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SL888 於 2013-7-12 14:51 編輯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弦琴,古代文人四技“琴、棋、書、畫”中琴就是指古琴。為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是中國最早的彈撥樂器,其歷史幾乎和中華文明一樣悠久。古琴屬於八音中的絲,或弦樂器族內的彈撥弦鳴樂器。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餘音悠遠,深具東方文化特色。古琴歷來為文人階層重視,被尊為“國樂之父”、“聖人之器”,在漫長的歷史中積累了大量的文獻,並與其他思想和藝術形式相互滲透,交相輝映,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古琴,中國古老的撥弦樂器,有三千年以上歷史,漢朝起定製為七弦,歷來為文人士大夫最推崇的樂器,有「士不故不撤琴瑟」之說;也是禮器和樂律法器。自古稱琴,20世紀20年代起改稱古琴,本文統稱琴。
命名
古琴,古稱琴、瑤琴、玉琴、七弦琴。民國前琴一字特指古琴,民國初期後為別鋼琴才稱為古琴 。
歷史
遠古先秦
東漢時期的陶制撫琴人像,出土於彭山江口漢崖墓,藏於南京博物院
北魏時代的撫琴石佛像,出土於山西,藏於巴黎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
九霄環佩,伏羲式,唐代名琴,雷威制
琴可能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撥弦樂器,鑒於出土的商朝卜骨上刻有甲骨文琴字。博·拉文格林(Bo Lawergren)認為,它可能從像箜篌這種中東豎琴發展而來,而箜篌最早出土樣本是在新疆省且末縣,可追溯到前400年至前200年。許多學者表示它在周朝時期流行,而已知最古老的成文琴指法樂譜可追溯到漢朝。 其的創製來源並不清楚,傳說有伏羲造琴、神農造琴,但無考古支持。關於琴的最早文字記載見於《詩經》,與琴相似的最古實物是曾侯乙墓中的築和十弦琴。築長度與現代琴相仿,而十弦琴長度是現代琴的一半,琴體較厚,琴面不平,無徽位。戰國中期和西漢則有比現代琴短些的七弦琴出土。曾侯乙出土的十弦琴面板呈曲線,琴頭微昂,腰部下凹,尾部上翹,下有一足,很像單足的夔,有禮器的象徵。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漢初七弦琴結構簡單,音箱較小,共鳴聲小,尾部為實木,面板無徽位,大概是以散音和泛音為主,表現力局限。西周時的鍾儀是現存記載中最早的一位專業琴人。
漢魏六朝
東漢至魏晉時期,有音樂家、音樂理論家蔡邕和嵇康。據蔡邕著作《琴操》所述,現代琴的型制於東漢晚期確定。蔡邕作有琴曲5首,合稱「蔡氏五弄;又傳他曾用灶余焦木製成著名的「焦尾琴」。《胡笳十八拍》相傳為蔡邕女兒蔡琰作,實則《大胡笳》和《小胡笳》皆為唐人借題所作。嵇康流傳有琴曲4首,合稱「嵇氏四弄」;現存同名琴譜載於明代琴譜,可能並非原作;還著有《琴賦》、《聲無哀樂論》等著。琴曲《廣陵散》也在此時廣為流傳。 南北朝時期,出現了最早的文字譜,南朝隱士丘明留下了文字譜《碣石調·幽蘭》。
隋唐
隋唐時期,琴曲創作進入第二個高峰,如董庭蘭擅彈《胡笳》等曲,流傳作品有《頤真》;其他新作琴曲有《風雷引》、《昭君怨》、《離騷》、《陽關三疊》和《漁歌調》等,斫琴在唐朝也有巨大的發展,如四川雷氏家族所斫的「九霄環佩」為傳世名琴。唐代減字譜逐漸成熟,成為了記錄琴音樂主要譜式。
自唐朝以來文人雅士將琴尊為四藝之一,沈括將其描述為「九客」之一時,琴後來演變成與古代仕紳階層高度相關的一種樂器。
宋元明清
宋元時期,琴開始出現明確的流派傳承。第一個琴派浙派出現於南宋晚期,代表琴家有郭沔(作《瀟湘水雲》)等。南宋姜夔作琴歌《古怨》,是現存最早的琴歌。明清時期,琴流派紛呈,大量刊印琴譜,第一部琴譜《神奇秘譜》(朱權,1425年)保存了眾多古曲。清朝後期,琴藝術相對衰落。
近代
清末至1950年代,全國能琴者僅約百餘人。20年代在蘇州、上海一帶成立的今虞琴社以及編印的《今虞》琴刊是惟一的盛事。[20]1950年代至1960年代間,查阜西帶領的琴調查小組在中國琴人聚集的地區進行了普查,並造訪多位琴人,收集文字及錄音資料,整理出版《存見古琴曲譜輯覽》、《琴曲集成》等參考資料,為琴藝術的復興奠定了基礎。琴逐漸納入音樂專業教育體系,管平湖、查阜西、吳景略、顧梅羹、張子謙、衛仲樂等在北京、上海等地研究、傳授琴。琴家們除了恢復古曲之外,也嘗試創作新曲。
2003年11月7日,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第二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將古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劃分在「民間音樂」類。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 原網址。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 原網址。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 原網址。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