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曆三月初是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做為節日的「清明」與做為節氣的「清明」,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節氣只是時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有某種風俗習慣和紀念意義。
今日工業社會,為方便親人聚集發明的革新方式,就在「三日節」到「清明」之間挑個星期天也就是掃墓的好時間;至於去世不久的「新亡」,在生的後世為了早點去探視,同時也免過世的先人過不慣,通常提前掃墓以示不忘之意。
在香港,一般掃墓的方式可分為「掛紙」及「培墓」兩種。
「掛紙」又稱「壓紙」,即是替祖先修繕房子的意思,首先剷除墓上叢生的雜枝野草,再將墓紙兩三張一疊折作波紋狀,墓紙呈長方形,紙的另一端有鋸齒,用小石塊壓在墓頭、墓碑之上,最後準備簡單的供品來祭墓,並焚燒紙錢。
「培墓」則是較隆重的祭墓儀式,須準備三牲、或五牲及菜碗,備妥各種紙錢、燭炮、以及「子孫燈」,在墓前點燃子孫燈後帶回家,象徵子孫興旺。掃墓祭典完畢後,還要剝蛋殼撒在墓上,以「脫殼」象徵新陳代謝和送舊迎新,並分發周遭圍觀的孩子粿類或錢,稱為「印墓粿」,以表示祖先德澤永留人間。
現在一般的掃墓方式已經較以前簡化,大都以鮮花水果為祭品,上香鞠躬,禮節簡單隆重。
「掛紙」的由來
坊間有幾種傳說,相傳在秦朝末年,有位三公人士,在京城為官多年,許久未回鄉祭祀,當他光榮返回故鄉的時候,想要到父母親的墳墓上去祭拜,卻因多年未歸,使得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雜草,墓碑東倒西歪,有斷落、有破裂,無法辨認碑上的文字。
此人非常的難過,最後從衣袖裡拿出幾張紙,將紙緊緊捏在手上,然後向上蒼禱告說:「爹娘在天有靈,現在風刮得這麼大,我將把這些紙片,拋向空中,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風都吹不動,就是爹娘的墳墓。」
說完把紙片向空中拋,果然有一片紙片落在一座墳墓上,不論風怎麼吹都吹不動,此人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馬上請人重新整修父母親的墓。而且從此以後,每年的清明節一定到父母的墳上祭拜。
後來民間的百姓,每年的清明節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並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
掛紙不同壓法 不同祈福
掛紙又稱「壓墓紙」。
掛紙時,先將生長在祖先墳墓上的野草雜木,用鋤頭或鐮刀加以清除,再以小的土塊、石頭、磚塊將墓紙壓在墳上,以示這個墓是有後嗣的;墓紙分白色、紅色、黃色的古仔紙及紅黃藍白黑的五色紙兩大類,其用意是蓋厝瓦或表示子孫已祭拜過。
壓墓紙的地方並沒有明文的規定,但較慎重的人家,會將墓紙壓在后土、墓碑、左右墓手、左右墓腰、墓中、墓後等七處,成「士」字形,俗稱「七星墜地,子孫出士」。
另一種是壓成「田」字型,是祈求祖先賜予財氣,助事業發展。
其三,壓成「○」形,依十二長生而排,「長生、沐浴、冠帶、臨官、帝旺、衰、病、死、墓、絕、胎、養」,意味著祈求多子多孫多福氣。
掃墓禁忌及禮儀
●清掃墓地,鏟除雜草樹根之前,先用手拜祖先,亦即先告知他們,要為他們整理房子,所以先不要點香。
●剷除起的雜草,很多人會棄於旁邊的墓,此為犯忌;因為等於把自家的垃圾丟到別人家的道理一樣,對他們不敬,會引起鄰墓的主人來找祖先理論,而帶給先人不安;應將草帶走或找空地燒掉。
●在墓間行走時,注意不可踩踏到墓中心,此對往生者不敬,氣運弱者會煞到。
●看到別人墓碑上的照片時,不可指指點點或有遐念或憐憫之心,更不可吐痰或檳榔汁在墓碑上,此對他不敬,會引起他的不滿,運勢會衰。
●燒金紙不要超越到別人的墓,會被別的先人得到。
●若碰到小孩想小解時,不可在墓的前或後上,否則小孩易受驚。
●拜土地公(山神),若拜素的,就準備清水或茶,一般是拜葷的,要準備米酒,才尊重。
●若是家族墓,門要打開之前,要先點3柱香向祖先告知,要開門去打掃了,要進去時,在門口要燒7張金紙才進去,此稱為過火。
●到了祖先墓前,將帶來的香燭冥鏹、鮮花果品、酒等物及祖先生前喜歡吃的東西(祭祀禮品多寡隨意),擺放在墓前。首先燃點香燭,奉香給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當墓地的守護神),隨之恭敬地向先人叩拜上香獻花,然後燃燒冥鏹,奠酒(即將酒灑在地上,這代表向先人敬酒),禮畢。便將禮祭先人的食品吃掉,待香燭點完後可離開。
●當有犯忌時,採墓旁之青草,在口中嚼一嚼後吐掉。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