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圖
將恒星或其他天體在天球上的視位置投影在平面上,以表示它們的方位、亮度和形態的圖片或照片。
星圖(star atlas),是恒星觀測的一種形象記錄,它是天文學上用來認星和指示位置的一種重要工具。星圖是不同于傳統地理圖集或者天體照片,也就是說,現在星圖是把夜空中持久的特徵精確描述或繪製,例如恒星、恒星組成的星座、銀河系、星雲、星團和其它銀河外星系的繪圖集;亦即是“星星的地圖”。
星圖的歷史
古時的星圖最初只以小圓圈或一樣的圓點附以連線表示星官與星座,如敦煌星圖,後期才陸續加上標示黃道、銀道等等輔助線。
為了精確標定恒星與各類天體位置,在現今的較專業星圖上,一定標有赤經線、赤緯線、黃道與銀度並標示確切依據的曆元。而星點則以由大至小的黑點代表亮度的光暗(並附有星點亮度示意),星點旁標示其西方星名與星座界線,在簡單的或者索引圖上並標示有星座連線;星雲與星團以輪廓界線或圖例標示;銀河則以虛線或淡白色(淡灰色)勾劃出來。
星圖的描繪
要注意的是,一些顯著移動的天體如行星、彗星、小行星、月球是不會標示在星圖上的,除非是特別針對某些天象而標示繪製的。
一般天文愛好者在城市尋找深空天體,只需要六至七等以上的星圖已滿足其需要(另外,一般初學星空辨認多以旋轉星圖為主,星點數不多以容易辨認星座與其內的主星);若需要較精確確定天體位置、尋找彗星或者一些需要較精確的特殊用途時,則需要有標示更暗恒星或深空天體的星圖。
星圖的定義
全天星圖
① 將恒星的球面視位置投影在平面所構成的圖。西元940年前後繪製在絹上的“敦煌星圖”,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星圖。宋代黃裳所作,于宋理宗淳祐七年(1247年)建立的石刻“天文圖”,現存蘇州,也是流傳至今最早的星圖之一。
②將天體(恒星、星雲、星系等)用廣角天體照相儀拍攝在天文照相底片上複製而成的圖,叫做“照相星圖”或“照相天圖”。
星圖將天體的球面視位置投影於平面而繪成的圖﹐表示它們的位置﹑亮度和形態。它是天文觀測的基本工具之一。星圖種類繁多﹐有的用來辨認星星﹐有的用來證認某天體(或天象)﹐有的用來對比發生的變異等等。有的星圖只繪出恒星﹐有的星圖則繪出各種天體。按使用物件分﹐有的供天文工作者使用﹐有的供天文愛好者使用。近世出版的星圖按出版形式分為圖冊和掛圖。星圖的方位是:上北下南,左東右西。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