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思宗朱由檢
明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清晨,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帝朱由檢在煤山壽皇亭旁自縊而死,時年33歲。前夜周皇后在坤寧宮懸梁自盡,崇禎揮劍殺死了幼女昭仁公主,長女長平公主右手被斬斷昏死過去。袁貴妃自縊的時候繩索斷裂,崇禎衝上去補了三劍,所幸未傷及要害。癲狂過後,崇禎恢復了一個父親的理智,命心腹太監將三位皇子喬裝改扮送出宮去。
崇禎恐怕萬萬沒有想到,因為自己特殊的地位,死後也不得安寧,圍繞著謚號、三位皇子的下落,居然引出一場波及全國曠日持久的政治風波。
謚號之爭
三月十九日上午大順軍進入紫禁城,圍繞崇禎帝的下落,城內謠言紛起,直到二十二日,才在煤山發現了崇禎的屍體。生性魯莽的權將軍劉宗敏命人把崇禎夫婦的屍體一起陳放在東華門外,強令京師百姓觀看,以正視聽。
崇禎的屍身以發覆面,一隻腳赤足,衣衫零亂,屍臭四溢,狀況慘不忍睹。陳列三日後,明朝兵部主事劉養貞將二人葬于昌平銀泉山田貴妃的墓中。雖是亡國之君,卻少不得有一番蓋棺定論,大順政權在《永昌元年詔書》中評價道“君非甚暗”。四月三十日,大順軍退出,五月初二日,清攝政王多爾袞率軍佔領了無人管理的北京。
作為傑出的政治家,多爾袞深知若想穩定政權必須要安撫人心。從五月初六日開始,命前明在京官員為崇禎哭靈三天,既然設靈祭祀,牌位上就必須要有謚號了。前明左中允李明睿提出以“懷”為崇禎的廟號,以“端”為謚號,合稱“懷宗端皇帝”。根據帝王謚法,“懷”表示“執義揚善、慈仁短折”,“端”表示“內外賓服”。但根據慣例,亡國之君絕無廟號,因為國祚斷絕,宗廟無存,誰來祭祀?多爾袞對這些繁文縟節還不十分了解,於是一幹前明故臣在“懷宗端皇帝”靈前真真假假地哭了三天。多年後漸悉中原文化的順治皇帝恍然大悟,降旨取消崇禎的廟號,並改謚號為“愍”,此後的清代官方出版物上一概以“愍帝”稱呼崇禎。
崇禎身亡的消息四月中旬才傳到南京,各派勢力擁立福王朱由崧為帝,改元弘光,即南明的第一個政權。弘光帝立刻表示不承認“懷宗端皇帝”的稱謂,重新定為“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廟號“思宗”。不想立刻遭致文士反對。“思”字是蜀漢後主劉禪死後的謚號,用於殉國的崇禎帝極為不妥,最後定為“毅”,再無爭論。
1645年弘光政權瓦解,黃道周、鄭芝龍等又擁立唐王朱聿鍵為帝,建立了南明的第二個政權隆武王朝,於是再次折騰起崇禎來,改廟號為“威宗”,稱之為“威宗烈皇帝”。但隆武政權存在的時間更短,地域更小,只限于東南沿海一帶流傳。不可思議的是後世那些以“反清復明”為己任的人士,居然為了“毅宗”還是“威宗”爭論不休。
作為亡國之君的崇禎獲得如此之多的美好字眼,即便如此,明朝的遺老遺少依然不依不饒,曾在崇禎朝出任過大學士的文震孟之子文秉專門撰文指出:“先帝以兩宮畢命後始自為計,義也;初擬從權,徐圖後舉,既慨然知天命之不可爭,不難身殉以謝天下,智也;業已身殉尤曰不敢終於正寢,禮也;從睿殉難合乎天理大道,仁也。夫當變起蕭墻,禍介俄頃,而仁義禮智俱全而無失焉?可不謂正乎?”謚號應為“烈宗正皇帝”,一時間廣為流傳,崇禎不再是那個慳吝成性苛刻加派自作聰明濫殺無辜猶豫不決視民如草芥的亡國之君了,而是合乎儒家仁義禮智信的標準的完人。
同崇禎帝倖存的幾個皇子在後來掀起的政治波瀾相比,謚號之爭顯然是小巫見大巫了。
真假太子
崇禎和一後二妃生育了7子6女,到甲申之變時尚有三子二女。多爾袞將長平公主送到外祖父周奎家恩養,16歲的太子朱慈烺、13歲的三子定王朱慈燦和12歲的四子永王朱慈煥喬裝改扮後被送出宮去。
護送太監將三位皇子獻于李自成,李自成很大度地封太子朱慈烺為宋王,朱慈燦和朱慈煥也被封為公爵。從王朝更替的角度看,三位皇子無疑是非常重要的戰利品,對安撫民心,招降明朝官員都能起到積極作用。但太子的存在也是一柄雙刃劍,大順政權在北京的一個月中多次發現傳單,稱“東宮已稱帝,滅賊有期”,太子朱慈烺的名號儼然已經成為反對大順政權的旗幟。
四月十三,李自成親率大軍征討吳三桂。在軍中除了帶著吳三桂的父親吳襄之外還帶上了三位皇子,顯然將他們視為要挾吳三桂的人質。大順軍慘敗于一片石,吳三桂發出檄文,要求歸還太子和二位皇子,卻只字不提父親吳襄。可見當時太子政治價值之大。
四月三十日,大順政權撤出北京,其後兵敗如山倒,在慶都、真定兩次大敗,元氣大傷。民間都認為太子死於亂軍之中,弘光政權還正式為三兄弟進行了祭奠,但實際上三兄弟居然分別逃脫出來。太子朱慈烺一路乞討回到北京,意欲投奔外祖父周奎,不想被拒之門外,旋即被捕獲。前朝太子的出現,無疑是個巨大的隱患,無論是誰都可以打出擁戴太子的旗號反抗清朝,而名正言順的太子必定具有強大的號召力。多爾袞剛剛頒布優待前明各藩王的詔令,以示“寬仁”,如何自食其言將太子置於死地?於是導演了一齣認真為偽的鬧劇。
十二月初,多爾袞命令周奎帶著長平公主和見過太子的大臣來辨認,周奎一口咬定太子是假的。兄妹如何不相識?長平公主開始說是真的,被周奎打了幾記耳光後便不敢再開口了。太子身邊的幾個太監都說這個太子是真的,當晚便暴亡,大臣們卻異口同聲說太子是假冒。甚至連太子的老師內閣大學士謝升也信誓旦旦說太子是假的,朱慈烺對他說:“某年某月某日,先生講《孟子》時說過某事,現在還記得嗎?”謝升實在無法回答,只得狼狽不堪地退下。
民間百姓果真乙太子的旗號聚眾起義。山東東阿地主祁八聯合秀才楊鳳鳴等人聚集千人起義,一舉攻佔東阿縣城,給清政府發出通牒,要求“還我太子殿下”。儘管此次起義須臾便被鎮壓,但多爾袞在如此刺激下更加緊張,對凡是堅持太子是真的一律處死,其後“假”太子也被處斬。高壓之下,一場認真為偽的風波才算平息。
南明弘光元年,北京的太子事件剛剛平息下來,南京又冒出來一個“太子”,事情更加曲折,風波之烈,甚至直接影響了南明政權的存亡。
三月初,前明鴻臚寺少卿高夢玘在從北京南下南京的路上遇到一個少年自稱是東宮太子朱慈烺,高夢玘沒見過太子的面貌,聽此人大談宮中往事朝廷秘聞,還真是難辨真偽。朱由崧大為吃驚,太子來到南京,自己的皇位如何維持下去?剛聽到這個消息,朱由崧就對馬士英說:“朕將何以自處?卿等細細查辨。”潛臺詞昭然若揭。
馬士英協同大學士王鐸、蔡亦琛以及皇親國戚會同九卿科道的官員對少年辨別真偽。南明的大臣中見過太子面容的並不多,只有劉宗政、李景璉兩個翰林遠遠的見過太子,都覺得這個少年比太子朱慈烺要矮一些,哪有年輕人無端變矮的道理?朝臣們疑心頓起,問了一些宮中內情,回答也多有謬誤,但此少年態度傲慢,凡是朝臣認為謬誤之處,都是答以“爾等宵小懂得什麼?”一時還真是很棘手,被激怒的大學士王鐸大聲說了一個“假”字然後拂袖而去,馬士英立刻推波助瀾,諸位大臣一致認同這個南來的“太子”是假冒。
一番審訊,這個少年叫王之明,是萬曆朝駙馬王蘂的侄孫,家住保定府高陽縣,聽說太子下落不明,突發奇想假冒太子之名希冀富貴,所謂宮中見聞多半是聽家裏老人和父親在朝為官時的朋友說的,還有一些就是道聽途說。此事在民間搞得沸沸颺颺,弘光帝朱由崧特意把審訊記錄刊刻出來頒行天下,以正視聽。但民間和各地官員早對朱由崧的橫徵暴斂極為不滿了,各式各樣的謠言立刻滿天飛,尤其是一些手握重兵早已蛻變成軍閥的駐鎮大將出於各自的目的認定朱由崧是故意以真為偽,屈打成招,大逆不道。皇帝遇見兵有理居然也說不清,只得把王之明關在獄中,期望慢慢解釋,以安撫各位軍隊首領。
不料多鐸大軍攻到了長江北岸,此時駐紮在武昌的大軍閥左良玉自稱奉了“太子朱慈烺”的密詔,藉口救護“太子”,率二十萬大軍順長江東下,擺出一副大義凜然的樣子要攻入南京誅殺姦賊以清君側。弘光政權頃刻瓦解,五月初十,朱由崧棄城而逃,南京的一些百姓擁著王之明到南明故宮的武英殿即位登基,希望他能率領南京軍民抵擋住清軍,這個王之明的確無賴,第一件事居然要選秀女,到五月十五日城破,小冒險家王之明死於清軍的刀下。
神秘的朱三太子
“三太子”這個說法本身就很有趣,太子是儲君,屬於唯一法定繼承人,何來序列?
民間弄不清皇子的排名,更弄不清皇子的姓名,只知道按照皇家取名字的習慣應該叫朱慈什麼的,於是乎便給朱三太子取了很多名字,影響比較大的叫朱慈璊、朱慈英等等,最靠譜的叫朱慈炯,根據明代皇室給子孫起名沿用“金木水火土”五行做偏旁以示朱明王朝執掌乾坤經天緯地的規矩,崇禎的男性子侄輩的名字中必然會有個“火”字做偏旁的字。
順治8年,一個自稱是永王朱慈煥的年輕人被抓獲,根據他的口供說是隨著大順的敗軍流落到荊湘,後來自己流浪到江南,本想找前朝的故官要些盤纏,沒想到這裡曾鬧過有人假冒朱三太子的騙局,被當作騙子立刻扭送官府。根據陸邤先生所著的《畿言》一書記載,這個年輕人對宮中往事能說得八九不離十,對一些宮殿也很熟悉,對宮中太監、宮女的生活也頗有些了解,很難想像是憑空捏造或是聽說的,很可能是真正的永王朱慈煥。他在出宮時已經十二歲,完全可以有深刻的記憶,押送北京之後下落不明。但這只是一家之言,並無旁證。
順治12年,有個叫朱周稘的書生自稱“朱三太子”,在蘇北組織反清活動,事敗遇害。順治13年在直隸真定有一個破產商人自稱“朱三太子”朱慈煷,搞廟會招攬香火錢,香客可以按照未來光復明朝的官職相應的價碼來捐獻香火錢,一年後原價退回。按現在的說法是典型的招搖撞騙非法集資,結果騙局還沒來得及搞大,兩個花了幾兩銀子的“未來”的七品“縣令”在大街上因為爭搶道路大打出手,下場自然是隨同朱周稘一起被處死。
引起全國轟動的“朱三太子”案發生在順治16年,一夥江湖無賴以朱三太子朱慈英的名義幾乎騙遍了大半個中國,這夥騙子分工明確,開口就能讓人平步青雲做清朝的官,而且大多是鹽道、糧道、工部、吏部等肥缺,半年間騙了七萬餘兩銀子,朝野轟動。
康熙12年,吳三桂叛清,落第秀才楊起隆自稱“朱三太子”密謀在北京起事,成為僅次於“三藩”首領人物的的特級通緝犯,被稱之為“朱三太子案”。
康熙18年,清朝定遠大將軍安親王岳樂在湖南新化抓獲一名還俗的僧人,自稱崇禎之子定王朱慈燦。當時就連許多明朝遺臣對這個名字都並不熟悉的情況下,一個遊方僧從何以得知?而此人不僅知道朱慈燦,而且還知道朱慈煥和太子朱慈烺以及夭折的幾個皇子的名字和排序。反覆強調自己是定王,並非太子,不能僭越太子名號。對於他的皇子身份真偽問題,康熙輕描淡寫的“推測”道:“彼時朱慈燦年紀甚小,亂軍中必不能逸出,今安得尚存?”無疑是否定了。
真正的“朱三太子”
隨著清朝統治的和緩,康熙25年之後“朱三太子”已經鮮有所聞,崇禎帝幼子永王朱慈煥竟然奇跡般地倖存下來。朱慈煥不僅尚在人世,還繁衍出一個人丁興旺的大家庭,康熙47年,一場意外使年過古稀的朱慈煥再一次站在風口浪尖上,並隨同他的家庭慘遭滅頂之災。
甲申之變後朱慈煥流落到安徽鳳陽時偶遇一位姓王的明朝給事中,說明瞭自己的真實身份,王給事收養了他,為了掩人耳目,按照鳳陽王姓的家譜取名王士元,讓他隨同自己的幾個子弟讀書。朱慈煥十九歲時王家突遭變故,朱慈煥再度流落江湖,幾年後,他娶了胡姓女子為妻,落戶浙江余姚,在家開設私塾。
朱慈煥隱約對密友透露出其非同一般的出身,這種爆炸性的消息更大範圍流傳開來。在浙東有位念一和尚,在康熙45年在大嵐山起事。憑此傳聞號稱自己擁戴著崇禎之子,兩個從未謀面的人就這麼陰差陽錯的攪在一起。
康熙47年,念一和尚被捕,四月在山東汶上縣躲避了兩年多的朱慈煥被官府抓住,和念一對質,兩人素昧平生如何認得?朱慈煥一口否認參與謀反,他對主審的官員說:“吾今年七十五歲,血氣已衰,鬢髮皆白,乃不作反于三藩叛亂之時,而反于清寧無事之日乎?且所謂謀反者,必佔據城池,積草屯糧,招買軍馬,打造軍器,吾曾有一此乎?”
九月,五位大學士在審訊後結案由張廷玉書上奏稱:“王士元自認崇禎第四子,查崇禎第四子已于崇禎十四年身故,又遵旨傳喚明代老太監,俱不認識。王士元明係假冒,其父子俱應淩遲處死。”崇禎的第四子根本沒有在崇禎14年死去,這是明末清初各式各樣的史籍中有明確記載的,而明朝亡國六十餘年,就算有當年的小太監還留在清宮,那最小也要七十多歲,怎能根據童年的模樣來辨認一個七十五歲的老人的相貌?康熙為了顯示他的寬仁,特旨改淩遲處死為斬立決。
至此,崇禎的子孫俱已不在人世,再也不能被人奉為反叛的旗幟了,民間再也沒有“朱三太子”統領大軍的消息了。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
|