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淺解
任何一種有系統、有義理的文字,都是由外舉決定內涵的,經典也不例外。因此當我們瞭解了這一部經 典的標題之後,也就會瞭解它的旨趣了。這裡我們首先要討論的是什麼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查字典是班若或缽惹,實際上應該讀成缽瑞。這種發音是不是很標準呢?也不然;因為唐朝時代「般若波羅蜜多」的讀音是「巴尼亞巴拉咪達」,這個音譯跟梵文的原音是相吻合的。懂得梵文的人,他不會念缽瑞,而是念「巴尼亞」。
般若的基本含義是「智慧」,其所以不翻譯,是因為它雖然可以翻為智慧,但跟我們通常所謂的智慧,在程度上是有差距的。我們說某人很有智慧,那僅只是指他那「六塵」所積的表層意識。這裡的「般若」並不僅只是指表層意識,而是指心的原態與共相。既然找不到適當的中國文字來表達,乾脆就不翻譯了。
一般法會中,大多都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心經》,為何《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不加上「摩訶」兩個字?因為摩訶般若是全稱,只用般若是簡稱,只要提到般若,就一定是摩訶般若。摩訶般若即是大智慧,大到什麼程度?它是一切世間智慧的本源和實性。
世間的智慧,是否離開了般若呢?它雖然已經不是般若的原態,但卻也離不開般若。因為「煩惱即菩提」,當我們感受到煩惱的時候,就證明我們有生命,有覺性(菩提)。如果是沒有知覺的植物人,還會有煩惱嗎?為什麼不用「摩訶」,表示它是略稱,而「摩訶般若」就是具稱。就象我們講電視機是television,如果只說T.V.,別人也能懂。
波羅:正確的讀音是「巴拉」,是彼岸、對岸,且含有「解脫」的意義。
蜜多:正確的讀音是「咪達」,是「到達」的意思。
我們有時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有時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這也是簡稱和具稱的不同。「多」字只是在強化語氣。有些人不懂,平常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念多了,他以為這是一句,經名則是「多心經」。佛法講求「一心」,那裡有什麼「多心經」呢?這就不正確了。
來源:《禪》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