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八十年代以來,主辦奧運會已成主辦城市的城市發展催化劑,它促致本來可能需要耗時數十年才完成但在七年來便竟全功的基本建設,德國古登堡大學運動及體育管理學教授普魯士在《主辦奧運經濟學》(H. Preuss:《The Economics of Staging the Olympics》,Edward Elgar, 2004)一書,對奧運基建與主辦國經濟發展的關係,作了詳盡的剖析。一句話,基建的規模應與主辦國的經濟體積配合,基建才不致在奧運過後因過剩而閒置導致重大經濟損耗……。一如昨文指出,中國主辦奧運的財政預算毋須經議會審查通過,它究竟用了多少錢(許多與奧運有關的項目可以撥入有關部門開支),外人是無從知曉的,現在大家看到的是北京因奧運而換新顏。筆者相信這些硬體設施在奧運後可派上用場,因此京奧對促進北京經濟增長以至「人文面貌」絕對有利。
本報網站昨天以第一時間刊登香港美國商會前會長康原(John Kamm)同日發表於《華盛頓郵報》的文章:〈中國人不知自己的國際形象〉,作者根據美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於全球二十四國進行的民意調查(Pew's Global Attitude Survey),顯示生活在鳥籠中的中國人,因為與外界隔絕(也許只能說是半隔絕),不知天地之大,以為外國人大都熱愛中國(十名被訪者中只有一人認為外國人不喜歡中國)。最有意思的是,政治掛帥的京奧營造了舉國騰歡的景象,人人以主辦奧運為榮,可是,NBC和《華爾街日報》聯合民意調查,則指出十分熱衷體育運動的美國人,對京奧基本上沒興趣。北京酒店房間空置率嚴重,店東過分相信官方宣傳以為必定客滿京城因而叫價太高之外,還與他們昧於世情有點「關門皇帝」況味根本不知外國人特別是老美對京奧態度大有保留,加上簽證困難,因此京奧遊客不若想像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