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693|回覆: 3

晚清皇室財政混亂 光緒天津閱兵花160萬兩白銀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1-8-31 18:59: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中國歷朝歷代,財政收支的透明程度與公正程度,往往是考核行政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財政收支敞亮,民心也就敞亮。

  十九世紀下半期的清朝,國家景況之所以不敞亮,也和當時的財政操作狀況有關系。

  俗話說亂自上起,我們且看看晚清皇室成員的開支。清朝皇室的薪水是由內務府來發,這筆錢,由戶部(相當於財政部)下撥。皇室成員得老老實實等內務府把錢打卡裏面去,而不是把財政部當皇家私人銀行。同治光緒年間大內收入情況如下:

  中央財政撥款:每年戶部向內務府撥款三十萬兩白銀,用於皇室開支。

  地方財政上繳:廣東海關每年撥給皇室白銀三十萬兩;殺虎口、張家口和淮安的關口每年給內務府上繳稅收若干。

  戶部另外給慈禧和光緒皇帝私用錢,即“交進銀”:慈禧太後方面,每年端午撥5萬兩白銀(農歷四月到賬),中秋撥5萬兩白銀(農歷八月初到賬),年終獎8萬兩白銀(農歷十二月初到賬);光緒皇帝方面,每年撥款20萬兩白銀,一次性發放,每年農歷二月初到賬。

  制度出問題:

  清朝財長兼內務府負責人

  錢夠不夠用,不太清楚,規矩就是這樣的。晚清皇室卻不守規矩,例如同治皇帝,居然寫條子問財政部要錢,主管也不能堅持原則,按著條子付現款,半句異議也無。同治的老娘慈禧太後,也不省油,拿海軍經費建頤和園,這個說法有爭議,但住在頤和園每日用一萬兩白銀應該不假。

  那時候,內務府花錢要錢很囂張,例如醇親王的喪事,是內務府主辦的,花白銀五百萬兩!光是在照明設施上就花了九萬兩白銀。內務府的官員拿著采購單去戶部要錢,戶部簡直是內務府的孫子,馬上付錢,屁也不放一個。這麽多錢都花到正事上了嗎?非也,大把的錢都進了內務府官員的荷包。例如光緒到天津檢閱軍演,要造房子,花160萬兩白銀,其中70萬兩入李蓮英腰包。

  也有堅持原則的“異類官員”。某年,慈禧命內務府官員采購幾百盞燈。該官員此次鐵了心不吃回扣,不收賄賂,清清白白搞一次採購。沒撈著油水的同僚們自有辦法收拾這位青天大人,他們故意將燈盞弄汙,提給慈禧看:“老佛爺,您看看,這小子採辦的什麽貨色?”

  慈禧大怒,命人將燈盞打碎,然後宣採購官員進宮單獨收拾殘局,一片片撿起來打掃幹凈。可憐一個清白官員,一心清白辦事,卻落得一地碎片的滑稽結局。

  在這種情況下,戶部撥給大內的經費逐年增加。同治初期每年撥款三十萬兩白銀,幾年後加三十萬兩,同時,大內還時不時地問戶部要個二三十萬兩白銀。

  到光緒時,戶部實在受不了這種無節制的索求,將內務府參了一本。這當中倒有些人事關系上的奧妙。原來,戶部尚書福錕(相當於財政部長)就是內務府的堂官,兩個機構,卻由一個人串著,如此一來,內務府問戶部要錢,等於左手向右手要錢。

  這種奇妙的人事結構,是不是皇室故意安排的?不好說。此案會審期間,福錕不得不回避,後來也得到相應懲罰。眼看著財政部的人要松口氣了,不料宮裏頭聖旨又下來:以後每年再添50萬兩白銀!

  惡性後果:

  殃及國家軍費 地方學樣

  財政無章法,殃及國計民生,軍國大事。到光緒中期,戶部就剩200萬兩白銀了,夠用嗎?算算就清楚,每月光八旗兵就需要餉銀48萬兩,虎神營100萬兩,明顯不夠用。

  戶部的會計出納愁煞人,據現場記錄,這些打算盤的財務人員,每天仰望戶部的天花板,幹瞪眼嘆氣,“司計之臣,時時仰屋興嗟”。

  內務府的混賬作風,給其他部門和地方做了很不好的示範作用。我們且看當時北京城裏政府大工程的財政是如何操作的:

  決定興建一個大工程派勘估大臣和隨員現場考察,勘估大臣得經費的一成,隨員得半成接下來是承修大臣主管工程建設,還設有監督人。監督只是虛設,卻是親密合作,承修大臣得經費的三成,監督人得一成兩個大臣衙門裏的辦事人員合分一成,經手人分一成經費到達木材廠(建屋要用木材)的不足二成五,還經常拖欠。

  地方也如此。例如直隸地區的淶水縣,晚清年間每年收牛羊稅600兩白銀,進入地方財稅的僅13兩!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發表於 2011-8-31 19:49:53 | 顯示全部樓層
看來大陸黨政要員,一定個個都是主修晚清史的.
現在的地方官對此的認識和研究也很深入.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9-7 15:36:42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國庫與私庫從來都混亂. 皇帝是擁有天下的人, 所以國家的錢也便是皇室的錢, 其理甚明也合理.
不能單以現代角度去看舊中國皇朝, 現在被視為非常不合理的事在當時也有合理度. 試就貪污為例:
基本上皇朝官員是不能不貪的, 低俸或無俸制是其中主因(清朝已有養廉錢作改善), 另一主因在官吏編制上, 做官的要用自家錢請助手(例如師爺, 此位不在編制上, 而人工往往比官員本身的薪金還高).
所以貪污雖是殺頭的罪, 也沒辦法改善.
我的意見是: 我們不應只評論單一事類的對錯(如貪污), 更應多理解當時背景, 再合起來討論.
就貪污一例, 問題不在吏治, 而在制度結構! 但為什麼這個結構問題一直未能解決.....我這裡只簡單說一句: 我們容易看到前人錯誤, 並不是我們特別聰明, 只因我們踏在歷史巨人的肩上!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9-7 20:20:24 | 顯示全部樓層
我觉得又不一定是他花的,他手下的人才是花钱的人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11-17 02:5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