富。但是另一方面,歐洲原本因西羅馬帝國滅亡使歐洲進入黑暗時期,因為十字軍運動帶回大量東方進步文明,並導致大量農奴解除依附關係,成為自由民,加速了西歐手工業、商業的發展,亦是文藝復興與近世中產階級商業文明的一重要成由,塑造出近代強盛的歐洲。
[ 本帖最後由 mrpt 於 2009-10-27 00:53 編輯 ]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