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5789|回覆: 10

調景嶺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0-6-20 12:21: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1948年國共內戰,戰事由黃河流域蔓延至長江流域。節節敗退的國軍南遷到廣州,廣州失守後﹐ 部份國軍遷移臺灣,但亦有很多進入香港。作為英國的殖民地,當年的共產黨都不敢進兵。於是很多國軍到了香港。國軍餘兵最初不是住在調景嶺,當年港英政府把他們安置到香港島摩星嶺公民村,然而在1950年6月18日,一群約八十餘的左派學生前往摩星嶺難民區向老兵們挑釁,最後更演變成流血衝突。

1950年4月18日,香港政府行政局的會議上,擬定於摩星嶺難民營搬遷到大嶼山的梅窩。後來因當地村民強烈反對,把這群老兵和家眷約7,800人遷往調景嶺。後來,香港政府社會局救濟署署長李孑農取「吊頸嶺」的諧音,改稱為「調景嶺」,有「調整景況」之意。

早年其位置十分偏僻,比摩星嶺荒蕪得多,自成一角。山上沒有水沒有電,就連半點生活條件都沒有,同時沒有道路往外面。對外的交通工具只能依賴前往筲箕灣的渡輪。待至1956年,寶琳路建成,調景嶺居民才有一條道路通往九龍市區。

調景嶺具有很濃厚的光復大陸色彩,嶺內各學校於每年10月10日都會放假及全村舉行儀式紀念中華民國成立,並長年掛起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在英國統治時期﹐ 港府並不刻意干預這些活動。

政府初時在調景嶺興建超過一千個只以油紙塔建簡陋A字屋棚,長闊高均約為八尺,每個A字棚往四個人。這次搬遷人數共6921人,包括5592名男性,1329名女性。(據1950年的調查,這六千餘人中,大數為成年男性,年齡介乎二十至四十歲之間。十六歲以上的婦女只有577人,十五歲以下兒童則有610人;傷殘人士1763人,他們的家屬有477人。居民來自不同省份,當中大半是退伍軍人,但也有不少是政界與學界人士,甚至包括國大代表、立法委員、中學校長等。據說他們一般不會輕易表露過去在大陸的身分。其後,陸續有更多人從外頭搬到這裡,僅半年不到,估計沒有飯票而居往在調景嶺的人口已達五、六千以上。換言之,1950年12月,調景嶺的人口已逾一萬。居民以難民自居,由當時的社會局(社會福利署前身)派發糧食,後期由港九熱心人士組成港九救委會開展救濟工作,並在營內設立難民服務處提供協助,另外天主教教會及基督教方面亦提供就業,教育等大力協助,村內曾設有多間學校如天主教鳴遠中學,慕德中學等,基督教靈實醫院亦隨後建立。

隨著居民出外打工及開始山寨式手工,生活漸漸改善,並形成倚山而建,橫區而治的獨特社區,政府在村內只設郵局及消防局,警署在山頂上,村民自設治安隊巡邏以防左派入村及在水源下毒,守望相助,而臺灣方面曾安排渡輪接載部分退役國軍返臺灣。


寮屋區清拆
但隨著香港主權即將移交,及將軍澳新市鎮的發展,政府於1995年4月4日正式宣佈清拆調景嶺寮屋區,寮屋區在1996年4月至7月期間清拆,所有居民在政府賠償下,獲遷徙至其他地區,約有六千五百名調景嶺平房區居民獲安置入住公共房屋,當中很大部份的人都遷進了將軍澳的厚德邨。直到現在,他們還過著跟從前在調景嶺一樣的守望相助的生活。


[ 本帖最後由 intermezzo 於 2010-6-19 20:31 編輯 ]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發表於 2010-6-20 12:58:31 | 顯示全部樓層
thx for u sharing ~i love h。k history so much~~support u detail info!!!:thumb: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6-20 13:19:31 | 顯示全部樓層
調景嶺郵局尾日印紀念封兩款。
一個單圈2號印;
一個雙圈1號印。
(現在香港的郵局已全面取消雙圈印了。)

當時郵局沒發行官方的紀念封,
這兩款都是民間自印的紀念封。


[ 本帖最後由 無悔 於 2010-6-20 13:37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6-20 13:21:35 | 顯示全部樓層
注意:

英文名稱:招牌用Tiu Keng Leng
但郵印卻用 Rennie's Mill Village

二者都是調景嶺的英文名。
加了個Village,就是調景嶺村了。


[ 本帖最後由 無悔 於 2010-6-20 13:45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6-20 13:48:43 | 顯示全部樓層
還有一段片: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6-20 13:51:27 | 顯示全部樓層
另一段亞視本港台拍的: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 本帖最後由 無悔 於 2010-6-20 13:57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6-20 14:39:14 | 顯示全部樓層
Thank you !! Very valuable!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6-20 17:21:09 | 顯示全部樓層
原來寶琳路1956年先起好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10-26 12:25:48 | 顯示全部樓層
我係調景嶺出生, 唸書.....
100%標準調景嶺人!!!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10-26 13:32:41 | 顯示全部樓層
我是70年代末在嗚遠中學受讀及寄宿,看到重溫影片,現今懷念當年木屋區豆漿粢飯
還有印象深刻情景是:當年在渡船碼頭,每次都有個獨腳老人在渡頭望海而立幾個鐘 ???
聽聞好像等待台方接收佢回台船隻?
影圈內有好幾個在調景嶺長大!如方@向@兄弟、溫%碧@,……?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10-31 17:40:05 | 顯示全部樓層
上面3號帖的圖,因太久已自動被刪掉,現再貼如下: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11-18 05:5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