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屋莊吉夫人促成孫宋聯姻
小坂文乃女士和中國有著深厚淵源:她的曾外祖父梅屋莊吉先生耗盡畢生積蓄資助孫中山搞革命,而孫中山早年在日本活動時經常出入的松本樓,如今的負責人恰好是小坂女士。日前,她在東京松本樓向本報記者講述了梅屋莊吉和孫中山交往的一些故事。
“君若舉兵,我以財政相助”
小坂文乃女士的曾外祖父梅屋莊吉(以下簡稱梅屋)出生於1868年,大約14歲時坐著自己的船去了上海。當時,歐洲列強在上海橫行霸道,欺壓中國人民,在他的腦海裏留下了深深的印象。經過一番輾轉,梅屋最終去了香港開設照相館,並取得成功。當時照相館裏經常有一個英國人光顧,名叫詹姆斯·康得黎。梅屋經常與他探討“為什麼中國的土地由你們歐美列強控制,帝國主義為什麼在中國為非作歹”等。而康得黎恰好是孫中山的醫學老師,康得黎於是介紹兩人相識。當時,孫中山29歲,梅屋27歲。梅屋英語和中文都很好,最初他們是用英語交談的。
兩人可謂一見如故。為了協助孫中山實現理想,梅屋決定傾囊相助,並立下盟約:“君若舉兵,我以財政相助。”1895年孫中山籌劃廣州起義前,梅屋曾籌集資金從橫濱、新加坡等地購置軍械,但起義因消息洩露而流產,軍械被海關扣留,孫中山被迫流亡海外。1900年孫中山籌劃發動惠州起義,梅屋在香港出資購買了一批槍支彈藥,秘密運往起義地點。梅屋的舉動引起了清政府的警覺,他被迫關閉了在香港的照相館,跑到新加坡,並開創了新的事業———電影業。
由於孫中山想使用飛機搞起義,梅屋就在日本建了一個簡易飛機場。操縱飛機需要一種平衡的感覺,為了掌握飛機的平衡,來參加訓練的中國學員被要求先學騎自行車,再學開飛機。這也是中國最早的航空學校。他還派出攝影師荻屋堅藏到武昌拍攝辛亥革命的膠片和照片。現在人們看到的辛亥革命的鏡頭,大概就出自梅屋派人拍攝的紀錄片。據統計,梅屋投入中國革命的資金大概相當於現在的2萬億日元。可以說,梅屋是用一輩子的時間和2萬億日元的家產,實踐著兩個男人之間的承諾。
不可忽視的梅屋夫人
值得一提的是梅屋的夫人德子,她和梅屋于1903年完婚。德子不僅身材高大,而且很有肚量,她屬於日本傳統女性,認為丈夫做的事就是應該支援的,很多人都得到過她的照顧。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梅屋夫人的話,可能下面的這些故事就不會成立了。也正因為有了梅屋夫人,才有了孫中山和宋慶齡的那段佳話。
1913年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再次流亡日本。據日本外交史料館收藏的監視“孫文動靜”的日本警察給警視廳和外務省的報告統計,在流亡的兩年時間裏,孫中山訪梅屋宅9次,梅屋訪問孫中山18次,梅屋夫人單獨訪問孫中山11次。而孫中山和宋慶齡1915年結婚的時候,梅屋夫婦還是媒人。
當時孫中山49歲,宋慶齡才22歲,他們的相愛引起很多人反對。宋慶齡的父親把宋帶回上海後,孫中山茶飯不思,對梅屋夫人做的料理也不感興趣。有一天,梅屋夫人問他,“是不是我做的東西不好吃?”孫回答說“不是”。夫人又問,“你是不是想念宋慶齡?”孫中山回答說,“是的”。夫人又說,“你們的年齡懸殊實在太大了,結婚後你還可能先離開人世”。孫中山說,“如果能和她結婚的話,哪怕明天讓我死,我也心甘情願”。梅屋夫人聽了這番話後說,“我明白了”,然後把宋慶齡從上海叫回了日本。
可以說,梅屋一家不僅為孫中山提供了軍事上和財力上的支援,而且連他的個人生活問題也幫了大忙。
專門留下遺言
梅屋家中資料室裏有一張孫中山和宋慶齡在北京的合影,大陸有很多複製品,但原件只有這一張。照片估計拍攝于孫中山去世前一兩個月。梅屋拿到的時候,是在孫中山去世前3天。幾天后,驚聞友人去世的噩耗,梅屋即致電宋慶齡和孫科,稱讚孫中山“乃中國革命之大恩人,世界之偉人”,認為他的去世“不僅使貴國前途未卜,更是日本之不幸”。梅屋寫的祭文,很多報紙都刊登了。此後,他繼續支援中國革命,並和很多國民党要人有書信往來。他還籌錢鑄造了4尊孫中山銅像,送往廣州黃埔軍校等地。其間,由於資金週轉出現問題,最困難的時候,他甚至借用了女兒千勢子的結婚款項。千勢子曾問過他原因,他說,日本民眾對孫文先生的敬仰,應該具體地表現出來;而中國還有很多文盲,鑄造銅像是一種很好的宣傳方式。
梅屋鮮明的政治態度引起積極準備發動戰爭的日本軍部對他的仇恨。1933年,東京憲兵隊本部曾兩次傳訊梅屋,罵他是賣國賊。1934年,正當他準備赴中國進行友好訪問時,不幸病逝。中國駐日公使蔣作賓送去“青天白日旗”和日章旗,覆蓋在他的靈柩上。
梅屋去世前專門留下遺言:“我所做之事,皆出於我之心,勿為他人所知!”之所以有這個遺言,一方面是因為當時日中關係已經惡化,把這些東西給別人看對自己家庭不利,二來這是梅屋個人和孫文的相互約定,沒必要說給別人聽。不過,兩家人的友情一直在延續著。1978年10月,年過半百的千勢子來到北京,與86歲的宋慶齡緊緊相擁,激動不已。1989年,小坂文乃女士的父母在東京憲政紀念館舉辦展覽,首次公開孫中山與梅屋夫婦來往的家傳史料,在社會上引起轟動。《朝日新聞》、《讀賣新聞》等紛紛把它作為特大新聞加以報道,稱梅屋是“鮮為人知的孫中山革命的支援者”。
[ 本帖最後由 Kick Off 於 2010-4-28 17:32 編輯 ]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