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339|回覆: 4

3歲的皇帝,25歲的攝政,無能的太后,這就是大清的後慈...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1-6-28 08:43: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8.06   01.jpg



都說晚清的中國處於「內輕外重」的局面,意思是說中央勢弱而地方勢強,這與太平天國運動後湘軍、淮軍勢力集團的興起以及洋務運動有關。而慈禧、光緒二人的存在,一直使清政府保持著對地方的極大制約,即使如李鴻章、張之洞等地方權臣,除特殊情況外,也不敢公然違背中央權威。但在1908年慈禧、光緒二人先後逝世之後,中央的權威頓然喪失,最高權力被轉移到年幼的溥儀與年輕的載灃手中,這就使清政府與地方之間出現了更多的問題,種種問題的爆發又為1911年革命的爆發埋下了伏筆。

一、慈禧去世前後的中央權力
許多人認為清廷中央權力自晚清太平天國運動以來便一直處於衰退當中,其實這個說法不太恰當。準確地說,直至1900年「東南互保運動」發生之前,地方督撫權力的確是在不斷上升的,以致於出現了東南數省公開違背清政府命令,與列強和談以維護東南各省秩序的事情。但事情往往是呈現出「否極泰來」的趨勢,東南互保是督撫權力達到頂峰的標誌,也是其權力開始下降的關鍵點。自此清政府開啟的清末新政與預備立憲,無不以削弱地方、加強中央為目的。

無論是清末新政,還是預備立憲,都從改革官制開始,而在改革過程中,中央無論在實際上還是法理上都進一步加強了其統領地方的最高權力。自太平天國運動之後,地方督撫逐漸從中央手中「攫取」到的司法權、財政權、軍事權等,也在一道道官制改革令與司法、財政、軍事改革令中被收歸中央。儘管這所謂的「集權」並未取得多大的實際效果,但地方若再想像1900年之前那般肆意使用權力,是再也沒有任何道義與法理上的依據了。

因此自1900年之後,慈禧和清政府所掌握的明面上的權力越來越多,地方種種權力被收歸中央,不得私自行使。而且由於慈禧與光緒皆執掌權力多年,尤其是慈禧深諳權術之道,以帝王平衡之道收服各方勢力,光緒亦在位數十年,他雖然未掌握實權,但各方對他也都尊敬有加,不敢有所僭越。總而言之,慈禧去世之前的大清朝廷,是自太平天國以來表面上「最具權威」的時期,但令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光緒和慈禧兩天內先後去世,龐大的帝國沒有了權力中心,也就沒有了權威性,局面隨之發生變化。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樓主| 發表於 2021-6-28 08:43:22 | 顯示全部樓層
二、慈禧去世之後的朝局

光緒、慈禧去世後,年僅3歲的溥儀登基,是為宣統皇帝,溥儀之父、光緒之弟載灃以「監國攝政王」的身份成為大清國實際上的最高執掌者,而他也不過才25歲。與朝中老臣、重臣相比,一個3歲的皇帝,一個25歲的攝政王,再加上一個並沒有什麼權力與能力的隆裕太后,實在很難掌握這個龐大的帝國。此時朝野上最具威望的人,當為漢臣袁世凱,他當時身兼數職,其中最核心的當為軍機大臣與外務部大臣。在當時的中國,處理洋務意味著極高的身份與地位,這預示著身為外務部大臣的袁世凱不僅在朝內有勢力,還能獲得西方各國的支持,加之袁世凱早年小站練兵,培養出大量軍隊將領作為心腹。可以說無論是政治上,還是軍事上,袁世凱都是朝中第一人。

那麼問題來了,載灃與袁世凱之間的關係怎樣呢?答案很簡單,兩人的關係十分糟糕。其中最現實的問題就是,面對資歷老、地位高、威望高的老臣,載灃無法像慈禧甚至是光緒那樣掌控,根本玩不轉。載灃在執政前不過在軍機處行走一年多,論起來還是軍機大臣袁世凱的下屬和晚輩,載灃雖一朝成為大清最高執掌者,但年齡、資歷與能力上的限制使他面對老奸巨猾的袁世凱時,毫無招架之力。再加上載灃一直十分痛恨袁世凱,他認為正是袁世凱當年的告密,才使他哥哥光緒慘遭禁錮,戊戌變法也走向失敗。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說,載灃對袁世凱都沒有什麼好感。

載灃掌權後,很快借新政之由,將大量皇家子弟安排進中央各部門,例如任命他的胞弟載洵為海軍大臣,載濤為軍諮府大臣,希望藉此分割袁世凱的軍權。此外還在朝堂之上多次藉機打壓袁世凱,袁世凱深諳權術之道,他明白在載灃剛剛執掌大權之際不宜與其公開碰撞,因此藉機辭職回鄉,在河南深居簡出的同時,也利用眼線隨時掌握朝堂動態,以尋求復出的機會。載灃過於明顯且「幼稚」的政治打壓行為,打破了在慈禧手中還算平衡的朝局,看似載灃一頭占據了絕對優勢,中央權威更加明顯,但實際上載灃肆意打壓袁世凱、安排愛新覺羅皇室執掌各部衙門的舉動,極大地損害了中央權威。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21-6-28 08:43:23 | 顯示全部樓層
三、內外皆輕的大清

通過清末近十年的改革,地方督撫的權力開始急速衰退,不復當年東南互保運動時的態勢,加上張之洞、劉坤一等地方老臣先後去世,地方督撫再度臣服於中央之下。而在中央,載灃與溥儀的上台,中斷了慈禧的收權之路。政治鬥爭經驗淺薄的載灃過度使用其權力,在朝中打壓袁世凱,放棄之前慈禧堅持的「滿漢平等」原則,扶植大量滿清貴族上位。袁世凱則暫時隱藏起自己的鋒芒,回到老家等待時機以東山再起。至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前,清政府正處於極度尷尬的狀態,地方督撫權力不再,而中央集權尚未完成,可謂處於「內外皆輕」的局面。整個大清朝如同一鍋煮沸的熱水,只等待有人將鍋蓋掀開,讓沸水迸發。

1911年的武昌起義,徹底掀開了這鍋熱水的蓋子,載灃發現此時的地方已經不再像數十年前那樣,可以出現曾國藩、李鴻章這樣力挽狂瀾的地方大員,中央也沒有了慈禧這樣的強勢領袖。面對規模並不大的武昌起義,清政府竟慌了手腳,無所適從,武昌起義的成功顯然正是在「內外皆輕」的關鍵時候爆發,才使得革命迅速得取得成功。很快袁世凱東山再起,借剿滅革命黨的名義從載灃手中攫取軍政大權,並利用自己一手扶植起來的北洋軍在對抗革命黨的過程中取得越來越多的政治籌碼。軍人自此成為左右決定朝局的關鍵力量,並在此後數十年時間裡一直如此,誰擁有了軍隊,誰就擁有了革命的解釋權,正所謂「槍桿子裡出政權」,這是慈禧和載灃所萬萬想不到的。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21-6-29 08:11:22 | 顯示全部樓層
朝政混亂, 晚清敗亡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21-6-29 09:34:15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人的悲劇。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11-25 08:2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