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武二十六年(西元1393年)的正月,蘇州府周莊的糧長顧學文呆在京師應天府(今南京)。這一天,顧學文去涼國府看望在府內教書的同鄉王行。
王行是蘇州城有名的老塾師。從元朝末年開始,除了洪武十二年(西元1379年)短暫在南京藍玉藍家坐館外,王行長期在顧學文的小舅子沈達卿家任教,和顧學文認識有三十多年了。如今兩人同處異鄉,顧學文從去年十一月起就多次來涼國府看望王行,每次來都大包小包提著許多禮物,包括一些海外的異樣犀帶,打點府上各色人等。因此,涼國府的上下對顧學文這個蘇州鄉下的土財主很熟,很有好感。
這一次,顧學文照樣和王行在耳房內說話。涼國公藍玉剛好經過,見一個陌生人在自己家裏大方地交談行走,走過來奇怪地問王行:“這個人是誰?”王行回稟說:“他是小人鄉人沈萬三秀女婿。”藍玉聽說後,臉色大變,立即熱情地招呼起顧學文來,吩咐準備佳肴酒宴招待顧學文,推杯換盞之間拍著顧學文的肩膀說“有空記得常來這裡說話”,就差沒說“你就把涼國府當做自己家吧”。
藍玉是堂堂的涼國公,多次出任大將軍,戰功顯赫,權勢炙手可熱;顧學文是鄉下糧長。明朝初期,官府指定鄉間交糧納賦最多的百姓為糧長,協助官府徵收糧賦,糧長類似于現在的“樓長”和“居委會主任”,根本算不上是幹部。兩人身份相差懸殊,藍玉為什麼對顧學文過分熱情呢?他為什麼聽到“沈萬三秀”這個名字後判若兩人?這個“沈萬三秀”又是誰?
“沈萬三秀”就是元末明初江南第一富豪沈萬三,“資鉅萬萬,田產遍于天下”。他的財富多到什麼程度呢?如果明朝有“福布斯排行榜”,沈氏家族一定能雄踞財富榜首位數十年。蘇州周莊原本是一個小村莊,沈萬三在周莊安家後硬是把小村子建設成了一個聞名遐邇的集鎮。後來,明朝人將花錢買的官都叫做“沈萬三官”;現在江浙一帶還有家長教育子女,“我家又沒有沈萬三”所以要勤儉持家之類的說法。“沈萬三”三個字不再是一個人名,越用越活了。其實,沈萬三真名沈富。朱元璋當皇帝後,將每縣人口分為哥、畸、郎、官、秀五等,哥最低,秀最高,每等中又分三個小等;巨富則被稱為萬戶。沈萬三秀,顧名思義就是說那個姓沈的、最高等的巨富。因為叫法太長,有點拗口,“沈萬三秀”漸漸簡化為“沈萬三”或者“沈秀”,至於沈富的本名,反而鮮為人知了。
王行在沈家教書的時候,每教會學生一篇文章可以拿到20兩黃金酬勞。王行在藍玉家教了一年書後又跑回沈家坐館授徒,主要原因是洪武十三年(西元1380年)“胡惟庸黨案”發生,他唯恐受牽連,所以辭別藍家重返沈家;另外沈家的“天價工資”也是他重返沈家的重要原因。可到了洪武二十四年(西元1391年)王行家莫名其妙地被編為“織挽匠戶”,要去應天府住坐。涼國府藍家知道後,立即再次請他來府中教學。王行跟沈藍兩家的長久交情,讓沈家眾人敏銳地發現了一個機會:通過王行結識藍玉,給沈家的鉅額財富尋找一個政治靠山。藍玉名震朝野,手握軍權,而且他的姐姐是開國元勳常遇春的妻子,外甥女是懿文太子的王妃,很有希望成為未來的皇后。藍家的地位看起來穩如泰山。正如顧學文日後承認的“因見涼國公總兵多有權勢,不合要得投托門下”,和顯赫的藍家拉關係總不會有錯吧?
現在顧學文都和藍玉拍上肩膀了,也就不拿自己當外人了,三天兩頭往涼國府跑。正月十三日,顧學文還將沈家的沈德全引薦給了藍玉。沈德全送了一條珍貴的烏犀帶給藍玉。藍玉很高興,照樣酒食款待他們。酒筵盡興後,藍玉對顧學文、沈德全說:“你們沈家一分為四了,依然是江南的上等大戶。我如今要行些事,正要和你商議。你可準備些糧米、銀子、段匹前來,我要賞人。”有錢人不怕領導借錢,就怕領導沒有“需求”,就怕領導不向自己借錢。顧學文和沈德全見藍玉開口要錢要糧,立刻滿口答應。借錢就要替沈家辦事,顧沈二人正巴不得呢。藍玉又說:“我現在有一萬五千貫錢,你可就船順帶前去蘇、杭收買段子。”這藍玉借到錢後,更進一步,要求沈家“幫”他做絲綢生意了。顧學文見藍玉要插手沈家的生意,拿乾股,分紅利,心中有那麼一絲不忍後也爽快地答應了。要獲利總是要投資的嘛!
藍玉和沈家的感情更“深”了。
幾日後,顧學文又在藍玉宅內歡宴。觥籌交錯間,藍玉湊過來對顧學文說:“顧糧長,我如今有件大勾當對你商量。”顧學文一聽又有“眷顧”,忙表忠心:“大人有甚吩咐?小人不敢不從。”藍玉就說:“我親家靖寧侯為胡黨事發,怕他招內有我名字,累了我。如今埋伏下人馬要下手,你那裏有甚麼人,教來我家有用。”當時“胡惟庸黨案”鬧得很兇,牽連很廣,朝廷日夜嚴刑審訊疑犯。許多人托關係找辦案人員將自己的名字從疑犯口供中刪除,以免麻煩。藍玉說的極有可能是這個意思,但受到酒精的刺激,說出了“埋伏”“下手”等重詞。顧學文也受到了酒精的麻痹,同樣點頭答應。回到周莊後,顧學文還對副糧長金景、納戶朱勝安等人說起這些事情,大致是當朝涼國公多麼多麼器重我,不拿我當外人云雲。金景、朱勝安等人則羨慕地托著下巴,癡癡地看著顧學文傻笑。他們不知道,日後這些都成為了他們“串同謀逆”的鐵證。
沒幾年,沈家的投資還沒有獲得回報,藍玉這座泰山變成了冰山,轟然倒塌了。朱元璋大開殺戒,牽扯出一個比“胡惟庸黨案”更大、株連更重的“藍玉案”來。周莊沈家的小舢板隨著藍玉這座迅速沉沒的航空母艦一同毀滅了。
洪武三十一年(西元1398年),同裏鎮的陳某出面告發入贅沈家的顧學文等人串同藍玉謀逆。
這樁大案的起因,其實是顧學文沾花惹草引發的一個桃色事件。
同裏的陳某在衙門裏當差,家裏留下一個弱智的兒子和兒媳婦梁氏。這個梁氏美貌出眾又知書達理。顧學文偶見梁氏,一見鍾情,開始引誘梁氏。他一邊找人拉著弱智的陳家兒子到處遊玩,不著家,一邊買通陳家的鄰居天天在梁氏面前說顧學文的好處,最後親自出馬一舉將梁氏“拿下”。兩人感情日深,頻頻有書信往來,桃色新聞傳得沸沸颺颺。誰想梁氏偷情疏于防範,竟把顧學文的書信裁開後卷成紙燃放在燈罩下。陳家人拿到書信後,寄給了陳某。陳某一心報復,但僅憑一封書信,他根本告不倒顧學文,而且沈家勢力龐大,即使告倒了顧學文,陳某也會遭到沈家的報復。除非,陳某能將沈家連根剷除。剛好,藍玉案爆發了,朝廷廣撒株連之網。陳某於是告發顧學文和沈家參與了藍玉的“謀反”。“謀反”可是族誅的大罪,陳某算是找到了一把利器。
藍玉案正在風口浪尖上,凡和藍玉有文字往來的都牽連得罪,甚至有人因為在藍玉家的畫上題過字就被當作反賊同黨給殺了。朱元璋接到沈家參與謀反的控告後,立即下詔逮捕嚴訊。顧學文全家包括妻族沈家,一共有七十二家人逮捕下獄。因為沈家蔓延很廣,財富又遍佈全國各地,所以刑追逼供隱匿人口和田產的工作持續了好幾年時間。最後顧氏一門和沈氏全族同日被淩遲處死,共殺八十余人,全部家產沒收。周莊沈家勢力算是被連根剷除了。沒幾年工夫,盛極一時的“沈萬三家在周莊,破屋猶存,亦不甚宏大”。
這就是明朝洪武年間著名的“沈萬三族誅案”,整個案子缺乏明確的證據,基本可以斷定為徹頭徹尾的冤案。
沈家的姻親莫家也受到株連,“俱死於法,余謫戍幽閉,一家無能免者”。好在莫家前輩知道盛極而衰的道理,預先冒認洱海衛一個同姓的人為族人。案發後有家人變更姓名,投奔洱海,保存了性命,蒙建文帝即位後的大赦返回故里,只見“故居蕩然一空”。莫家的莫旦因此痛罵顧學文:“流毒於人,皆起自顧賊一人之禍。”其實莫旦錯怪顧學文了。顧學文也是為了沈氏家族的利益
才到處奔波和藍玉拉關係的,他沒有錯。
沈家的悲慘命運不是哪個人的錯造成的,而是整個王朝政治的大環境造成的。在沈氏發家的途中,悲劇的種子就已然種下。
沈萬三早年赤貧,無產無業。他是如何發家的,後世說法不一。最有名的一個傳說是沈萬三得到了一隻“聚寶盆”:沈萬三年輕時用水洗碗,不小心把碗掉到了水底,於是拿木桶去撈,撈上一個不斷往外涌寶石的盆子。那些石子光澤迥常,有識貨的人指認那些石子是珍貴的烏鴉石,一枚可換得錢數萬。沈萬三由此發家。也有說法是沈萬三的聚寶盆並不冒什麼烏鴉石,而是在裏面裝什麼東西,什麼東西就能自動盈滿盆子。沈萬三放一點金子就能涌出一大盆黃金,能不發家嗎?其他人眼饞,借聚寶盆一用,卻沒有功效。另外還有傳說是沈萬三會“點石成金”。“聚寶盆說”也好,“點石成金說”也罷,都反映了人們對沈萬三暴富的不理解。
沈萬三的父親沈祐在元朝中期從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南潯遷徙至蘇州的周莊,當時周家還是貧戶。但一家人吃苦耐勞,勤奮勞動,“其先世以躬稼起家..大父富,嗣業弗替;嘗身帥其子弟力穡”,依靠種地墾殖逐漸富裕起來。沈萬三本人就是種地能手,農田讓他有了立業的根本。王行評價沈家是“多田翁”,可以證明沈氏發家還是依靠傳統的農業。手裏有了本錢後,頭腦活絡的沈萬三開始新的營生:放高利貸。明中期蘇州人黃省曾的《吳風錄》說:“自沈萬三秀好廣辟田宅,富累金玉,沿至於今竟以求富為務。”通過農作來積聚財富畢竟不快。通過放貸沈萬三的財富實現了飛躍成長。
也就在這個時代,沈家的發展開始偏離了傳統王朝對一個農家的要求。放高利貸可能便利了民間資本流通,有利經濟發展,但在官府看來是投機倒把、不務正業。你沈萬三不做個勤勞致富的土財主,去放高利貸幹什麼,怎麼就不安分呢?父母官們開始皺眉頭了。另一方面,沈萬三是個頭腦活絡的人,極可能意識到自己的行為開始偏離官府對優秀農民的要求,開始尋求安全之道。退回去是不願意的,沈萬三家族就開始想:怎麼保證財富安全呢,怎麼讓官府承認家族每日飛漲的財富呢?
沈萬三的真正發達還在後面,他分到了汾湖的陸氏鉅資,瞬間實現了財富的飛躍。陸氏富甲江南,可惜沒有後人,於是就便宜了娶陸氏之女為妻的沈萬三。更重要的是,陸家是商人。“沈萬三秀之富得之於吳賈人陸氏”,從陸家的商業致富中沈萬三得到了更大的啟示:做生意,比務農和放貸都賺錢。資本相當雄厚的沈萬三開始一方面廣辟農田,做大做穩主業;一方面在各地開辦商鋪,開始大規模、高調地經商。糧鋪、酒樓、銀號、鏢局、典鋪、布莊、魚行..什麼賺錢,沈萬三就開什麼。沈家商隊奔走于徽州、太平、池州、常州、鎮江、南京之間,販運各種貨物,在各個要點設立店舖。沈家收集江浙的絲綢、陶瓷和手工業品等,銷往華北甚至海外,一度還承擔了元朝大都的糧食運輸。“長途貿易”和“國際貿易”(也就是“通番”),贏利最多。周莊處於中國的經濟中心,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尤其是擁有四通八達的水網,被沈萬三建成了指揮中心和物資流通基地。《吳江縣誌》載:“沈萬三有宅在吳江二十九都周莊,富甲天下,相傳由通番而得”。
至此,沈萬三實現了財富的“三級跳”,成為“福布斯富豪榜”的絕對主角,數錢數到手軟的同時讓各級官府目瞪口呆。
賺錢沒有錯!沈萬三有權大聲高呼“我要賺錢”,也有權放高利貸、做大買賣。可惜傳統王朝不喜歡這樣的人。歷代王朝的統治基礎是數以百萬計的自耕農戶。他們固定在農田上,精耕細作,持續為王朝提供糧食、稅金、勞力和兵員,是國家運轉和安定的基石。自耕農越多,傳統王朝就越穩定;自耕農受到大族欺壓、土地兼併或者天災人禍而減少,王朝也就不穩定了。官府允許自耕農通過辛勤勞動成為地主,也為地主階層躍升到統治階層提供了制度保障。但是,官府不願意自耕農通過放高利貸、經商、海外貿易等非農手段成為富豪,更不願意富豪的勢力越來越強大,唐代貴族在踏春遊玩。不用說,“踏春”是貴族階層的專利。
財富越來越多,多到周莊一個村子的金銀財寶比蘇州府城的財富還多。萬一周莊資敵、溝通蠻夷或者有錢有人、見過世面後圖謀不軌,怎麼辦?
就說沈萬三這個人吧,成了閱人無數、經歷風浪、富可敵國的“泥腿子”,你讓官府中人以後還怎麼和他打交道?所以說,沈老闆,你的處境危險了。
沈萬三也知道自己是另類。好在他的暴富期是元朝末期,官府自顧不暇,而且沈萬三也刻意保持與官府的良好關係。他幫元朝往北方運送糧草,也支援過割據蘇州的張士誠政權。張士誠還曾為沈萬三樹碑立傳,沈氏財團算是討得了一張護身符。
最後統一天下的朱元璋是個徹徹底底的農民,對權力穩定特別敏感,最希望恢復“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田園生活。所以在洪武六年(西元1373年)前後聽說有一個叫做“沈秀”的老百姓竟然出資承擔了南京城墻三分之一的修築費用時,朱元璋大吃一驚:天下竟然還有這樣的富戶?沈萬三的想法很簡單很現實,新朝建立了,我要和它搞好關係,方法就是捐錢表忠心。但朱元璋要的不是錢,是江山穩固。當沈萬三進一步進貢龍角、白金二千錠、黃金二百斤、甲士十人、良馬十匹,並在南京城內投資興建廊廡酒樓時,朱元璋徹底憤怒了:“匹夫犒天下之軍,亂民也,宜誅之!”
朱元璋的邏輯也很簡單很現實:沈萬三有養活軍隊、發動叛亂的物力,即使沒叛亂行為,也屬於自己應該先下手為強除掉的亂民。
後來馬皇后勸他,這樣的“不祥之民”老天爺會誅他的,不勞陛下動手了。朱元璋這才將沈萬三流配雲南,看管起來以免後患。可憐的沈萬三辛辛苦苦積攢了萬貫家財,竟因主動捐錢討好官府而獲罪流配。現在有人根據地方誌和沈家後人的墓碑推斷出沈萬三不可能長壽活到明朝初年。《明史》上記載的這件事說的不是沈萬三。又有人依據筆記材料,還在貴州等地發現了沈氏宗譜,證明了沈萬三的確在明初因富獲罪。不管朱元璋治罪之人是否沈萬三本人,沈家遭受打擊的事情是客觀存在的。助修城墻讓沈家遭到了第一波打擊,勢力頓減。
之後,朱元璋有目的地削弱富戶,對富戶採取重賦,還遷徙了許多江南富戶去充實皇帝貧困的老家 安徽鳳陽。可憐那些南方富戶被限制在鳳陽,都不能自由往來南北,只能在新年前後假扮乞丐前往江南,在行乞過程中無意發明瞭“鳳陽花鼓”。周莊的沈家躲過了被遷的噩運,但重賦是免不了的。不僅如此,官府開始不斷找碴,“嗣是厥家或被告訐,或旁累所逮,往往曲為肆宥”。洪武十九年(西元1386年)春,沈家子弟沈至、沈莊因為田賦一事被捕,沈莊死於牢中。大約在同年,沈萬三的女婿陸仲和被牽連進“胡惟庸黨案”,陸家被滿門抄斬。至此,沈家在政府打壓下,勢力大減,但仍然是江南首富。
沈家的首富生活過得戰戰兢兢的。為免樹大招風,沈家主動分為四戶。沈家曾有人被舉薦到京師為官。當官的沈家子弟都上奏辭受俸祿:“臣等田地家財都是上位保全底,又蒙賜俸,難以消受,敢辭。”朱元璋說:“要辭,從你。欽此。”同時富貴慣了的沈家韜光養晦和自裁做得還不夠。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沈家姻親、戶部左侍郎的莫禮回鄉省親,到周莊沈家拜訪,見到“其家屏去金銀器皿,以刻絲作鋪筵,設紫定器十二卓,每卓設羊脂玉二枚,長尺余,闊寸許,中有溝道,所以置箸,否則箸污刻絲作故也。行酒用白瑪瑙盤,其班紋及紫葡萄一枝,五猿採之,謂之五猿爭果,以為至寶。”當年朝廷正大抓“胡黨”,三月間潭王朱梓因岳父陷入黨禍竟然驚懼得和王妃一同自焚而死,四月間開國元勳、太師、南韓公李善長下獄,大批功臣遭到屠戮。莫禮抱著“活著真好”的心情來走親戚,看到沈家姻親大肆鋪張地款待自己,一下子就感覺到了撲面而來的危險。“嗚乎,一釵七十萬錢,前輩以為妖物,與禍相隨。今觀沈氏之富,豈止一釵七十萬而已哉!其受禍宜也。”應該說,沈家悲劇部分也是自身收斂不夠,鋒芒太露造成的。這不,沒幾年,沈家就被族誅了。
整個沈萬三和沈家的歷史,缺乏完整的歷史資料,有許多不確定的內容。但是大的方面是有依據的。比如明朝初年對江南富戶的打壓、施行重賦和查抄。朱元璋死後,明初的這些政策和案子都還是交談的禁忌。後人對沈家的微觀歷史津津樂道,很可能是通過這個家族的悲劇記住明初的那段往事。打壓富戶的現象不單是朱元璋時代的特殊產物,在中國歷史上普遍存在。農民朱元璋只是將之極端化了而已。在國家壟斷一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古代,財富是受到控制的。財富按照國家的設想產生、掌握在國家的手中,就是安全的;財富通過國家規劃之外的方法產生、掌握在民間的手中,就被視為是危險的。對於百姓來說,官府設計好了財富旅途甚至人生旅途,通過非農手段致富的百姓都是異類。事實上,國家對財富的壟斷往往造成“國富民窮”,即使是歷史上的幾大盛世,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也是貧困的。下層百姓努力追求財富,無可厚非;富裕起來的百姓,希望能夠保住家產,同時希望用手裏的錢去賺更多的錢,也在情理之中。這就是每個家族的奮鬥歷史,社會就是由這麼一個個奮鬥史推動發展的。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