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5422|回覆: 10

繁華後必然黯淡 金融時報:讓產業自然整合度危機

[複製鏈接]
簽到
256
發表於 2008-8-1 02:48: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08 / 07 / 31 星期四 21:00   
     
全球經濟危機的發生至今已經一年,這不但是重新檢驗我們應付危機策略的時候,更是檢驗在這些策略背後的診斷的時候。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樓主| 發表於 2008-8-1 02:48:37 | 顯示全部樓層
到現在,我們應當已經明白,現今世界總體經濟所面對的問題,正是對原物料的過度需求和金融服務的過度供給。Harvard University經濟學教授,也是IMF 前任首席經濟學家Kenneth Rogoff於《金融時報》撰文指出,既然如此,就不應再努力推動已經過大的需求,也不應限制金融機構的合併與重組。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8-1 02:48:55 | 顯示全部樓層
Rogoff指出,原物料價格及通膨的上漲速度,正是全球經濟仍處於快速成長的鐵證。但這卻是最糟的情形。從2000年至今,全球經濟蓬勃發展,是近代史中成長最為快速的時期。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原物料供應的增速必定難以跟上經濟成長,導致其價格大幅上漲,也應是意料中事。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8-1 02:49:13 | 顯示全部樓層
對大部份的原物料來說,尤其是能源和金屬,一個新的開採區需要 5至10年的準備期,然後才能正常供應。但因為大量的替代性資源,及新興市場快速成長的扭曲,原本應該很靈敏的需求反應被鈍化了。Rogoff說,「我們缺乏嚴重的全球衰退,能讓原物料價格崩盤的那種。因此可能需要好幾年的時間,才能重新平衡供需。」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8-1 02:49:31 | 顯示全部樓層
同時,如果全球所有地區都想藉由總體經濟的刺激來維持高成長,結果就會導致原物料價格再進一步上揚,而在不久的未來引起更嚴重的經濟崩盤。

由於1970年代的經濟衰退經驗,許多政策制定者與經濟學家都相信,政策方向應該是致力推升需求。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8-1 02:49:49 | 顯示全部樓層
在美國,經濟成長的急迫性帶來了激進的退稅方案、大幅降息和對金融機構的全面支撐。中國當局則利用人民幣的升值短暫抑制通膨一段時間後,也再度把推動經濟成長視為第一要務。其他新興國家,大抵上也都追隨這樣的發展政策。

Rogoff說,以美元做為貨幣風向球的國家,拚命模仿美國的寛鬆貨幣政策。就連中東地區這種成長已經夠快速,通膨壓力已經夠大的國家仍然如此。

在全球主要經濟區方面,目前只有歐洲央行仍不願加入刺激經濟的行列。只是,在歐盟經濟成長的縮減下,歐洲央行也承受了來自國內與國際的政治壓力。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8-1 02:50:11 | 顯示全部樓層
美國式的經濟刺激方法,會讓個別國家在短期內看到經濟的成長,只是這種方法對通膨預期的控管很寬鬆,之後若想將它導回正軌,可能得付出很大的代價。況且,如果全球都用相同的方式擴張需求,那麼就連短期效用都會變得極微小。原物料的供應量會限制全球真實的出口狀況,而這些過度的需求就會轉為通膨壓力。

有些央行官員認為,只要薪資成長還在控制中,就不必擔心太多。雖然大體上沒錯,全球化的確使得較不具技能的勞工在全球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下降。但隨著商品價格的上揚,薪資上漲壓力最終還是會隨之而來。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8-1 02:50:31 | 顯示全部樓層
若從歷史角度來看可以發現,早在歐盟或其他地區組織成形之前,在國際的金融危機中,各國政府其實都自有能力處理它們的通膨問題。

這場持續惡化的金融危機,是全球總體經濟擴張政策所結下的果嗎?在通膨狂升的新興國家,我們看不出答案;而就算在這場金融危機的震央國,答案也模糊不清。

讓高通膨持續幾年,對那些身處困境的屋主和金融機構可能有益。但Rogoff認為,卻不可能為了挽救金融活動,就無限期地放縱通膨壓力。放棄通膨救經濟的方法,與長期成本、重新控制通膨的代價,兩方相權,孰輕孰重?納稅人又有義務供養比如Fannie Mae、Freddie Mac這類受困的金融機構嗎?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8-1 02:50:50 | 顯示全部樓層
確實,如果金融企業的倒閉是不能被容許的事,那央行與監管機關究竟該如何對與抵押貸款證券、衍生商品等行業機構發揮其影響力?或許監管機關想要讓它們縮水約10-15%。但Rogoff指出,產業自然整合的方式,應該是體質不佳公司的健康部門被收購,然後它退出市場,或是直接被被營運良好的公司所淘汰。

難道只要有公司倒閉,就是危機的警訊嗎?以航空業為例,Rogoff說,通常在景氣不佳時,航空業會以以大型公司歇業或併購的方式來度過低潮期。它們早已習慣這種傷害、知道該如何度過,而其它產業也一樣。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8-1 02:51:11 | 顯示全部樓層
Rogoff質疑,每當銀行業經歷合併整頓期,就把整個國家的經濟拿來當做人質,這樣是對的嗎?結構複雜的投資銀行,其業務一直在進化與混合,而主要國家各央行又向其擴大貼現窗口,所謂重組的「危機」一定會更常發生。

Rogoff並說,因為許多政治上與技術上的原因,在經濟繁榮時期,金融市場監管從來都不夠嚴格。而這也是為什麼在經濟衰退時期,監管應該更嚴厲。因為只有這樣,投資人和企業高層才會真的嚴肅看待風險。如果一家營運不良的金融機構,在衰退時期都有央行在背後撐腰、不會停業,那它當然也不可能倒閉。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8-1 02:51:29 | 顯示全部樓層
誠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現今的問題是長期造成,而且絕對沒有輕鬆如意的解決方法。但Rogoff呼籲,提出更多銀行業監管方案是必須的,政策制定者也應在這青黃不接的時期,停止使用這種過度的總體經濟擴張政策。此外,更應該接受這個事實:在好得不可思議的繁榮後,隨之而來的一定是無法避免的經濟放緩。

對大部份央行而言,這意味著必須大幅升息以對抗通膨;對各國財政部來說,這表示了應當維持住財政的紀律,而非給予退稅的誘惑和燃料補貼。政策制定者如此熱烈期盼,想要迴避一個最普通的供應衰退,但卻冒了很大的通膨和預算風險。因為這種作為,可能導致規模更大、為時更久的經濟衰退期。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11-22 11:5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