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936|回覆: 6

日佔時期的香港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0-6-15 18:46: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日佔時期的香港

1. 中日戰爭爆發的背景

日本自十九世紀後期明治維新開始不久,便已積極為對外擴張作準備。1887年,日軍總參謀部更制訂一個名為〈征討清國策〉的計劃,提出以五年為期,佔略中國。結果在1894年,日本終借機發動一場大規模的戰爭,史稱 「甲午戰爭」。在這場戰爭中,清軍戰敗,中國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割地賠款。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日本即借機佔領當時德國的租借地青島。為了把中國的政治、軍事、財政及領土置於控制下,日本更於1915年初向當時中國的軍閥袁世凱提出著名的〈二十一條條款〉。然而,這個喪權辱國的條款,由於舉國的反對,最後並未得到國會的批准。

及至1920年代,隨著中國日益高漲的民族醒覺和國民革命軍的北伐,日本統治者深感不安。1927年,日本內閣召集軍方首領及駐華使節,討論武力干預中國與對華政策等問題。不久,內閣首相田中義一提出奏摺(即「田中奏摺」),詳盡暴露征服中國的意圖;並不惜因而與美國開戰。在隨後的幾年間,日本多次在中國的東北挑起事端,企圖攫取東三省。

1931年9月18日夜,日軍自行炸毀一段南滿鐵路,卻誣指為中國東北軍所為。日軍遂以此為藉口,於當夜攻擊東北軍,同時炮轟瀋陽城,導致 「九一八事變」。日軍侵華戰爭從此展開。到了1937年,日本認為要達到其獨佔中國的目的,局部地區的作戰行動已不可行,於是藉「七七事變」(或稱「蘆溝橋事變」),全面侵略中國。


2. 開戰前香港的形勢

日軍侵佔廣東

自日軍侵華戰爭爆發後,由於中國東部的海岸遭受日軍的封鎖,廣州一帶的華南沿海地區,漸漸成為中國從海外輸入物資的重要孔道。為了切斷這條物資補給線,日軍在1938年中,決定發動廣東作戰。同年十月,日軍第三十八師團登陸大亞灣。由於當時中國政府放在華南的防禦力量較薄,日軍得以迅速推進,淡水、惠州、增城等地, 相繼陷落。廣州最後亦於同月21日失陷。自此以後,日軍不但切斷了經港澳地區往內地的物資輸送路線,而且更為日後的南侵,建立了一個基地。香港從此亦處於日軍直接威脅之下。

蓬勃的抗日運動

從「九一八事變」開始至香港淪陷的十年間,抗日活動在香港一直很活躍,當時港人的愛國情緒,可以說在香港歷史上前所未見。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香港迅速出現大規模的反日示威,僑居香港的日人甚至成為襲擊的對象。由於騷動持續,駐港英軍亦奉召出動,以維持市面的秩序。其後的數年間,在大部分的中文學校裡,愛國教育成了主要的課題。不少在這些學校任教的老師,便是從淪陷區逃出來知識份子。此外,體格訓練亦受到額外的重視,一些學校甚至實行軍事訓練,又或組成「大刀隊」之類的半軍事組織,以期學生將來或會投身抗日戰爭的一日。

難民的湧入

「七七事變」後,中日終於爆發全面的戰爭。在其後的一年多,上海、南京、武漢、廣州等大城市相繼失陷;其中特別是廣州一役後,大量難民湧入香港。香港的人口亦由1931年的約84萬,激增至1941年的160多萬。這給香港帶來極嚴重的居住、糧食、醫療、衛生及治安問題。當時香港不論政府又或慈善機構,莫不為救濟難民而疲於奔命。

為了解決難民的居住問題,政府於是在北角、九龍仔、京士柏、馬頭涌、牛頭角等地,興建一些簡陋的難民營,並聯同一些慈善機構,提供基本的衣、食、住、和醫療服務。但由於難民實在太多的原故, 數以萬計的難民仍被迫露宿街頭甚至野外。惡劣的居住及衛生條件結果導致霍亂、腦膜炎等疫症猖獗。此外,因營養不良而導致死亡的例子,可說無日無之。

另一方面,由於當時香港地位特殊,不少中國的政要及名人,均先後在這段時期暫居香港,除上文提到的宋慶齡女士外、還有蔣介石夫人宋美齡女士、國民政府的宋子文、孔祥熙、孫科、顏惠慶及上海聞人杜月笙等。這些顯赫一時的人物,倒也給香港帶來另一番的熱鬧。


3. 十八天戰事

新界及九龍的陷落

1941年12月8日早上約8時,日軍轟炸機在戰鬥機的保護下,先後襲擊啟德機場和深水兵營;陸軍則以工兵及步兵作先遣部隊,渡過深圳河進入新界,正式開始對香港的攻擊。

日軍的侵略部隊,是以酒井隆中將統率的第23軍第38師團為主力。此外,協同攻擊的還有特別為這次作戰而調來的炮兵隊及航空部隊。以兵力及火力來說,日軍都遠在守軍之上。另一點對日軍有利的是:戰爭爆發以前,由於出色的情報搜集工作,日軍已充分掌握了守軍的資料及香港防衛的情況。還有,開戰時由於日海、空軍已在西南太平洋一帶取得絕對優勢,故戰爭爆發後,香港守軍已沒有獲得增援的希望。

攻擊開始後,日軍即把三個步兵聯(團)隊分成左、右翼及迂迴隊進犯新界。由於守軍放棄新界的戰略,到了開戰後的第二天,日軍已推進至大帽山及馬尿水一帶。英軍及義勇軍的爆破阻延部隊且戰且退,最後撤入「醉酒灣防線」。當天午夜,日軍夜襲城門碉堡陣地成功,打開了防線的缺口,即提前發動總攻擊。11日上午,日軍已佔領西線的金山陣地,東面亦進至大老山。香港守軍司令莫德庇少將(Major-General C.M.Maltby)於當天中午下達撤出九龍的命令。西段的英、加部隊即撤回港島;中、東段的印籍部隊邊戰邊走,終於在13日凌晨自魔鬼山橫渡鯉魚門海峽,撤回港島。自此雙方隔著維多利亞港展開炮戰。

香港守軍經過此一階段作戰,損失並不太嚴重。莫德庇少將即重新部署港島的防禦,將從新界及九龍撤回的部隊與港島原來守軍混合編成東、西兩旅。日軍亦在加緊準備登陸港島之餘,於13日及17日兩次派軍使到港島招降,但均被港督楊慕琦(Sir Mark Young)所拒。

港島的陷落

日軍兩次欲不戰而下港島的招降計劃失敗後,最後於18日晚上在微雨和濃煙的掩護下(北角油庫於早一天的炮戰中中彈,以致兩天來維多利亞港的東北部一直濃罩著厚厚的黑煙),登陸港島北角、鰂魚涌及筲箕灣。

日軍登陸後,遭受派駐該處一帶的印軍一些抵抗,然而他們仍成功確立登陸點,並迅速向高地進發,計劃穩定陣腳後即迂迴攻擊港島北部的市區。19日黎明前,日軍已佔據柏架山及畢拿山。守軍東旅被迫向赤柱方面後撤;西旅則於黃泥涌峽(今陽明山莊一帶)與日軍激戰,旅長羅遜准將亦在此地力戰而亡。
由於守軍在金馬倫山、灣仔峽、馬己仙峽等處都築有堅固的防禦工事,且一直頑強抵抗,日軍進擊一時受阻,傷亡頗重,未能一舉攻佔全島。另一方面,守軍雖曾多次進行零星的反擊,但都未能奪回失地。

20日後,日軍重炮及野戰炮部隊等陸續登上港島助戰。原留在九龍的兩營步兵也渡海增援;加上天氣好轉,日軍機得以頻頻出擊助戰。經過一輪苦戰, 日軍於22日攻陷金馬倫山, 灣仔峽和摩利臣山也危在旦夕;南部的淺水灣一帶亦告陷落。至此,港島的大部分陣地除赤柱炮台外,已失去防禦能力。

投降

到了24日,戰局其實已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但楊慕琦仍沒有投降之打算,且英國首相邱吉爾亦曾多次拍發電報,指香港不能懷有投降之意,務必頑抗到底。

聖誕日早上,日軍再一次向楊慕琦勸降,楊慕琦仍置之不理。中午,日軍加強攻勢,灣仔一帶甚至進入巷戰的階段。3時,莫德庇少將向楊慕琦報告戰局,說明港島北岸的陣線均已瓦解,大炮與彈藥均缺乏,加上水源已斷,實在無力繼續戰鬥,若抵抗下去只會犧牲更多性命。結果楊慕琦接受莫德庇的建議,向日軍提出無條件投降,並於當天黃昏渡海至半島酒店的日軍戰鬥司令室,正式簽署降書。十八日戰鬥,至此結束。

在這場香港史上最大規模的戰事中,雙方傷亡人數高達6,000人以上。香港守軍兵力、火力雖遠在日軍之下,卻在劣勢中仍奮勇抵抗,可是由於外援斷絕,終於未能扭轉敗局。


4. 三年零八個月

淪陷前後的混亂

早於日軍攻佔新界及九龍時,不少黑社會分子及流氓,趁著守軍和警察撤退,在九龍大舉搶劫及勒索。其後因發電廠被毀,夜間全市漆黑一片,九龍頓成無法無天的世界。香港守軍投降前後,市區的盜賊更形猖獗,流氓到處搶劫勒索、勒收保護費、傷人甚至強姦婦女,社會秩序蕩然無存。一些坊眾因此組織街坊自衛隊,避免受到暴徒的侵擾。

可是更可怕的事接踵而至。香港守軍投降後,日軍高層為獎賞部隊,特別發假三天,放縱部隊胡作非為。日軍因而肆意姦淫劫掠和殺戮。無數居民特別是婦女,人人自危。此外,日軍到處搜捕抗日份子及「搗亂分子」。不少市民因而被抓,不幸的更被即時殺害。所謂「搗亂分子」,不少其實只是饑民而已。

軍政時期

日軍佔領香港翌日,即著手成立以酒井隆為首的「軍政廳」政府, 下轄總務、民政、經濟、司法、和海事五個部門。為了加強軍政統治, 日軍得隨時宣佈戒嚴、查封房屋、拘留前香港軍政官員,並發行軍票。這段時期歷時不到兩月便結束。另外,由於社會秩序大亂,若干紳商在日人授意下,這段時期成立一個名為「香港善後處理委員會」的過渡組織,以解決一些迫切的社會和民生問題如糧食及治安等。

「民政」時期

1942年2月20日,日本宣佈香港為日本佔領地,設立總督府以代替「軍政廳」。五天後,日陸軍中將磯谷廉介履任首任香港佔領地總督,行政中心由半島酒店遷至匯豐銀行大廈。軍政時期結束,「民政」時期隨即開始。這一段時期直至日本投降為止,長達三年半。

總督部是日本戰時內閣直轄機構之一,香港成為日本的領地,地位與台灣及朝鮮一樣,因此和其他東南亞的日佔地區不同,日本並沒有在港籌組所謂 「自治」的傀儡政府。

為了拉攏華人以達至「以華制華」的目的,磯谷廉介上任後不久, 兩個由華人組成,名為「華民代表會」及「華民各界協議會」的組織雙雙成立。這兩個簡稱為「兩華會」的諮詢組織,代替了戰前的行政及立法局。理論上,「兩華會」的成員可說為政府與民眾間的橋樑。

另外,為確保政策能下達地方基層切實執行,總督部成立後,即加緊擴大軍政時期已成立的地區事務所。其形式是在民治部在港、九及新界各設一個地區事務所,所長一職,由日人出任,統轄一切。地區事務所之下,再分置多區,由當地華人出任正副區長,其職責包括物資管理、米糧分配、戶口調查、街道衛生、人口往來及其他與華人有關的行政事務。到了1942年中,全港共分為28區。這樣的分區管治模式,對香港來說,倒是前所未有的。

自日軍佔領香港後,港日當局隨即把香港「日本化」,以進一步鞏固日本在港的管治。早自香港淪陷初,軍政廳已下令取締在公共場所展露的英文標記、告示,甚至店舖的名稱。「昭和」成為香港的年號。

殘暴統治

雖然在宣傳中,日本一直聲稱攻陷香港是為「華人從英國殖民統治下解放出來」,但事實上,日本在香港的整個統治系統,比戰前的殖民地政府更獨裁、官僚及腐敗;自始至終,日人所使用的手段更是殘酷和野蠻。從軍政廳成立起,日人先後制定大量前所未有的大小規例,這些規例可怕之處,是日人隨時可以犯例為藉口,打罵、囚禁甚至殺害居民。例如不向站崗的日軍鞠躬行禮,輕則遭受掌摑,重則甚或招至殺身之禍。憲兵隊亦常藉口檢查、又或搜捕抗日分子,隨意闖入民宅,為所欲為。此外,為了統制言論和消息,所有新聞通訊及文化活動,莫不受到極嚴格的檢查。

自日佔初期開始,日軍一方面沒收貿易商的資產,控制存糧,另一方面卻對居民的糧食、燃料等生活必需品實施配給制度。自1943年起,日軍在戰場上開始失利,造成運輸困難,配給制度更形苛刻。在日佔的最後兩年間,不少居民因食物不足,被迫進食木薯粉、花生麩、番薯藤,甚至樹葉樹根充飢,餓死的居民更無日無之。日軍佔領香港後,隨即發行軍票作為貨幣;並肆意提高軍票面值,以方便其掠奪物資。到了1943年中,港日政府更宣佈軍票為香港唯一的合法流通貨幣。由於軍票的濫發,影響所及,香港的物價飛漲,投機風潮澎湃。到了日佔後期,日人貪污成風,一般市民的生活, 苦不堪言。不到兩年間,香港由一個繁盛的轉口港,變成一個市面蕭條的死港。

抗日活動

日佔期間,分別有兩個組織在香港作抗日活動。首先出現的是一支開戰前已活躍廣東東江一帶的游擊隊(1943年底正式稱為「東江縱隊」);另一個則是由一名前香港大學教授於香港淪陷後籌組,名為「英軍服務團」的軍事組織。

「七七事變」後,為了爭取港澳居民及海外華僑支援八路軍及新四軍抗日,中共在香港成立了一個籌募捐款和物資的辦事處。廣州淪陷後不久,這辦事處即組成一支武裝游擊隊,由最初的百多人一直發展至數千人,並設立小型兵工廠,不斷在日軍後方伺機破壞。香港淪陷後不久,游擊隊成立總隊部,下分五個大隊,其中一個即為港九大隊(後改稱獨立大隊)。大隊以下分區建立中隊,在香港活躍的就有大埔、元朗及西貢中隊。較後成立的還有海上、大嶼山和市區中隊;這些中隊的成員不少都是香港的居民。

至於「英軍服務團」(British Army Aid Group, 簡稱BAAG),其創辦人賴廉士(Lindsay T. Ride)原是前港大生理學教授,同時亦任義勇軍野戰救傷隊的指揮官。香港淪陷後不久,賴廉士與三名屬員在港九大隊的協助下,成功從深水戰俘營逃至惠州,再輾轉抵達戰時廣東省臨時省會曲江(今韶關市)。1942年3月,賴廉士得到英軍高層及蔣介石的同意,創辦英軍服務團,並先後在曲江設立團總部及惠州成立前哨基地。其工作重點是派遣特工到香港搜集情報並作分析、運送物資進出香港、協助營救戰俘及其他人士逃出香港、傳遞消息進出戰俘營,並向戰俘和被拘留人士秘密供應特別是藥物等的物資。

英軍服務團成立後,雖然在營救戰俘的工作上因戰俘身體孱弱等原因,使成功的例子絕無僅有;但在其他方面,仍是相當成功的。

然而,不論東江縱隊又或英軍服務團,在執行任務過程中若成員給日軍拿獲的話,可說九死一生。今天在西灣國殤墳場的牆壁上,便刻有部分英軍服務團殉難團員的名字;另外,豎立在西貢斬竹灣的抗日英烈紀念碑,就是紀念在日佔時期犧牲的游擊隊隊員。


5. 重光

戰後香港的歸屬問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軸心國敗象已呈,故有關這些國家所佔地區的前途問題,在國際間開始受到注視。香港方面,當時的輿論普遍認為香港是帝國主義及殖民主義的象徵,因而主張把她交還中國。此時中國已擠身大國之列,當然希望消除不平等條約和治外法權。美國總統羅斯福也多次主張香港歸還中國,使之成為國際自由港。但另一方面,英國卻極力要求戰後保持包括香港在內的遠東殖民地,首相邱吉爾並在香港問題上多次表態,對交還一事,寸步不讓。由於英國的強硬態度及戰勝國間的利益關係,香港的歸屬問題始終沒有在國際會議上提出。

英國接收香港的經過

1945年8月15日,日皇正式向盟國宣佈無條件投降。早一天前,英軍總參謀部已得知日本將投降的消息,便指令其駐華大使通知中國,謂英國將接收香港及恢復香港的管治;同時命令其太平洋艦隊組織一支特遣隊,趕往香港受降。當時國民政府大加反對,幾經交涉,國民政府最後同意英方代表可在中、英兩國政府的授權下,在港接受日軍的投降。

另一方面,當時身在赤柱拘留營的前港府輔政司詹遜(F.C. Gimson),亦已從英國駐重慶大使方面接到指示,著他在日本投降後,即接掌香港政務,以待英國的先遣部隊抵達。8月 28日,詹遜在電台宣佈,他已是當前英國駐港的首席代表。

8月30日,英國太平洋艦隊的特遣艦隊抵港,其指揮官夏愨少將同日正式獲任軍政府總督一職,同時兼任部隊總司令。由於英國早在1942年底已決定戰爭結束初期,將以軍政府形式管治前殖民地,故夏愨接管香港後,即於9月1 日頒佈「軍政府統治公告」,正式宣佈成立軍政府。英軍控制香港後,立刻接收政府機關及船塢,釋放戰俘和被囚的英籍僑民,並確保重要的公共設施如水、電等的供應。警署、航政署等部門亦陸續恢復工作。公共秩序在英軍的協助下,大致得以維持。

重建香港

戰爭結束後,日人在香港留下來的問題極多,包括八成人口營養不足、醫療衛生條件極差、傳染病猖獗、大部分的適齡學童失學、不少房屋受到破壞又或日久失修等。此外,大量香港原來居民及難民的湧進(1945年底,人口估計已回升到100萬, 這段時期平均每月再有10萬人湧入),更使情況進一步惡化。為了迅速重建香港,夏愨的軍政府一開始便執行全面的統制政策。對外貿易、工商業,以至一般市民的糧食、燃料、日用品、住屋和工資,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統制。可是供求一時仍難於協調,黑市大行其道。不過,軍政府對於黑市貨物,還是採取放任的態度。

統制政策實施兩個月後,軍政府決定除部分物資外,恢復自由貿易。1946年上半年,香港經濟已經恢復一定水平,貿易漸復常態。

由於大亂之後人心思治,軍政府的工作總算沒有出現重大的問題, 8個月的艱難歲月終於度過。1946年5月,楊慕琦重返香港,復任港督;軍政時期宣佈結束。

[ 本帖最後由 *色慾和尚* 於 2010-6-15 18:52 編輯 ]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發表於 2010-6-15 21:54:05 | 顯示全部樓層
頂一頂...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6-16 02:43:32 | 顯示全部樓層
Worth to push!!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6-16 13:58:21 | 顯示全部樓層
push push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6-16 23:47:00 | 顯示全部樓層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6-28 15:44:09 | 顯示全部樓層
短短的3年也是傷害頗大的~~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6-28 22:03:11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11-18 11:2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