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古馬爾他 翻開地中海的懷舊地圖
在世界地圖上,你未必可以找到馬爾他,它的面積只有香港的三分之一,卻是一個如假包換的國家,從馬爾他的首都瓦勒他乘船約兩小時,渡過地中海的藍波,你將抵達西西里島——義大利「靴尖」上的那顆「足球」。這兩個地方雖然語言不同,風俗有別,但在歷史上都曾被雄霸地中海地區的國家統治過,林立的遺址似一組組文明密碼,暗示著地中海的興衰起落,我計畫中的利比亞之行泡湯了,卻有失有得,能漫步在馬爾他與義大利的歷史星空之下,一樣意義非凡。
瓦勒他城中古代石階很多,計程車司機自豪地對我說:走上臺階,你就走進了瓦勒他的歷史。
生活在瓦勒他 生活在歷史中
我從烈日高掛的加勒比海飛到正值冬日的馬爾他,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想辦法走入炮聲初平的利比亞。殊不知千里迢迢繞過半個地球,這個心願卻還是沒能實現。下了飛機後,我在馬爾他的航空公司與船運碼頭之間奔波了一天,最終還是無功而返。航空公司的工作人員很負責任,特意把電話打到了利比亞新政府的相關部門,回答是對外旅遊一概暫停,目前只容許外國商務人士入境。有知情人私下建議我別找麻煩,利比亞雖然表面上停了火,其實內鬥仍然十分激烈。加上美國新任國防部長正在利比亞訪問,想憑旅行者的身份入境逛逛拍拍,那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事。
馬爾他雖然是個袖珍國,卻四面環海,地中海的藍綠色海水映襯著島上蜜糖色的建築,分外鮮明好看,度假天堂之名當之無愧。說來有趣,詞源學認為「馬爾他」來自希臘文中的「蜜糖」一詞,可能由於希臘時期島上盛產蜂蜜的緣故。馬爾他曾經做過150年的英國殖民地,雖然獨立但仍是英聯邦成員國,所以人人操一口流利的英式英語,閉眼聽馬爾他人交談,准以為自己到了倫敦。很多人喜歡來這裡進修英文,因為與留學英國相比,當地的花費便宜很多,而且早上還在課堂聽講,下午就能跑去沙灘游泳曬太陽,學生生活快活似神仙!
初到馬爾他的首都瓦勒他(Valletta),印象最深的要數眾多的軍事衛城似的老教堂,此外便是濃郁的騎士文化。漫步街頭巷尾,冷不丁就會遇到一座青銅騎士雕塑,商店裡最多的旅遊紀念品便是騎著大馬、身穿白袍或紅袍的聖約翰騎士小雕像——瓦勒他又被稱為「聖約翰騎士團之城」,1530年,經過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同意,這支以6500人頑強抵抗了20萬奧斯曼帝國強兵的傳奇騎士團結束七年流浪,在馬爾他建立起「馬爾他騎士國」, 讓這座小島有了一段至今與有榮焉的光輝歲月。
看到一大片如此亮麗多彩的漁船,有一種想當漁民的衝動。 五彩漁船 神眼的庇佑
從瓦勒他乘公車約半小時,我來到了一座漂亮的漁港小村,它名叫瑪律薩什洛克(Marsaxlokk),位於馬爾他東南沿海。漁村的海港非常有名,始建于20世紀70年代,現為地中海地區集裝箱運輸的中轉港。除了瓦勒他,這裡也是最吸引遊客的觀光地,一排排七彩船舶靜靜停泊在岸邊,構成了當地獨有的風景,這種漁船叫「魯祖」(Luzzu),源于腓尼基人的船艦,現已成為馬爾他的標誌之一。我想,能有閒情把漁船打扮得如此亮麗,相信漁民的內心也一定是快樂的。
從古至今,馬爾他被各路列強你爭我奪,難得消停,地域文化也變得「混血感」十足,瑪律薩什洛克是個異數,小漁村保留著馬爾他的傳統底色,在質樸中透出燦爛的天性。很多遊客一大早便來到漁村,一邊看漁民打魚,一邊等十點鐘的港口集市開門,一個個售賣當地手工藝品的小攤子都在集市上亮相,貨品五光十色,很是誘人。推薦彩色的馬爾他磁磚及蕾絲編織品,後者全部系手工製作,工藝精細、花式也更顯高貴,用它來營造充滿南歐風味的房間,再合適不過了。
除了重要港口的「身份」,瑪律薩什洛克也是馬爾他悠久歷史的縮影。在漁村不遠處,就是考古學家目前還在發掘的塔斯希爾格聖地遺址(Tas-Silg),這裡有島上先民在不同時期的定居點,最早甚至能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後期,還有些精美的建築遺址明顯受到迦太基或拜占庭建築風格的影響。此外這裡也是馬爾他唯一有過清真寺的地方,至於十世紀諾曼人用的錢幣等古物在島上也並不鮮見,喜歡收藏古董的朋友不妨來碰碰運氣。
從瓦勒他到西西里島全程80 多公里,航程受天氣影響在1.5 至2.5小時之間。
西西里島 陽光下品嘗蔚藍
在瑪律薩什洛克拍完小漁村後,我又去了與馬爾他隔海相望的卡塔尼亞。這座城市是西西里島地區最著名的觀光勝地,以三大寶藏吸引著各國的旅行者:巴羅克藝術之城、音樂家貝裡尼的故鄉、活火山埃特納市。很多人提起西西里島,第一印象便是電影《教父》中令人聞之色變的黑手黨,當然,這有點以偏概全。十幾年前,我因為工作的緣故認識了美國幾個服裝公司的經理,他們幾乎都來自義大利的西西里島,經歷也很相似:在青年時代選擇背井離鄉,跑到紐約的服裝廠工作,後來逐步成長為管理者,如今這些業務骨幹都七八十歲,早就退休安度晚年去了。可見走什麼樣的人生道路,個人意向才是最關鍵。
淩晨天還沒亮我就出發了。從瓦勒他可以坐飛機直接到埃特納火山腳下的卡塔尼亞,也可以坐渡輪前往。我選擇了淩晨的第一班渡輪,4點半起床,5點半出發,6點45分開船。天空還沉寂在一片漆黑裡,我走在甲板上,看著東方的藍色從深邃轉向明亮,與藍色的地中海慢慢呼應,最終混成一片朦朧的藍色世界。
這艘渡輪可以載客800名,乘客多集中在第2層,第3層為商務艙。記得之前我去船運公司詢問利比亞之旅,有一位女工作人員好奇,說她們都不想去利比亞的航船上值班,能躲一定躲,因為這個國家不確定因素太多了,怎麼你要偏向虎山行?她還告訴我,從馬爾他到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的航程大約300公里。
船到西西里島的港口時陽光明媚,我看到了不少巡邏艇,因這這裡算正經的國界了,最醒目的要數碼頭上的一艘標著China Shipping的中國貨輪,國貨真是遍佈全世界的港口了。踏上西西里島,第一感覺就是空氣清新,我去時正值冬季,島上還是滿眼綠色。西西里島有一種純樸的美,百姓的居所與大自然和諧而處,看不見奢華建築,找不到名牌商店,義大利雖然出產世界頂尖的奢侈品,但西西里島仿佛與它們完全無關。我有一點遺憾,因為很多美食只在夏天特供,現在享受不到了。清幽海濱與純樸人情讓人流連不已,我盤算明年夏天帶家人再來一次,好好細讀西西里島。
禮品商店裡擺了很多火山土小雕塑 埃特納火山 隨時大爆發
因為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位於西西里島東岸的卡塔尼亞是最早被古羅馬佔領的城鎮,之後又相繼被拜占庭人、阿拉伯人、諾曼人佔據過。埃特納火山就緊鄰著這座港城,它是歐洲最高、最大、最活躍的火山,迄今已噴發過 500多次,創下了世界之最。卡塔尼亞與這樣一座動不動冒火的火山只有29公里,當然得一次次浩劫重生,它9次被火山灰掩埋,如今遊客看到的已是第10座「轉世之城」了。從碼頭到火山需要坐兩個半小時的車,抵達火山腳下游客聚集的登山第一站——尼古拉斯小鎮。
埃特納火山的名字來自希臘文Atine,意思是「我在燃燒」。它海拔3323米,周長129公里。主要火山口直徑500米。周圍還有200多個較小的火山錐。據文獻記載,最猛烈的爆發在西元1669年,持續了4個月,滾滾熔岩讓卡塔尼亞成為一片火海,2萬人喪生。1979 年起,埃特納火山的噴發活動持續 3 年,其中1981年3月17日的噴發是近幾十年來最猛烈的一次,熔岩夾雜著岩塊、火山灰等以每小時約 1 公里的速度向下傾瀉,掩埋了數十公頃的樹林和眾多葡萄園,數百間房屋被摧毀。自埃特納火山噴發以來,累計造成的死亡人數已達100萬。
火山屢屢肆虐人間,對當地人民造成巨大威脅,為什麼他們不遠走他鄉求平安呢?原來火山噴吐出的火山灰會鋪積成更為肥沃的土壤,葡萄園、橄欖林、柑橘園和栽培櫻桃、蘋果、榛樹的果園掛果累累,品質出類拔萃,釀成的葡萄酒更是遠近聞名,所以儘管火山喜怒無常,當地人依舊願意忍受它的壞脾氣。此外登埃特納火山也是西西里最有名的旅遊專案之一,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遊客慕名而來,火山口原來是聚寶盆。
莫迪卡像一本厚厚的傳奇之書,等待遊客的翻閱 山城莫迪卡 古建明珠
離開埃特納火山,我直奔魅力古城莫迪卡(Modica),它位於西西里島東南部的拉古薩省。我前面說過,西西里島的文化瑰寶之一是巴羅克風格建築群,而莫迪卡便是島上古建築群的中心,很早便位列世界文化遺產。從盤山路上望過去,山城莫迪卡分為上城和下城,我們先來到下城,裡面就像立體小迷宮,到處都是彎彎曲曲的巷弄,民居的外觀也差不多,新來的遊客很容易迷路。最著名的幾座老教堂雖然年代久遠,依然有一種氣勢逼人的華麗感。
1693年,一場大地震讓千年古城莫迪卡化為瓦礫堆,當地政府重建家園時,很想趕趕時髦,便請能工巧匠以石灰岩為建材,運用當時最流行的巴羅克風格,修起一座座雕工華美的紀念碑、廣場、教堂——「巴羅克」的關鍵字便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莫迪卡因禍得福,鳳凰重生,三百多年後的今天,更成為西西里島的旅遊招牌。
莫迪卡人對美的熱愛與生俱來,漫步在老城裡,不管是普通住家或商店小鋪,門邊窗臺上必然佈置著鮮花,顯得格外浪漫,就連西西里島的甜酒瓶也整得色彩絢爛。我嘗試了一瓶檸檬酒,除了含一點酒精,它口味更像檸檬果汁。走累了,我撿了路邊的一所露天咖啡館坐下,和當地老人邊吃餅乾邊聊天。聊了一會後,我委婉地問他有關黑手黨的事,老人家直言不諱地說,都是老皇曆,黑手黨早跑去大城市掙大錢了,誰會留在這個彈丸之地辛苦謀生。他對電影《教父》也很有意見,認為太誇張,黑手黨讓出身之地背了太久的黑鍋,是該丟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