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鑑於另一帖欠缺了1970東京博覽會的中國館,
故特從網上找尋資料,從中華民國的角度補充如下:
2010年4月30日,第四十一屆世博會在上海開幕,在一個尚未放棄共產主義,以及開發中地區舉辦世博,這可還是第一次,輿論有好有坏,上海名人韓寒謂世博為「被炒作的二綫品牌」。
事實上,中華民國參與世博的歷史,早在民國四年就已開始,而中國參與世博的歷史更可追朔到1851年的第一次倫敦萬國博覽會。由此可見,在世博的第一綫,始終有中國的影子。
(上圖:第一屆倫敦世博油畫,請注意油畫右邊有一個戴著頂戴花翎的清朝官員)
一、中華民國與世博的肇始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前幾年,1903年,美國獲得巴拿馬運河的開鑿權,因此決定在巴拿馬運河落成之際,舉辦世界博覽會,也就是說,1915年的巴拿馬世界博覽會,實際是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
當時美國希望中國能夠參與世博,但清廷和革命黨間的戰爭尚未結束,因此美國特別派遣舊金山著名商人Robert Dollar以私人身份在1911年來華洽談事宜。民國成立後,2月,Dollar拜訪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孫中山曾向他承諾說:「一旦政治走向正規,就將派團參加。」
數天之後,清帝下詔退位,袁世凱宣佈就任臨時大總統。而美國政府則於1912年3月,以時任美國總統的塔虎脫之名義,向中華民國發出參加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的正式邀請書。
1913年4月,美國正式承認中華民國,翌月,袁世凱回應世博事宜,表示,中國政府會參加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並決定由農商部籌備參賽事宜。
6月,袁世凱任命原南洋勸業會總辦陳琪為赴美賽會監督併兼任籌備巴拿馬賽會事務局局長,經其努力,到1914年9月,全國共有19個省徵集展品10多萬件,共1800多箱,1500多噸。從1914年11月這些展品分兩期運往美國,到1915年1月29日最後一批貨物抵達舊金山時,距離博覽會開幕只剩不到1個月了。
值得一提的,此次世博所建造的「中華政府館」,資費拮据,據稱資金只有他國的十分之一,因此1915年2月20日巴拿馬博覽會開幕時,中國館只有美術、文藝兩館佈置完畢開館,一直到3月9日「中華政府館」才正式開幕。但到1915年8月展覽會評選結束,中國展品所獲獎牌多達1211枚,是所有參展國中的第一名,因此,也有人稱讚此次世博,十分成功,後來的幾次參展,都難以逾越。
(上圖:1915年中國館全景)
其中,茅台酒獲得榮譽獎章(二等獎),還有一段故事:原先外表粗鄙的酒壇子,並未獲得注意,直到一名工人在搬運中無意打碎了一壇茅台,芳香四溢,這才引來衆人稱奇。
二、國民政府新時代的世博
1926年費城世博會是北洋政府最後一次參加世博,時人記載這次世博中國參展品為:「以舊幫文物於賽重洋,略示一斑,以當全豹。」
(圖:1926年的世博中國村,顯得淒冷。)
民國十七年,北伐成功,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展開訓政,中國即將迎來開創黃金十年的新時代。在1929年6月到10月間,國民政府曾在浙江舉辦了一場西湖博覽會,頗有盛況,而1933年芝加哥世博,是國民政府參與的第一次世界博覽會。
1932年春,國民政府正式接受美國政府的邀請,決定參加這屆世博會;行政院通過預算,並成立「中華民國參加芝加哥博覽會籌備委員會」,全面負責參展事務。
1932年6月,籌備委員會正式啟動,在上海香港路上的銀行公會舉行首次會議,要求全國各地踴躍徵集展品,積極參加芝加哥世博會,甚至為求「出品赴賽鄭重起見」,還特別在上海舉辦一場小型世博會,作初步評審。
1933年2月18日,「小型世博會」在白利南路國立中央研究院裡的工程館開幕,蔡元培、王正廷、葉恭綽、柳亞子等各界名流500餘人出席,時任上海市長吳鐵城、實業部長陳公博、美國駐華商務參贊安樂思(音譯)等相繼致詞。這天前往參觀的市民有2000餘人,可謂轟動。一週後,籌委會組織審查委員會審查展品,由蔡元培任主席。
此屆中華民國館的設置,相當曲折。自1932年6月,中華民國參加芝加哥博覽會籌備委員會成立伊始,中國國家館的建設便著手開始操作。為集思廣益,籌委會登報徵集中國國家館設計方案。儘管收到的方案不少,結果卻不能令人滿意,不是太壯觀,遠超預算經費;就是太簡單,「不能表現我國建築百年來進步的精神」。籌委會只得轉而求助於建築師學會,學會慨然應允並義務設計,終於獲得了一個讓各方都滿意的方案。但美國方面又突然來電告知,撥給中國國家館的土地面積有了更改,原先方案只能再度作廢。建築師學會隨即又更改方案,直到1933年初才確定下來。
1933年4月21日,曾任駐紐約總領事的上海人张祥麟率團抵達芝加哥,隨即會同美國當地華僑商業團體,著手修建中國館。可此时發現建筑经费的预算大大超支,建筑师学会的方案最終被否定。
幾經波折,由上海商品協會主持設計的建築方案最終被選用。此時,距芝加哥世博會開幕,不足兩個月,建築師和工匠竭盡全力,卻仍未能趕上6月1日的開幕式。直到半個月之後,中國館才正式對外開放。
中國館總計花費約2.2萬元美金,僅及日本館十分之二。儘管如此,中國館仍以其鮮明的東方特色,吸引了約255萬名參觀者,當時的美國新聞如此介紹中華民國展館:(來源自美國1933-1934芝加哥世紀進步博覽會中華民國館新聞稿。)
「中華民國展館佈置成一個典型的內封閉的超市廣場的形狀,裡面有無數的小商店門面朝內,面向一個開放的中心區域。這裡排放著的是代表中國各省市的商店,每個商店裡陳列著能充分代表這些省市的典型商品和工藝品。」
新聞稿報道了來自江西的陶瓷、手工織毯和手工藝品,來自福建的工藝品、黃銅製品和織錦、根雕藝術品、白玉雕件、絲織人物、漆雕人物及新奇物品,來自上海的新奇傢具、神奇的玉雕、精細的金屬藝術品、美麗的織錦和古代的藏寶櫃以及手工織毯,甚至來自廣東的特色美食等等。但毫無疑問,張文棣翠玉大寶塔是這屆博覽會的主題藝術品,因為新聞稿說:
「因為,這裡的人們知道,真正的中國,包括她的文化和藝術,是通過另外一個符號來描述的,而這就是玉!而翠玉大寶塔就是一種具有四千年悠久歷史的珍貴玉雕藝術傑作。」
近日大陸媒體在報道國民政府1933年參與芝加哥世博的歷史情況時,頗爲揶揄,稱所謂蔣汪不和,所以政府停止資助赴世博參會云云,可謂斷章取義、無中生有。依據中國大陸第二歷史檔案館所藏史料,可知本次世博組織方式是官民合辦而成,政府補助國幣五萬元。
依據1934年4月5日「中華民國參加芝加哥博覽會出品協會致實業部呈」一電文可知,原本「我國民政府於民國二十年三月十七日經行政院第十六次會議議決參加」,但「迨日寇侵察,熱河告警,政府既決心抵抗,財政乃綦感困難,更經行政院第八十九次會議議決停止參加。」不過隨後,在各界努力之下,成立了「中華民國參加芝加哥博覽會出品協會」,以此名義,「在政府協助指導之下參加芝博」,包括會務、資金使用等,都需依章報請實業部備案。既然如此,所謂蔣汪不和、當局輕視參加芝博,可謂謠言。
芝加哥世界博覽會中的中國區,命名為「上海街」
參加芝加哥世博巡游的華僑,身著將軍戲服
轟動本次展覽的翠玉大寶塔
轟動本次展覽的湘繡:羅斯福繡像,至今,仍陳列在美國亞特蘭大市「小白宮」博物館
中國館中的佛教展品
「佛羅里達小姐」參觀中國館
三、戰火下的世博
1935年世界博覽會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同年,當時還是日本領土的台灣,由日本政府舉辦了一場「始政四十周年紀念台灣博覽會」,台灣光復後,做了第一任行政長官的陳儀,當時是福建省主席,也奉命來台參觀。
民國二十六年前後,日本侵華在即。該年在法國巴黎舉辦世博會,法國政府邀請中華民國參與,國難當頭之下,政府本來專門成立了「中國參加巴黎國際博覽會協會」負責相關事宜,外交部也指派當時駐法國大使顧維鈞接洽。
顧維鈞接到訓令後,立即與法國方面接觸。兩個多月中,顧維鈞在法國政府各個部門來回奔波十多次,終於說服法方答應將世博會國際陳列所兩間展覽室免費撥給中國。
在各界支持和配合下,來自全國各地的參展品於3月底、4月初匯聚上海,4月中旬,協會派人對參展物品進行審查。一切似乎進展順利。就在1937年4月2日,《申報》還刊發了「巴黎賽會接受贊助」的消息。但到了6月初,形勢急劇惡化,戰端即開,協會無奈決定放棄參加巴黎世博會。
1939年,美國舉辦了世博史上著名的「孿生世博」,即舊金山金門世博會和同年紐約世博會。中國獲邀參加金門世博,當時國民政府已遷重慶,本來中央政府曾指派四川政府籌集參展物品,不過在「苦撐待變」的環境下,最終並未成行。
但是,在舊金山之華僑,抱持愛國熱心,投入參展。舊金山華僑以周銳等人為首,召集各華僑組織協商,決定通過發行股票的方式籌集資金。舊金山華僑迅速成立「華商展覽場總公司」,發行股票,一共籌集到25萬美元資金。
華僑們在世博展區金銀島中建造了規模宏大的「中國村」,十分搶眼。周銳在1988年的一篇回憶文章中曾這樣寫道:「此際中國雖弱,推斷抗戰必勝;此際中國雖窮,預料建國必成。」
根據有關資料,「中國村」入口大門是一座巨大的牌坊,上面書標明「華商展覽場」。「中國村」內設有兩個酒家、兩座戲院、一座神廟和一座七層高的佛塔。「中國村」內還建了一個陳列館和一二十家商店,分別展出中國的各類民間工藝品、瓷器、茶葉,甚至還有一些現代科技產品。1933年世博上轟動一時的翠玉大寶塔也再次展現。
這是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最後一次參與世界博覽會。而下一次的世界博覽會,也要到二戰結束後,在1958年的比利時,才重新召開。
1939年金門世博中國村全圖
正在進行表演的金門世博中國代表團。
四、最後的輝煌
中共叛亂、大陸淪陷後,從1958年的比利時布魯塞爾世界博覽會起,中華民國仍舊以各種名義組織代表團赴世博參展,直到1974年的美國史波肯世博爲止。
1970年的日本大阪世界博覽會,可謂是中華民國參與世博最後的輝煌。此次大阪世博,中華民國副總統嚴家淦受邀親臨現場,隨員有孫運璿、李國鼎。
據説,中共曾準備,若嚴家淦真的抵日,要對其採取不利的舉動。爲此,旅日華僑,也是日本著名的黑道教父何木杞收到風聲後,立刻組織保護行動。台北市議員林瑞圖在回憶這段往事時說:「七月六日,嚴家淦的專機在東京羽田機場落地,從東京到日本沿途都有木杞大仔的人暗中保護;在世界博覽會的會場,木杞大仔早就派人把那些左派分子趕出現場,還安排一千多人在裡裡外外戒護,保護嚴家淦的安全。」
嚴家淦在7月7日還見到了日本天皇。因七七乃抗戰之日,此事在國内頗爲爭議,日本方面解釋是事前並未特意安排,乃日本天皇臨時起意,為對中華民國表達善意而為之。
大阪世博還將7月10日定為「中國日」,副總統嚴家淦親自前往中國館主持「中國日」典禮。所設置的「中華民國館」建築共花了一百五十萬美元,在當年不是一個小數目。建築呈三角形,顏色素淡。由旅美名建築師貝聿銘指導設計,實際執行者為一群年輕建築師,其中有一個身影,就是日後台北101、以及四十年後上海世博「台灣館」的設計者李祖原。
大阪世博的隔年,美國採取聯中共制蘇的策略,逼使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日本則在美國授意下,作爲美國抛棄盟友的試行者,在1972年與中華民國斷交。中華民國的外交由此頹勢。
1974年的美國華盛頓州史波肯世界博覽會,是中華民國最後一次參展。5月4日中國館開館那天起,平均每天至少有一萬六千位遊客到中國館欣賞,大可媲美今日上海世博之「『中國』館」人潮。而從揭幕日到十月初,大約有兩百七十多萬中外遊客進入參觀,其中有位史波肯市民叫James McLinton,曾先後到中國館參觀過五十八次,至今都是參觀世博會次數最多的保持者。
在史波肯世界博覽會的同一年,中共在1970年大阪世博所保留的公園旁,建了個「『中華人民共和國』展館」,以洩當年之不滿。1975年,世博又在日本舉辦,地點是沖繩。中華民國被排拒在外,1979年,中美斷交,中華民國參與世博的歷史宣告終止,直到2010年上海世博,復又在中華民國對外貿易協會下屬台北世貿中心的名義下,以「台灣館」重回世博。
1964年美國紐約世博會中的中國館
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會中的中華民國展館,展覽主題是「中國的傳統和現代」
1974年史波肯世界博覽會上的中華民國展館,此屆世博以環保為主題,中圖所顯示中國館建築上的浮雕,是特別爲了貼合此次主題而設計的「大地春回」
1974年,中共在1970年大阪世博會遺址公園上,建造展館。
99.5.1 Kinking
http://blog.udn.com/kinking/3994475
[ 本帖最後由 momomo1997 於 2010-9-29 19:06 編輯 ]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