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距今約5000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進而形成國家,到了漢代通過文化交融使漢族正式成型,後來歷經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
在中國5000年的歷史長河中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少數民族,在這其中有十個民族影響最大。那麼問題來了,在中國歷史上有哪十個少數民族?在這十個少數民族中,對我國影響最大的是哪個少數民族?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詳細解答,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十、柔然族,亦稱蠕蠕、芮芮、茹茹、蝚蠕等等。東胡後裔「柔然」名號始於車鹿會之自稱。而「蠕蠕」之名則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對柔然有勇無謀侮辱性的改稱。北魏後期柔然又以「茹茹」作為自稱或姓氏。
柔然源於東胡族,4世紀中葉附屬於拓跋部,主要遊牧在鄂爾渾河與土拉河流域。拓跋部南遷後,進居陰山一帶。5世紀初,首領社侖遷居漠北,合併附近的部落組成聯盟。 記載說柔然是「匈奴之裔」、「匈奴別種」、「塞外雜胡」。傳說柔然始祖名郁久閭(3世紀後半葉),子孫採用始祖之名的郁閭為氏。4世紀中葉起自稱柔然。
柔然族5世紀至6世紀中遊牧於蒙古高原。他們辮髮左衽,居穹廬氈帳,逐水草畜牧,無文字,以刻木記事。最盛時期,勢力北到貝加爾湖畔,南抵陰山北麓,東北達大興安嶺,與地豆於(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烏珠穆沁旗和通遼市一帶)相接,東南與西拉木倫河流域的庫莫奚及契丹為鄰,西邊遠達準噶爾盆地和伊犁河流域,並曾進入塔里木盆地,服屬了天山南路南北兩道諸國。
柔然汗國最盛時,其勢遍及大漠南北,北達貝加爾湖畔,南抵陰山北麓,東北到大興安嶺,與地豆於相接,東南與西拉木倫河的庫莫奚及契丹為鄰,西邊遠及準噶爾盆地和伊犁河流域,並曾進入塔里木盆地,使天山南路諸國服屬。在柔然的發展過程中,逐漸融合了其它民族成分。
5世紀至6世紀中遊牧於蒙古高原。他們辮髮左衽,居穹廬氈帳,逐水草畜牧,無文字,以刻木記事。最盛時期,勢力北到貝加爾湖畔,南抵陰山北麓,東北達大興安嶺,與地豆於族相接,東南與西拉木倫河流域的庫莫奚及契丹為鄰,西邊遠達準噶爾盆地和伊犁河流域,並曾進入塔里木盆地,服屬了天山南路南北兩道諸國。
九、古羌族
民族概況: 我國的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垻藏族自治州的茂汶羌族自治縣和汶川縣、理縣、黑水縣、松潘縣等地,茂汶羌族自治縣是最大的羌族聚居區。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羌族人口數為306072。使用羌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分南北兩大方言,除茂汶縣赤不蘇區和黑水縣的羌區為北部方言外,其餘羌區均為南部方言。羌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長期通用漢文。
羌族歷史悠久,可溯源於3000多年前的古羌人。羌人中的一支約在春秋、戰國時從甘肅、青海地區絡繹遷居於岷江上游一帶生息繁衍,與當地居民相融合,逐漸形成為今日的羌族。
羌族與中央王朝的關係由來已久,除漢朝在岷江上游設置汶山郡外,從隋到宋都設過羈縻州。元明推行土司制度,委任土官治理地方,清朝實施改土歸流,以流官代替了土司政權。19世紀末,英法帝國主義勢力侵入羌區,與官僚、軍閥、地主相勾結,殘酷地壓迫剝削羌族人民。
八、南詔:南詔是唐朝西南邊境的一個強大地方勢力,是白族人建立的政權。它對唐朝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新唐書·突厥傳序》曾記載說:「唐與蠻夷更盛衰,嘗與中國抗衡者有突厥、吐蕃、回鵑、雲南是也。」雲南即南詔,南詔又是在唐朝的扶植下發展起來的,因而南詔與大唐之間有著極為微妙的關係,相互間恩怨和戰,前後經歷南詔13代王,近300年,在13個王中有10個王被唐朝加封,然而矛盾和戰爭也不斷出現。
隋末唐初洱海地區小國林立,互不役屬,其中有六個實力較強的小國,分別被六個國王統領,被稱為六詔,分別是: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蒙舍詔。蒙舍詔在諸詔之南,稱為「南詔」。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南詔先後征服了西洱河地區諸部,滅了其他五詔,統一了洱海地區。
在南詔,以往的昆明蠻、雲南蠻、哀牢蠻、西洱河蠻、僰、漢等族群共同生活在同一個區域,在長期的經濟、政治、文化的交往中,相互交流,相互融合。
閣邏鳳遣將軍楊牟利率兵脅迫西爨遷徙到太和城西南的永昌城(保山縣),凡徙二十餘萬戶。河蠻與西爨同為白蠻,徙居永昌,可以增加南詔的實力。西爨征服烏蠻(東爨),徙居後,烏蠻得自立,南詔國王世世與烏蠻通婚姻,讓烏蠻徙居西爨故地。
七、吐蕃
古代的吐蕃都城在今西藏拉薩市。吐蕃的疆域達到極盛的時候,西起蔥嶺與大食接壤,東至現今甘肅省隴山、四川盆地西緣,北起天山山脈以南、居延海,南至青藏高原南麓與印度。
吐蕃王朝是西藏歷史上第一個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政權,松贊干布被認為是實際立國者。青藏高原各部在吐蕃王朝的統一下凝聚成強大勢力,逐漸走出封閉的內陸高原,使得古代藏族社會第一次出現勃勃生機。原本各自為政、分散孤立發展的局面被改變。通過制度、法律、驛站等建設,各個小邦政權和部落聯盟得到整合。由於內部人口流動,社會交往面擴大,推動了藏地語言及整個文化層面上的相互溝通,實現了青藏高原文化上的整合與壯大。
六、契丹族的起源,先看一個古老的傳說:有男子乘白馬自湟河(今天的西拉木倫河,為西遼河北源)而來,女子乘青牛自土河(今天的老哈河,是遼河西源西遼河上源)而來,二者相遇,結為配偶,生八子。他們的子孫繁衍成為八個部落,逐漸發展成為以後的契丹族。老哈河、西拉沐倫河,是契丹的母親河。
契丹族簡介: 古老的契丹族源於更早的東胡後裔鮮卑的柔然部。「契丹」原意為鑌鐵,以契丹一詞作為民族稱號,來象徵契丹人頑強的意志和堅不可摧的民族精神。中上最早關於契丹族的記載始於公元389年,那是一場戰役,柔然部戰敗於鮮卑拓跋氏的北魏。敗後其中北柔然退到外興安嶺一帶(沒那麼遠吧,應為大興安嶺北部),成為蒙古人的祖先室韋。
而南柔然躲避到今天內蒙古的西喇木倫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區,那裡成為了這部分柔然人的避風港和變身契丹再次崛起的搖籃。契丹在這一地域以聚族分部的組織形式過著遊牧和漁獵的氏族社會生活。此時契丹的八個部落的名稱分別為悉萬丹、何大何、伏弗郁、羽陵、匹吉、黎、土六於、日連。
在戰事動盪的歲月中,各部再次走向聯合,形成契丹民族,先後經過了大賀氏和遙輦氏兩個部落聯盟時代。 契丹族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有深遠影響的民族。「契丹」本意為鑌鐵,表示堅固。由於契丹的名聲遠揚,至今國外有些民族或國家仍然把中國稱做「契丹」。契丹給中國大地留下了堅實的印記。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