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149|回覆: 18

[生物奇趣] 簡介-獸腳亞目恐龍

[複製鏈接]
簽到
3400
發表於 2011-5-21 21:17: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山東諸城暴龍(Zhuchengtyrannus magnusprobably),體長11米,直立身高4米,估計有6噸重,幾乎和霸王龍體型相當,成為迄今發現最大的獸腳亞目恐龍之一。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諸城暴龍,霸王龍和亞洲的塔博龍(Tarbosaurus)都屬於暴龍類,它們在白堊紀晚期成為北美和東亞地區的統治者,從9900萬年前開始,到白堊紀末期最終隨其它恐龍一同滅絕。諸城暴龍的頭骨有許多獨特的特徵,這和其它暴龍類不同,這些諸城暴龍的骨骼,比最大的暴龍相應部位的骨骼只小了幾厘米,諸城暴龍無疑也是個大塊頭。


諸城暴龍上頜骨上升突基部的側面有一水平的突架,上頜窗孔前緣有一圓形凹痕,及一些獨特的特徵組合,區別於暴龍類的其他所有屬種。


暴龍家族的成員,都是巨型的食肉猛獸,它們有細小的前肢和兩個手指,有力的上下頜中排滿了削鐵如泥的牙齒。最新研究認為,它們既是捕獵者,又是食腐者。


諸城暴龍產自山東的一個礦場,中國東部這片區域蘊藏有十分密集的恐龍化石資源,包括巨型食肉恐龍和鴨嘴龍。專家們認為,這片地區曾是沖積平原,當洪水氾濫的時候,恐龍被河水衝到這裡,並最終埋藏下來形成化石。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樓主| 發表於 2011-5-21 21:21:4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tigerb 於 2011-5-21 21:24 編輯

顯齒邪靈龍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出土的化石包括恐龍的顱骨和頸部脊椎骨,它們已深埋在地下有大約2.3億年了。恐龍的顱骨長約14厘米,有向前突出的牙齒以及較大的眼窩。因為只有恐龍的顱骨和頸部脊椎骨被發現,所以並不能直接的測量其完整的體型大小,但研究人員估計該恐龍的體型應與一隻大狗相當。


Daemonosaurus顱骨和頸部的一些特徵顯示它應處於已知出現在南美最早的肉食類恐龍和其它獸腳類恐龍的中間類型。其中一個特徵就是在一些頸部脊椎骨中有腔洞的存在,這應該與呼吸系統結構有關。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邪靈龍與同時代新獸腳類恐龍(neotheropods)如腔骨龍(Coelophysis)的關係比埃雷拉龍科恐龍(Herrerasauridae)和始盜龍(Eoraptor)更為接近。


邪靈龍的骨骼結構研究和近期發現的太陽神龍(Tawa)不但填補與始盜龍和埃雷拉龍科恐龍之間的形態差距,另一方面也連接對新獸腳類恐龍的形態差距。同時作者也進一步證明始盜龍與埃雷拉龍科恐龍兩者的獸腳類關係和證實了恐龍最初分散的直系後代持續到三疊紀後期。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1-5-21 21:28:2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tigerb 於 2011-5-21 21:59 編輯

河南西峽龍
河南西峽龍(Xixiasaurus henanensis),屬於“高智商“的傷齒龍類恐龍,化石發現於河南省西峽縣的馬家村組,年代為白堊紀晚期的康尼亞克階/坎潘階交界。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傷齒龍類恐龍(troodontids)是小到中型的獸腳類恐龍,體重在100公斤以內。相比其他獸
腳類恐龍,它們的後肢較長,第二腳趾擁有可收縮的大型,彎曲趾爪,與馳龍類的鐮刀狀趾爪類似。雖然不像霸王龍,雷龍,馬門溪龍和三角龍等那麼有名,但傷齒龍以獨特的大型腦部在恐龍家族卓然不群。據估計,傷齒龍的智商可達5。 3,是其他恐龍的六倍,是所有恐龍中最聰明的一類。以至於有人提出,如果傷齒龍類在白堊紀末的大滅絕事件中存活下來,將會演化得更聰明,甚至將擁有類似人類的外表。而且,藝術家還製作出了先進的,有智能的未來傷齒龍模型,並將這種虛構的動物命名為類恐龍人(Dinosauroid)。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頭骨化石顯示,河南西峽龍有22個上頜齒,而傷齒龍類其他幾種的上頜齒分別是,拜倫龍(Byronosaurus)超過30個,寐龍(美)24個,楊氏中國似鳥龍(Sinornitkoidesyoungi)18個,後進扎納巴扎爾龍(Zanabazarjunior)20個,以及蒙古蜥鳥龍(南mongoliensis)19個。研究顯示,河南西峽龍與拜倫龍的親緣關係最近。拜倫龍,烏爾巴克齒龍(Urbacodon)和西峽龍可能構成一個新的分支,說明在亞洲傷齒龍類存在一個地方性的輻射,產生了很多沒有鋸齒狀突起的牙齒的種類。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1-5-21 21:31:48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tigerb 於 2011-5-21 23:42 編輯

棘龍(Spinosaurus)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棘龍(Spinosaurus)有著高大的帆狀物,不過和重爪龍亞科的似鱷龍不同棘龍的帆狀物不是在臀部最高,而是在背部最高。

棘龍的體長超過17米,體重相信為7到9公噸,可能是最大的純兩足動物和肉食恐龍,它的體重可能還超過最大的暴龍,甚至比南方巨獸龍還大,是絕對的強大的恐龍霸王。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1-5-21 21:35:44 | 顯示全部樓層
似鱷龍 (Suchomimus)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似鱷龍 Suchomimus,體長接近12米,體重超過4噸,是巨大的肉食恐龍,屬於棘龍科重爪龍亞科。似鱷龍的帆狀物在臀部最高,但是也只有60厘米左右。因為似鱷龍和豪勇龍帝鱷同時代,估計背上的帆狀物的作用和豪勇龍一樣。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1-5-21 21:39:3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tigerb 於 2011-5-21 21:41 編輯

納巴達勝王龍(Rajasaurus narmadensis)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2001年年,一個專門為此成立的印美聯合科研組設立,成員包括:印度的布哈特博士,教授阿肖克Sahni博士(此君乃當今印度恐龍研究的權威)及其助手科斯拉,美國方面參與的是塞雷諾教授和威爾遜博士。他們通過收集,比對,基本確定了勝王龍70%的身體結構骨骼化石,得以建立新屬新種-Rajasaurus narmadensis(納巴達勝王龍)。

納巴達勝王龍屬於爬行動物綱\蜥臀目\獸腳亞目\阿貝力龍科(Abelisauridae),生活於白堊紀晚期麥斯特里希特階(Maastrichtian),體長9到10米,高達3米,頭部有阿貝力龍類標誌性的低矮雙角冠。從化石被發現地點沉積物的分析可以知道,納巴達勝王龍生活的地區,遍布湖泊,叢林,而它正是利用這些地形伏擊素食類恐龍為生,其後發現的糞便化石也進一步證實了這一點,在目前印度已知獸腳類恐龍中,納巴達勝王龍是當之無愧的霸主!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1-5-21 21:46:18 | 顯示全部樓層
勝王龍(Rajasaurus)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與美洲大陸以及亞歐大陸大部分地區不同,化石資源同樣豐富的印度,卻始終缺乏大型獸腳類恐龍化石的發現,直到白堊紀印度次大陸之酋-勝王龍(Rajasaurus)化石的被發現。

2001年年,一個專門為此成立的印美聯合科研組設立,成員包括:印度的布哈特博士,教授阿肖克Sahni博士(此君乃當今印度恐龍研究的權威)及其助手科斯拉,美國方面參與的是塞雷諾教授和威爾遜博士。他們通過收集,比對,基本確定了勝王龍70%的身體結構骨骼化石,得以建立新屬新種-Rajasaurus narmadensis(納巴達勝王龍)。

令人感興趣的是,正當恐龍類走向滅絕的前夜,與北半球的暴龍類一樣,納巴達勝王龍所屬的阿貝力龍類在南部大陸也快速走上了大型化的道路,成為白堊紀晚期南部大陸最成功的食肉恐龍,當時著名的大型阿貝力龍類包括發現於南美的阿貝力龍(Abelisaurus),食肉牛龍(Carnotaurus),發現於印度的勝王龍(Rajasaurus)以及馬達加斯加島嶼上的瑪君顱龍(Majungatholus),阿貝力龍類延續悠久又爆炸性結束的演化之路的背後原因,正有待於各國學者的研究。

勝王龍屬於爬行動物綱\蜥臀目\獸腳亞目\阿貝力龍科(Abelisauridae)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1-5-21 21:53:50 | 顯示全部樓層
蘆溝龍(Lukousaurus)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蘆溝龍(Lukousaurus)是獸腳亞目(Theropoda),虛骨龍次亞目(Coelurosauria),迅足龍科(Podokesauridae)的一屬。肉食性,兩足行走,體長約2米。生活在侏羅紀早期,主要分佈在亞洲。化石發現於中國的雲南省。

蘆溝龍就是最早出現在侏羅紀早期的食肉恐龍之一。

蘆溝龍是一類身體小巧,行動靈活,以兩條後腿行走的獸腳類恐龍。那滿嘴的小刀狀牙齒表明它們是一群兇猛的肉食者。又因為它們的四肢骨骼是中空的,所以科學家把它們叫做虛骨龍類。實際上,三疊紀晚期生活在北美洲的腔骨龍就是一種虛骨龍。

早在1938年,在我國的雲南祿豐就發現了這種侏羅紀早期的虛骨龍類。因為當時正值中國人民艱苦進行抗日戰爭,研究者楊鍾健教授就把它命名為蘆溝龍。

蘆溝龍的個頭與一隻鴕鳥差不多大小,站立時身高可達1.5米。蘆溝龍的頭又小又尖,頭骨兩側較高的眼眶表明它長有一對又大又圓的眼睛,而且視力很好。蘆溝龍長著長長的脖子,這使它在叢林裡遊蕩時能夠把頭抬得高高的,並且能夠靠脖子的彎曲而伸向各個方向,這很有利於它搜尋獵物和逃避敵害。蘆溝龍那尖尖的嘴巴裡長滿小錐子似的尖利牙齒,表明它是一種吃肉的恐龍。蘆溝龍以兩條長而有力的後腿行走,前肢則較短,可以像“手“一樣捕捉其它的小脊椎動物和昆蟲。當遇到敵人時,蘆溝龍會急速地穿過叢林迅速逃跑,奔跑時尾巴高高地翹起來保持身體的平衡。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1-5-21 22:07:0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tigerb 於 2011-5-21 23:02 編輯

艾里克敏捷龍(Phaedrolosaurus ilikensis)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艾里克敏捷龍(Phaedrolosaurus ilikensis)是獸腳亞目(Theropoda),虛骨龍次亞目(Coelurosauria),馳龍科(Dromaeosaurida),敏捷龍屬(Phaedrolosaurus)的一種。肉食性,體長約3米。生活在早白堊世。化石發現於中國新疆的阿爾泰山與天山山脈之間的準噶爾盆地。

艾里克敏捷龍是一種小型的掠食者,化石材料僅根據了一顆牙齒,幾件脊椎以及後肢部份。其中牙齒極為特化,很類似於恐爪龍的纖細牙齒,因此,將其歸屬到馳龍科。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1-5-21 22:20:14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tigerb 於 2011-5-22 00:28 編輯

霸王龍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霸王龍的拉丁文學名的意思是“蜥蜴之王“,它是大地上有史以來生存過的最大最兇殘的陸生食肉動物。最大的個體身長可達17米,站立時有六米高,體重達8噸,真是龐然大物了。更為可怕的是它有一個1.5米長的大頭,1米以上的口裂,上下頜長滿鋒利的牙齒,牙齒足有20厘米長,霸王龍的血盆大口可以使任何動物望而生畏。它粗短的頸部,強壯有力,後肢極為粗壯,腰帶寬闊,可附著發達的後肢肌肉。腰帶與脊椎結合緊密,加強了後肢和腰部的力量。霸王龍的前肢極度退化,非常短小,細弱,每側僅有兩個指爪,看上去與龐大的身體極不相稱,於是被認為幾乎不再起什麼作用。但最近有人卻另眼相看,認為它可當“牙籤“,用來剔除嵌入牙縫的碎肉。還有一種說法,是這短小的前肢可以在起臥時,起到一定的支撐作用。

霸王龍經常獨來獨往地出沒於曠野,發現獵物就會發動猛烈攻擊。它的嘴巴是主要武器,用來搏鬥和殺死獵物,被稱為“動口不動手“的動物,當時不知有多少蜥腳類恐龍,鴨嘴龍,角龍,甲龍成為了它的口中之食。霸王龍身材高大,特別適於捕食大型的植食性恐龍,至於小型的動物,霸王龍反而疲於應付。

霸王龍代表著肉食龍演化的頂峰,除活躍在北美洲外,還分佈在亞洲地區。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1-5-21 22:36:2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tigerb 於 2011-5-24 02:33 編輯

原始川東虛骨龍(Chuandongocoelurus primitivus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原始川東虛骨龍(Chuandongocoelurus primitivus)是獸腳亞目(Theropoda),虛骨龍次亞目(Coelurosauria),虛骨龍科(Coeluridae),川東虛骨龍屬(Chuandongocoelurus)的一種。肉食性,體長約3米,身高約1.5米,體重約20公斤,兩足行走。生活在侏羅紀晚期,主要分佈在亞洲。化石發現於中國四川省開江縣金雞公社老山溝,材料是一些肩胛骨,骨盆,股骨,腓骨,脛骨等。

個體中等偏大。各部分脊椎長度差別不大,具不同程度的雙凹型,背椎神經棘低,寬。肩胛骨相對較寬。腸骨背板低,上緣平直,髖臼蓋深而寬;恥骨近端的恥骨孔(閉孔)發育。股骨小轉節低,第四轉節呈脊狀,位於近端1 / 3;蹠骨II、III、IV彼此靠近,但不癒合;蹠骨II與蹠骨IV近等長;蹠骨III近端不退化,其長度相當於股骨長度的2 / 3。

薦前椎為雙凹型;各部分脊椎椎體均不具側凹;薦椎數可能少於5個;後肢下肢骨按比例不特別延長;股骨小轉節低;距骨上升突極不發育;蹠骨沒有任何癒合和退化現象。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1-5-21 22:39:54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tigerb 於 2011-5-21 22:46 編輯

亞洲古似鳥龍(Archaeornithomimus asiatiicus)是獸腳亞目(Theropoda),虛骨龍次亞目(Coelurosauria),似鳥龍科(Ornithomimidae),古似鳥龍屬(Archaeornithomimus)的一種。肉食性,體長約3.5米,身高約1.5米,體重約20公斤,兩足行走。生活在白堊紀晚期,主要分佈在亞洲。化石發現於中國內蒙古的二連浩特。

古似鳥龍是恐龍家族中的一種十分奇特的成員。它是一種身高像大鴕鳥一樣,雙足行走的虛骨龍類恐龍,體長約2.5米,有著輕巧,苗條的體形和與鳥相像的外貌。它的頭很小,眼大,上下頜沒有牙齒(可能有角質喙),脖子細,尾巴長,有細長,頂端有爪的前肢和強有力的三趾式腳。古似鳥龍善於奔跑,主要捕食昆蟲和其他一些小動物,也吃果子。亞洲古似鳥龍及其親屬在7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廣泛地分佈在北美和中亞等地區。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1-5-21 22:45:2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tigerb 於 2011-5-22 07:34 編輯

古似鳥龍(Archaeornithomimus)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古似鳥龍(屬名:Archaeornithomimus)是似鳥龍科下的一個屬,生活於上白堊紀的中國,約8,000萬年前。屬名的意思是「在鳥類模仿者之前」,意指牠們是似鳥龍的祖先。就像其他似鳥龍科一樣,古似鳥龍應該是雜食性動物,以小型的哺乳動物、植物及果實及蛋(甚至於其他亞洲恐龍的蛋)為食。一些科學家認為,沒有足夠的證據及化石可將古似鳥龍分類在任何科之內。

模式種稱為亞洲古似鳥龍(A. asiaticus),是由戴爾·羅素(Dale Russell)於1972年所命名。古似鳥龍約為3.3公尺長,1.8公尺高,體重約50公斤。
在馬利蘭州發現的腳部化石,最初被歸類於似鳥龍,現在被歸類於古似鳥龍的新種(A. affins),但有其他科學家認為這些屬於小型的掠食動物。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1-5-21 22:52:1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tigerb 於 2011-5-21 22:55 編輯

嗜角偷蛋龍(Oviraptor philoceratop)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嗜角偷蛋龍(Oviraptor philoceratop)是獸腳亞目(Theropoda),虛骨龍次亞目(Coelurosauria),偷蛋龍科(Oviraptoridae),偷蛋龍屬(Oviraptor)的一種。雜食性,體長約2米,身高約0.8米,體重約20公斤,兩足行走。生活在晚白堊世,主要分佈在中國和蒙古。化石的首次發現在蒙古的戈壁沙漠。

偷蛋龍身體較輕巧,後腿細長,善奔跑。主要以肉類,蛋,種子,昆蟲和植物等為食。以往一直認為偷蛋龍是以吃其它恐龍的蛋為生,但近年也有人認為其實偷蛋龍是有孵蛋的習慣。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1-5-21 23:16:44 | 顯示全部樓層
吐谷魯龍(Tugulusaurus)是獸腳亞目(Theropoda),虛骨龍次亞目(Coelurosauria),馳龍科(Dromaeosaurida)的一屬。肉食性,兩足行走。生活在白堊紀早期。化石發現於中國的新疆,是一些後肢,肋骨和脊椎骨。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5-21 23:38:04 | 顯示全部樓層
好祥盡既恐龍註解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1-5-21 23:52:1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tigerb 於 2011-5-21 23:53 編輯

南方巨獸龍(Giganotosaurus)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南方巨獸龍(Giganotosaurus)又名南巨龍、巨獸龍、超帝龍、巨型南美龍,是鯊齒龍科下的一屬恐龍,生活於9千3百萬至8千9百萬年前上白堊紀土侖階。牠是最巨大的陸地肉食性恐龍之一,較暴龍還要長,但較棘龍小型。牠的化石是在阿根廷發現的。牠的學名是由古希臘文的「γιγας」(巨大的意思)、「νοτος」(南風的意思)及「σαυρος」(蜥蜴的意思)組合而來。

卡洛琳南方巨獸龍(G. carolinii)是由業餘化石搜尋者魯本·卡羅利尼(Ruben Carolini)於1993年在阿根廷南部巴塔哥尼亞的利邁河組中發現。牠是由羅多爾夫·科里亞(Rodolfo Coria)及利安納度·薩爾加多(Leonardo Salgado)於1995年在《自然》科學雜誌上描述的,並命名為南方巨獸龍,種小名是以發現者為名。

正模標本(編號MUCPv-Ch1)是約有70%完整的骨骼,當中包括頭顱骨、盆骨、大腿骨及大部份脊骨,身長約12.2到12.5公尺。另一具標本(編號MUCPv-95)較大,則有78%的完整性。這個最大的南方巨獸龍標本估計有13.2米長,及6.2噸重。南方巨獸龍具有獸腳類中最大型的頭骨,正模標本的頭骨估計約1.8公尺長,第二個標本約1.95公尺長。南方巨獸龍比暴龍還要長多接近1米。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古生物學
卡洛琳南方巨獸龍(G. carolinii)較暴龍為大但腦部則較小型,形狀及大小像香蕉。牠的嗅覺區發展得很好,可見牠有很好的嗅覺。

南方巨獸龍的頭顱骨是異特龍的兩倍大小,牙齒的長度為20公分。手部有3指,上有利爪。大腿的股骨比暴龍的股骨還大,股骨與腰帶相連。結實的尾椎強化尾巴。[8]

在南方巨獸龍附近發現了泰坦巨龍科化石,令人猜測這些肉食性恐龍是獵食這些巨型草食性恐龍。相關的鯊齒龍科化石在發現時是一群的,所以有認為牠們是集體狩獵的,而南方巨獸龍可能有這種習性。

分類
南方巨獸龍與其親屬,如魁紂龍、馬普龍及鯊齒龍,都是鯊齒龍科的成員。在2006年,科里亞與柯爾將南方巨獸龍及馬普龍都被編入南方巨獸龍亞科,使人聯想牠們之間的關係。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大眾文化
南方巨獸龍的最初化石就存放在阿根廷內烏肯的卡門菲耐斯市立博物館,而其複製品則在其他地方,如悉尼的澳洲博物館都有展出。儘管南方巨獸龍是在近期才發現,但牠們已在大眾文化中出現。南方巨獸龍出現於《與恐龍共舞》(Walking with Dinosaurs)的特別節目《巨龍國度》(Land of Giants)。在節目中,南方巨獸龍可獨自獵食,也可成群獵食阿根廷龍。在環球影業出品的《歷險小恐龍》(Land Before Time)第五集中,一隻南方巨獸龍遇見五隻恐龍,並即將殺死牠們,牠擊傷兩隻暴龍,但淹死在海中。南方巨獸龍也出現在IMAX電影《巴塔哥尼亞的巨獸》(Dinosaurs: Giants of Patagonia),在電影中羅多爾夫·科里亞(Rodolfo Coria)介紹在阿根廷的主要挖掘地點。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1-5-22 00:04:00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tigerb 於 2011-5-22 00:06 編輯

鯊齒龍(Carcharodontosaurus)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鯊齒龍(Carcharodontosaurus)又名望齒龍、噬齒龍、噬人鯊龍,屬於獸腳亞目鯊齒龍科,生活於白堊紀的阿爾比階晚期到森諾曼階早期,約1億到9300萬年前。鯊齒龍是種巨大的肉食性恐龍,比暴龍更大。

鯊齒龍的屬名意為「擁有鯊魚牙齒的蜥蜴」,是以鯊魚的屬名Carcharodon為名;karcharo意為「鋸齒狀的」,odonto意為「牙齒」,而sauros意為「蜥蜴」。

鯊齒龍是已知最大型、最重的獸腳類恐龍之一,根據不同科學家的估計值,撒哈拉鯊齒龍的身長約在12到13公尺之間,體重約在6到15公噸之間。由於伊吉迪鯊齒龍的頭骨更大,伊吉迪鯊齒龍的身長可能超過13公尺。

鯊齒龍是肉食性恐龍,有巨大的嘴部,及達8呎長的鋸齒狀牙齒。古生物學家曾一度認為鯊齒龍的頭顱骨是獸腳亞目中最長的。可是因為原有的非洲頭顱骨中缺少了前上頜骨及方骨,導致了對其實際大小的錯誤估計。有研究指撒哈拉鯊齒龍的頭顱骨實際是1.6米長;而新發現的伊吉迪鯊齒龍(C. iguidensis),頭骨長達1.75公尺。目前最長、大的頭顱骨屬於鯊齒龍的近親南方巨獸龍,估計可達1.95公尺。

撒哈拉鯊齒龍的顱腔及內耳結構很像鱷魚。大腦與整個腦部的相對大小,類似爬行動物,但較虛骨龍類及鳥類為小。

鯊齒龍化石最先是由Charles Depéret及J. Savornin於1927年在北非所發現,發現於阿爾及利亞的卡瑪卡瑪組(Kem Kem Formation),地質年代為阿爾比階。原先被歸類為斑龍的一個種,撒哈拉斑龍(Megalosaurus saharicus)。在1931年,恩斯特·斯特莫(Ernst Stromer von Reichenbach)改建立為鯊齒龍屬,模式種是撒哈拉鯊齒龍(C. saharicus),並沿用至今。他斯特莫命名鯊齒龍的原因,是因為牠們有着類似噬人鯊屬的牙齒,而這牙齒並非彎曲,幾乎是兩邊對稱而前緣凸。這個鯊齒龍的首個化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毀。在1996年,保羅·塞里諾(Paul Sereno)在摩洛哥的卡瑪卡瑪組發現了鯊齒龍的頭蓋化石。

在2007年,塞利諾也發現了鯊齒龍屬的另一個物種,在上頜骨、腦殼與撒哈拉鯊齒龍有所差異。這一新的物種是1997年在尼日爾發現,並在2007年命名為伊吉迪鯊齒龍(C. iguidensis)。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大眾文化
鯊齒龍並不被一般大眾所熟知。但鯊齒龍已在探索頻道的電視節目《恐龍星球》(Dinosaur Planet)中出現過,但該節目錯誤地敘述鯊齒龍生存於南美洲,以薩爾塔龍為食;鯊齒龍其實生存於阿爾比階到森諾曼階的非洲北部,而薩爾塔龍生存於坎潘階到馬斯特里赫特階的南美洲。 鯊齒龍還出現在探索頻道的電視節目《Monsters Resurrected》,在節目中鯊齒龍與同時代的棘龍發生衝突,但很快的就被棘龍殺死。。

鯊齒龍也在某些電子遊戲中出現,例如《侏羅紀公園:基因計劃》(Jurassic Park:Operation Genesis)與《帕拉世界》(ParaWorld)。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1-5-22 00:07:36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tigerb 於 2011-5-22 00:10 編輯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數種巨型獸腳類恐龍的體型相比。從左到右為:棘龍、鯊齒龍、南方巨獸龍、暴龍
放大圖片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11-23 13:3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