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後由 水龍王 於 2012-6-23 13:17 編輯
「社會不少壞事 都是有錢人做的」
【明報專訊】田家炳自言,無私奉獻的精神源自於其父田玉瑚遺風。他憶述,父親一直以身作則奉行節儉,並厲行公義,鄉親間有糾紛也找父親主持公道,令田家炳自小已有「多做好事、多貢獻社會」的信念,亦促使他多年來把捐款集中在教育上,提倡德育。他語重心長說,窮人為「啖飯」做壞事還算情有可原,但不少對社會有負面影響的事,其實是有錢人所做。
出書述生平 自稱「一塵老人」沒建樹
田家炳基金會本月為田家炳出版《夕陽穿樹補花紅——溥施隆教的田家炳》一書,總結田家炳大半生經歷。該書在代序中透露,很少人知道田家炳有別號「一塵老人」,取自客家俚語「無一塵用」,是田老謙稱自己沒建樹。
效父行公義 《治家格言》背誦如流
田家炳祖籍廣東梅州,父親田玉瑚在家鄉經營油鹽茶米、釀酒和畜牧等生意,非常重視家教和以身作則,在鄉間頗具名望。田家炳說,其父對他影響最深的有兩件事。第一件事是厲行公義,他說,舊中國家族觀念很強,強勢的氏族欺負弱勢氏族時有所聞,而田氏一族也屬於弱勢之一。當鄉親間有不少糾紛,最後往往會找田玉瑚出來主持公道,「我父親不畏強權,令正義得到伸張,而受過他幫助的鄉親,除了口頭上感激讚頌,有些甚至會親自來到他身前叩拜感謝」。
第二件事是田玉瑚重視子女的德育傳承,要求田家炳自小背熟明末清初學者朱用純所著的《治家格言》,並要親身實踐。時至今日,田家炳對《治家格言》仍背誦如流,其中一句「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常提醒他要低調行善,做事多考慮對社會會否有負面影響。
當年創業 為偷渡者創就業
家訓除加深他對慈善工作的堅持,亦影響他的創業路。他在日本侵華時逃到印尼,戰後至1958年舉家遷到香港。當年香港百廢待興,他毅然選擇做人造皮革和塑膠工業。他說,做皮革利潤不高,與海外市場競爭又大,但可製造大量就業機會,遂決心興辦﹕「當年香港無這種工業,但非常適合當年香港社會。當時香港好多偷渡客,如果我能做到,可以帶動下游加工工業,帶動就業機會,並不是賺錢問題。」
田家炳多年來致力投放資源興建學校以推廣德育,但他亦對內地社會世風日下有所憂慮。他表示,對社會的負面事情不願多談,但語重心長說﹕「窮人為『啖飯』做壞事還算情有可原,『有錢人』則太不應該。一些事情如毒奶粉等,始作俑者都是『有錢人』。」
田家炳(右)在基金會董事局內只留榮譽主席虛銜,主席一職現由兒子田慶先(左)擔任。(李澤彤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