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表於 2010-11-19 21:06:29
|
顯示全部樓層
日本對社會主義蘇聯的仇恨,以及他把握住美國等的心態,所以他在大肆侵略中國同時也大喊大叫地反蘇。 1938年夏,日本關東軍又大規模進犯哈桑湖地區的蘇聯遠東邊界,但以失敗告終。 1939年5月日本關東軍再以更大規模向駐在蒙古東部哈拉哈河地區的蘇軍和蒙軍發起進攻。經過三個月的激戰,直到1939年8月底(即德國進攻波蘭前夕),侵入蒙古東部的日本兵團幾萬人被蘇軍全殲。日本對蘇軍的這兩次規模在加大的進攻,使美國統治集團對日本軍隊將以更大規模侵略社會主義蘇聯存有很大幻想。加上直至1941年上半年,日本仍把最精銳強大的陸軍集團——關東軍部署在中蘇邊境的中國東北地區,日本在中國東北部署的日軍飛機、坦克等重型武器數量多於在中國關內的日軍總和,更加深了美國統治集體認為日本法西斯的侵略矛頭還會指向蘇聯的看法。
因此,美國用支持日本侵略,做為對日本反甦的獎賞。 1940 年7月16日,美國政府發言人聲稱,門羅主義也可能適用亞洲。門羅主義可用一句話來表達,美洲是美洲人(實際是美國)的美洲,其他洲的國家不能干涉美洲事務。門羅主義適用於亞洲,就暗示美國不干預日本對亞洲國家的侵略。此話一出,英國也配合美國做出支持日本侵華的舉動。 7月17日,英國政府同意日本要求,將運送商品和物資的滇緬公路和香港港口封鎖三個月。這樣一來滇緬公路被封鎖了很長一段時間,加上香港對中國關閉,加劇中國的物資困難。
美英以這種方式間接參與日本對中國的經濟封鎖,但美國卻不對日本實施經濟封鎖。而美國在蘇芬戰爭期間對蘇聯實施貿易禁運。這兒關鍵的
是,美國對日本的態度問題。美國人也知道,“維持日本戰爭機器運轉的一半以上的原料,特別是鐵、鋼和石油,都是從美國獲得”
(〔美〕林克、卡頓《美國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中冊172),因此,如果對日本貿易實行真正的禁運,就會使日本處於非常困難的境地。美國太平洋關係研究所在研究這個問題後得出一個結論,即“如果對這些物資中的相當部分實行相當長期的堅決的禁運,日本就會陷於經濟停滯和遭到軍事失敗”。但美國認為,日本如陷於這種狀態,其軍事力量和保證向軍事力量提供裝備和後勤供給的日本經濟,根本不能勝任對蘇聯的進攻,甚至完成對中國革命力量的鎮壓都較困難。即不能實現美國長期縱容、放任日本侵略中國所希望達到的目的。反過來講,美國對日本的物資供應,美國對日本侵華的縱容,是建立在美國認為日本可能北攻蘇聯的基礎上。這可從美國共和黨領袖范登堡的一句話中看出。
1939年8月,日本最精銳的關東軍在哈拉哈河慘遭失敗。 9月16日,蘇日兩國簽訂了停火方面協定。美國對此很不高興。美國學者承認,“'美國政府擔心,如果日本停止在哈勒欣河(即哈拉哈河──筆者註)的戰鬥, 那它將向南方推進。……並擔心隨著協定之後蘇日兩國將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對此“范登堡曾宣稱,如果日本敢於同蘇聯締結互不侵犯條約,那美國將立刻禁止對日貿易。”(《現代國際關係史》658)
當然,蘇日並未締結互不侵犯條約。日本陸軍最精銳的關東軍仍部署在靠近蘇聯的中國東北。因此,美國仍不採取任何足以製止日本侵略政策的實際措施。鑑於日軍於1939年2月占領海南島(這將成為日本向印度支那和東南亞其它地方推進的基地),5月日本政府要求英美承認日本有權管理各帝國主義國家在上海的租界, 嚴重侵犯了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利益,美國在1939年6日曾宣布1911年的美日商約從1940年1月26停止生效。但“直到1940年7月……羅斯福才對供應日本的石油和廢鐵實行許可證制度……事實證明,許可證制並沒有起重大的影響。1940年8月間發給的對日出口的石油產品許可證要比1940年的前6個月所發的總和還要多。在生鐵和鋼的供應方面情況也與此相似。1940年8月間,有30多萬噸的生鐵、廢鐵等物輸往日本,這個數目約與1940年前半年所供應的數目相等。1941年頭3個月,美國賣給日本的飛機汽油比1940年同一時期要多131%。”(《現代國際關係史》661、662)不僅如此, “美國壟斷組織仍然繼續大力幫肋日本的康采恩建立新的軍事工業部門。例如它們供給'鮎川'康采恩控制下的日滿鋼鐵株式會社以設備,幫助這家康采恩在庫頁島上使用電力新法開採石油,進行'中島'康采恩的飛機製造廠的改建工程,協助'三菱'康采恩制鋁和造船,等等。”(蘇聯科學院《世界通史》第九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75.686、687)
另外,歐洲戰爭發生後,尤其是德國進攻西歐後,英法荷在亞洲對日地位嚴重削弱,他們在亞洲的地位嚴重依附於美國扶持,英法荷對日態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美國對日態度。所以美國對日縱容,英法荷就更賣力地討好日本。日本依靠從美國、英屬各國、荷屬印尼以及法屬印度支那進口所需物資和原料,繼續增加其軍事戰略儲備,維持戰爭機器的運轉。
1939年“美國輸至日本軍用物資達1.869億美圓,約佔該年美國對日本全部輸出額的86%。1940年,美國輸至日本的軍用物資達1.9億美圓,約占美國對日本全部輸出額84%。自1937年到1940年,美國輸至日本物資總額共9.867億美圓,其中軍用物資總值佔7.039億美圓。美國資本家唯利是圖,供給日本大批軍火物資,用來屠殺中國人民,對中國人民欠下一筆血債。……美國力圖藉此誘使日本進攻蘇聯,並保全美國在華南的經濟利益,利用日本抑制中國的革命力量,以達到美日妥協,共同榨取中國人民和反共反甦的目的”(《美國通史簡編》614)
美國很希望日本北攻蘇聯,而日本卻在權衡是北攻,還是南進。出於對社會主義的仇恨,日本很想進攻蘇聯。但形勢比人強。關東軍在哈拉哈河一戰的慘敗,給日本進攻蘇聯的想法澆了一盆冷水。蘇聯工業的增強、蘇聯遠東軍隊的威力,和英法荷在西歐戰場的慘敗,其亞洲地位極其虛弱形成巨大反差。日本認為,北攻比南進風險大得多,如果此時向南洋推進,英法荷沒有能力給日本造成較大困難。
日本害怕北面的蘇聯,害怕在西方(歐洲)未受牽制的蘇軍威力,因此不敢從東北調動大批關東軍南下,對英美髮動大規模戰爭(這也尤如日本在關內侵略行動遇到很大困難,關東軍也不敢調入關內支援一樣)。因此可以說,蘇聯雖然未對日宣戰,但卻是牽制日本侵略的重要因素。最後,日本只能在德國進攻蘇聯,日本認為蘇聯軍隊被歐洲戰事牽制之時才向南推進。
蘇德戰爭爆發後,日本政府和大本營聯絡會議從6月25日到7月1日多次討論日本對此的立場和應採取的政策。力主避免和美國開戰的日本外相松崗,堅持馬上進攻蘇聯。但是,松崗的觀點未能得到軍方的支持。軍方認為,蘇聯在遠東駐有大量的兵力。並且,日軍在哈拉哈河的慘敗中體會到蘇軍的戰鬥力,認識到在北方與蘇軍作戰將非常困難。戰後,一些英美學者合編,托因比主編的《軸心國的初期勝利》也寫道,“日本軍隊1939年8月在諾門坎(即哈拉哈河)的慘敗給了日本一次教訓,使得它不敢跟著德國一起進攻蘇聯”。在德國進攻蘇聯後,由於進攻不如原來設想的順利, 德國駐日大使奧特,代表德國要求日本配合德軍,從西伯利亞進攻蘇聯。後來,“奧特匯報說,日本參謀本部由於諾門坎戰役的慘敗記憶猶新,認為只要有蘇聯的遠東軍存在,就反對進攻蘇聯。”(見該書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614、987)也就是說,日本軍方根據哈拉哈河戰役的經驗認為,由於德國對蘇聯進攻的牽制,蘇聯無能力在亞洲主動攻擊日本軍隊,但從抵抗日本軍隊進攻的能力來看,蘇軍仍遠強於南洋的英美軍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