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979|回覆: 8

真實的楊家將如何對壘蕭太后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0-4-21 16:56: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楊家將故事流傳近千年,家喻戶曉。它主要講述了北宋名將楊業一家世代盡忠、抗敵保國的英勇事跡。十分遺憾的是,故事中轟轟烈烈的佘太君、穆桂英、楊八姐等“楊門女將”,正史中卻一點影子也沒有,屬於純粹的文藝創作。“楊門女將”雖然是一段美麗的“假歷史”,但作品中忠心報國的楊業、楊延昭、楊文廣祖孫三人,卻是歷史上實實在在的真人物。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曾稱讚

    “楊氏父子皆名將,智勇號稱楊無敵”。而民間傳說中“楊家將”的死敵,則正是契丹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承天太后蕭燕燕。

    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

    楊家將抗遼的故事,發生在北宋初年,到北宋中葉已廣為流傳了。南宋時期,民間藝人把楊家將的故事編成了話本,搬上戲曲舞臺。這些經過加工的故事,把楊家將英勇戰鬥與犧牲的過程,敘述得十分詳細和感人。為突出楊家將的光輝形象,還把功臣潘美描繪成大奸臣做陪襯,並用虛構的人物和情節竭力醜化以蕭太后為代表的遼朝人,從而使楊家將的愛國者形象,在世間廣為流傳,家喻戶曉,以致有很多人分不清哪些是史實,哪些是演義和傳說。

    楊業本名楊貴重,并州太原人。從小就擅長騎射,武藝高強,每次打獵,收穫總比別人多一倍。他對同伴說:“我將來帶兵打仗,也如同獵鷹追逐野兔一般。”作為名震千里的一代名將,楊業在弱冠之年便入仕太原的北漢政權。年輕時曾擔任北漢的保衛指揮使,後因功升遷到建雄軍節度使。由於他效忠北漢劉崇,被賜姓劉,改名為劉繼業。

    楊業平時帶兵,處處以身作則,戰時身先士卒,與士兵同甘共苦,在軍隊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又以驍勇著稱,所向無敵,國人號稱“無敵”。

    在宋太祖建立大宋王朝,全國統一大局初定之時,楊業向北漢皇帝劉繼元提出了“奉國歸宋”的建議,遭到反對。儘管如此,因深感劉氏厚遇之恩,楊業並未變心投宋,而是舍命保衛北漢政權。後來,宋伐北漢,北漢戰敗,楊業卻仍在城南與宋軍苦戰。宋太宗早就聽說楊業是一員勇將,便派北漢亡國皇帝劉繼元的親信前去勸降。見到劉繼元派來的勸降使者,楊業悲憤地大哭一場,投降了宋朝。

    楊業為北漢守邊時,因與經常來犯的遼軍交鋒,積累了豐富的邊防經驗。歸宋以後,宋太宗任命他為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歸潘美節制,擔負起了在山西地區防禦契丹的重任。

    這位潘美,就是評書《楊家將》中被醜化為大姦大惡的“潘仁美”。其實,民間盛傳楊業與潘仁美之間的恩恩怨怨大多都是假的,他們兩人之間並沒有什麼深仇大恨。潘美是有宋一代文武兼備、不可多得的良將。宋太祖建國後,潘美受命,單人獨騎入陜,說服一向以兇悍著稱的後周節度使入朝覲見,在當時被傳為美談。在宋初統一全國及對遼戰爭中,潘美皆立有大功。潘美的第八女是宋真宗的原配夫人(當時宋真宗還是王爺),年僅22歲就病死了,宋真宗當皇帝後將其追謚為章懷皇后。可以想見,這位潘皇后一定是個賢淑貌美的好女子。在後來的評書演義中,潘氏倒成了陰險毒辣的“西宮娘娘”,完全都是藝人的胡編亂造。

    在小說和電視劇《楊家將》中,楊業共有8個兒子。但據《宋史》記載,楊業其實有7個兒子,他們是:楊延郎、楊延浦、楊延訓、楊延環、楊延貴、楊延彬、楊延玉。其中楊延玉隨父征戰,于陳家峪口一戰殉國,其餘6子皆得善終,並沒有哪個流落番邦、身死奸臣之手。

    對於楊業的孫子楊文廣,《宋史·楊業傳》中也有記載,至於“楊門女將”,則無一字提及。專收“義婦節婦”事跡的《宋史·烈女傳》中雖然收錄了近40名奇女子,卻沒有一人出自楊門。可見,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沒有佘太君,沒有穆桂英,也沒有楊宗保。

    真實的楊延昭並非楊六郎,而是楊業的長子,本名楊延朗,為了避諱而改名。

    幼年的楊延昭沉默寡言,喜歡玩行軍作戰的遊戲。楊業看見後說:“此兒類我。”以後每逢出征,必然帶楊延昭同行。在這樣的環境中熏陶成長,楊延昭也成了一名職業軍人。

    西元979年北宋第一次伐遼,時年29歲的楊延昭作為先鋒,隨父先後攻克應、朔等州,表現出了傑出的軍事才能。楊業殉國後,楊延昭繼承父志,領兵鎮守大宋的北部邊境。

    在任期間,楊延昭作風簡樸,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共苦,每戰都身先士卒,英勇善戰,多次擊潰遼國入侵者。獲得功勞,也與部下一起分享,所以部下都樂於為他效命。

    楊延昭的兒子楊文廣,參加過對西夏的防禦戰。在戰鬥中,他表現靈活機動、戰績優異,得到了嘉獎和提升。後來宋、遼之間在代州邊界劃分問題上發生爭執,楊文廣曾向朝廷進獻陣圖並陳述攻取幽燕之策略,但尚未等到朝廷回音,楊文廣便因病去世了。

    作為楊家將的第三代,楊文廣沒能建立與其祖輩父輩相提並論的功績。因當時的北宋,已經與遼國議和,對西夏的政策也在和戰之間搖擺不定。但作為英雄的後代,楊文廣始終沒有忘記收復幽燕、平定北方的理想,他繼承了楊家將忠心報國的傳統,一直為此目標而努力。可惜的是,此時的宋朝,積弊已深,修文偃武的風氣也已形成,朝廷諱言用兵,楊文廣美好的理想,也只能隨著他英年早逝而付諸東流了。

    “楊無敵”威震遼邦

    在西元979年的宋太宗伐遼戰爭中,契丹帝國取得了全面勝利。宋軍敗走之後,遼朝得勢不饒人,開始不斷襲擊宋朝邊境。楊業作為代州刺史,扼守宋朝在北方長城唯一的天險雁門關,保障著整個北方防線的安全。

    西元980年,遼朝大舉南侵,以十萬大軍攻打雁門關。當時楊業手下只有三千兵力,而且大部分是步兵。面對強敵,楊業以步兵在正面佯裝抵抗並逐步後退,以誘敵深入。同時採取遠後方大縱深迂迴的戰術,親率幾百名精銳騎兵抄小路繞到雁門關北面從遼軍後方發起衝鋒。楊業命令所有騎兵在戰馬的尾巴上都拴上樹枝拖在身後,這樣奔跑時會捲起大量煙塵,讓對方無法辨清虛實。

    遼軍南侵後,一路上沒遇到像樣的抵抗,異常驕橫,根本沒有料到楊業敢於以區區三千人進行抵抗,更沒想到楊業能主動發起進攻,因此毫無防備。楊業從遼軍背後發起衝鋒,與潘美的部隊對遼軍形成前後夾擊之勢。由於戰馬後面拖著樹枝捲起大片塵土,一時煙塵滾滾,戰馬嘶鳴。楊業一馬當先,率宋軍鐵騎衝入遼軍陣中亂砍猛殺。遼兵毫無防備,加之弄不清後面究竟來了多少宋軍,一時間膽戰心驚,陣腳大亂,紛紛潰散。楊業帶兵乘勝追擊,掩殺十幾裏,射殺遼軍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咄李,活捉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誨,繳獲兵甲戰馬無數。

    雁門關之戰,楊業、潘美二人同心協力,配合融洽,打了一個十分漂亮的戰役。從此以後,楊業威震塞北,“楊無敵”令遼軍聞風喪膽。因這次戰功,楊業被提升為雲州觀察使,仍知代州。

    但是,楊業取得的勝利並沒有為他帶來多大榮耀。相反,北宋其他邊關守將以及朝中的那些“大儒”們對他的成功充滿嫉妒,紛紛上書彈劾,甚至公然明目張膽地捏造“證據”,誣陷楊業“謀反”。宋太宗對楊業這個“降將”本來就不是非常信任,只是迫於北方防務吃緊,才不得不用。接到彈劾楊業的奏折之後,宋太宗思來想去,最後乾脆將所有參劾楊業的奏折封好,派人送給楊業,一方面表示對他的信任,一面給予楊業“旁敲側擊”式的壓力。

    血戰陳家峪楊業殉國

    在西元986年宋太宗第二次伐遼的“雍熙之役”中,由潘美和楊業率領的西路人馬雖然旗開得勝,連克寰、朔、應、雲諸州,但因宋軍中路、東路主力20萬人全軍覆沒,原計劃合圍幽州的戰略意圖再難實現。宋太宗只好下詔指示潘美和楊業撤退,護送寰、朔、應、雲四州的官員和人民內遷。

    根據當時的形勢,要完成護送任務,正面出兵損失一定很大,而且不一定能成功。所以,楊業向潘美建議避開遼軍鋒銳,分兵應州吸引遼軍主力,然後派數千精兵埋伏在退路的要道,掩護軍民撤退。

    潘美對楊業的建議沉思不語,時為監軍的蔚州刺史王卻大表異議。他不但不同意楊業的正確方案,反而污衊楊業貪生怕死,不想出戰。他主張從雁門關北上,與遼軍正面作戰。

    楊業聽後當即反駁說:“不行,這樣做,一定會失敗!”沒想到王以懷疑的口氣說:“你不是號稱‘楊無敵'嗎,為什麼不敢與敵人正面交鋒,難道你有不可告人的打算嗎?”楊業聽了氣憤地說:“我這樣做不是怕死,而是要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好完成皇上交付的使命。既然你這樣責問我,那好吧,我現在就遵命前往。”

    出發前,他含淚請求潘美允許留下長子楊延昭,並哭著對潘美等人說:“這次出兵,必定失利,我是北漢降將,蒙皇上大恩,我願以死報國。”他指著陳家峪口(今山西朔州南)說:“請你們務必在兩翼佈置強有力的弓箭手,我轉戰到這裡,你們就出兵夾擊,不然,我們將會全軍覆沒。”說罷,楊業率兵出發了。

    遼軍統帥耶律斜軫得知楊業帶兵前來搏戰,派副將在路邊設伏,他本人則率兵與楊業接戰。兩軍交手後,耶律斜軫沒戰幾個回合便拖刀敗逃。一心想殺敵求死的楊業,明知是圈套,也硬著頭皮往上衝。果然,追出不遠,遼軍伏兵四起,宋軍被團團包圍。

    此時,潘美與王仍在陳家峪口觀望等待。王派人登臺瞭望,見沒有什麼動靜,以為遼軍已經敗走,想爭著報功,立即領兵離開了陳家峪口。潘美見王軍隊離去,也以“不能制止”為藉口,帶領所屬部隊後撤二十多裏。

    楊業率領部下浴血奮戰,從白天一直戰到黃昏。最後,只帶領少數官兵退到陳家峪口。楊業本想利用伏擊,挽救敗局。誰知,陳家峪口連宋軍一個影子也沒有。楊業氣得“拊膺大慟”。

    當時,楊業的部下只剩下一百多人。他對部下說:“你們都有父母妻子,白白跟我送死也沒用,不如及早逃命。”眾人感動得痛哭不止,都不肯離去,最後,一百餘人全部戰死疆場。同時殉難的有楊業的兒子楊延玉、宋太祖皇后之兄賀懷浦、淄州刺史王貴等。

    在小說和電視劇《楊家將》中,有“令公碰碑”情節。是說楊業被契丹大軍圍困于李陵碑附近的狼心窩,想到“羊(楊)入狼窩,焉有生機”,“若被遼人生擒,受他恥辱,不如乘早死之為愈”,遂碰李陵碑而死。

    這個李陵碑,是西漢將領李陵所立。相傳,漢武帝時李陵率軍抗擊匈奴,大獲全勝,班師後在花城湖一帶駐紮。一日,李陵舉目南望,見遠處祁連雪山皚皚生輝,近處烽燧巋然聳立,想到征戰匈奴的赫赫功績,不禁豪情頓生,萌發了刻石記功的念頭。於是,命令全軍將士夜以繼日輪班運土填湖,夯築了一座黃土墩臺,李陵親筆書寫了“譽滿邊關”四個大字,署名“騎都尉李少卿題”,然後刻字勒石,立於墩臺之上,後人謂之李陵碑。

    楊家將演義中安排此情節意在表現英雄遭害、壯志難伸的憤慨,實在是英雄末路的無奈選擇。其實,歷史的真相是:因楊業在遼軍中很有名聲,遼軍統帥下令只能生擒,不準殺死。楊業邊戰邊退,最後轉戰至狼牙村,終被遼軍包圍。緊追不捨的耶律溪低對準楊業射了一箭。楊業中箭從馬上摔下,才被遼軍俘虜。蕭太后深知楊業的才幹,幾次派人勸他投降,楊業不為所動,絕食三天三夜,壯烈殉國,享年55歲。

        楊延昭遂城顯神威

    楊業殉國後,楊延昭繼承父志,開始續寫“楊家將”的功業。他領兵鎮守北部邊境,在景州、保州等地多次擊敗遼軍入侵。

    西元999年九月初,蕭太后及遼聖宗再率10萬大軍越過易水大舉攻宋,宋軍節節敗退。遼軍一路勢如破竹,直奔由楊延昭負責防守的戰略咽喉要地--遂城。

    面對數十倍的強敵,楊延昭緊急向後方求援。但宋朝北方軍隊總指揮忠武軍節度傅潛貪生怕死,坐擁步騎兵二十余萬卻拒不增援,結果遼軍將遂城團團包圍。遼軍以歸還楊業屍骸為誘餌逼楊延昭投降,但遭拒絕。在勸降未果的情況下,遼軍開始攻城。

    起初,遼軍並沒有將遂城放在眼裏,認為“彈丸孤城,稍頃即克之”。但是,由於城內軍民在楊延昭的組織下早有準備,加之遼軍輕敵,沒有投入太大的兵力攻擊,因此初期十幾次進攻均告失利。

    在屢攻不克的情況下,遼軍改變策略,採用了人海戰術。戰鬥打響後,遼軍步兵在騎兵弓箭的掩護下,以密集的隊形,推著雲梯,舉著盾牌,拼死強攻。面對城下的人海,楊延昭鎮定自若,指揮守軍,依託事先架設在城垣上的大型木盾躲避對方的弓箭,同時運用連弩進行猛烈而密集的反擊。當敵軍靠近後,先用長竹竿將對方雲梯推倒,隨後在城頭用滾木、石頭和灰瓶打擊敵軍,並用大鍋燒開水後倒下去燒燙對方。就這樣,楊延昭一次又一次打退了遼軍的進攻。

    九月底,遼國投入最精銳的王帳親騎,同時抽調大批援兵,全力攻城。為鼓舞士氣,蕭太后親臨戰場,登上高臺,擂鼓督戰,遼聖宗也親臨前線勞軍。在統帥的鼓動下,遼軍發起了開戰以來最猛烈的一次攻勢。遼軍的步兵一部分架設雲梯強攻城墻,另一部分架衝車直攻城門,騎兵則萬箭齊發,以為掩護。密集的箭雨遮天蔽日,射向遂城。當時,城內守軍已不足3000。危急時刻,楊延昭身披鎧甲手持寶劍親自上城指揮作戰,組織城中百姓披甲執械,登城協助守軍防守。在楊延昭無畏精神的感召下,遂城軍民士氣大振。高呼口號拼死抗擊遼軍。到最後危急時刻,甚至連城中的老弱婦孺都協助守城,終於再次挫敗了遼軍的攻勢。

    面對堅城,久攻不下的遼軍動用了當時最先進的重型拋石炮和重型車弩炮。經歷過多次襲擊的遂城城墻多處出現了巨大的裂痕,隨時會有崩塌的可能,形勢萬分危急!

    其時正值初冬時節,河北在這個季節本來不是特別冷。但是,也許是天意,突然出現一場百年不遇的強烈寒潮,氣溫驟降,滴水成冰。楊延昭抓住時機,率全城軍民夜間擔水潑澆城墻。第二天早上,整個城墻都凍成了冰,城墻變得又堅固又光滑。這讓遼軍上下目瞪口呆!當遼軍再次發起攻擊時,炮石、箭鏃打在冰墻上,最多留下一個白坑。而雲梯則根本無法搭在光滑的城頭,人更無法攀爬。面對鋼鐵般堅不可摧的遂城,遼軍只好繞道去攻打別處。

    遂城之戰,楊延昭以其傑出的指揮才能一舉成名,成為繼楊業之後的一代名將。為此,宋真宗特意召見他詢對邊策,並稱讚他“治兵護塞有乃父之風”,遂城則被世人讚譽為“鐵遂城”。

    楊延昭鎮守邊關二十餘年,屢敗契丹軍隊,繼承和發揚了楊家“忠心報國”的優良家風,贏得了百姓的愛戴,延續了楊家將的威名。大中祥符七年,楊延昭卒于任上,終年五十七歲。宋真宗聽到這個消息,極為悲痛,派使者護靈而歸,河朔的百姓,多望柩而泣,深表懷念。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發表於 2010-4-29 01:00:43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武將總是沒好結果…唉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i314wt02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10-4-29 02:28:23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6-1 12:50:04 |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6-1 14:34:45 | 顯示全部樓層
好人命短...
禍害遺千年.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6-1 17:09:53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每一個朝代總會有硬漢忠臣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6-11 22:58:21 | 顯示全部樓層
Thanks for such info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6-19 13:38:24 | 顯示全部樓層
brave heart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6-20 14:34:00 | 顯示全部樓層
楊氏一脈終其三族均不得好死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11-18 11:2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