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後由 edmon9394 於 2012-3-26 05:47 編輯
“中國”一詞在我國古典文獻中出現得很早,運用得也很普遍。 這一稱最早出現於距今約3000年的西周初期。 在1963年出土的一件西周武王時期文物上,有銘文“余其宅茲中或”等字樣。 據考古和文字學專家考證,“中或”就是“中國”。 我國古代國字的含義作“域”或“幫”解。 “中國”就是“中央之域”或“中央之幫”。
在古代文選中,“中國”一詞有五種不同的含義:一是專指帝王所在的國都,即首都。 如《詩經、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以緩四方”(先愛護京都的百姓,進而安撫四方);《孟子、公孫醜》: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我要在國都為孟子修房子,讓它教養君臣的弟子);二是指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三是指中原地區;四指國內內地;五指古代華夏族、漢族居住的地區或建立的國家。國華夏族、漢族多在黃河南北建都,並不斷擴大活動範圍,因而稱黃河中下游為“中國”,與“中土”“中華”“中州”“中原”等詞含義相同。
秦朝以後,“中國”一詞的含義有了改變。 在漢代,人們常把漢族建立起來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兄弟民族建立起來的中原王朝也稱“中國”。 南北朝時期,北朝自稱“中國”,把南朝卻稱做“島夷”。 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為“中國”而不承認對方為“中國”
嚴格的說,古代“中國”是個形容詞,而不是一個專有名詞。 這就是說,我國古代各個王朝都沒有把“中國”作為正式國名。 如漢朝的國號是漢,唐朝的國號是唐,以後建立的王朝國號有宋、遼、金、元、明等,清政府與外國簽訂的條約上簽署的國名是“大清”。 所以史記上出現的“中國”字樣,並不等於我們今天所說所指的中國。
直到辛亥革命以後,才把“中國”作為“中華民國”的簡稱。 全國解放後,我們也把“中國”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 現在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這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