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2076|回覆: 12

中國戲曲

  [複製鏈接]
簽到
266
發表於 2012-7-24 18:07: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parma 於 2012-7-24 23:57 編輯

         近代中國的戲曲約剩下二百多個劇種,今次為大家介紹五大劇種:
1.京劇
發展:又稱京戲,京劇的腔調以西皮和二黃為主,主要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京劇曾一度於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到嚴重摧殘,當時文革發起人打著「破四舊、立四新」的大旗,以剷除舊文化之名對京劇演藝工作者加以迫害,紅衛兵將京劇演藝工作者貼上「反動派」的標籤並將之批鬥;後期於文革中倖存下來的京劇演藝工作者得到了喘息的機會,重建了京劇文化。
1950年代,大批國內難民南下香港,並帶著京劇到香港,于占元1960年代在香港開辦京劇班,徒弟有七小福(包括成龍、洪金寶、元華、袁和平等)。至1970年後,京劇班(七小福)解散,並各自發展


京劇.jpg


行當:京劇的行當主要分生、旦、淨、丑四種。
生就是指男子,又分老生,小生,武生。
旦就是指女子,又分正旦(青衣),老旦,花旦,花衫,武旦,刀馬旦,彩旦(丑角)。
淨就是花臉,又分正淨(銅錘花臉),副淨(架子花臉),武淨,毛淨。
丑就是丑角,又分文丑,武丑,女丑。
此外,在古代戲劇中的末角也作為重要角色單獨列出的,其一般作為配角。現代戲劇中已經和生合并,即「鬚生」。


京劇111.jpg


形式:京劇分為「念做唱打」。
念就是具有音樂性的念白,京劇中的念白分京白、韻白和蘇白,京白是用北京音,韻白則用湖廣音、中州韻,蘇白使用蘇南地區的方言。
做就是做表和身段。
唱就是行腔。
打是結合民間武術將其舞蹈化的武打動作


京劇1.jpg


音樂:
唱腔
京劇的唱腔以二黃腔和西皮腔為主。二黃有正二黃與反二黃之分,板式有導板、迥龍、慢板、慢三眼、中三眼、快三眼、原板、散板、搖板、滾板等。西皮腔板式有導板、慢板、慢三眼、快三眼、原板、二六、流水、快板、散板、搖板等。
伴奏樂器
京劇的伴奏樂器分文武場,文場主要指管弦樂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弦子、笛、笙、嗩吶等。武場主要指打擊樂器,有檀板和單皮鼓(班鼓)、大鑼、鐃鈸、京鑼等。
樂隊
京劇的伴奏樂隊又稱分文武場,傳統的京劇伴奏樂隊由5-8人組成,通常是7-8人。鼓師,又稱司鼓,演奏檀板和單皮鼓,是掌握音樂節奏的人,相當於樂隊的指揮。京胡、京二胡、京劇月琴、京劇三弦被稱為樂隊的四大件。京胡、京二胡、月琴又被稱為樂隊的三大件


京劇11.jpg

臉譜、服裝和道具:
臉譜
傳統京劇臉譜
臉譜是運用色彩和線條構成各種圖案,以象徵人物的性格和品質。
臉譜的根源,不少學者皆歸納為以下兩個來源:
1.祭舞面具說:源於古代祭典所用面具,像驅逐旱魃的儺舞,使用兇寧的面具來突出惡魔可怕的形象。
2.樂舞面具說:歷史傳說中北齊的蘭陵王面目秀美,作戰時戴上威猛的面具,以懾服敵人。
後來,由於俳優頭罩面具,在舞臺施展動作,究竟不自然,而且無法操縱面部肌肉和眼神的收放來表達現實人物的情緒,於是逐漸放棄面具,於是發展到以臉譜替代面具,提高面部化粧的戲劇功能。
臉譜的作用可歸納成四點:
1.暗示性格
2.介紹特點
3.褒貶善惡
4.明辨美醜
基本可分為五類:紅、白、黑、藍和綠、金和銀。 紅:表示忠勇正值,如關羽 白:表示奸詐狠毒,如曹操 黑:表示剛正不阿,如包拯 藍和綠:表示中性,草莽英雄 金和銀:表示神秘,代表妖神一類。

服裝
傳統戲劇的服裝統稱為『行頭』,基本的行頭包含:蟒、靠、褶、帔、衣、盔、靴等。這些行頭依角色身分和行當來穿著,無時代、地域或季節的限制,一套行頭通常可以在不同的情形下穿著。也就是說,同一套行頭在不同的劇目裡,各表現不同的角色。
道具
京劇的道具十分寫意,比如一隻馬鞭就代表了胯下坐騎,兩面綉著車輪的旗子就可以代表一輛車,而坐車人實際是走著


京劇1111.jpg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樓主| 發表於 2012-7-24 18:22:1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arma 於 2012-7-24 23:53 編輯

2.豫劇
豫劇是河南省的主要戲曲劇種之一,是中國的五大劇種之一,是中國最大的地方劇種。因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叫「河南謳」。又因其音樂伴奏用棗木梆子打拍而得名河南梆子,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進行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因河南省的簡稱是「豫」而將該劇種定名為「豫劇」。豫劇在安徽北部地區被稱為梆劇,山東、江蘇的部分地區仍稱梆子戲。豫劇主要流行於黃河、淮河流域。除河南本省外,河北、山東、陝西、湖北、山西、安徽、江蘇、四川、甘肅、東北、新疆、西藏各省以及台灣等地都有專業豫劇團的分布。豫劇在台灣舞台上與歌仔戲、京劇呈三足鼎立的局面。根據2004年的統計,中國大陸的豫劇團達160個,是全國之最。2006年5月20日,豫劇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豫劇.jpg


特色:

豫劇以唱見長,豫劇唱腔鏗鏘有力,富有激情奔放的陽剛之氣,具有強大的情感力度。其次豫劇質樸通俗、本色自然,更緊貼老百姓的生活。另外,豫劇節奏鮮明強烈、矛盾衝突尖銳、故事情節有頭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再加上曲調詼諧歡快,使得豫劇不僅適合演出輕鬆的喜劇,它又恢宏大氣故又適合演帝王將相的大場面戲,豫西調委婉動聽,吐字清晰,唱腔悲涼故很適合演悲情戲。豫劇在關鍵劇情上一般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暢、節奏鮮明、極具口語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暢、易被觀眾聽清,顯示出特有的藝術魅力。

豫劇1.jpg

角色行當:
豫劇的角色行當,由「生旦淨丑」組成。一般稱為四生、四旦、四花臉。戲班組織也是四生四旦四花臉,四兵四將四丫環,八個場面兩箱官,外加四個雜役。
四生:正生(或稱紅生、大生、大紅臉)、二生(或稱二紅臉、馬上紅臉)、小生(後來又分出了「娃娃生」)、武生(或稱邊生)。
四旦:正旦(青衣、閨門旦)、小旦(花旦)、老旦(婆旦)、彩旦(潑旦、丑旦),後來又有了「帥旦」、「武旦」(刀馬旦)。
四花臉:大花臉(含白臉)、二花臉(或稱武花臉、摔打花臉,以後又分出「毛臉」)、三花臉(丑)、黑臉。

形式:
豫劇分為「四功五法」也就是豫劇演員基本功的統稱。
四功: 唱、念、做、打(舞),「四功」中最重唱。
五法:手、眼、身、法、步,也有人認為「五法」是手、眼、身、口、步。

唱腔:
祥符調:以開封為中心帶地區流行的豫劇,為標準的中州正韻。
豫東調:也稱為「東路梆子」、「下路調」,它是祥符調傳入豫東後形成的一個地域流派,因鄰接魯南等縣,亦近山東梆子,咬字較重,弦高,故有「高調梆」之稱。
豫西調:在洛陽、鄭州等地,又稱之為「西府調」,音味略帶秦腔,優美悅耳動聽,吐字清晰,字字入耳。
沙河調:流行於沙河流域,這種腔調是祥符調和南陽梆子相結合的產物,在祥符調還沒有流傳到豫南以前,豫南淮北一帶的沙河西岸,流行著南陽梆子,後來祥符調在漯河、周口一帶紮下了根,又吸收了南陽梆子的精華後而形成的一個流派。
高調:在豫魯冀三地交界處還有一個流派叫高調,高調與其他流派愈走愈遠,最終脫離了豫劇形成了新的劇種叫大平調。


豫劇11.jpg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7-24 18:38:38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arma 於 2012-7-24 23:54 編輯

3.越劇
起源於浙江嵊州,目前為中國大陸第二大戲曲劇種。越劇曲調婉轉柔美,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主旋律就採用了越劇的曲調。越劇在早期只有男演員,進入上海發展後因女班演出廣受歡迎,發展為各角色均由女演員扮演的女子越劇。1949年後,開始招收部分男演員,但現在仍以女子越劇為主。越劇原來流行於江浙滬一帶,後在中國廣受歡迎。越劇舞台語音的基礎語音是嵊縣方言音。在越劇發展過程中,越劇語音在嵊州方言的基礎上,吸收了中州音韻和官話的語音,這促使越劇擴大了觀眾範圍。2006年5月,越劇被列為中國文化部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行當:
越劇角色行當分為小生、小旦、老生、老旦、小丑、大面六個。目前越劇劇目多以小生小旦為主。
小旦 指年輕女性角色。可分為悲旦、花旦、閨門旦、花衫、正旦、武旦六種。
小生 指年輕男性角色。可細分為書生、窮生、官生、武生四種。
老生 指老年男性角色。可分為正生、老外兩種。
老旦 指老年女性角色。
小丑 又叫小花臉,越劇里的滑稽角色。可分為長衫丑、官丑、短衫丑、女丑。
大面 又叫大花臉,多為奸惡角色,有時亦為耿直角色。

唱腔:
越劇中的主要腔調是[四工調]、[尺調]、[弦下調],除此之外,還有[C調腔],以男演員使用較多。
音韻
越劇舞台語音的基礎語音是嵊縣方言音。部分採用近似普通話的讀音,也有部分字音沿用嵊州方言中的生活語音。目前的越劇演出語音以前者為主。
樂器
越劇的主奏樂器為鼓板、越胡,其他樂器還有揚琴、二胡、中胡、大提琴等。演奏樂隊傳統上以中國民族樂器為主,分吹、拉、彈、打四部分。
化裝
越劇的化裝兼采傳統水粉化裝法與電影話劇化裝兩者的長處,更多的使用油彩化裝,風格柔美明快。在旦角化妝方面,越劇使用獨特的越劇古裝頭套,造型上借鑒古裝仕女畫的髮式。在古裝戲中一般不使用臉譜式化裝,與其他劇種相比更生活化。
服裝
越劇服裝具有清麗柔美淡雅的特點。服裝色彩上多用中間色,力求簡潔,避免濃重的妝飾。越劇旦角服裝,多借鑒中國傳統人物畫與傳統美術,裙子多為百褶裙,多系在上衣外。在衣料上,主要用無反光性面料,如縐緞、喬其紗等。
布景、道具
越劇布景與表演風格密切結合,採用立體布景,較其他劇種寫實化。越劇中的道具不少直接採用生活用品或模擬製作,刀槍棍劍等常用道具則輕巧化。
燈光、效果、擴音、字幕
1940年代,舞檯燈光與擴音設備被引入越劇演出活動中。1950年代,在劇場演出時,開始採用字幕放映工具,在舞台旁放映,以方便觀眾。1960年代,開始應用錄音設備來製造聲音效果,如雷聲等。

越劇.jpg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7-24 22:37:0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arma 於 2012-7-24 23:55 編輯

4.黃梅戲
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是安徽省的主要戲曲劇種,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和香港特區等地以及中華民國台灣亦有黃梅戲的專業或業餘的演出團體,受到廣泛的歡迎。黃梅戲原為安徽省安慶市一帶的地方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迅速發展成對全中國有影響力的劇種,並揚名海外。2006年黃梅戲入選第一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起源:
黃梅戲原名採茶戲、黃梅調,發源於湖北黃梅。黃梅戲是從農村中成長起來的民間小戲,經過獨角戲、兩小和三小戲、三打七唱、管弦伴唱四個階段,前三個階段在湖北黃梅完成,因乾隆、道光時期連年的水災,隨著黃梅災民流向安徽安慶。受當地語言,說唱音樂及「徽調」、「高腔」的影響,豐富了自己,逐步發展成為具有地域特色戲曲劇種。民國九年(1920年)的《宿松縣誌》第一次命名「黃梅戲」。
舊社會時期的黃梅戲,常常為統治階級不屑,常被視為「傷風敗俗」的「花鼓淫戲」而禁演,不載入史冊,又缺少文字記錄可資查考。新中國時期,一大批青年文藝工作者跋山涉水,傾情民間為黃梅戲尋源。因當時有大批黃梅戲民間藝人健在,按照他們的師承關係和親身經歷,黃梅戲形成的年代,可以追溯至清乾隆年間,通過大量歷史資料和口碑資料的印證,得出了黃梅戲發源於湖北黃梅,流傳於鄂、贛、皖毗鄰地區,發展於安徽安慶的共識,並廣泛應用於典籍之中,這個時期有王兆乾的《黃梅戲音樂》和陸洪非的《黃梅戲早期史探》。八〇年以來,安徽先後出現安徽桐城說、懷寧說和太湖說,再後來伴隨著黃梅戲入選文化部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爭論愈演愈烈,有人認為有經濟因素在作祟。九十年代中期以來,安徽文藝研究所所長王長安從文學和戲劇要素的角度提「黃梅調源於湖北,黃梅戲出於安徽」的觀點。

特色:
黃梅戲用安慶方言或普通話念唱,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黃梅戲的表演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黃梅戲來自於民間,雅俗共賞、怡情悅性,她以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清新的鄉土風味感染觀眾。 早期黃梅戲的演齣劇目,大多為老藝人自編自演的反映底層民間生活的小戲。
行當:
黃梅戲行當有小生、小旦、小丑、正旦、老生、老丑等。黃梅戲行當劃分並不嚴格。
黃梅戲早期就是以「二小戲」(小生、小旦)、「三小戲」(小生、小旦、小丑)為主。

唱腔和曲調:
黃梅戲的唱腔曲調十分豐富,特點也各不相同,根據它們的使用範圍,表現形式和音樂內涵,我們還是就其劇目的分類而定,同樣分為兩大類。一是反映各種小戲的曲調為「花腔類」;二是反映正本戲的曲調為「平詞類」。
花腔,是黃梅戲所有「兩小戲」和「三小戲」唱腔的總稱。黃梅戲的花腔小戲曲調色彩豐富,是前輩藝人長期實踐,集體智慧的結晶。它們很大一部分是從民間歌曲小調中演變而來,其中有的本身就是民歌小調。所以唱腔中體現著淳樸的民歌風味和明快的生活氣息,並保持著相當濃厚的歌舞性。
平詞類,基本屬於板腔結構的唱腔,它的產生晚於花腔小戲,但在形式和表現上比花腔小戲又有所突破和前進。「平詞類」唱腔包括「平詞、八板、火攻、對板、哭板、彩腔、二行、三行、仙腔、陰司腔等。這些唱腔一般來自民間的「道情」、「彈詞」、「高腔」、「花鼓腔」等說唱音樂。其特點是:唱詞句法嚴謹規範,音韻分明,多為完整的十字句和七字句組成。曲調穩健、板眼固定,質樸洒脫、結構完整,表現力強、富於變化。並在其基礎上延伸和發展了一套與之密切相連的附屬性唱腔曲調以及較為規範的轉換方式。所以「平詞類」唱腔又稱為「板腔體」唱腔。平詞類唱腔正是由於它具有說唱音樂的這些特點,所以它的可塑性強,表現力豐富,常作為劇目中主要唱段的首選曲調和專用唱腔,它是黃梅戲聲腔藝術中的主要腔系。

樂器:
黃梅戲主要伴奏樂器為高胡

黃梅戲.jpg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7-24 22:49:0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arma 於 2012-7-24 23:56 編輯

5.評劇
評劇發源於中國京東唐山一帶,特點是念白和唱詞口語化,非常容易聽懂,因此很受觀眾的歡迎。
1910年代,成兆才將說唱曲藝藝術蓮花落結合蹦蹦戲,並吸收河北梆子、京劇的一些表演方式和音樂元素,同時也受到唐山皮影戲音樂的影響,開創出定名為「平腔梆子」的新劇種,中華民國時期北京改名北平,使得「平腔梆子」的簡稱和京劇因政治因素而改換的新名稱「平劇」、「平戲」(本來叫「京戲」、「京劇」)混淆,成兆才於是在建議下把「平腔梆子」的簡稱改為「評劇」、「評戲」,這個名稱就此確立,直到現在。
從20世紀初期到現在,評劇演出了大量的時裝戲,雖然京劇受到話劇的影響,也創作演出一些時裝戲,但評劇創作演出現代戲(時裝劇)相對來說比較多,而且評劇現代戲創作演出一直不斷。1950年代在北京成立的中國評劇院,更是以創作演出評劇現代戲為主要任務,代表性的評劇現代戲有中華民國建國初年創作演出的《楊三姐告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創作演出的《金沙江畔》、《奪印》、《向陽商店》、《會計姑娘》、《紅色聯絡站》《野馬》、《高山下的花環》、《黑頭與四大名蛋》、《二愣媽》等。
評劇本來是以小生、小旦、小花臉(小丑)為主的「三小」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生行(老生、小生行當)演員魏榮元與音樂家賀飛、楊培等合作,將評劇曲調和京劇淨行(大花臉;花臉;大花面;花面;大面)的發聲做表方式結合,開創出評劇的淨行,1955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評劇電影《秦香蓮》,成功地以評劇淨行呈現片中的包拯。
評劇就如它的名稱「平腔梆子」所突顯出來的一樣,是一種梆子戲,和其他的梆子戲一樣,主弦都是板胡,都是富於板式變化的板腔體。


評劇.jpg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7-24 22:57:58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arma 於 2012-7-24 23:48 編輯

**今年康文署6-8月尾舉辦了"中國戲曲節2012",有興趣可到相關網站查看詳情,謝謝收看**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7-26 10:50:41 | 顯示全部樓層
Thanks for sharing, although I seldom watch chinese opera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7-26 18:02:47 |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7-26 18:08:45 | 顯示全部樓層
京劇 北派功架最好睇, '三岔口'最有娛樂性
黃梅戲 '黃梅調'好有發揮感情特色 最印象深刻 紅樓夢,梁祝恨史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7-26 18:18:38 | 顯示全部樓層
parma 發表於 2012-7-24 18:07
近代中國的戲曲約剩下二百多個劇種,今次為大家介紹五大劇種:
1.京劇
發展:又稱京戲,京劇的腔調以 ...

我成曰將粵劇同京劇撈亂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7-26 21:21:40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戲曲文化源遠流長, 但愈來愈息微, 真係要好好推廣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7-26 22:06:40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戲曲禾唔多識, 不過有時聽下都幾特別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8-8 12:03:50 | 顯示全部樓層
戲曲乃是中國文章之外的第二類文化.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11-24 23:3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