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表於 2012-2-10 01:22:15
|
顯示全部樓層
8月中上旬,蘇軍分南北翼,主動出擊攻擊日軍,到8月20日,成功渡過哈拉哈河。
8月24日,蘇軍南北兩翼在諾門罕合圍。日本關東軍第7和第23師團的主力被包圍。
蘇軍兩翼包抄的裝甲部隊順利會師,完成了對日軍的分割包圍。同時,強大的炮火和空軍密集的轟炸將日軍所有前沿炮兵陣地、觀測所、通訊站完全摧毀。
朱可夫派出傘兵旅突襲敵後,成功地切斷了日軍的補給線。
8月25日淩晨,反攻部隊紛紛從坍塌的工事中爬了出來,等日軍完全走出陣地之後,蘇軍的炮火鋪天蓋地般打了過去,無處躲藏的日軍傷亡慘重。
一天的反擊中,日軍僅僅前進了不足兩公里,但傷亡卻是可怕的。有些地方屍體多得摞在了一起,讓人無處下腳。
8月27日晚,第23師團勉力突圍,撤出諾門罕時,小松原道太郎已失去79%的兵力。
1939年9月1日,德軍進攻波蘭使二次大戰正式爆發。
蘇軍雖然取得勝利,但歐洲形勢急劇吃緊,也無力在遠東擴大戰果。
雙方於9月16日停火,事件最後以日本退讓,承認蘇蒙邊界。1940年6月9日,蘇、日兩方正式締結協議,諾門罕戰役告一段落。
「大量高級軍官如此集中的傷亡是日俄戰爭後從未有過的。」日本陸軍省被迫承認「諾門罕之戰是日本陸軍自成軍以來首次慘敗」。
但日本軍方與報紙不知道其實蘇聯損失更慘。
蘇聯解體後軍方的資料已經被公開,現在比較雙方在此戰付出的代價
| 日本 | 蘇聯 | 參戰兵力 | 24,000 | 69,000 | 陣亡及失蹤士兵
| 8,840 | 7,970 | 負傷及染病士兵 | 11,000 | 15,200 | 投入裝甲車
| 100 | 900 | 損失裝甲車 | 30 | 350 |
這一戰爭的資料各方的數字出入頗大,原因一是蘇軍的誇大勝利,其二是關連的部隊眾多,容易產生混淆。
估計日軍的兵力在30,000~90,000之間,差距甚大,原因是部份人把關東軍整個第6軍都算上,又加上滿州國的部隊。
但諾門罕之戰由始至終,日軍在打的都只有兩個師,滿州的興安軍數量極少,對戰局亦無甚影響。
反觀蘇方的遠東軍幾乎是傾巢而出,加上蒙古兩個騎兵師的5000多人,蘇蒙方的兵力達75,000人,
可是在兵力、裝甲裝備都全面優勢下,只得到一場慘勝,原因是軍隊的士氣和戰志的確低迷,
在史泰林的威壓下,朱可夫元帥為求速勝也只好不惜兵地拚命硬攻。
而蘇方此戰派出BT-5,BT-7,T-26系等輕坦克作主力,此類坦克速度快,但裝甲薄弱,易損毀。
蘇方認為在廣闊的草原上,超強的機動性戰法,可以輕鬆擊潰日軍。
但如意算盤卻沒打響,1939年7月二次開打時,日軍連僅有的少量裝甲車也撤走,只以血肉之驅的近身
肉博和蘇軍的坦克周旋,武器是燃燒彈和迫擊砲,慘烈情況可想而知。
日軍士兵以武士道的死戰方式,連見慣大場面的朱可夫元帥也暗暗心驚。
1946年美國記者訪問朱可夫元帥,問及那一場戰爭是最艱苦時,他想也不想就答"哈拉哈"
哈拉哈河就是諾門罕之戰的戰場,日本士兵對戰爭的狂熱,和蘇聯士兵形成強烈對比。
日本陸軍的"北進"派失勢,除了此次戰敗外,另一大原因是德蘇簽訂互不侵犯條約,
日本感到夾擊蘇聯原來只是自己一廂情願,德國並沒把東方的戰線放在心上。
花兵力在西伯利亞這個不毛之地實在笨得要命,不如放眼有資源可掠奪的東南亞為上算。
從1943年開始,隨著太平洋戰事發展,關東軍主力逐漸被抽調至太平洋戰線。
直至1945年8月,美國投下原子彈,蘇軍又重來"抽水",那時的關東軍已今非昔比,在忙於撤退中給打個稀巴爤,但那是後話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